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本文是個福利文,
因為最近很高興。
上一篇寫了關於創造101選手楊超越,
被大公號咪蒙辱罵的文章(文章傳送門)。
於是忍不住發表了自己的一些見解,沒想到文章出來之後,受到了很大的關注,十幾天裡,在微博的點擊量超過了30萬以上,要知道,我當時的微博大概只有1400多個粉絲,這種200多倍的打開量,算是一個天文數字。
關鍵呢,高興的並不是點擊量。
而是在下面洋洋灑灑的上千個轉帖評論,
幾乎都是一致的正能量,沒有受到惡意的謾罵,
這是我非常意外的。
並且文章還收到了十幾位粉絲的打賞,
雖然三塊五塊的,加起來不超過一百塊。
畢竟咪蒙的一篇頭條報價50萬+,
我這點打賞,
還不夠買一隻手提箱裝她一篇文章的錢。
其實,
我寫那篇文章也是衝動,撒口氣胡噴了一通。
既然氣已經撒好了,
賞錢就「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我生日馬上就要到了,乾脆,
自己再倒貼一些出來,
作為今天文章的福利吧!
……正文從這裡開始……
上次說,
想找機會聊聊對於《創造101》這個節目,
如何冷靜地去談論它的商業價值布局,
以及在這個節目火爆背後的,
消費者的價值取向。
隨著2018年6月23日晚上最後一場總決賽結束,
最終包含了楊超越在內的前11名小姐姐,
站穩榜首,塵埃落定之後,
「火箭少女101」正式成團。
很多pick了其他小姐姐的粉絲,
覺得這是一場不公平的競選。
表示:「有實力的沒有選上,
靠臉蛋靠人設的卻高位出道。」
這種心情,我非常理解。
就好像你們在學校裡,老師宣布要競選學生會。
大家投票決定學生會人選名單。
最終名單唱票公布之後,大家發現居然有幾個成員,平時學習成績根本處於平均水平線以下的,甚至還有科目掛科不及格的,但是因為人際關係好,擁護他們的朋友多,所以直接高票入選了?什麼鬼?公平嗎?
其實,很公平。
因為學生會,不是學習會。
學生會的作用,更多的是:
調劑校方和學生之間、校友之間的一座橋梁,
活躍學校的課外文化生活建設,讓學生享受到學習之外的樂趣,這就是學生會對「上學」這個核心產品,所產生的「附加值」。
學習成績優秀的同學,如果是一個只懂埋頭苦讀的書呆子,這種人別說是學生會,哪怕是學習課代表都不合格。因為他們的「溝通力和影響力」太弱了。
我為什麼會那麼肯定呢?
厚著臉皮說一句,我從中學開始到大學,一直都不是學習拔尖的學生,數學經常掛科。但是從高中16歲開始到22歲大學畢業,卻一直是學生會主席。
拼學習,我不過是個半學渣。
但是拼其他的,我卻很有能耐。在職期間,我經常會流竄於各個年級、辦公室、校區,甚至跨省市高校聯誼,組織過無數的活動,也帶領團隊出去跟外校PK各種辯論賽、小品賽、設計賽等,並獲得了諸多獎項回來。
拼「附加值」的能力,我自問書呆子們遠不如我。
言歸正傳,
像《創造101》這樣的娛樂選秀節目,
到底看不看唱跳演藝實力?
我作為半個傳播圈的老鳥,明確告訴你們:
演藝實力大概只佔一半,
更重要的,是選手的「附加值」。
如果是放在一個「養成系娛樂商品」的範圍裡,
「實力」這個東西,可能還會成為累贅。
什麼叫「養成系娛樂商品」?
養成系,這個詞在國內娛樂市場剛剛起步,還處於探索階段,所以我無法拿出一個很標準的參照物。
但是大家
——尤其是女生,小時候都買過芭比娃娃。
芭比娃娃,就是一個女孩子的「養成系商品」。
用一個虛擬的玩偶,來滿足孩子的潛在夢想。
你今天可以給娃娃穿成小公主,明天又想把她打扮成小辣妹,所有的形象都在女孩子的腦海中,她們打扮的不是娃娃,而是自己內心的一個「夢想中的我」。
我在04年時,參與過一個網絡產品的構建。這個產品,有一個很容易記住的中文名叫「愛玩它」,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是個什麼東西。
你們一定玩過QQ的形象變裝吧,就是給自己的QQ形象——一個只有白色素服的小人,買衣服買褲子,還有各種配套的首飾、汽車、背景等等小道具,你只要捨得花錢,你的QQ形象永遠會是你最炫的網絡身份。
雖然現在玩玩QQ變裝的人可能越來越少了,但是當年,光這一個「愛玩它」產品,就不知道榨乾了多少孩子們的錢包,甚至很多大人也在買「裝備」的過程中樂此不疲,我就是QQ常年的鑽石會員,買過不下三輛不同造型的「跑車」——畢竟,現實生活中買不起嘛。
所以,愛玩它,
就是一種養成系的網絡產品雛形。
後來的很多網路遊戲中,通過購買不同裝備來打造自己遊戲中戰隊成員的例子,已經不勝枚舉,不再囉嗦了。
總之,你在現實中還有沒完成的夢想嗎?
「愛玩它」可以幫你。
這也是消費者「情感需求市場」的一塊大蛋糕。
「愛玩它」是個中文譯名,
英文名叫做Avatar,意思是「化身」。
誰的化身呢?就是玩家自己的。
恩,這個單詞,還拍過一個電影,
沒錯——阿凡達。
所以,在國內娛樂圈,
誰才是Avatar類產品的鼻祖級企業?
沒錯,騰訊!
看到這裡,理智的觀眾就可以理解,
《創造101》就是一個新的Avatar式的節目,
俗稱的「養成系娛樂」。
真正的養成系產品,
是將一個觀眾內心的潛在需求喚醒,
然後將內心這個「未完成的夢想」,
從零到有、從有到優的培養過程。
玩網路遊戲,
你三個月砸鍋賣鐵配裝備,
都未必能稱霸全服。
一個娛樂節目,
就能讓你的「夢想」完美的實現了嗎?
「養成系娛樂商品」如何賣?
一個好的養成系節目,
不是讓你去看一群成熟歌舞出道成員的表演。
一個好的養成系節目,
是要讓不同層級的消費者,
去節目中挑選自己的那個「芭比娃娃」,
作為一個「創始人」,
參與到為自己「築夢」的互動中。
QQ形象如果一開始,
就幫你設計出固定的搭配,
你是不願意花很多錢多次購買的。
互動的養成樂趣,
就在於你自己動手去打造那個自己的夢想。
任何一個娛樂節目,終極目標是為了賺錢。
因為《創造101》是一個養成系商品,
所以真正的不公平,
不是因為賣人設或者沒實力能上榜。
真正的不公平,
是為了迎合不成熟的市場接受度,
無奈地只能去挑選
一部分已經被「養成」的出道人員,
參加進來一起比賽,同時製造衝突話題。
最好的養成是什麼?
就是自己生個孩子,
從0歲開始端屎把尿投水餵食,
然後再送去上學、教他唱歌跳舞、
叫她穿衣打扮,叫他待人接物的禮儀……
直到最終變成了你心目中那個:
「咱家的孩子」。
當然這種養成付出的時間太長、代價太大了。
退而求次,換到屏幕中,
大家一起參與互動,一樣可以滿足「養成欲」。
這也就是為什麼這個節目中的粉絲,
都喜歡叫自己的愛豆「妹妹」、「女兒」。
正由於「養成系」產品的賣點,
不是賣「崇拜」,而是賣「寵愛」,
所以才會出現,
即便自家的愛豆唱跳都不如別人,
卻依舊愛得不行不行的。
其實這種偏心眼,在每個人的身上都有。
父母不會因為自家孩子學習不好就將她趕出門,
父母也不會因為別人家的小孩更優秀,
就直接選擇別家的孩子抱養。
甚至,老師跑來家裡告狀:
「你家的孩子太笨啦。」
父母都會非常生氣,甚至心裡回罵:
「你才笨,你全家都笨。」
這就是養成系消費者的心理特徵,
發自內心的護短,不問對錯的偏心。
所以,什麼「顏值既是正義」用來懟一些成員,
其實是錯誤的。
因為pick這些孩子的觀眾,
其實pick的,
是自己內心的另一個自己的情感投射。
站在養成節目的特徵來看,
你說節目選擇一些實力不足的選手有錯嗎?
你說那些拼了命袒護自家愛豆的粉絲有錯嗎?
不成熟的市場就會出現不理智的粉絲,
於是營銷號煽風點火之後出現了大量的黑粉,
直接造謠、謾罵、侮辱,
跑到選手的微博下、粉絲的評論下大放厥詞。
這就好比,你家孩子學習好,但沒有選上班委,
你就跑到那個學習不好的小幹部家裡,
又是罵街、又是潑糞一樣可笑。
為什麼這個節目一直在歌舞之外,
頻繁地製造關於父母、家庭的話題呢?
為什麼要另外剪輯「教室」「導師」「宿舍」的花絮呢?
因為屏幕前的粉絲們、「媽媽們」,
更容易感同身受這種「成長中的情感衝擊」。
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競爭中那麼辛苦無助,
「媽媽們」、「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們」,
是不是更願意傾囊相助?
《創造101》無疑要比《偶像練習生》更成功,
成功的關鍵在於,
它已經似乎摸到了「養成系」的精髓。
所以,這個節目裡的女孩子,
其實都有哭,都有讓人心疼的一面。
有楊超越的含淚練習、有yamy 的強忍淚水,有小豆子的以淚洗面……關鍵就看這種花式「哭法」是不是能觸動不同觀眾的內心。
其實嘛,哭,本來就是「小孩子」的日常,
或因為恐懼、或因為自卑、或因為要強……
就看哪種能吸引更多的共鳴和憐愛。
我甚至懷疑導演對攝像組有一個秘令:
去抓拍她們的哭,各種哭都要!
於是攝像大哥們拼著老命,往正在哭泣的女孩們面前衝,甚至刻意製造揪心的淘汰制,激發孩子們的眼淚。
於是才有了節目中那麼多五花八門的眼淚素材。
有人哭起來梨花帶雨,
有人哭起來山崩地裂,
有人哭起來冰雪消融,
有人哭起來打翻馬桶……
除了哭是孩子的天性之外,
說話直白、沒有心機、甚至小懶惰、小粗心,
都是孩子們的天性。
節目有些環節是刻意在打造這種天性。
而有些選手,
是真的「孩子氣」,
比如這個連編導都沒有發現的小細節:
「養成系娛樂商品」如何利潤最大化?
說到這裡,就要談節目如何布局才能利潤最大。
首先,這個選秀節目,一家獨贏不如大家贏。
於是以騰訊視頻牽頭,
在全國數百家娛樂經濟公司中招募來的一群女孩。
但是大部分的公司基本都是炮灰。
或者說她們的存在,只是為了一個漂亮的數字。
號稱10000多人中海選出來的101位小姐姐,
那麼海選的視頻在哪裡?
是通過什麼樣子的形式、機制、篩選標準,
產生這個101人大名單的呢?
如果真的是精英實力級的挑選,
又怎麼可能有像楊超越這樣的素人入榜呢?
全國那麼多家知名經紀公司,
難道挑不出來101個唱跳俱佳的女生?
這是在給中國娛樂圈打臉嘛?
所以顯然,這是個節目無法避過的BUG。
真正的養成系,
其實應該全部都是素人開始培訓。
但是這樣子,節目的觀賞性會大打折扣,
而且培養的時間會拖得很長,
從而導致消費者疲勞,錯失黃金傳播期。
所以通過出道人員和素人的穿插結合,
一方面既可以優化節目質量,
一方面還能製造衝突話題,
另外,
還可以順帶幫助其他公司達成他們的商業目的。
我在總決賽2周前的微博裡是這樣預測的:
我在那天還發了一條微博,明確指出:
像吳映香、許靖韻等進入22名單並且有著絕佳唱功的選手,最終會跟陳芳語一樣,不入選成團名單。
因為這些都是已經有了明顯個人曲風,且幕後有像英皇娛樂這種航母級的大公司操作的,目的就是通過節目,打響個人知名度。
同理,華誼兄弟的戚硯笛,屬於影視演員,來參加這個節目也是同樣性質——刷臉熟。
關於王菊,恩,從一開始3unshine退出,她正巧補進來開始,我就知道她是節目埋的一個雷,是來帶話題的,後來大家也已經看到結果了。
這個雷埋的雖然技巧不是很高明,因為熱搜上得太快,跳躍式晉級排名毫無道理,價值觀輸出的太刻意、太明顯。
但是的確也吸引了一大群「情緒投射」的粉絲為她打call,她們在pick菊姐的同時,的確也是在pick自己內心的一種「現實未完成」感。
只不過,菊姐的成熟風,應該不屬於「養成系」,並且她的粉絲,更多偏向吶喊型,而非買單型粉絲。
有些明星的人氣很高,到處都能看到有人在討論她,但是討論完就結束了,卻不願意花太多錢。
學商業營銷的人都知道,這世界上兩種人的市場最好賺錢——為自己的孩子花錢,女人為自己花錢。
所以,要想粉絲產出的價值最大,
一定要找更願意掏錢的粉絲。
所以從賽制的「創始人投票」這個規則,
就很容易通過大數據分析:
哪些選手的粉絲消費力更強,當然這個選手的成團概率就更大。這幾乎是一個不用動腦的選擇題,看後臺的數據就知道了。
甚至,製作組可以再雞賊一些,將那些粉絲消費力較強的選手,在每次順位淘汰之前,將她們安排在很尷尬的排名上,用來刺激消費,就能產生更大的收入。
我有研究了每一期的順位排名榜單,
發現這個操作,跟我設想的不謀而合。
舉例說明:
下圖是36進22時候的排名,在23-27這個岌岌可危的位置上,一下布局了當時呼聲很高、粉絲量較大的五位選手,這就是刺激粉絲最後衝刺砸錢撈人的「大票倉」。
然後同樣的操作,下圖,在22進11的排名時,又用了一遍雷同的手法,這時候刺激的是12-16名呼聲很高的幾位,也是一個刺激充值撈人的「大票倉」。
我有所有期數的排名截圖,就不一一貼出來了。
反正都是在「高危區」安排人氣選手,
用來刺激粉絲撈人。
所以即便你知道這是套路,但是作為付出了情感的創始人,為了自己的「養成夢想」,你會不掏錢嗎?
創造價值要最大,那麼粉絲類型覆蓋率一定要大,
最好11個女生各自吸引的粉絲都不產生交集是最好,
但是這個基本很難實現。
那麼退而求次,
一個粉絲可能會在11人團隊中很喜歡某幾個人,
甚至還特別討厭另外幾個人。
這樣的粉絲交集量越小,
輻射的團隊粉絲量就更大,
熱門話題更容易操作。
如果這個節目結束,
發現大部分粉絲對11個小姐姐都很喜歡,
那說明——這個節目做砸了。
我在6月12日,
寫了一個最終成團的名單預測(13選11),
然後大家可以來對比一下最終的結果。
我寫了13人的名單,最終11人。
除了徐夢潔完全沒有想到之外,
其餘基本全部落實。
劉人語和強東玥全部出局,本來我考慮到強東玥和傅菁同一公司只能二選一,加上強東玥和劉人語創作能力重疊,所以選了劉人語入選。
但是最終創作的一個都沒有入選,可見這個女團並不想以原創能力作為賣點。
加上劉人語還是高中生且剛過16周歲,也許年齡也是製作方比較忌憚的一條敏感線,因為畢竟16周歲剛剛跨過「童工」這條及格線。
高穎浠也是我比較意外的,因為李子璇和高穎浠都屬於舞蹈能力較強的,但是李子璇的粉絲和賴美雲的粉絲高度重合,加上高穎浠的SDT背書,作為主舞的可能性更大。但是李和高同時出局,這一點有些沒料到。
至於其他幾位,我就不再多囉嗦了,各有各的穩定粉絲群體,且在未來的商業打造上,可以向不同的品牌輻射。
楊超越的直男粉媽媽粉,讓她可以在諸如遊戲、直播、電商等多個領域開拓市場。
孟美岐、吳宣儀、傅菁的迷妹粉,同樣可以在美妝、服裝等領域有強大攻擊力。
yamy和sunnee,自然也有另一群審美的死忠女粉絲捧場。
加上女團的海外市場拓展方面。
在之前的路人緣測試上,
賴美雲、吳宣儀榮登日本男性喜愛形象的前兩名。
而李紫婷的東南亞市場,sunnee的臺灣市場,
吳宣儀和孟美岐的韓國市場……
這些都是成團後的《火箭少女101》,
要考慮的邊際價值。
所以,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當你看完今天我這個早就一腳踏出傳播圈的人,以自己不全面的經驗,幫你分析的這個「養成系娛樂節目」的商業思路後,你是否有一些新的認識了?
上一篇對於網絡霸凌的痛斥,
之所以能得到廣泛認可,
我想是因為,
我能站在圈外冷靜地看待一些問題。
養成系娛樂節目,歸根到底是一個商業產品。
要賺錢是無可非議,
哪怕你使用一些小雞賊的伎倆,
如果可以給消費者帶來一些正面的感受和快樂,
也是可以原諒的。
但是像那種全網diss某個孩子、
營銷號帶節奏煽動民意這種手段,
還是不要用!!
因為一個節目做到一定大的程度,
它的肩膀上,
除了要有營收的目標,
還更需要足夠的社會擔當!
養成系節目一定會越來越多,
形式也會越來越貼近Avatar的核心。
等數年之後,
你們回頭再來看今天的這種商業方式,
一定會笑話它的幼稚和套路,
但是,
中國養成系的大時代,
從2018年,算是正式開始了。
啥,你們問101女孩的未來會如何?
我告訴你:
很多淘汰的女孩早就已經準備單飛了,
不久之後就能看到她們的新作品。
至於火箭少女101團嘛,
恩,目前是趁熱打鐵,
儘量在一年的合約期裡,產出最大利潤的時候。
前期是以團隊名義接單,後期可以再單獨約。
如果有甲方爸爸媽媽們準備了解行情的話,
我這裡也有準備。
這是我昨天託助理找業內人士諮詢的報價,
了解一下?
以上聊天記錄來源於媒體掮客,僅供參考。
今日正文所有內容,
僅基於公眾號「六不散人」的個人經驗的觀點和猜測。
……這裡是福利的分割線……
公眾號正式推出來,
有一篇沒一篇的也寫了不少。
本來是想認認真真寫點命理的,
但是發現自己寫這塊內容,容易寫睡著,
大概是太熟,就沒激情了。
所以呢,
以後的文章我也不給自己規定題材了,
想到啥就寫啥罷了!
聊聊時事、遊記、烹飪或者講講鬼故事,
都有可能,反正我是「六不散人」嘛,
乾脆寫文章,也「散」一些好了。
之前有徵集我的粉絲專用名,
就像李宇春的粉絲叫玉米,
楊穎的粉絲叫楊家將。
那我的粉絲叫啥呢?
朋友圈發了徵集後,
發現最多的答案叫「散粉」。
有傳播大咖勸我說:
「別叫散粉,因為散粉有另一個意思,
就是不忠實的,散漫的路人粉!」
我想想,這不正好嗎?
你我皆是人生路上陪走一程的路人,
我們兩望江湖,遇到了拱手一笑。
這樣就很好。
今天的文章,能看到這裡的都是真愛!
發福利了!
今天就是「散粉」名正式啟用的日子。
針對今天上面這篇文章,
在留言區寫下你的評論或感想,
字數不少於16字(不含標點)。
今年七月是我40周歲生日,
所以就抽四個吧!
評論被點讚最高的前四位,
可以獲得以下福利:
第一名:
紀梵希限量版明星散粉一盒
(價值600+)
既然是「散粉」嘛,
肯定送散粉最合適了。
第二名:
正版《創造101》同款補光化妝鏡一枚
(價值300+)
鏡子可以無極調亮打光,還能無線充電,
最適合愛美的女生。
第三、四名:
101小姐姐們都愛吃的
「海底撈懶人火鍋」三份/人(價值100+)。
我反正今年世界盃的宵夜都靠它提神的……
好了,揭曉名單的日期,
以我下一篇文章發布之前為準。
至於下一篇什麼時候發……
恩……反正不會很久的。
養成系娛樂的時代開始了,
有個四十歲的老男孩,
你們要不要pick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