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這本書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和看過,這本書是作家餘華寫的長篇小說,被拍成電影和電視劇被大家觀看。
但餘華還有另一部很有名的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講的是一個普通的繭工許三觀,依靠賣血度過了人生中的一道道難關,但在年老之後,已經不用再靠賣血維持生計了,但他想為自己再賣一次血,卻被拒絕了,許三觀因此哭了的故事。
這部作品由於它特定的時代背景和一些與現在社會價值觀不符合的內容,國內到目前為止都沒有改編成影視劇。
但就在2005年韓國上映了電影《許三多》,就是根據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改編的。
他們在拍的時候沒有用文中的背景,而是根據韓國歷史拍成了他們的內容,影片一上映,不少國人感到羞憤,畢竟是自己的書卻被韓國搶先一步拍成了影片。
之後有傳言稱姜文將拍攝這部作品。後來因為一些原因沒拍成,在《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新書發布會上,餘華透露他的兒子會執導小說的電影版,之後有出品人透露已經看過完整版了,但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上映。
韓國將小說中的時代背景進行了抽離,將其放在韓國的近現代,重新架構,按照韓國電影的一貫思路和表達思想進行拍攝。
許三觀這個人物是由韓國演員河正宇出演的,河正宇是韓國的實力派演員,在韓國電影產業虧本的情況下,他演的電影一直是盈利的狀態,而且他拍電影不限定類型,也不會因為導演是新人就不拍,演技得到大家的認可。
電影時長124分鐘,在鏡頭裡許三觀賣了9次血,分成了四個部分。
第一次賣血是因為他喜歡玉蘭,想要娶玉蘭為妻,在別人的介紹下他去賣血了,用賣血的錢給玉蘭買了很多東西,但玉蘭當時有男朋友,所以他就去找玉蘭的父親,說自己可以倒插門,因此成功娶到了玉蘭。
第二次賣血因為大兒子一樂看到自己的弟弟受欺負所以打傷了對方,但當時許三觀已經知道一樂不是自己的孩子了,所以一開始不想出錢,但一樂的親生父親也不管,妻子找過去還被羞辱,家裡被搬空了,所以許三觀不得不去賣血。
第三次是因為當時家裡條件有限孩子們都吃不飽,許三觀為了讓孩子們吃到肉包子而去賣血。
第四次是因為一樂重病,需要幾萬塊錢,許三觀回村借錢只借到幾百塊錢明顯不夠,於是他在沿途中賣了六次血。
最後的結果是一家人坐在飯桌前吃肉包子的情景很是溫馨。
很多看過原著和電影的人認為改編的很失敗,但這也很正常,一方面是韓國和我們對電影的喜歡類型有區別,另一方面是影視和文字的表達方式不一樣,最後這部電影獲得7.2的高分,這在我國電影評分裡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最後還是希望由這本書改編的影視劇可以播出,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看到這部優秀的作品。
版權聲明:
該文章是作者原創作品,如發現抄襲或洗稿嫌疑必究。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