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年11月25日 11:24 來源:楚天都市報
五旬男子洗澡突發腦卒中 緊急手術撿回一條命
中風高危人群要把握黃金4.5小時
楚天都市報記者 陳凌燕 通訊員 李晗
前日,52歲的楊先生在家洗澡時暈倒在地,被緊急送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檢查發現是腦卒中,經緊急介入手術,醫生從頸動脈和腦動脈中取出約14截血栓,累計長度約13釐米。
記者了解到,眼下氣溫急降,突發腦卒中患者較上周同期增長20%。而由於種種原因,不少患者錯失黃金救治時間,治療效果大打折扣,令人揪心。
腦卒中二次襲擊擊倒中年男子
前日中午,楊先生在家洗澡,足足40分鐘過去也沒見洗好出來。妻子感覺不對,呼喚他也聽不到回應。開門一看,他暈倒在地。家人嚇了一跳,趕緊將他送往武漢大學中南醫院。
檢查結果顯示:左側頸內動脈到左側大腦中動脈閉塞,血栓堵塞的血管長達13釐米,需要儘快進行介入手術來取栓。下午4時20分許,楊先生被推入手術室。所幸取栓過程十分順利,醫生從血管中共取出14截大大小小的血栓。從發病到取栓成功約6小時,總算在救治的黃金時間線上「壓哨」完成。
據了解,楊先生在4年前發生過一次腦卒中,當時是右腦血管梗堵。康復後他放鬆警惕,沒有遵醫囑按時吃藥,依舊每天一包煙、二兩酒。
「楊先生是典型的腦卒中高危人群。」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劉煜敏介紹,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熬夜、肥胖、抽菸、喝酒等都屬於腦卒中高危因素。目前腦卒中多發於中老年人,但年輕化趨勢明顯。因此要養成健康的飲食、作息習慣,加強鍛鍊,積極關注身體信號,一旦出現症狀要立即就醫。
以為「歇會就好」忽視身體警報
上周,退休不久的李先生跟著老同事們去近郊遊玩。午飯時他突然說不清楚話,大家以為他累了,讓他坐在沙發上休息。下午3時許,一行人送他到家後,他還是迷迷糊糊的,大家便扶他去床上躺下。晚上家人回來看他還是沒恢復,這才把他送到醫院,一檢查才發現李先生中風了。
「從發病到送醫之間超過6小時,患者沒有溶栓機會,只能靠營養神經的藥物『往回拉』。」劉煜敏介紹,最終李先生保住了性命,但癱瘓了,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劉煜敏介紹,當腦卒中導致腦神經缺血時,腦神經細胞就會快速死亡,不可逆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需要在4.5小時內進行溶栓治療才能大概率脫險,取栓治療最後的黃金時間也僅為6小時。但僅從日常接診的情況看,錯失最佳治療時間的患者佔比仍達六七成。」
劉煜敏分析,最常見的原因有三類:一是發病時家人不在身邊;二是發病後拿不定主意,反覆找人諮詢,花了大量時間;三是症狀出現時,想著歇會就好,沒及時就醫。
小中風也是重要的前兆信號
數據顯示,腦卒中發生後,如果在90分鐘內進行溶栓治療,有50%的患者甚至不會有後遺症;3小時內溶栓,32%的患者恢復良好。因此,應對腦卒中,每一步都要趕早。
「腦卒中有個特點,就是明明來勢兇猛,但不會引發強烈不適感。它沒有這種『倒逼機制』催人趕緊採取措施,容易讓人誤認為還有時間。」劉煜敏說。
因此,市民尤其是高危人群,要重視身體發出的信號。劉煜敏說,腦卒中並不總是突然暴發。「上來一陣突然半邊身體麻木、動作不靈便,或站不穩、頭髮暈,或失語,這些極可能就是短暫性腦缺血導致的,也就是俗稱的小中風。」數據顯示,小中風發生後,一周內發生中風者佔5%,1個月內發生者佔10%,1年內發生者佔20%,5年內發生者佔35%。所以,小中風是身體給出的特級警報。如果在發生小中風後,能及時就醫做診斷與治療,對防患於未然極為重要。
(編輯:裴春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