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村史,幾多鄉愁
凝聚鄉村歷史記憶的村史館
反映的是歲月輾轉中的變化
折射著鄉村的歷史和人文特徵
也記錄著新時代的風貌
從北京市通州區
沿著京塘路一路向東南行駛
大約20公裡就到達了
漷縣鎮榆林莊村
這是距離運河北起點
最近的運河堤內村莊
也有著
「中國運河第一莊」的美譽
今天我們的主角就是這裡
乾隆親封「榆林莊」
榆林莊村村域面積3000畝
戶籍人口數約1000人
榆林莊村距離首都天安門
直線距離38公裡
位於京杭大運河起點20公裡
圍繞北運河、涼水河、港溝河
三水交匯之處
是個多河環繞的富水村莊
是京杭大運河起點第一個
堤內親水村莊
提到「榆林莊」這個名字
其實這並不是它以前的名字
這裡原本叫做「北樹林」
關於這「改名」的故事
還有一條歷史故事
注意!是歷史故事,可不是傳說喲
當榆林莊還是個無名的小村莊時,曾六次下江南的乾隆帝,其中一次是沿運河行船南下的。在行駛的途中,他忽然看見運河西岸上樹木蔥蘢,鮮亮的串串榆錢樹綴滿枝頭。於是,「帝興大發」的乾隆帝命人停船靠岸,登上岸邊的榆林樹中漫步。在行走中,乾隆帝發現樹林南不遠處有一座小村莊,於是便問隨行的劉墉道:卿可知此村何名?劉墉略思答曰北樹林。帝遂道:看這榆錢串串的大片榆林,此村就叫榆林莊吧。劉墉打躬代百姓叩謝萬歲賜名。此後數百年,榆林莊村以此名立世於神州大地!這段故事在《北京市通縣地名志》上就能查得到!
行在運河上,誰人不知「四爺臺」
雖然得到了乾隆帝的賜名
但榆林莊還沒有到
眾人皆知的地步
而之所以後來「一夜成名」
還是因為大運河
宣德四年
明朝在千裡大運河沿岸
共設置了七座鈔關
其中一座「四爺臺」鈔關
便坐落在榆林莊
所謂鈔關
就是官府在運河上
設置的收稅關卡
這裡的收稅依據
是由稅兵測量船隻大小而定
過往船隻
在上繳了多少不等的紙鈔後
才予放行
由此而名為鈔關
那為什麼取名「四爺臺」呢?
取這個名字還頗有點意思
古時候
人們把天上的水神排第一
海裡的龍王排第二
河裡的河神排第三
而水裡的烏龜王八被排在了第四
由於人們對關卡稅兵的野蠻
和橫徵暴斂憤恨於心又怒不敢言
所以就把這座鈔關
稱為「四爺臺」
如今的四爺臺已經是
北運河榆林莊閘管理所的所在地
當時往來船隻裝載的
日常生活用品是非常多的
所以那些收稅的稅官
就在這方面要沒收好多東西
沒收之後
這些稅官就在榆林莊附近
把這些東西賣出去。
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種「灰色」經濟
榆林莊這個地方就逐漸形成了
一個大的物資集散地
運河邊上的官方祭祀
在榆林莊村的河邊上
曾有一座小龍王廟
據說在沒有修建這座廟前
每次漲水就會先淹「四爺臺」
這就導致
在四爺臺上值班的士兵
總是被困
由於他們做的壞事太多了
所以就心裡產生恐懼
這樣就產生了一個祭祀
但是當時的政府
也是很昏庸無道的
他們認為不要發大水
不要把這收稅的場所給衝了
於是他們就
每年的「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
就會派官員來祭祀
形成了運河上
唯一的一個「官祭場所」
那時候由當時的「縣太爺」
出一個豬
但不是出一整頭豬
是一個豬頭,四個豬蹄
一個豬尾巴
這幾樣東西
扔到水裡去供奉河神
話說也真怪
自從建了這個小龍王廟
任憑運河水如何泛濫漲水
「四爺臺」也跟著漲
愣是再也沒有沒過去
世代傳承的運河文化
在榆林莊的村史館裡
最為寶貴的
還有那些被保留下來的
有關榆林莊村的歷史資料
這些歷史資料講述了
榆林莊的歷史
也為後人留下了
寶貴的歷史文化
成為了村莊一筆
寶貴的文化財富
展館於2017年9月對外開放
以圖文資料展示的形式
生動展現了榆林莊村
各個階段的歷史變遷
如今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副中心的快速發展
讓榆林莊村人看到了
村莊未來的發展
在此希望
藉助榆林莊的運河文化基因
讓更多人領略運河之美
感受新時代新農村的風土人情
今日嘉賓
通州區漷縣鎮榆林莊村
黨支部書記
村委會主任 郝洪恩(右)
民俗專家
榆林莊村文化顧問 閆寶林(左)
作者/來源:城市文化範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