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國粹多是國渣

2021-02-19 活字文化

近日,歌手孫楠一家為送孩子學國學從北京搬到江蘇徐州的消息引發熱議。但隨著媒體曝光,孫楠一家所選學校「華夏學宮」也被層層「扒皮」——不僅不具學歷教育資質,還被稱教授「偽國學」。

國學教育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宗旨,但也成為近兩年來備受爭議的教育話題。「黑私塾」缺乏教育資質、大都無辦學許可、只有初中學歷的「女德教母」、打著國學的幌子拼命斂財、一些顯然與現代精神不符的封建思想仍廣為傳播……

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在文章《傳統為什麼這樣紅》中,針對「國學熱」和「復古」潮流作出自己獨到的見解:「託古改制,自欺欺人的闡釋,全是無聊把戲,對中國的形象,有百弊而無一利。不是愛中國,而是害中國。」

文 | 李零

「傳統」這個詞兒,現在地位很高,高得嚇人,除了過去的「革命」,啥都比不了,誰敢說個不字?

大家記住了,這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神話,將來肯定是笑話。

傳統是什麼?不就是過去,好的壞的,一鍋亂燉,跟現在沒什麼兩樣,用不著拔高,用不著貶低。《蘭亭序》說,「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我兒子看我,和我看我爸爸,道理差不多。祖宗留下的東西,什麼沒有?你別以為,大浪淘沙,剩下的全是金子。

孔子說,「三年無改於父之道」才叫「孝」。楊伯峻說,「道」是正面的東西,爸爸的合理部分。但父母留下來的東西,合理的,三年不許改,三年以後就可以改了嗎?難道我們要改的,不是爸爸不合理的部分,反而是他的合理部分嗎?

學者李零

我的看法,祖宗留下的寶貝,最大一件寶貝,是中國人。古今中外,一切遺產,都是為我所用。人吃飯,人是主體。不管什麼飯,總是被人吃。飯不能分體用。「中餐為體,西餐為用」,那不是笑話?

但我們自己,也有毛病,甚至是渾身的毛病。《孝經》,開宗明義第一章,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好壞都不能拒絕。比如我爸爸的禮物是震顫,我媽媽的禮物是過敏。遺傳病,年輕沒事,年紀大了才暴露。可見就是體,也是好壞參半。

國粹是個可笑的概念。

中國古代,兩河文明,黃河流域比長江流域要發達一點。從前的中國,頭在北方,屁股在南方。近代,情況反過來,「鬼子」從海上來,現代化從東南往西北推,屁股變成頭。最先進的跟最落後的湊一塊兒,反而成了歡喜冤家。西化越兇,才越講國粹。

古人說,楚地多巫風,江南多淫祀。明清時期的閩越還是如此,拜拜的風氣最濃。我們的同胞,漂洋過海,把這些文化帶到香港,帶到臺灣,帶到海外的唐人街,在很多外國人看來,最中國。他們成了中國的窗口。

唐人街,舞獅子,舞獅子是漢代傳入的外來藝術。港臺好武俠,武俠是人文幻想加義和團,專打外國人。好多人說,禮失求諸野,求出來的禮,很多都是這類東西。

中國的國粹是什麼?很可憐。全是西化剩下來的東西,有些城裡化了,鄉下沒化,沿海化了,內地沒化。中醫中藥,國劇(京劇)國術(武術),還有中國菜,數來數去沒幾樣。

京劇

我們,身上穿的,屋裡用的,衣食住行,一切拿眼睛能瞅見的,幾乎全是洋的。我們的詞彙,留下了一堆「洋」:點燈用洋油,燒飯用洋火(或洋曲燈),穿衣用洋布,就連梳頭洗臉,也是洋瓷臉盆洋胰子。

衣,中國傳統,特重髮式和衣冠,披髮束髮,左衽右衽,所以別蠻夷。

食,我們以為特國粹。其實,打新石器時代就粹不起來。烹調方法不說,材料是五花八門。五穀之中,只有小米、糜子是北方原產,水稻是南方原產。

住,古城,秦始皇銘功刻石,自詡墮壞六國城郭,城裡的胡同四合院。

行,也是汽車、輪船、飛機的天下。

祖宗留下的,還有什麼?我是說,生活層面的東西。抓耳撓腮,大家想到了語言。中國文學,總得用中國話寫中國人,汪曾祺如是說。但就連這事,也要打折扣。

研究外來語的都知道,我們的漢語,很不國粹,哲學術語、科學術語、軍階官銜、制度名稱,幾乎全是外來語(很多都是日本傳來的假漢語),甚至語法也大受影響。

唉,就連最最國粹的漢字,也被簡化了。港臺的同胞想不開。

說起讀古書,我們會想起魯迅。

今人厚誣魯迅,主要因為他是左翼,是延安樹起的文化革命旗手,1949年後,在思想文化界一直處於獨尊的地位。但我國知識分子,真奇怪,居然和美國的大老粗一般見識,以為只要沾個右字就好。

毛澤東不是說,魯迅活著,不是右派,就是在監獄裡。他要活著,算什麼派?有人說,匕首亂飛、皮帶亂飛,都是魯禍引起,恨不得掘墓鞭屍,這話公允嗎?

關於讀古書,魯迅說過逆耳的話,那是忠言。有人說,他自己讀了很多古書,卻反對讀古書;不讓別人讀,自個兒躲起來悄悄讀。我讀過魯迅的書,他的想法沒這麼簡單。

第一,他說,要少看或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主要是為了樹立新學的地位。他並沒有說,絕對不許讀古書,而只是說,新書和舊書,還是以新書為主,舊書最好擱一邊兒,當務之急,還是讀新書。

第二,他說,讀經不能救國,這也是對的,今天我也這麼看。

第三,他說,與其讀經,不如讀史,與其讀正史,不如讀野史,看看中國的歷史有多麼爛,我看也很有深義。世界歷史學的趨勢,日益重視生活史。野史正是生活史。其實,子學的地位比從前高,也是順理成章。

第四,他說,要治國學,也不能像過去那樣治,而是像王國維那樣治。很多古書的研究變成專家之學,也是勢所必然。它不再走進千家萬戶,我看沒什麼不好(西方早就如此)。

古書是一種文化結構。五四以來,這個結構被顛覆,非常合理,非常正常。

六經是孔子時代的經典。漢以來,儒生是以孔子的經典為經典,五種不同的東西湊一塊兒,沒什麼道理。現在,經典的概念早已變化,文史哲各系,分別去讀,沒什麼不好。

漢代有五經,唐代有九經,宋代有四書五經。《論語》本來不是經。漢代,《論語》是四大傳記之一,所謂傳記,多是儒家的子書。四書五經,《論語》也是四書之一,不算經。只有十三經,才把《論語》列為經,這是後起的概念。我們拿《論語》、《孟子》當子書,和《老子》、《墨子》擱一塊兒,是恢復諸子的本來面貌。

宋代樹道統,孔子傳曾子,曾子傳子思,子思傳孟子,一脈單傳。這個道統是虛構。五四以後,《論語》降為子書,道統被打散。孔、孟重歸諸子,跟《荀子》等書擱一塊兒,這也是儒家的本來面目。沒有這種調整,只有經學史,沒有中國哲學史,更沒有中國思想史。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絕不是一個儒字所能概括。中國典籍,經史子集,也絕不是一個經字所能概括。

現在,很多自己都讀不懂經書的大人,卻瘋狂鼓吹讀經,甚至鼓吹少兒讀經,我是不以為然的。少兒讀經,不是讀《詩》、《書》一類經。《詩》、《書》,連教授也啃不動。他們所謂經,是《三字經》這樣的經,其實是蒙學課本,可笑。

我在北大開經典閱讀課,不是讀傳統意義上的經典,而是以「鬼子」為榜樣,讀他們理解的四大經典:讀《論語》,讀《老子》,讀《孫子兵法》,讀《周易》經傳。我覺得,這樣安排更合理。

第一,這四本書最有思想性,最有代表性。《論語》是儒家的代表,《老子》是道家的代表,講人文,這兩本最有代表性。《孫子兵法》講行為哲學,《周易》經傳講自然哲學,講技術,這兩本最有代表性。

第二,它們的篇幅比較合適,《論語》大一點,有15000字,其他三本都在5000-6000字左右。別的子書太大。

總之,古書可以讀,但不必是過去的讀法。

我們的信心該建在哪裡?是真傳統,還是假傳統?這個問題,和大國崛起有關。

我一直說,中國人的心底,埋著個夢,就是重新當大國。不當大國,堵得慌。

歷史上,大國崛起,往往有小國背景。如小邦周克大邑商,亞歷山大徵波斯,都是小國勝大國。

亞述,號稱世界第一帝國,本來是處於四戰之地的小國。因為怕挨打,才窮兵黷武,以血腥殺戮和野蠻徵服著稱於世。亞述宮殿的畫像石,為我們留下了恐怖的印象。歷史上的大國,往往都有這種背景。

這種人首牛神的形象設計是亞述時代最著名的圖騰,以成為「亞述風格」的代表性符號被廣泛使用

中國曾經是大國,歷史上了不起的大帝國。然而世事滄桑,近百年來,我們衰落了。就像歷史上的很多大國一樣。

近代,從前的文明古國,全都災難深重。伊拉克是亞述、巴比倫,伊朗是波斯,全是挨打或準備挨打的對象(看看美國樣板戲《亞歷山大》和《三百勇士》的暗示吧)。早期探險家初到這些地方,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聖經》和古典作家筆下,天堂般的奇蹟,怎麼會是這等荒涼破敗。

歐洲,所謂大國崛起,原來都是小國。希臘、羅馬是小國,即使成為大國,內部也很鬆散,還保持城市自治。羅馬帝國崩潰後,歐洲也一直是小國林立,書不同文,車不同軌,沒有政治統一,只有宗教統一。草原帝國,都是部落聚合,也是以宗教為凝聚力,聚得快也散得快,缺少真正的粘合劑。和親、女王一類東西,也是小國的特產。

西方傳統,是小國傳統,比如民主制,就和小國有關,和他們保持的原始特點有關。希臘、羅馬的民主制,是建立在對外徵服和奴隸制之上(柏拉圖的《理想國》,原型是斯巴達的軍事共產主義)。對內特別仁慈,對外特別殘酷;上層特別優雅,下層特別野蠻。今天的大國,古風猶存。我們面對的還是古老的現實。

基督教統治下的歐洲,他們的統一是宗教大一統,不是政治大一統。普世性的宗教,和政治大一統有類似功效。這是思想上的專制主義。

對比他們,我們該作何感想?

1980年代,怨天尤人罵祖宗,大家還記得嗎?當時罵什麼?主要是罵專制主義、罵封閉停滯,罵小農經濟、罵吃糧食,不吃肉,心理自卑,達到憤懣的地步。大家恨傳統,簡直恨到了根兒上。

當時,我寫過三篇文章(一篇登在《中國文化報》上,一篇登在《東方紀事》上,一篇登在《知識分子》上),力陳傳統並非如此:其弊固多,不如是之甚也,何必眾惡歸之,集為怨府,把明明屬於中國現代化的不良反應,全都怪在傳統的頭上。但這種聲音,並未引起大家的注意,國人幾乎一邊倒。

現在的中國,正好相反,從罵祖宗變賣祖宗,急轉之下。我們的自信心仿佛一夜之間就提高了,高到令人驚訝的地步。舉國若狂,一片復古之聲。

一句話:大國夢想,小國心態,表面自大,骨子裡還是自卑。

現在的人,迷託古改制,常拿歐洲說事。他們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是迫於宗教傳統的巨大壓力,不託古,不能求新。大家樂道的闡釋學,不過是這類玩意兒。說是復興中國文化,其實是步歐洲後塵。現在,西方史家有反省。大家猛回頭,才發現,很多傳統都是假傳統。假希臘,假羅馬,對傳統和現代都是破壞。

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作品:《拉奧孔》 西班牙 格列柯 


中國的復古,是因為意識形態真空,就像俄國,乞靈於傳統。

但我們的傳統,精英文化,不語怪力亂神。下層見神就拜,也沒有宗教大一統。

中國的傳統很實在。沒有教,不必造。現在,很多英雄氣短的人,寧願相信假傳統,也不願相信真傳統。就像古之好事者,登臨懷古,沒有真古蹟,也要造一個出來。中國需要這樣的造神運動嗎?中國的運動還少嗎?

現在的復古,是真復古,還是假復古?孔子教導我們說,他的目標是奔西周,你會照他說的辦嗎?王莽倒是打這個旗號,你能學得來嗎?說復古的,往哪兒復,怎麼復?哪朝哪代哪個皇帝?你的復古方案是什麼?請給大家說說看。你要迷這帝那帝,曾胡左李,就別講什麼「走向共和」。

上個世紀初,國人驚呼,神州陸沉,亡國滅種。然而現在怎麼樣?國未亡,種未滅,中國人還在,中國的萬裡河山還在,以往的歷史,可以平心靜氣看。

我的看法是:

研究傳統,我們應該有充分的自信。中國的歷史遺產,雖遭破壞,還是相當豐富。古書也好,古物也好,古蹟也好,還是集中在中國大陸。特別是尚未開發的地下資源,更幾乎百分之百在中國大陸。

特別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有人。中國人還在,不信邪的精神還在。我們的一切,已經納入現代化的視野,古今中外已經擺上了同一桌面。

臺灣有點東西,都是大陸帶走的,集中在史語所和臺北故宮,還有一個歷史博物館,很小。他們,報告發光,圖錄出盡,就沒有資源了。人,臺獨政治家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還談什麼傳統文化。

臺北故宮博物院

香港太小,沒有祖國的萬裡河山,完全脫離中國文化的主流,眼中沒有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生活(只能從旅遊和電影了解),殖民統治太久,沒根。他們的居民,要麼很土(各種怪力亂神的崇拜),要麼很洋(官場、課堂說英文,連名字都是英國的),傳統文化,同樣很淡薄,缺乏自主原創力。

歐美和日本的漢學家,是另一個天地,他山之石吧。我們不要以為,只有幾個美籍華人就是國際漢學界。

對中國傳統,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我們的天是中國的天,地是中國的地,人是中國的人,根本用不著氣短。

我們的文化資源,世界任何地方都比不了。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面對著有血有肉的中國生活,用中國人的語言、中國人的體驗,寫中國自己的歷史,這是最大優勢。

我們為什麼要自卑?我們有這麼多真東西,幹嗎還要拿假的壯膽,拆了真的造假的,跟著別人起鬨。

託古改制,自欺欺人的闡釋,全是無聊把戲,對中國的形象,有百弊而無一利。不是愛中國,而是害中國。

傳統不必這樣紅。

 (本文有刪節)

《大刀闊斧繡花針》是李零的一部精煉而且精彩的自選集,較為全面地展示了他研究和思考的各個面向。

李零把擺脫學術,自由自在地讀書寫作,稱為「放虎歸山」,他的雜文、隨筆風格獨特,有很多擁躉。他對雜文文體的揣摩和實踐,所謂「繡花針」功夫,能以這樣一組文章比較集中地體現出來,這也是李零雜文不同於通常所見到的學者散文的地方。

李零,北京大學教授。個人研究興趣主要在考古、古文字、古文獻、藝術史、軍事史、方術史、思想史、歷史地理八個方面。著有《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喪家狗:我讀〈論語〉》、《蘭臺萬卷:讀〈漢書•藝文志〉》、《中國方術正考》《續考》、《入山與出塞》、《我們的經典》、《放虎歸山》、《花間一壺酒》、《何枝可依》、《鳥兒歌唱》等。

點擊閱讀原文可購買李零著作《大刀闊斧繡花針》 

相關焦點

  • 李零:送鼠迎牛
    送鼠迎牛——我的賀歲書直播地址:Bilibili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直播間(UID:22439280)主講人:李零過年之前,李零教授將在三聯書店講一講十二生肖的來歷和含義。像生肖為何以鼠為首?李零說:「單舉一件事,你就明白,老鼠居然跟食物鏈頂端——人住一塊兒。這傢伙趕不盡,殺不絕,連人都怵。」詼諧評論加上冷知識,十二生肖不只是民俗,也是耐人尋味的文化現象。它與中國方術有關,也與古人的生產生活有關,在許多早期文物中都可以追蹤到生肖動物的遺蹟。
  • 李零| 解構中國貴族
    李零: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說中國貴族》。
  • 李零、張國剛走出國門暢談中華文化 韓國聽眾如是說
    10月29日上午,李零教授在韓國首爾大學國際會議廳做「我讀經典」的演講,並與東洋史學系金秉駿教授等13位學者、教授進行學術研討,討論經典的價值、力量和影響;10月29日下午,在成均館大學國際會議廳做《李零談孫子》專題演講,講述研習《孫子》的緣起,《孫子》研究的意義和實用案例,等等。多位學者專家和出版文化人士,及近百位學生、中國文化愛好者傾聽了演講。30日晚,作品分享會在大學路小劇場舉行。
  • 李零新書換了個方向看波斯,原來與古代中國關係緊密的不是羅馬
    近些年,李零曾經三度去伊朗深入考察。從研究經歷看,李零學考古出身,後來卻不研究考古,1985年他調到北大中文系做古文字、古文獻研究。《波斯筆記》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是李零對考古研究的一次回歸。李零說。正如他在《波斯筆記》自序中寫:「沒有鏡子,人看不見自己的臉。他人的眼睛,可以看見你的臉。」自古我們的西方概念,從來就不是希臘、羅馬等歐洲文化,而主要是波斯(伊朗)所代表的中亞文化。因此作者李零認為,搞比較研究,拿希臘文化來跟中國比較,倒不如拿伊朗來比。
  • 李零:統治者的本事,全在消化造反
    今天分享的,是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在其鴻篇巨著《我們的中國》中對秦朝的締造者——秦始皇的評述。李零教授在此書的開篇,即闡述了中國的兩次大一統:西周封建和秦並天下。而完成兼併六國、一統天下的秦始皇,被李零視為「中國的亞歷山大」,「但從未得到過亞歷山大在歐洲享有的殊榮。因為秦朝短命,漢朝詆毀,秦始皇一直背黑鍋。」
  • 聽國粹,飲國酒 | 繁忙都市裡的「一期一會」
    在的國藝酒肆裡一桌二椅一壺熱酒一盞清茶二三小吃戲迷們置身於小小戲園中聽國粹,飲國酒國藝酒肆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朱晉玲國家一級演奏員王立元資深京劇名票朱子琦著名漢劇作曲家楊路著名漢劇表演藝術家蔡美嬌客家漢劇團副團長李德華
  • 畫家丁已的汗血寶馬與國粹侍女圖
    2020年12月在我國著名都市北京我們即將迎來著名畫家丁已的畫展,畫展共分為幾個板塊,汗血寶馬系列、國粹侍女系列。丁己生於書香門第,自幼學畫。擅用用自製的畫布、自製的畫筆、自製的顏料、自己揣摩的技法畫繪畫。丁己擅觀察細節,尤愛汗血寶馬與國粹仕女,以獨特視角審視這一剛烈、一柔美的獨特結合點。
  • 教育部發文:將中華國粹引進教育,為國粹傳承也為文化傳承
    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我們國家傳統的「四大國粹」獨特文化。國粹-中醫國粹-武術國粹-武術1、中國武術起源於我國古代軍事戰爭的一種技術;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戰爭中,中國古代多以冷兵器作為主要軍事活動方式,習得武術再結合冷兵器
  • 中戲聘請12位京劇名師傳承國粹
    原標題:中戲聘請12位京劇名師傳承國粹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尚長榮、寇春華、孫毓敏、朱世慧、陳少雲、于魁智、李勝素、王蓉蓉等京劇名家來到中央戲劇學院昌平校區。
  • 湛江市第二十八中學傳承中華國粹
    To view this 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近日,湛江市二十八中學舉辦了「傳承中華國粹
  • 京劇油畫,美到心底,國粹京劇超寫實油畫第一人薛海濤作品欣賞
    京劇宛若一位待字香閨的古典佳人,伴著唐風宋韻的高嘆低吟,沿著傳統戲曲的歷史軌跡,一路蓮步輕移,在傳統文化的燭照濡染下,成為中國傳統藝術寶庫的一顆璀璨明珠,被稱為我國的「國粹」藝術。今日走近畫家薛海濤先生的超寫實油畫,欣賞畫家筆下的京劇演員長袖善舞、飄飄逸逸之姿;俊美絕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之容;珠光閃閃、絲帛紛呈、美輪美奐之儀,感受國粹京劇與書畫藝術的融合之美。
  • 李零:為何歐洲和中國的重要建築物前都喜歡用獅子守門?
    作者丨李零波斯藝術中的動物人類交往,有兩樣最重要:一樣是戰爭,一樣是商貿。戰爭是「不打不成交」,通過徵服,互相學習。比如亞歷山大徵波斯,就主要是徵服者向被徵服者學習。他死後,有所謂「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Age)。
  • 國粹幫助部分歐美家庭
    隨著地球村的加速發展,國粹早已走出了國門,成為部分歐美人士熱愛的遊戲。國粹麻將是我們大多數地方非常常見的娛樂項目,但是在歐美人士眼中,麻將還是非常新奇的玩意。一旦學會了如何去玩,他們甚至比我們還上癮。可以說國粹在這段時間幫不少的歐美家庭渡過了無聊的時光。
  • 國粹燈謎:中華民族國粹文學中的文字聯想遊戲
    國粹燈謎:中華民族國粹文學中的文字聯想遊戲燈謎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明高雅的文字遊戲。它曲折別致、寓意奧妙、耐人尋味。猜燈謎既可啟發思維、鍛鍊智力,也可使人增長知識、提高文學修養。燈謎利用漢語字詞多意的特點,不把謎面作原意解釋,從而得出別樣的意思,所謂「謎貴別解」,別解方成謎。另外,在燈謎中凡是謎面上有的字,在謎底中不能再出現,否則稱為「露春」,在燈謎中是不允許露春的。謎語這種古老文化是中國婦孺皆知的,哪怕是一個大字不識的農婦,也能說出幾條謎語來。
  • 陳維昭:國粹與當代性——從京劇歷史談起
    但是,除此以外,我們對這門國粹似乎不甚了了。對許多人來說,京劇成了流行歌裡的一段插曲,電影的一個片段,甚至只是春晚的一個節目。然而,正是憑藉了這些形式,逐漸小眾化的京劇,竟然從未離開我們的視野,只是它由一種戲劇,一種生活方式,變成了一個文化符號。但我們對這個熟悉的陌生人,見的多了,總不免想要了解他的過去和現在,關心一下這門年事已高的國粹的未來。
  • 用國粹演繹國魂,京劇《楊靖宇》在白山震撼上演
    全劇劇情起伏跌宕、情節感人,充分運用舞臺藝術的表現手法,重新詮釋和剖析了這位偉大的革命歷史人物,宣揚了在抗日戰爭的歷史背景下楊靖宇將軍所帶領的東北抗日聯軍精忠報國、堅韌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充分展現了「用國粹演繹國魂」。
  • 王冠雪茄(小國粹) 香菸價格
    ,它便是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薰陶下的代表雪茄之一,以享譽中外的國粹京劇臉譜做為品牌宣傳圖案。那麼這款王冠小國粹雪茄多少錢一盒呢?中國香菸網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這款王冠雪茄價格表圖。王冠小國粹雪茄多少錢王冠小國粹雪茄作為旗下最具中國特色的雪茄,上市以來好評不斷,交易量持續穩步上升。為了對王冠雪茄價格表圖有一個更好的了解,下面我們先看看這款王冠小國粹雪茄多少錢?這款雪茄菸的參考售價為298元/盒。王冠雪茄價格表圖這款手卷雪茄極具中國特色,採用精選美洲和亞洲最優質的菸葉,通過特殊的醇化技術,精心手工卷制而成,口感較為柔和。
  • 奇幻外殼下的國粹內核,《一人之下2》萃取古文化精華譜寫國魂
    上到道家陰陽學說楊朱思想,下到社會市儈樸素辯證法,作者在融會貫通後將這些元素散播在整個故事中,深植於每一個人物的思想之中,這種一脈相承的傳統思想和哲學理念,讓《一人之下》具有了一枚「國魂」,不需要特意從畫面中表現,也能做到「處處中國風」。
  • 遇見國粹丨唱京戲,扮京相兒,傳承國粹文化,感受國粹魅力,我是小小傳承人——京劇體驗一日營
    【唱京戲,扮京相兒,我是小小傳承人——京劇體驗一日營】人民廣場集合,前往活動場地(開發區廣緣、半島各停一站)參觀北戴河梨園小院,講述這座梨園背後的故事;北戴河志宏京劇團的團長王志宏老師帶領孩子們走進京劇國粹藝術
  • 《鬢邊不是海棠紅》又將掀起新一輪的國潮風風格婚紗照,麗江旅拍
    隨著於正新劇的熱播,必將掀起新一輪對於國潮風和京劇風婚紗照的追逐,國潮風風格的婚紗照早在2019年就已經成為了一種被新人們所推崇的婚紗照拍攝風格。對於國潮風的理解是,將經典的國粹元素和當下的時尚二者相結合,將這兩種元素融入到婚紗照中。簡言之就是國粹和潮流這兩種元素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