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塹城」開發和上古歷史文化的融入
文/聞雙全
富平縣老城終於名正言順的稱「塹城」了,終於在富平老城的頭上取掉了極不吉利的「斬」字,謝天謝地,實在不容易呀。要知道,民俗過紅白喜事,請戲班子唱戲,點戲的時候都是要避開含「殺」、「斬」、「逃」戲名的,如《伍員逃國》、《殺四門》、《斬韓信》……等。其實所謂富平縣老城名「塹城」和名「斬城」之爭,本意也就是趨吉避兇,圖個吉利罷了,無必要紅脖子漲臉。
「塹城」要開發了,招標書已經公布並進入程序,政府動真的了。
前幾天,張朝鮮先生發表了一篇關於「塹城」開發的文章:《冷看塹城熱開發》,赤子拳拳之情,溢於言表,特別是主張以保護文化標識符號為主,修舊如舊,還以白鹿原民俗村的失敗為樣板,提醒塹城開發勿蹈覆轍,其實覆轍樣板豈止白鹿原民俗村,曾經的何仙坊殷鑑不遠。所以,塹城的開發不是建設了什麼宏偉的工程,而是該建設保護和體現了多少歷史文明、文化標識符號。
原來有人認為塹城就是一重要的文化符號,且全國只有兩處云云。其實此類古城址渭北、陝北乃至黃土高原地區幾乎是比比皆是的。十多年前,本人為了考證《史紀.周本記》中不窋「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的來龍去脈,親自赴甘肅省慶陽(今慶陽市慶城區)踏勘考證,發現,周姬族群先祖築建的慶陽古城的築城理念和富平縣塹城是一樣一樣的,都是在三面環水的半島阜上掘壕為城。所以便推論虞夏時期的京師在富平,不僅是虞夏時期,上溯至軒轅黃帝時期以至全部新石器時期的部落核心也在富平,中華民族的重要起源地就在富平。其硬體證據和理由就是富平有生活必須品滷泊灘的食鹽。所以進一步考證到富平縣塹城是軒轅黃帝仙逝的鼎湖,形名不二,以形為據。所以就在富平縣塹城內和周邊找到了上古留在地名上的文化痕跡,如上古監獄之名「墩臺」,如京師警衛部隊駐地「牛、龍、虎、獬、教場」,令人驚奇的是軒轅黃帝仙逝的鼎湖確有化龍的地名。更令人驚奇的是富平縣塹城上有大量的上古灰坑遺蹟,更更令人驚奇的該上古灰坑的陶殘片均為灰陶殘片,也可以名之為鬲殘片。這和軒轅黃帝荊山鑄鼎完完全全的吻合了。
本人有《由<易經.鼎卦>討論軒轅黃帝荊山鑄鼎》和《再由<易經.鼎卦>討論軒轅黃帝荊山鑄鼎》兩篇論文,明確上古灰坑是上古先民用來做飯的原始爨灶,明確新石器中早期在爨灶也就是灰坑裡做飯是陶(粗夾砂陶)和缶(紅陶)的組合,但是陶(粗夾砂陶)做飯非常容易壞或者經常壞,費時費力。所以,先民們就反覆試驗,企圖試製出燒而不爛的可以長時期的反覆使用的陶,結果成功了,鬲問世了,陶缶組合結束了,灰坑也變小以致消失了。如果說,在灰坑裡用陶(粗夾砂陶)和缶(紅陶)做飯使中華民族的早期農耕文明形成規模、形成穩定的話,則鬲的出現則使中華民族的生產力發生了飛躍式的解放,中華民族便由此進入迅猛的由關中對外的發展和擴張期。而這個鬲的試驗和成功恰恰就是在荊山地區的鼎湖完成的,而這個時間段也恰恰是軒轅黃帝時期(前5000年至前4500年)所以,富平縣塹城上的上古灰坑便有了大量的鬲的殘片,所以軒轅黃帝仙逝的鼎湖確是有實物的。
所以,一定要知道,軒轅黃帝荊山鑄鼎(制鬲)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節點,是中華民族歷史沒有中斷且文化、文明優秀於其他民族的主要原因。
現在我們重新回到富平縣塹城開發建設這一命題中來,上述中華民族上古歷史文化應不應該體現到塹城開發建設中來?我認為是應該的。
軒轅黃帝出生地在河南新鄭,其實是任何證據都沒有的,首先是沒有上古歷史遺蹟。但是他們就是連吹帶編了,大造大建,形成了規模和既成事實,這是有瀆於祖先的。返回來說,明明有觀點,有史典、有遺蹟,有實物的考證觀點,卻被冷置,一熱一冷,還真不知道誰是錯誤的了。其實冷也是有瀆於祖先的。
中華民族是一個實事求是的民族,塹城開發建設,貼上上古歷史軒轅黃帝和「鼎湖」的標識,還有「掘壕為城,三鼎聳峙」,絕對都是非常震撼的,還軒轅黃帝荊山鑄鼎本來面目,是對中華民族歷史研究有貢獻的,同時對富平縣的發展和地位提升影響力提升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以後建設中,必然還要誤挖出許多上古灰坑,考證後保護下來做個符號也絕對是好事情,真怕再出現發現了灰坑卻既不考證又趕快埋掉的事情繼續發生,因為此事以前確實發生過。
講述富平人的故事,
凝聚富平人的力量。
弘揚富平人的精神,
打造富平人的品牌!
富平人投稿
投稿郵箱:2312794885@qq.com
純文學投稿郵箱:yiweifup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