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新書換了個方向看波斯,原來與古代中國關係緊密的不是羅馬

2021-01-11 北晚新視覺網

學者李零近日於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其最新著作《波斯筆記》。

作者:夏多

李零是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美國藝術——科學院院士,研究、著述範圍涉及諸多領域,如考古、古文字、古文獻,以及方術史、思想史、軍事史、藝術史和歷史地理。他曾表示:「我的專業是什麼,有點亂。但說亂也不亂。我這一輩子,從二十來歲到現在,竭四十年之力,全是為了研究中國。」

此前他在三聯書店出版的《我們的經典》(四卷)和《我們的中國》(四卷)都是圍繞著上述這個主題。《我們的經典》選取《論語》《老子》《孫子》《周易》這四部現代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國古典智慧的經典著作,把它們一一讀透,寫活,說明白;《我們的中國》則堪稱一部思想地圖,帶領讀者從歷史到地理認知五千年來的中國。這兩部大書從經典到思想,從歷史到地理,向讀者解讀自古以來的中國,以及當代中國的精神內涵。

這部關于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著作,則是李零研究中國史的延伸,至於為什麼要選擇波斯作為研究對象,他在書中表示:波斯(今伊朗)位於歐亞大陸的中央,是古代世界互相交流的關鍵樞紐,波斯帝國不僅是伊朗高原的大一統,也是近東古國的大一統——從字面意義上講,堪稱另一個「中國」;同時,在所有早期帝國中,伊朗的三大帝國也與秦漢隋唐時期的中國最相似,在絲綢之路東西交往的歷史上,伊朗與中國的關係也最密切。同時,對波斯歷史的研究,西方學者一直是主流,他們都從希臘視角來解讀波斯帝國史,波斯被當做對立面:希臘代表歐洲,代表西方,象徵自由;波斯代表亞洲,代表東方,象徵專制。「於是我想,我應找點書讀,寫點筆記,換個角度看波斯,也換個角度看希臘」。

與以往從希臘視角解讀波斯帝國史不同,《波斯筆記》從中國與波斯比較的視角出發,換了個方向看波斯,也換了個方向看西方、看世界,用「我們」的眼光重新審視東西之爭和世界歷史。全書系統詳實地整理了波斯帝國的歷史,全面地比較古代中國與波斯帝國的方方面面。分為上下篇,上篇十章為「歷史—地理篇」,有關波斯帝國的政治、疆域、制度、宗教,下篇十章為「考古—藝術篇」,介紹宮殿、石刻、藝術品、博物館文物。此書為我們看待歐亞大陸兩千年以來的文明進程開啟了當代中國的全新視野。為寫作此書,李零還前往伊朗考察三次,每次都有攝影師隨行,拍攝了許多令人讚嘆的資料照片,這些照片不但在視覺上有震撼人心的效果,而且以其資料的完整性,做出了當代中國域外考古、考察的非凡貢獻。

當三聯的編輯曾誠聽到李零說自己寫了近十萬字的《波斯筆記》並打算出書時,感到十分意外。這位曾出版《喪家狗》《花間一壺酒》《兵以詐立》等暢銷書而在學術圈名聲在外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範圍廣闊,手頭積攢了不少待創作的選題。近些年他忽然對波斯產生興趣,背後確有一番故事。

近些年,李零曾經三度去伊朗深入考察。從研究經歷看,李零學考古出身,後來卻不研究考古,1985年他調到北大中文系做古文字、古文獻研究。《波斯筆記》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是李零對考古研究的一次回歸。

中國稅務雜誌社前社長張木生也是伊朗考察隊成員,他親眼見到李零對於考古的執著:「有兩次(去波斯)我跟著他一塊去,他都71歲了,只要有文物在前面,他一定要奔到現場,爬山十公裡,累地在那呼哧呼哧,回來膝蓋都紫了,他那種親歷感確實讓我佩服。」

《波斯筆記》中貫穿著對長久以來流行的「西方中心論」的審視和批判。李零在書中寫道:20世紀80年代,《河殤》上演,對比強烈。歐洲人航海,是「藍色的文明」。我們在黃土地上種莊稼,是「黃色的文明」。黃不如藍,當時的好壞是這麼分。大家以為,歐洲先進,全靠民主,民主的搖籃是希臘,民主的基因在雅典。這很符合那個時代的思潮,但跟實際歷史對不上號。希臘是在現代背景下被發現,被解讀,被美化。

這本書不單研究波斯文明,而是將其放在希臘文明和中國秦漢文明的框架下相比較。「比較研究就應該從兩個方向對著讀,相互校正,而不是一把尺能量天下。」李零說。正如他在《波斯筆記》自序中寫:「沒有鏡子,人看不見自己的臉。他人的眼睛,可以看見你的臉。」

自古我們的西方概念,從來就不是希臘、羅馬等歐洲文化,而主要是波斯(伊朗)所代表的中亞文化。因此作者李零認為,搞比較研究,拿希臘文化來跟中國比較,倒不如拿伊朗來比。在我們的史書上對古代波斯也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在《史記》《漢書》中稱為安息國,當時羅馬、安息、貴霜、漢這四大帝國被稱為亞歐四大強國。當絲綢之路通暢時,中國與西方的文化、商貿、科技等交流大多都在波斯進行。波斯就像一個中轉站,承擔了我們古代對於西方的所有幻想和美好。

清末法國漢學家們掀起了對中國西域研究的熱潮,從不同的角度研究西域諸國與中國的各方面的聯繫。當時比較著名的著作是《西域南海史地研究》,是留法的馮家昇將法國漢學家的研究編譯而來。我們今天所謂的「一帶一路」,就取自於這些研究中的東西兩端,西方一端是伊朗,東方一端就是中國。

在古代我們因絲綢之路和遠在西方的大帝國羅馬建立了交流,這讓很多中西學者興奮,認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兩大帝國,各代表東西方,進行了互通,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一件盛事。但在李零看來,羅馬和古代中國真的沒有太直接的關係,而關係比較直接的還是波斯。

在諸多講述波斯的書籍中,波斯一直被以希臘文化為正統的歐洲人當作一種反面符號,代表了東方,代表了恐怖與專制。歷來對波斯的研究,都是從西方的角度入手,從希臘文化入手。而李零則認為,波斯才應該當做中心直接去進行比較研究。波斯作為一個統一的帝國,在當時以自己的凝聚力和影響力,留存、發揚了許多文化,兼併包容的大一統理念下,留下了豐富的政治遺產。這其實與古代中國非常相似。

在書中李零曾多次提到波斯歷史學家希羅多德,這位生在波斯、長在波斯的歷史學家,就像我國漢代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一樣,用腳走遍天下記錄下了偉大的歷史。不知李零是否是在向兩位歷史學家致敬,如今71歲高齡的他,曾三次赴伊朗實地考察,並且走訪了世界各大博物館,研究波斯文明的遺產。

在一些殘存的遺蹟銘文上李零發現了,在波斯帝國時期,官方的銘刻中保留了三種字體,第一種是古波斯文;第二種是埃蘭文;第三種是阿卡德文。這三種楔形文字主要用於官方的銘文篆刻,以多文並存的方式,作為官方統一標準。這似乎與我們口中所說的「統一」並不太一樣,並沒有統一一種文字。書中在對兩國的比較方法上,採取了發展的視角。在秦始皇時期,雖然我們也搞過文字的統一。但當時我們作為單一民族政權,考慮問題的視野也僅限於本民族,規定統一的文字只有一種,一刀切似的方法,雖凝聚了漢民族的力量和傳承,但同時也把其他民族排除在外了。而在我國的發展中,隨著疆域的擴大則出現了多民族共存的政治體制。之前那套唯漢民族的主義理念顯然已經過時,尤其是宋朝之後出現了兩個少數民族的大一統政權。自打元朝開始我們的官方文字就是多體並存,元朝是六種文字,清朝則是五種文字,到現在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官方標準也還是漢、蒙、壯、維、藏五種並存的狀態。從這種比較中,讀者可以以發展、變革的觀念看待波斯與中國的相同及不同之處。

《波斯筆記》中,這類驚喜點能引起諸多新的思考,元朝一個橫跨亞歐的蒙古帝國,這種多種文字並存的政治制度,會不會是借鑑了古代波斯的政治智慧?此類猜想在這部筆記中時有迸發,讓讀者在兩國比較中尋找到新的寶藏。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李零:國粹多是國渣
    國粹是個可笑的概念。中國古代,兩河文明,黃河流域比長江流域要發達一點。從前的中國,頭在北方,屁股在南方。近代,情況反過來,「鬼子」從海上來,現代化從東南往西北推,屁股變成頭。最先進的跟最落後的湊一塊兒,反而成了歡喜冤家。西化越兇,才越講國粹。古人說,楚地多巫風,江南多淫祀。明清時期的閩越還是如此,拜拜的風氣最濃。
  • 李零:送鼠迎牛
    送鼠迎牛——我的賀歲書直播地址:Bilibili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直播間(UID:22439280)主講人:李零過年之前,李零教授將在三聯書店講一講十二生肖的來歷和含義。像生肖為何以鼠為首?李零說:「單舉一件事,你就明白,老鼠居然跟食物鏈頂端——人住一塊兒。這傢伙趕不盡,殺不絕,連人都怵。」詼諧評論加上冷知識,十二生肖不只是民俗,也是耐人尋味的文化現象。它與中國方術有關,也與古人的生產生活有關,在許多早期文物中都可以追蹤到生肖動物的遺蹟。
  • 春風薦書2|三聯總編輯肖啟明:中國古代神奇動物來自波斯嗎
    他留給讀者的問題是:你知道古代波斯的神獸們和中國古代傳奇動物有什麼關係?《波斯筆記》作者: 李零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9.10【推薦語】波斯,古代世界的中心繼《我們的中國》之後,李零教授用「我們」的眼光審視古代中亞和世界歷史,精彩圖文再現波斯餘暉。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第一是大,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第二是統一,與秦漢帝國相似,它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第三是與中國關係很密切,不論是貴重商品、動植物還是中國的外來宗教,都以波斯為中介。
  • 李零| 解構中國貴族
    剛才尹吉男教授說我最初的題目是《說世襲平民》,這兩個其實是同一內容,就是把題目換了一下。李零:貴族非常講究血統和姓氏             大家比以前更喜歡炫耀出身 李零:我就言歸正傳,我們大家都讀過魯迅的《阿Q正傳》,阿Q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阿貴。
  • 李零:為何歐洲和中國的重要建築物前都喜歡用獅子守門?
    作者丨李零波斯藝術中的動物人類交往,有兩樣最重要:一樣是戰爭,一樣是商貿。戰爭是「不打不成交」,通過徵服,互相學習。比如亞歷山大徵波斯,就主要是徵服者向被徵服者學習。他死後,有所謂「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Age)。
  • 羅馬、波斯、突厥上演絲綢之路版三國演義
    公元528年波斯方面先發制人命大將扎基西斯率3萬大軍向拜佔庭軍發動猛烈進攻。在公元529年的尼亞比斯首次戰役中扎基西斯擊敗貝利撒留,直撲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戰略重鎮德拉城。在公元530年的德拉城戰役中波斯大軍全軍潰敗,後來從敘利亞沙漠方向發動的多次進攻也在貝利撒留的巧妙反擊下失敗。公元531年雙方在卡爾基斯會戰,波斯打退了貝利撒留的進攻。
  • 著名作家高洪雷《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新書發布
    著名作家高洪雷《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新書發布會日前在京舉行。山東蓬萊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起點,也是陸上絲綢之路的東部起點;而羅馬作為西歐文明的中心,通過絲綢之路與東方緊密相聯,是絲綢之路作為貿易之路、文化之路的西方象徵。
  • 亞洲有三大文明圈——中國、印度、波斯,而結局最慘的其實是波斯
    不過,這一分法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文明板塊,這便是波斯文明圈,儘管它從公元7世紀後期開始不斷伊斯蘭化,但波斯文明其實從未消亡,今天的伊朗便是它的主體繼承者。事實上,中東從奧斯曼帝國和波斯帝國薩菲王朝對立開始其實已經被一分為二了,而奧斯曼帝國其實更傾向於西方,而波斯帝國則與東方聯繫更為緊密。
  • 羅馬和波斯一樣修長城!
    長城並不是中國人的獨有專利,定居文明國家面對殺不絕、怎麼打都賠本的「野蠻人」,都會選擇修建類似長城的工事。古代兩河文明時期,就有了類似長城的建築,印度也有自己的長城。四大文明古國中,除了埃及,都有類似長城的工事。
  • 古代西方最強軍團——亞歷山大軍團與羅馬軍團究竟誰更厲害?
    ,許多歐洲城市,例如德國的科隆,就是古代的羅馬軍團的營地發展而來的。而羅馬軍團土木建築能力的典型例子,就有凱撒大帝的成名戰阿萊西亞戰役,這場戰鬥中,4萬名羅馬士兵在凱撒的指揮下,僅用了3個星期,就圍繞著阿萊西亞城修建了長達二十多公裡的防禦營壘。而在近百年後的耶路撒冷攻城戰中,羅馬軍團土木技術更加熟練,用3天時間完成了包圍耶路撒冷的8公裡圍牆營壘。
  • 古代波斯為何強烈嚮往中國?除了千年淵源外,唐朝做出貢獻最多
    古代波斯為何與唐朝關係如此密切?除了唐朝包容外,還有一個因素古代我國歷代王朝對周邊小藩屬國影響力很大,特別是藉助「古絲綢之路」,使中國與外界交流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大。在我國與外部政權交流時,有一個王朝與我國關係很深,此王朝比日本、朝鮮對中國嚮往還要強烈。此王朝就與我國相隔萬裡古代波斯。友好關係久遠古代波斯與我國交往史,從史料記載看,在漢武帝時交往就很密切了。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時,張騫手下的副使,曾出使安息,也就現在的伊朗,這是漢朝與安息國正式建立關係的一個開端。
  • 李零:統治者的本事,全在消化造反
    今天分享的,是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在其鴻篇巨著《我們的中國》中對秦朝的締造者——秦始皇的評述。李零教授在此書的開篇,即闡述了中國的兩次大一統:西周封建和秦並天下。而完成兼併六國、一統天下的秦始皇,被李零視為「中國的亞歷山大」,「但從未得到過亞歷山大在歐洲享有的殊榮。因為秦朝短命,漢朝詆毀,秦始皇一直背黑鍋。」
  • 漢朝和羅馬是怎麼看對方的?史書記載很有趣!
    公元前5世紀末,希臘作家克泰西亞斯的《波斯志》中第一次提到波斯帝國以東的「賽裡斯人」。賽裡斯人這一名稱走進古代西方人視野,成為古中國的重要稱謂。 2,羅馬印象 延續希臘文明的羅馬,給賽裡斯賦予了更多想像。這種想像隨著各種產品的輸入不斷完善。
  • 上帝創世紀為什麼要用7天, 古代文明如何塑造今天的世界
    其實這種7天周期觀念並不是由上帝創世紀而來,而是源自古代人類,或者是說蘇美爾人的星象觀察和曆法。舊約成書的兩個關鍵時期一是摩西出埃及時代(公元前13-14世紀),二是巴比倫之囚時期。公元前586,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耶路撒冷,將猶太國王、貴族及居民擄至巴比倫尼亞,史稱巴比倫之囚。
  • 西方藝術史:波斯古代薩珊王朝的建築雕塑工藝品美術
    亞洲美術 波斯美術 帕奇亞人於公元前250年建立了帕奇亞王朝(ParthianDy-nasty)。此後經歷了綿長的歷史時期,留下遺品不少。
  • 中國皇帝一聲令下,為何東羅馬帝國與波斯帝國大打出手三年不休?
    【史書雅讀】原創作品,敬請關注看了標題,你一定覺得奇怪:中國的哪位皇帝有如此能耐?一聲令下,能讓亞歐兩大帝國激戰三年。此皇帝名叫蕭衍,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皇帝,其國土面積不過262萬平方公裡,文治武功亦遠不及漢唐諸君,還是分裂時期的小朝廷,為何會有如此能力呢?
  • 世界歷史:波斯和羅馬文化的變革,聶斯託裡派教義佔了統治地位
    很顯然,薩珊宮廷裡力求復原到古代波斯,在宗教、藝術,也可能在其他方面模仿阿黑門尼德王朝。而波斯和美索不達米亞的地理位置在這個生存權的十字路口那裡有遙遠地方來的商人和朝拜者在市集上摩肩接踵,互相交流著誇大的故事,吹噓他們的各種智慧和技能。宮廷圈子中有意識的復古,不過是文化融合的海洋中的一個島嶼,這種融合至少有時是同樣有意識的。
  •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羅馬史也不是
    她為什麼選擇卡拉卡拉作為她的羅馬故事的結尾?她對所謂的3世紀「危機」怎麼看?為什麼她說基督教「是又不是」羅馬的宗教? 羅馬的第一個千年和第二個千年之間的基本區別和延續性又在何處?則請諸君展卷與比爾德老師交流。 羅馬「歷史」何時開始?
  • 世界史:阿拉伯戰士,在宗教閃電戰,解決波斯帝國和羅馬帝國
    這些城鎮都曾在羅馬帝國晚期和波斯帝國時期繁盛一時。我們繼續往下看一看了解一下吧!偉大的城市一—如開羅、亞歷山大港、耶路撒冷、泰西封和阿卡——紛紛傾覆,勝利者吹響了號角,如同雷聲,直升雲霄。倘若不是伊斯蘭軍隊於717年進攻固若金湯的君士坦丁堡時受到挫折的話,整個歐洲或許將遍布清真寺和尖塔,而不是教堂和鐘樓。如果這樣的話,伊斯蘭勢力不僅可以瓦解波斯帝國,還可以改變中國。
  • 古代羅馬比中國漢朝制度優秀?不然,人才選拔就比國外要強
    01西方羅馬的制度真的比中國漢代的制度優秀嗎?其實不然許多人說羅馬的政治制度比漢朝的政府制度優秀,原因就是他們認為羅馬時期採用的是民主投票的制度,而中國古代幾千年來都是皇帝專制。於是他們覺得羅馬的制度自然是比漢朝皇帝的專制要優秀得多的。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這裡需要明確幾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