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是最能創造奇蹟的作曲家丨羅斯特羅波維奇解說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文字幕)

2022-01-16 每晚一張音樂CD

羅斯特羅波維奇解說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1)



羅斯特羅波維奇簡介

   羅斯特羅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1927—2007),俄羅斯大提琴家,其父為莫斯科格涅辛學院的大提琴教授,從8歲起隨父親學琴,後拜科佐魯波夫為師。1937—1948年,在莫斯科音樂學院進行嚴格的專業技術訓練,除隨科佐魯波夫學大提琴外,隨蕭士塔高維奇與金巴林學作曲。1942年進行首演,衛國戰爭期間以音樂學院學生身份,到戰地演奏。1947年在布拉格青年聯歡節獲一等獎,1950年又獲布拉格國際大提琴比賽一等獎。1956年成為莫斯科音樂學院大提琴教授。 


   1970年起由於為持不同政見的索忍尼辛辯護,被蘇聯當局禁止出境演出。1974年他獲準偕妻子出國3年,從此一去而不復返。1978年夫婦二人被開除蘇聯國籍,隨後入美國籍。羅斯特羅波維奇是20世紀卡薩爾斯之後最重要的大提琴演奏家,他給予大提琴最濃鬱的音質,他對大提琴作為一件男性樂器的歌唱性的強調使輝煌華麗、傷感抒情都達到了極美的境界。他最優秀的成果是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德沃夏克、蕭士塔高維奇和海頓的協奏曲,而他與裡赫特合作的貝多芬奏鳴曲,與塞爾金合奏的布拉姆斯奏鳴曲,也都是錄音史上的珍貴財富。(轉自林逸聰編撰《音樂聖經》華夏出版社)

羅斯特羅波維奇解說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2)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巴赫的六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 1007-1012)是無伴奏樂曲中最早聞名於世的典範,在音樂結構、藝術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舉世無雙,自1901年被卡薩爾斯"發現"並介紹給全世界的聽眾以來,它們便成了無限意義的延伸,更被譽為演奏家技巧與修養的試金石,史塔克、羅斯特羅波維奇、傅尼葉、馬友友等無數大師都屢次爭相詮釋這一紀念碑式作品。

   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演奏起來難度很大,演奏者必須具備很紮實的功底,同時表現空間也很大,所以時至今日,這個大部頭仍令人「望而生畏」。同樣,對聽者來說,也須有持久的耐力和不俗的理解力。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作品編號BWV 1007-1012,舞曲組成如下:1、前奏曲,2、阿勒曼德舞曲,3、庫朗舞曲,4、薩拉班德舞曲,5、小步舞曲(第1、2首)、布列舞曲(第3、4首)、加沃特舞曲(第5、6首),這三種舞曲又分別由兩個情緒對比強烈的部分組成,6、基格舞曲。 


   巴赫是最能創造奇蹟的作曲家:

首先,他是精通了全部作曲奧秘的人,其他人如神乎其神的莫扎特也好,力拔千鈞的貝多芬也好,均未能做到。難怪同時代的許多作曲家都猜測巴赫找到了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作曲公式!

其次,巴赫一方面是時代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遙瞻未來。他的大提琴獨奏組曲等於提前170年寫出來。而貝多芬的晚期弦樂四重奏在寫成50年後,已經逐漸為公眾理解:在170年後(大致就是現在)更是早已成為高談闊論的好題材。作曲家推舊出新的創作不被同時代人理解本不稀奇,但像巴赫這樣遭受曠日持久的漠視仍屬絕無僅有。

最後,巴赫的才能如浩瀚的海洋,漫漫無邊。6套組曲,每套裡面包含6 首舞曲,一共36首舞曲,令後來者目瞪口呆,無以為繼。小提琴獨奏奏鳴曲尚有伊薩伊、巴託克續香火,雖然不及,倒也十分精彩。

   大提琴獨奏組曲,柯達伊只寫了1首,已經江郎才盡、水枯石幹;布裡頓勉力寫成3首,內容不乏創意,畢竟捉襟見肘。準確地說,究竟何時,為什麼,為誰,巴赫寫下了這些煌煌巨著,至今還是個謎。

   這些樂譜已知最早的來源是一份1730年左右的手抄本,是巴赫的續弦瑪德琳娜的手筆。但是幾乎可以肯定,這些樂曲是巴赫1717至1723年間在科滕宮廷逗留期間寫成的,那是巴赫碩果纍纍的時期。克藤宮廷年輕的列奧波德王子比一般的貴族音樂愛好者要高明許多,他是一位嫻熟的古大提琴演奏者,「他熱愛、熟悉並且理解音樂」,這是巴赫對他的評價。這些組曲也許是寫給他解悶的。不過當時在克藤宮廷的樂隊中,另有兩位大提琴演奏高手阿貝爾和林尼克,巴赫寫給他們使用的可能性更大。倘若這樣的話,他倆該是多麼了不起的演奏家啊!每首組曲都由一段前奏曲揭開序幕,然後是各具特色的法國風格舞曲,最後由一段吉格舞曲來結束。在巴赫時代,宮廷裡盛行典雅精巧的舞步,而法國人在跳舞方面尤具特殊的稟賦。當年路易十四招募了大批「舞林」高手,跳得凡爾賽宮中歡聲笑語不絕於耳,歐洲各地小宮廷群起效尤,餘風所及,小小的克藤宮廷,亦在所難免。因此,卡薩爾斯總是不厭其煩地強調這些樂曲的舞蹈性。——卡薩爾斯論演奏藝術丨「音樂不是出自裝模作樣、譁眾取寵和過分誇張的,而是由於觸動了他的內心生活,是情感豐富的表現。」 


   每首組曲都反映了巴赫性格的一個側面。

第一首明快樂觀;

第二首是悲劇性的;

第三首富有英雄氣概;

第四首表情宏偉,氣勢寬廣;

第五首波瀾洶湧,深不可測;

第六首的前奏曲是全套作品中最精彩的,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浩瀚流走,氣宇奔騰,是巴赫一次神奇的發揮,可以稱之為是大提琴上的「恰空」。

羅斯特羅波維奇解說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3)


餘下的舞曲勾措了恬淡的田園風光,以一種幸福安記的心情,來結束這套美妙的作品。這些作品雖然用的都是舞曲形式,但卻絢麗多姿,絕不單調。在情緒風格和聲織體上的變化對比,層出不窮。這是屬于越聽越有滋味,越能領略變化之妙的傑作。

往期大提琴主題:1、紀念杜普蕾丨她被上帝恩寵,卻被人間拋棄;2、宗柏講解怎樣拉好大提琴丨「反覆不等於重複,因為每一次演奏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 3、巴赫六首大提琴組曲的演奏風格丨為何在大提琴組曲的樂譜上,巴赫沒有留下任何表情術語?4、王健丨談巴赫大提琴組曲丨它們成為我靈魂的避難所;5、海菲茲、奧伊斯特拉赫、帕爾曼演繹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6、大提琴家王健丨比音樂容易賺錢的行當多了,但學習音樂會讓你理解別人心裡的美好;7、秦立巍的光影琴緣;8、宗柏講述大提琴的故事丨大提琴低沉、委婉的旋律往往能烘託出深深的失落和憂傷,而一旦快速演奏,又會產生讓人振奮的效果,尤其適合抒情;9、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演繹《昨日》、《時光飛逝》、《讚美歌》;10、馬友友和他的「一帶一路」;11、麥斯基大提琴演奏集錦丨「他的演奏將詩意、精緻的優雅感與強烈個性和輝煌技巧融為一體。」 12、宗柏講述大提琴家的故事;13、李拉大提琴演繹《野蜂飛舞》、《悲歌》以及《音樂會的波蘭舞曲》;14、餘華談勃拉姆斯的兩首大提琴奏鳴曲丨在舒曼與克拉拉那裡,他終於知道自己尋找的音樂是什麼;15、弦和弓的故事丨馬友友談藝錄丨那個「拯救」馬友友的女人與他們不為人知的愛情;16、馬友友母親盧雅文專訪;17、大提琴家朱亦兵丨聲音是看不見的光,對於音樂因為不懂才喜歡;18、大提琴詩人麥斯基丨有人說他「太浪漫」,他卻說「霍洛維茨說過,所有音樂都是浪漫的,對此我深表贊同。」 19、當被問及有沒有被自己的演奏感動到流淚時,大提琴家王健這樣說……

歡迎關注古典視頻公眾號

每晚古典音樂會

加入古典群請聯繫微信17098908309

音樂會門票轉讓群開放

點擊閱讀原文,查閱公眾號的推薦閱讀書單

作曲家:【古典+爵士】搖擺巴赫音樂會丨「音樂」是人類喜樂之源丨哈農庫特的巴赫宗教康塔塔《心與口》(BWV147)丨【研究】聖樂與靈性:論巴赫的宗教音樂丨【觀點】富特溫格勒評價巴赫的音樂丨【巴赫專家】不用眼睛看天堂:管風琴家瓦爾哈丨【訪談】鄧泰山:巴赫會是我的最後一座高峰丨321巴赫生日快樂丨他的音樂使我感到愉快丨我們可以安靜的吃草啦丨【小傳】巴赫養成記(上)丨【小傳】巴赫養成記(下)丨【歷史】「巴赫是父親,我們是孩子」:C.P.E巴赫丨論巴赫音樂的埋沒與復興丨看完《馬太》後,黑格爾說:「從欣賞偉大巴赫作品中的全部價值,我們又一次體會到了這種天才般的堅定和博學。」丨【周末樂談】巴赫與靈魂的虔誠丨【音樂資源】巴赫作品目錄(改編自維瓦爾第的作品說明)丨【貝多芬專題】《f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Op.2 no.1 )分析丨音樂父親節丨看貝多芬的父親是如何培養貝多芬的音樂興趣的丨【筆記】席夫講座:貝多芬《f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Op.2 no.1 )丨每晚古典講堂丨席夫講解貝多芬丨上海大師班丨否定的浪漫旅程丨貝多芬與《英雄》丨他的作品喚起對無限的渴望丨打開通往不可能之域的衝動

相關焦點

  • 三代巴赫大師帶給我無限歡樂丨聆聽《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最初聽大提琴,是從德沃夏克的協奏曲開始的。那個由羅斯特羅波維奇和卡拉揚合作的錄音原版盒帶是我最早的音樂收藏之一。雖然早就知道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但想像無(鋼琴)伴奏的大提琴獨奏,一定是很單調的。所以多年中幾乎聽遍了所有古典協奏曲,也聽了不少巴赫作品,但從未聽過它們。後來聽了羅氏和李赫特演奏的貝多芬五部大提琴奏鳴曲,才想起該試試巴赫的無伴奏組曲。
  • 羅斯特羅波維奇《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 | 大提琴界的「瑰寶」級典範之作
    如果說巴赫被歷代的音樂家奉為大師中的大師,那麼他為大提琴寫的六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稱得上是
  • 「你必須帶巴赫到我們的時代,而不是回到巴赫的時代」丨 對話大提琴家古特曼
    2、「巴赫沒有淺薄的情感,沒有驟降的憤怒」 丨羅斯特羅波維奇談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BWV1007-1012);3、「我每天的生活是從巴赫開始的」丨畢斯馬(Anner Bylsma)演奏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4、「對於巴赫的研究與學習是永無止境的」丨宓多裡談巴赫《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與組曲》(BWV1001-1006)問:從他1995年演奏巴赫組曲的唱片看,羅斯特羅波維奇看來還是不熟悉巴洛克聲音
  •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欣賞指南
    大提琴家王健演奏巴赫無伴奏組曲他眼中的《大無》及其現代演繹馬友友演奏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人琴合一」才能拉好琴,大提琴是身體一部分「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一種心靈的瑜伽」大提琴家馬友友在故土尋找巴赫的感覺與麥斯基聊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如何理解與演繹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舉世聞名的典範之作!
    ,這套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或許便會永遠地在塵封在浩瀚古典音樂的海洋之下。今天林聲與大家一起欣賞這套舉世聞名的典範之作《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共有6套,合共36首曲目,6套組曲的每一部均由六個樂章組成,這些樂章多為古風盎然的舞曲。
  • 「在巴赫的作品中,我看見上帝的存在"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他還說 : "在巴赫的作品中,我看見上帝的存在。"如果說巴赫的音樂與上帝同在,那麼,卡薩爾斯的演奏,就是與巴赫同在。A young Pau Casals, by Ramon Casas巴勃羅·卡薩爾斯是西班牙加泰隆尼亞人,是他發現並率先演奏了巴赫的6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並以其驚人的演奏和表現才能,確立了大提琴作為獨奏樂器的地位。
  • 馬友友談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上)
    十二年前,我灌錄了生平第一次的巴赫無伴奏組曲,能夠再有機會灌錄這套音樂,我感到非常的珍惜,而透過與這些藝術家合作,我從其它藝術領域,學到了更多,現在將之投射到我的演奏中。我衷心希望您也能像我一樣,感受到巴赫音樂的美,並從中獲得許多的靈感。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與巴赫為大鍵琴及小提琴所作的組曲在音樂史上擁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所謂的「組曲」通常是由一系列的舞曲所組成。
  • 【值得珍藏的大提琴名曲】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馬友友) 在巴赫的時代,大提琴是作為伴奏的低音樂器,演奏固定低音,為其他聲部提供支持。然而,巴赫在1717-1723年間,卻為這種當時不受重視的樂器創作了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既然是無伴奏,這就一下子把以往作為伴奏的大提琴提升到獨奏的地位上。巴赫不知為什麼要為大提琴創作獨奏作品,但他的創作卻為大提琴留下了千古名篇。
  • "在巴赫的作品中,我看見上帝的存在"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他還說 : "在巴赫的作品中,我看見上帝的存在。"如果說巴赫的音樂與上帝同在,那麼,卡薩爾斯的演奏,就是與巴赫同在。A young Pablo Casals, by Ramon Casas巴勃羅·卡薩爾斯是西班牙加泰隆尼亞人,是他發現並率先演奏了巴赫的6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並以其驚人的演奏和表現才能,確立了大提琴作為獨奏樂器的地位。
  • 史塔克:巴赫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2CD
    點擊小程序購買關於大提琴,我們都知道的是:交響樂最重要的演奏樂器之一那麼,你聽過無伴奏的大提琴樂曲嗎?的六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 1007-1012)是無伴奏樂曲中最早聞名於世的典範,在音樂結構、藝術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舉世無雙,自1901年被卡薩爾斯&34;並介紹給全世界的聽眾以來,它們便成了無限意義的延伸,更被譽為演奏家技巧與修養的試金石,史塔克、羅斯特羅波維奇、傅尼葉、馬友友等無數大師都屢次爭相詮釋這一紀念碑式作品。
  • 現代芭蕾《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大提琴聖經」,中國樂迷喜歡把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簡稱為「大無」,把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稱為「小無」。現代芭蕾《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現代芭蕾《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創作集合了三代藝術家的心血。
  • 【音樂百科】舉世聞名的典範之作:賞析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今天與大家一起欣賞這套舉世聞名的典範之作《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共有6套,合共36首曲目,6套組曲的每一部均由六個樂章組成,這些樂章多為古風盎然的舞曲。第五號組曲中的薩拉班德舞曲是最讓人讚嘆與感到愉悅的。這首單音的譜曲僅僅只有幾行,但它卻代表了巴赫天才的精髓。它的暗黑的旋律設計如此不尋常地與現代音樂相似。單單第一個樂句體現的想法便如此不可思議,僅僅這裡就抵得過許多作曲家成冊的作品。
  •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第一階段是1708-1717年間的威瑪時期,此時最主要的作品是管風琴曲。第二階段是1717-1723年間的柯登時期,雖然僅有短短的六年,但卻是他器樂曲創作最旺盛的階段,包括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布蘭登堡協奏曲、無伴奏小提琴組曲與奏鳴曲、小提琴協奏曲、創意曲、十二平均律等等,都在這個時期完成。
  •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跳」給你看
    向來著色大膽的林懷民在以往的作品中用過現代作曲家約翰·凱奇的音樂。而這次他又選擇《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作為舞蹈音樂,將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太極結合起來,堪稱一絕。▼ 著名《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版本音樂家的想法,由舞蹈家變為了現實。
  • 音樂短札丨巴赫六首大提琴組曲的演奏風格丨為何在大提琴組曲的樂譜上,巴赫沒有留下任何表情術語?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羅斯特羅波維奇)
  •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展現上帝的榮耀,淨化人類的心靈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韓洪濤 譯)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1007-1012)       巴赫是最能創造奇蹟的作曲家。難怪同時代的許多作曲家都猜測巴赫找到了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作曲公式!其次,巴赫一方面是時代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遙瞻未來。他的大提琴獨奏組曲等於提前170年寫出來。而貝多芬的晚期弦樂四重奏在寫成50年後,已經逐漸為公眾理解:在170年後(大致就是現在)更是早已成為高談闊論的好題材。作曲家推舊出新的創作不被同時代人理解本不稀奇,但像巴赫這樣遭受曠日持久的漠視仍屬絕無僅有。
  • 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欣賞
  • 【黑色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而在這場音樂會中,除了幾首平常就十分熟悉的樂曲外,在六首組曲中的薩拉邦德舞曲也是我這次的聆聽重點。雖然沃格勒本人曾說他在卅六首樂曲中最愛的是第三號組曲中的薩拉邦德舞曲,但在這場音樂會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薩拉邦德還是第五號。事實上,巴赫第五號薩拉邦德舞曲可說是最不像巴赫作品的一首樂曲。
  • 巴赫六部《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古典吉他一次性演奏
    ,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巴赫是音樂史上的集大成者,廣泛吸收了英國、義大利、法國以及德國的音樂創作技巧,對歐洲音樂的影響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 風格不一的《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及組曲》
    這6首奏鳴曲與組曲,巴赫設計了小提琴表達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幾乎不可能演奏的對位技巧。它們構成了巴赫小提琴音樂的顛峰。在巴赫之後,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很少有人再創作,是因為再也無法逾越這座顛峰。亞莎·海菲茲《d 小調第二號無伴奏小提琴組曲》亞莎·海菲茲(JaschaHeifetz,1901-1987),當代傑出的美籍立陶宛小提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