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他製作的斯金納箱裡,有一個拉杆。每當這個拉杆被拉動,就會掉下物。斯金納把一隻飢餓的小老鼠放進他的斯金納箱裡面。小老鼠慢慢發現,只要拉動拉杆,就會有物出現,於是它學會了這項技能,不斷去拉動拉杆。
這不就是條件反射嘛,巴甫洛夫的狗早就已經告訴過我們了。別著急,真正有意思的是後面的實驗。
斯金納把他的箱子做了個小小的改動,每次拉動拉杆的時候,是有一定的概率會掉落物。經過這個改動,小鼠拉動拉杆的頻率更加頻繁了,而且即便改為拉動拉杆不掉下物,小鼠也會持續拉動拉杆達十幾個小時。除此之外,小鼠在拉動拉杆前還出現了一些奇怪的行為,比如撞箱子、轉圈等。換句話說,小鼠開始迷信了。
說到這裡,有多少人想起了玩抽卡遊戲時研究各種玄學的自己呢?據說在某卡牌遊戲大火的時候,有傳言在午夜十二點,光著身子跪在手機前面,用舌頭開卡,會開出SSR。有人還真信了,並且他還真開出來了。
生存本能的引導,導致了條件反射;而讓條件反射的行為大大增強,甚至玩出花兒來的因素,是隨機獎勵。
12月11日登錄港交所的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無疑是隨機獎勵策略的又一次成功。但其實從小到大,我們一直都生活在各種各樣的斯金納箱裡面,被各種隨機獎勵支配著我們的情緒。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回憶一下,那些陪伴我們大的「盲盒」。
洞洞樂
上世紀90年代,小學附近的小賣部裡面,會有那種大概70釐米寬,一米多高,10多釐米厚的塑料泡沫板子。裡面被分隔成很多正方形的小格子,小格子裡會放上各種各樣價值不同的小玩具。然後在正面蒙上一整張紙,每個格子對應的地方都是一幅小卡通圖片。整張紙上會寫上特等獎是什麼,中獎率百分百這種促銷口號。小時候玩過的人應該能想起來了,就是類似下圖這種東。
你花5毛錢,就能挑一個沒有被扣過的卡通圖,把他扣破,然後格子裡面的東就是你的了。記得當時正好流行電子寵物,所以一般最暢銷的很快被小朋友們扣得都是洞的,都是最高獎勵是電子寵物的。那個時候,誰要是花個5塊10塊,包整行整列一個一個扣開那種,絕對能吸引一圈小朋友圍觀,厲害得不得了。
說實話,我之前一直不知道這東叫啥。今天找圖片的時候才發現這東叫洞洞樂,網上那些懷舊店還有的賣。
這玩意兒應該就等於是我們這一代小時候的盲盒了。但是這種初級盲盒始終只能停留在小賣部的櫃檯上,沒有發展出大的品牌。主要的原因是他的獎品都是市面上可以買到的那種小商品,沒有自己創作的成分在裡面,用今天時髦的話說就是沒有自己的IP。
這就有點類似於在獎品上缺乏「鑄幣權」,比如廠家要提高他這個洞洞樂的競爭力,只能是選公開市場上價格更高的商品。這就有兩個問題,一個是相對於成本的提升,吸引力的提升非常有限;另一個就是基本上沒有壁壘,沒辦法形成自己獨特的流行圈,隨便一個小作坊都能弄。
而通過自創IP,解決了上面這個問題的零廠家,在當年的少年收集圈掀起了一場收集狂潮。
七匹狼
說起零廠家的包裝袋內隨機贈送的卡片,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小浣熊的水滸卡。但是其實在乾脆麵之前,還有另一個通過買零送自製內容套卡的開拓者:七匹狼。我到現在也不知道小時候的這個賣零的七匹狼跟今天賣衣服的那個七匹狼是啥關係。
七匹狼賣的零,是那種類似粟米條的膨化品,外面裹上巧克力粉。要是單論好吃不好吃,這東應該是沒法跟乾脆麵比的。但是這東出了一個奇招,每包七匹狼裡面會隨機送一張圓形的水滸卡。
他官方是有一些獎勵規則的,比如好像水軍頭領的卡片可以再兌換一包零,有的幾張套卡集可以換高級一點的獎品。但是這東在小朋友中的收藏熱情遠遠超過了兌換獎品。
其實這個卡片的製作還是比較粗糙的,但是他跟洞洞樂有個關鍵的區別:他贈送的卡片,不是用市面上其他可以用錢買到的小玩具的拼湊,而是完全自己設計自己製作自己可控的一套卡片。雖然看上去這卡片好像沒有電子寵物這種獎品有實用價值,但是背靠著「水滸」這個文化符號,再加上小朋友們社交收藏圈賦予的價值,一張稀有卡片的吸引力,跟一個電子寵物的吸引力絕對是有得拼的。這種玩法是不是明顯比實物獎勵感覺高端了許多?
七匹狼的這一奇招,讓他火了一把,也為買零送卡片這一模式開闢出了道路。下面出場的自然就是統治我們整整一代人的少年硬通貨了:小浣熊水滸卡。
小浣熊水滸卡
要說乾脆麵這個東,本來就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在乾脆麵出現之前,已經有很多小朋友發明了幹吃方便麵這種流行吃法。所以乾脆麵一出來,上就火得不得了。在這種已經存在的廣泛市場的前提下,加入隨機贈送水滸卡這種殺手級武器,簡直是從生理需求的口腹之慾,到人類精神世界好賭的天性,一起都給滿足了,而這一切只需要1塊錢。
這裡插一句,雖然現在說起乾脆麵水滸卡,大家基本都默認是小浣熊水滸卡,但其實在我小時候,我們那裡真正流行的其實是統一的另一款小當家乾脆麵。跟小浣熊乾脆麵相比,小當家的售價便宜了一半,每包5毛。裡面贈送的水滸卡片,圖案跟小浣熊送的卡片是一樣的,只是尺寸上小一圈。理論上來說當然是小浣熊的大卡更「正宗」、「高貴」了,但是邪的是當時我們圈裡最流行的,反而是小尺寸的小當家卡,你拿個小浣熊版的大卡,就跟個異類似的。所以說,什麼「正宗」之類的概念,在群眾基礎面前,渣都不是。
話說回來。要說這款統一乾脆麵的卡片,製作水平比七匹狼的小圓卡高出了很多。
這正面人物的繪製水平,非常不錯。背面的空間也沒有浪費,那個人物小傳、攻擊力防禦力的條、簡明信息介紹,都還挺吸引人的。當時到誰手裡有沒過的卡,拿過來在手裡能欣賞好時間,先看正面的畫,再看背面的介紹,再翻過來看看正面畫的細節。
寫這篇文章找相關圖片素材的時候,才看到了當年只存在於傳說中的惡人卡,印象裡身邊的人好像都沒有過。
當時乾脆麵水滸卡這種收集,火爆到什麼程度呢?本來是買面送卡,在很多不差錢的小夥伴手裡,變成了買卡送面。
某天中午,我走得晚了點,在教室還沒有吃飯,隔壁班的同學就在口問,要不要乾脆麵,剛開袋把卡拿走了,面沒有動。我當然要啊,非常高興地嚼著乾脆麵,看著這位同學手裡提著塑膠袋,裡面還裝著七八袋剛剛打開的面,挨個教室送。
這位同學還是不錯的,起碼面沒有浪費。又過了幾天,我在跟同學去網吧的路上,路過路邊一棵小樹,在那棵小樹下面,是一整箱小當家乾脆麵,裡面一袋沒少,不過全是開口的,光把卡拿走了。這就看得我有點心疼了,這麼多面直接就扔了。但心疼歸心疼,咱也不能上去撿起來吃不是。
多年以後,在大學裡跟其他省市的同學聊起來過這段經歷,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拿卡扔面的行為,全國各地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