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佐夫(前排右一)和他的服務的顧客
如果家裡有需要坐輪椅的長輩出遊或就醫,叫一輛網約車或計程車,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會覺得很方便嗎?
可能在經歷各種議價、拒載之後,好不容易到達目的地,但總覺得哪裡不對勁兒:「出一趟門真的很不容易!」「如不是必須出來,以後還是呆家裡吧……」
在影視節目與紀錄片製作行業工作了10多年,我國臺灣地區的許佐夫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93歲高齡的阿婆受傷,無障礙出行幾乎成了阿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不過,他不像大多數人那樣,忍忍就過去了,而是決定從自己開始改變,成立「多扶接送」,提供無任何限制的無障礙接送服務……
他為了不讓心中遺憾繼續
全年無休提供無障礙接送服務
許佐夫
1973年出生的許佐夫,跟大多數同齡人一樣,一路苦讀,臺灣銘傳管理學院大招傳播學系畢業,然後當兵,後來成為一檔影視節目與紀錄片的編導。
2009年,許佐夫在工作場所接到阿婆在家摔倒受傷的求助電話。當時,阿婆已93歲,不得不坐上輪椅,因為她沒有申領身心殘障手冊,不符合臺灣地區康復巴士接送資格,即使符合也需要提前3至5天預約。
這就讓年邁的阿婆出門就醫成了難題,去一趟醫院,因為普通車輛放不下輪椅,阿婆坐著也不舒服,讓阿婆和家人的身心備受折磨,而且這也絕對不是他一個人面臨的問題。
臺灣地區也面臨著老齡化社會浪潮,據統計,2018年臺灣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達14%,需要特殊照顧護理的人越來越多。
為了不讓內心的遺憾繼續,許佐夫在阿婆去世後,放下紀錄片編導的本行,投身出行無障礙服務,成立了臺灣地區第一家民營的康復巴士公司「多扶接送」,提供無障礙接送,而且沒有任何限制,全年無休、7乘24小時服務。
行動不便者
不該因交通問題窄化生活圈
昨天,我們登錄「多扶接送」官方網站發現,他們不僅提供無限制的無障礙出行服務,還開發引進了各種針對高齡、肢體障礙、孕婦和幼童等群體的輔助器具並提供租借服務。
在大陸,比如杭州等地,這幾年「老破小」小區,因為行動不便的老年群體也越來越多,都在討論如何加裝電梯,除去前期準備、施工費以及維護成本,僅一部電梯就要數十萬元,而且還有可能因影響住戶採光而帶來糾紛。
「多扶接送」公司提供的一種「爬樓機」輔助設備,行動不便者只需坐上去固定好,機器就會自動爬樓。而且,每臺接送車均安裝了升降機,每次上車只要把輪椅推到升降機上即可,車內還有固定輪椅的裝置,使用非常方便。
雖然「多扶接送」是以接送行動不便者去醫療機構起家,但許佐夫認為:行動不便者不應因為交通問題縮減了自己的行動範圍、窄化了自己的生活圈。
因此,他又在2011年夏天推出運送行動不便者出遊的服務——「多扶漫遊」, 提供身障者從交通、行程、餐飲到安全照看護理的一條龍服務。
許佐夫希望,那些原本只能呆在家裡的人群通過出門旅遊,讓長輩與護理者都能得到喘息機會,在紓解身心壓力後再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錢,永遠都不夠
關鍵要贏得行動障礙者信任
為身障人士提供無障礙婚禮
「多扶接送」創立之初僅有3部車,後來慢慢發展到15部車,還開發引進大批輔助器具,協助行動不便者擴大活動半徑。
儘管它的服務費用不算便宜,根據網站報價,從臺北市區到臺北桃園機場約40多公裡收費1800新臺幣(約合400元人民幣),不過,因為起初只聚焦醫療接送,又不接受政府和社會捐贈,公司運營成本高企。
直到後來它推出的「漫遊服務」被越來越多人接受,「多扶接送」總算達到收支平衡,運營規模也開始穩定增長。
2014年4月起,越來越多人跟許佐夫談合作。有些投資方認同「多扶」推廣無障礙旅遊的理念,但堅持資金投入後,多扶要「放棄醫療接送」,因為這一塊實在太虧錢了。
對這類投資人,許佐夫一一婉拒。他說:「我當初做這個服務的初衷是為了我的阿婆,如果拿了這個錢(放棄醫療接送),就跟其他人沒有什麼兩樣。」
雖然經費確實是「多扶」面臨的一大難題,但許佐夫心裡清楚:除了錢永遠都不夠之外,「多扶」還面臨著一項考驗──贏得行動障礙者的信任。
這是因為,「多扶接送」不是一家簡單的租車公司,而是一個全方位無障礙服務的提供者。「多扶」創業的目的,不只是要成為一間社會企業,更希望在慈善團體、政府單位外,提供一種創新思維和營運模式。
「如果我服務的是自己父母,
我會怎麼做」
許佐夫(右)與顧客交流
基於上述理念,從創業初期至今,許佐夫不僅親自掌管運營大小業務,還常常擔任駕駛員觀察顧客需求,自創「多扶56項」服務標準作業程序,後來這些服務標準又增加到125項。
他說,增加服務標準的來源和依據只有一個:「如果我服務的是自己父母,我會怎麼做。」
服務標準中,有一項「領新鈔」的要求讓很多員工不解。
這背後有個故事。許佐夫有次跟車發現,一位老奶奶下車後突然皺了下眉頭。他後來電話詢問得知:老人家說當時流感盛行,拿到駕駛員找零的舊鈔,擔心上面有細菌。
從此,許佐夫規定,駕駛員每天出車前第一件事就是跟公司會計領新鈔。
平日,不管開車還是走路,每次只要在路上看到公司康復巴士在服務,許佐夫都會在留意觀察 ,看駕駛員的動作與態度,是否符合貼心服務準則。
為了讓員工更好服務殘障人士,2015年公司員工訓練時,許佐夫使出了一招:公司買單送員工去臺灣各大熱門景點旅遊,唯一條件是「全程坐輪椅」。
從臺北出發時,很多人很高興,上車後就發現「上了賊船」——平日自己開車轉彎沒什麼感覺,但在車上坐輪椅很晃,4小時坐下來非常痛苦,更別提下車找廁所、吃東西。
他說:「一天體驗下來,同事再去為身障者或長輩服務,心情完全不同,大家更有同理心。想想看,很多人是坐一年、兩年(輪椅),甚至再也站不起來。也因此,你開始理解為什麼行動不便的人不願意出門,不要覺得身障者、老人家難相處,是我們不夠理解他們的心情和需要」。
一位媒體人通過多扶接送體驗坐輪椅出行
如果有媒體或參觀團到訪「多扶接送」公司,許佐夫會要求對方提早半小時來體驗坐輪椅,以此讓健康人感受現實環境對肢體障礙和高齡人士的不友好,以及相關政策的滯後。
「取款機的高度、超市高層貨架正好讓坐輪椅的人夠不到,專用衛生間的配比也很不人性化。一個只以健康人為中心的社會,不是健康的社會;只有障礙的環境,沒有障礙的人。」許佐夫說。
這幾年下來,「多扶接送」陪伴很多長者走完人生後半段旅程。每隔一陣子,許佐夫都會收到某位爺爺、奶奶辭世的消息,在一場場告別儀式上,家屬都會對「多扶」說:
「感謝你們讓老人家有個最後的美好回憶。」
這,也許就是對許佐夫和「多扶」的最高褒獎。
「多陪爸媽」原創稿件 不作商用
配圖來自網絡 轉載須獲授權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