羅斯特羅波維奇解說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1)
羅斯特羅波維奇簡介
羅斯特羅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1927—2007),俄羅斯大提琴家,其父為莫斯科格涅辛學院的大提琴教授,從8歲起隨父親學琴,後拜科佐魯波夫為師。1937—1948年,在莫斯科音樂學院進行嚴格的專業技術訓練,除隨科佐魯波夫學大提琴外,隨蕭士塔高維奇與金巴林學作曲。1942年進行首演,衛國戰爭期間以音樂學院學生身份,到戰地演奏。1947年在布拉格青年聯歡節獲一等獎,1950年又獲布拉格國際大提琴比賽一等獎。1956年成為莫斯科音樂學院大提琴教授。
1970年起由於為持不同政見的索忍尼辛辯護,被蘇聯當局禁止出境演出。1974年他獲準偕妻子出國3年,從此一去而不復返。1978年夫婦二人被開除蘇聯國籍,隨後入美國籍。羅斯特羅波維奇是20世紀卡薩爾斯之後最重要的大提琴演奏家,他給予大提琴最濃鬱的音質,他對大提琴作為一件男性樂器的歌唱性的強調使輝煌華麗、傷感抒情都達到了極美的境界。他最優秀的成果是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德沃夏克、蕭士塔高維奇和海頓的協奏曲,而他與裡赫特合作的貝多芬奏鳴曲,與塞爾金合奏的布拉姆斯奏鳴曲,也都是錄音史上的珍貴財富。(轉自林逸聰編撰《音樂聖經》華夏出版社)
羅斯特羅波維奇解說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2)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巴赫的六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 1007-1012)是無伴奏樂曲中最早聞名於世的典範,在音樂結構、藝術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舉世無雙,自1901年被卡薩爾斯"發現"並介紹給全世界的聽眾以來,它們便成了無限意義的延伸,更被譽為演奏家技巧與修養的試金石,史塔克、羅斯特羅波維奇、傅尼葉、馬友友等無數大師都屢次爭相詮釋這一紀念碑式作品。
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演奏起來難度很大,演奏者必須具備很紮實的功底,同時表現空間也很大,所以時至今日,這個大部頭仍令人「望而生畏」。同樣,對聽者來說,也須有持久的耐力和不俗的理解力。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作品編號BWV 1007-1012,舞曲組成如下:1、前奏曲,2、阿勒曼德舞曲,3、庫朗舞曲,4、薩拉班德舞曲,5、小步舞曲(第1、2首)、布列舞曲(第3、4首)、加沃特舞曲(第5、6首),這三種舞曲又分別由兩個情緒對比強烈的部分組成,6、基格舞曲。
巴赫是最能創造奇蹟的作曲家:
首先,他是精通了全部作曲奧秘的人,其他人如神乎其神的莫扎特也好,力拔千鈞的貝多芬也好,均未能做到。難怪同時代的許多作曲家都猜測巴赫找到了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作曲公式!
其次,巴赫一方面是時代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遙瞻未來。他的大提琴獨奏組曲等於提前170年寫出來。而貝多芬的晚期弦樂四重奏在寫成50年後,已經逐漸為公眾理解:在170年後(大致就是現在)更是早已成為高談闊論的好題材。作曲家推舊出新的創作不被同時代人理解本不稀奇,但像巴赫這樣遭受曠日持久的漠視仍屬絕無僅有。
最後,巴赫的才能如浩瀚的海洋,漫漫無邊。6套組曲,每套裡面包含6 首舞曲,一共36首舞曲,令後來者目瞪口呆,無以為繼。小提琴獨奏奏鳴曲尚有伊薩伊、巴託克續香火,雖然不及,倒也十分精彩。
大提琴獨奏組曲,柯達伊只寫了1首,已經江郎才盡、水枯石幹;布裡頓勉力寫成3首,內容不乏創意,畢竟捉襟見肘。準確地說,究竟何時,為什麼,為誰,巴赫寫下了這些煌煌巨著,至今還是個謎。
這些樂譜已知最早的來源是一份1730年左右的手抄本,是巴赫的續弦瑪德琳娜的手筆。但是幾乎可以肯定,這些樂曲是巴赫1717至1723年間在科滕宮廷逗留期間寫成的,那是巴赫碩果纍纍的時期。克藤宮廷年輕的列奧波德王子比一般的貴族音樂愛好者要高明許多,他是一位嫻熟的古大提琴演奏者,「他熱愛、熟悉並且理解音樂」,這是巴赫對他的評價。這些組曲也許是寫給他解悶的。不過當時在克藤宮廷的樂隊中,另有兩位大提琴演奏高手阿貝爾和林尼克,巴赫寫給他們使用的可能性更大。倘若這樣的話,他倆該是多麼了不起的演奏家啊!每首組曲都由一段前奏曲揭開序幕,然後是各具特色的法國風格舞曲,最後由一段吉格舞曲來結束。在巴赫時代,宮廷裡盛行典雅精巧的舞步,而法國人在跳舞方面尤具特殊的稟賦。當年路易十四招募了大批「舞林」高手,跳得凡爾賽宮中歡聲笑語不絕於耳,歐洲各地小宮廷群起效尤,餘風所及,小小的克藤宮廷,亦在所難免。因此,卡薩爾斯總是不厭其煩地強調這些樂曲的舞蹈性。——卡薩爾斯論演奏藝術丨「音樂不是出自裝模作樣、譁眾取寵和過分誇張的,而是由於觸動了他的內心生活,是情感豐富的表現。」
每首組曲都反映了巴赫性格的一個側面。
第一首明快樂觀;
第二首是悲劇性的;
第三首富有英雄氣概;
第四首表情宏偉,氣勢寬廣;
第五首波瀾洶湧,深不可測;
第六首的前奏曲是全套作品中最精彩的,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浩瀚流走,氣宇奔騰,是巴赫一次神奇的發揮,可以稱之為是大提琴上的「恰空」。
羅斯特羅波維奇解說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3)
餘下的舞曲勾措了恬淡的田園風光,以一種幸福安記的心情,來結束這套美妙的作品。這些作品雖然用的都是舞曲形式,但卻絢麗多姿,絕不單調。在情緒風格和聲織體上的變化對比,層出不窮。這是屬于越聽越有滋味,越能領略變化之妙的傑作。
往期大提琴主題:1、紀念杜普蕾丨她被上帝恩寵,卻被人間拋棄;2、宗柏講解怎樣拉好大提琴丨「反覆不等於重複,因為每一次演奏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 3、巴赫六首大提琴組曲的演奏風格丨為何在大提琴組曲的樂譜上,巴赫沒有留下任何表情術語?4、王健丨談巴赫大提琴組曲丨它們成為我靈魂的避難所;5、海菲茲、奧伊斯特拉赫、帕爾曼演繹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6、大提琴家王健丨比音樂容易賺錢的行當多了,但學習音樂會讓你理解別人心裡的美好;7、秦立巍的光影琴緣;8、宗柏講述大提琴的故事丨大提琴低沉、委婉的旋律往往能烘託出深深的失落和憂傷,而一旦快速演奏,又會產生讓人振奮的效果,尤其適合抒情;9、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演繹《昨日》、《時光飛逝》、《讚美歌》;10、馬友友和他的「一帶一路」;11、麥斯基大提琴演奏集錦丨「他的演奏將詩意、精緻的優雅感與強烈個性和輝煌技巧融為一體。」 12、宗柏講述大提琴家的故事;13、李拉大提琴演繹《野蜂飛舞》、《悲歌》以及《音樂會的波蘭舞曲》;14、餘華談勃拉姆斯的兩首大提琴奏鳴曲丨在舒曼與克拉拉那裡,他終於知道自己尋找的音樂是什麼;15、弦和弓的故事丨馬友友談藝錄丨那個「拯救」馬友友的女人與他們不為人知的愛情;16、馬友友母親盧雅文專訪;17、大提琴家朱亦兵丨聲音是看不見的光,對於音樂因為不懂才喜歡;18、大提琴詩人麥斯基丨有人說他「太浪漫」,他卻說「霍洛維茨說過,所有音樂都是浪漫的,對此我深表贊同。」 19、當被問及有沒有被自己的演奏感動到流淚時,大提琴家王健這樣說……
歡迎關注古典視頻公眾號
每晚古典音樂會
加入古典群請聯繫微信17098908309
音樂會門票轉讓群開放
點擊閱讀原文,查閱公眾號的推薦閱讀書單
作曲家:【古典+爵士】搖擺巴赫音樂會丨「音樂」是人類喜樂之源丨哈農庫特的巴赫宗教康塔塔《心與口》(BWV147)丨【研究】聖樂與靈性:論巴赫的宗教音樂丨【觀點】富特溫格勒評價巴赫的音樂丨【巴赫專家】不用眼睛看天堂:管風琴家瓦爾哈丨【訪談】鄧泰山:巴赫會是我的最後一座高峰丨321巴赫生日快樂丨他的音樂使我感到愉快丨我們可以安靜的吃草啦丨【小傳】巴赫養成記(上)丨【小傳】巴赫養成記(下)丨【歷史】「巴赫是父親,我們是孩子」:C.P.E巴赫丨論巴赫音樂的埋沒與復興丨看完《馬太》後,黑格爾說:「從欣賞偉大巴赫作品中的全部價值,我們又一次體會到了這種天才般的堅定和博學。」丨【周末樂談】巴赫與靈魂的虔誠丨【音樂資源】巴赫作品目錄(改編自維瓦爾第的作品說明)丨【貝多芬專題】《f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Op.2 no.1 )分析丨音樂父親節丨看貝多芬的父親是如何培養貝多芬的音樂興趣的丨【筆記】席夫講座:貝多芬《f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Op.2 no.1 )丨每晚古典講堂丨席夫講解貝多芬丨上海大師班丨否定的浪漫旅程丨貝多芬與《英雄》丨他的作品喚起對無限的渴望丨打開通往不可能之域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