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莊:大運河上的「中國運河第一莊」

2020-12-25 陝西法治網

一部村史,幾多鄉愁

凝聚鄉村歷史記憶的村史館

反映的是歲月輾轉中的變化

折射著鄉村的歷史和人文特徵

也記錄著新時代的風貌

從北京市通州區

沿著京塘路一路向東南行駛

大約20公裡就到達了

漷縣鎮榆林莊村

這是距離運河北起點

最近的運河堤內村莊

也有著

「中國運河第一莊」的美譽

今天我們的主角就是這裡

乾隆親封「榆林莊」

榆林莊村村域面積3000畝

戶籍人口數約1000人

榆林莊村距離首都天安門

直線距離38公裡

位於京杭大運河起點20公裡

圍繞北運河、涼水河、港溝河

三水交匯之處

是個多河環繞的富水村莊

是京杭大運河起點第一個

堤內親水村莊

提到「榆林莊」這個名字

其實這並不是它以前的名字

這裡原本叫做「北樹林」

關於這「改名」的故事

還有一條歷史故事

注意!是歷史故事,可不是傳說喲

當榆林莊還是個無名的小村莊時,曾六次下江南的乾隆帝,其中一次是沿運河行船南下的。在行駛的途中,他忽然看見運河西岸上樹木蔥蘢,鮮亮的串串榆錢樹綴滿枝頭。於是,「帝興大發」的乾隆帝命人停船靠岸,登上岸邊的榆林樹中漫步。在行走中,乾隆帝發現樹林南不遠處有一座小村莊,於是便問隨行的劉墉道:卿可知此村何名?劉墉略思答曰北樹林。帝遂道:看這榆錢串串的大片榆林,此村就叫榆林莊吧。劉墉打躬代百姓叩謝萬歲賜名。此後數百年,榆林莊村以此名立世於神州大地!這段故事在《北京市通縣地名志》上就能查得到!

行在運河上,誰人不知「四爺臺」

雖然得到了乾隆帝的賜名

但榆林莊還沒有到

眾人皆知的地步

而之所以後來「一夜成名」

還是因為大運河

宣德四年

明朝在千裡大運河沿岸

共設置了七座鈔關

其中一座「四爺臺」鈔關

便坐落在榆林莊

所謂鈔關

就是官府在運河上

設置的收稅關卡

這裡的收稅依據

是由稅兵測量船隻大小而定

過往船隻

在上繳了多少不等的紙鈔後

才予放行

由此而名為鈔關

那為什麼取名「四爺臺」呢?

取這個名字還頗有點意思

古時候

人們把天上的水神排第一

海裡的龍王排第二

河裡的河神排第三

而水裡的烏龜王八被排在了第四

由於人們對關卡稅兵的野蠻

和橫徵暴斂憤恨於心又怒不敢言

所以就把這座鈔關

稱為「四爺臺」

如今的四爺臺已經是

北運河榆林莊閘管理所的所在地

當時往來船隻裝載的

日常生活用品是非常多的

所以那些收稅的稅官

就在這方面要沒收好多東西

沒收之後

這些稅官就在榆林莊附近

把這些東西賣出去。

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種「灰色」經濟

榆林莊這個地方就逐漸形成了

一個大的物資集散地

運河邊上的官方祭祀

在榆林莊村的河邊上

曾有一座小龍王廟

據說在沒有修建這座廟前

每次漲水就會先淹「四爺臺」

這就導致

在四爺臺上值班的士兵

總是被困

由於他們做的壞事太多了

所以就心裡產生恐懼

這樣就產生了一個祭祀

但是當時的政府

也是很昏庸無道的

他們認為不要發大水

不要把這收稅的場所給衝了

於是他們就

每年的「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

就會派官員來祭祀

形成了運河上

唯一的一個「官祭場所」

那時候由當時的「縣太爺」

出一個豬

但不是出一整頭豬

是一個豬頭,四個豬蹄

一個豬尾巴

這幾樣東西

扔到水裡去供奉河神

話說也真怪

自從建了這個小龍王廟

任憑運河水如何泛濫漲水

「四爺臺」也跟著漲

愣是再也沒有沒過去

世代傳承的運河文化

在榆林莊的村史館裡

最為寶貴的

還有那些被保留下來的

有關榆林莊村的歷史資料

這些歷史資料講述了

榆林莊的歷史

也為後人留下了

寶貴的歷史文化

成為了村莊一筆

寶貴的文化財富

展館於2017年9月對外開放

以圖文資料展示的形式

生動展現了榆林莊村

各個階段的歷史變遷

如今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副中心的快速發展

讓榆林莊村人看到了

村莊未來的發展

在此希望

藉助榆林莊的運河文化基因

讓更多人領略運河之美

感受新時代新農村的風土人情

今日嘉賓

通州區漷縣鎮榆林莊村

黨支部書記

村委會主任 郝洪恩(右)

民俗專家

榆林莊村文化顧問 閆寶林(左)

作者/來源:城市文化範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運河文化 | 流淌在《紅樓夢》裡的大運河
    清代畫家孫溫筆下的《紅樓夢》《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是中國人熟悉的「四大名著」,它們都屬於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明清小說。近日,由江蘇省明清小說研究會等單位主辦的「明清小說與中國傳統文化高端論壇」在南京舉辦。
  • CCTV-4《遠方的家》系列節目《大運河》——古運河畔的「天下第一莊」!
    這是與長城齊名的中國古代震撼世人的超級工程今日為您奉上天下第一莊」 《遠方的家》《大運河》攝製組這一站開啟了山東的行程。大運河山東段全長643公裡,自南向北流經棗莊、濟寧、泰安、聊城、德州五個城市,是京杭大運河全線河工設施最密集,技術含量最高,水利工程成就最集中的河段,同時也是通航條件最困難的河段。
  • 「行走大運河」全國網絡媒體滄州行|講述運河故事 傳承運河文化
    >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滄州鐵獅與舊城遺址公園裡,巍巍鐵獅櫛風沐雨,積澱了上千年的文明;斑駁牆基歷經滄桑,講述著滄州舊城久遠的歷史這座全長218米、用灰土加糯米漿逐層夯築的壩體,不僅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是中國考古的一項重大發現,也再現了中國近代在漕運水利設施中夯築的先進工藝。謝家壩
  • 北京文博丨《運河之上》節目回顧:大運河的文化
    大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橫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和安徽八個省市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漕運通道和經濟命脈大運河北京段縱貫千年,途經七區在北京城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見證了城市的滄桑巨變近日「舟楫千裡——大運河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面向公眾開放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和河北博物院共同舉辦究竟大運河如何通過千裡舟楫貫穿南北彰顯中華文明?運河之初?
  • 重慶藏著一條長15公裡的運河,六萬人修了三年,是中國第二大運河
    說到大運河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京杭大運河,這條運河是歷經世界上裡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大運河。
  • 國際青年學生齊聚揚州大運河畔 感悟運河精神
    崔佳明 攝   中新網揚州11月14日電 (記者 崔佳明)14日,以「感知大運河,保護地球村」為主題的國際青年學生研學之旅在揚州啟動,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名留學生相聚在中國大運河第一鍬土的開挖地--吳王夫差廣場,攜手發出「保護大運河,保護地球村,發揚運河精神,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倡議。
  • 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初冬時節,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一河波光瀲灩,兩岸疊翠流金。在這裡新建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已露真容,造型宛如一艘乘風破浪的巨船,112.3米高的大運塔依河臨江,雄姿巍然。
  • 「行走運河,賦能小康」——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來了!
    一、活動背景和意義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創造的偉大工程,是中華民族流動的、活著的精神家園,是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中國文化符號。大運河北京段縱貫千年、橫跨七區,以白浮泉、玉泉山諸泉為水源,注入甕山泊(今頤和園昆明湖),經長河,引入積水潭(今什剎海),經玉河(故道)、通惠河,最終流入北運河。
  • 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納入「十四五」規劃《建議》 千裏運河脈動...
    貫穿5大水系跨越8省市,千裡水脈連通南北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東運河組成,全長約3200公裡,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經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古代運河,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
  • 中國商業史學會中國大運河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 暨新時代大運河文化...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裡,已有2500多年歷史,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展現出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勇氣,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
  • 一幅畫卷《中國大運河藝術史詩》:縱覽一河兩岸,描摹運河古今
    鮮活生動的場景鋪墊、細膩精緻的人物刻畫、千人千面的描繪手法、生機流動的故事畫面……近日,由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江蘇省國畫院、南京博物院承辦的《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後來我用一個多月的時間翻閱了史料、小說、傳記等有關大運河資料後,就決定一定要把它畫出來!」已近80歲的江蘇省國畫院畫家秦劍銘是創作組組長,2018年10月,他帶著畫家前後多次去往大運河沿線考察,當時恰逢酷暑時節,汽車行駛不到的地方,秦劍銘便和同事在烈日下徒步考察。
  •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將在揚州三灣拔地而起
    打造世界運河文化旅遊目的地,展陳復原運河人文風情,是揚州三灣景區的建設目標,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無疑是其中的點睛之筆,也是中國大運河文化帶的一個地標。  博物館的主體建築由設計大師張錦秋院士領銜設計,南京博物院負責布展運營。
  • 行走大運河——運河區藝術家走進滄州印象·大運河農業生態文化...
    行走大運河——運河區藝術家走進滄州印象·大運河農業生態文化產業園 2020-11-05 15: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文學院莊若江教授和山奇校友受邀參加《遠方的家》系列節目《大運河》無錫段錄製
    11月25-27日,央視大型人文紀錄片《遠方的家》系列節目《大運河》無錫段錄製部分在CCTV-4頻道與觀眾見面。人文學院莊若江教授和山奇校友分別受邀參加了《大運河》第23集、24集的錄製。《遠方的家》百集系列節目《大運河》節目攝製組以貫穿南北的大運河為主線,從南至北歷時三年拍攝,追尋中國古代偉大的工程奇蹟,描繪新時代運河上下的美麗畫卷。
  • 張寶娟在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開幕式暨主論壇上作主題演講
    本報訊 (記者 吳濤) 昨天上午,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在京開幕。市委副書記、市長、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主席張寶娟應邀出席開幕式,並在主論壇上作主題演講。她指出,揚州和WCCO將與所有運河城市一道,齊心協力、共建共享世界運河城市命運共同體,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未來。
  • 讓千年運河文脈奔流不息,《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來...
    》,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需要明確或者設立監測專業機構,大運河核心監控區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   2500多年前,中國人一石一土,開鑿出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它蜿蜒3200公裡,連通南北,跨越黃河、長江、淮河,以及海河與錢塘江五大水系。流淌的、動態的文化遺產如何保護?浙江人大一直在行動。今年9月,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趙光君帶隊赴杭州調研,法制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工作人員先後到紹興、南潯、海寧等地調研,併到天津考察學習。
  • 運河,等你!
    1794公裡自吳王夫差伐齊鑿邗溝起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的版圖上與長城形成了縱橫相向的兩大人工奇蹟▲大運河無錫段航拍圖無錫古運河是隋唐大運河這被視為中國古代歷史上人工開鑿的第一條人工運河,也成為學界溯源中國運河「第一撬」的由來。
  •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主體建成 造型宛如一艘即將揚帆的航船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主體建成 造型宛如一艘即將揚帆的航船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主體建成】16日,記者走進正在建設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籌),看到該館的主體大運塔和博物館的建築已建設完成,整個博物館建築群呈長方形,造型宛如一艘即將揚帆的航船,停靠在岸邊。
  • 135米描繪上下2500年,當代「清明上河圖」《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
    世界最長的人工運河何時開鑿?運河兩岸的山水、人家是何模樣?2500年歷史變遷,運河風貌又有著怎樣改變?8月28日,由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江蘇省國畫院、南京博物院承辦的《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特展盛大開幕,本次特展將大運河的前世今生一一描繪,以恢弘的氣勢展現大運河悠久的文化底蘊和美輪美奐的岸邊景色。
  • 你知道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是什麼運河嗎?
    根據河流是否最終注入海洋,可以分為外流河和內流河;根據河流是否常年流動,可以分為季節性河流和非季節性河流(常年性河流);根據河流是否是自然形成的,可以分為自然河流和人工運河。運河是指人工開鑿的水道,通常與自然河流相連接,可以發揮多方面的作用,包括灌溉、供水、排澇、分洪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