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莊》 林生祥鍾永豐全新概念雙專輯啟動眾籌

2021-02-07 土地與歌

3月1日,土地與歌的老朋友,臺灣民謠歌手林生祥和他的音樂夥伴們在眾籌網站flyingv.cc上開始了新唱片《圍莊》的眾籌。四天後,完成了目標額的32%。他們計劃募集200萬臺幣,在距離兩個月的截止期還有58天的時候,已經有543人參與眾籌,入帳65.3844萬。

去年年末我知道這個眾籌計劃時,曾經想過對生祥成功完成募款應該毫無問題,但速度這樣快,也的確超出我的想像。眾籌對很多樂手來說是無奈之舉,就像生祥很坦誠說道的,唱片工業萎縮,唱片公司對於獨立音樂的支持力度自然減弱,這是實情。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眾籌的確也是一種新的聯接創作與出版與傳播的新的辦法。記得眾籌這個概念剛開始流行的時候,有朋友開玩笑說,眾籌不就是過去的募捐或者乞討嗎?可現在看,除了粉絲經濟慣常的解釋外,對生祥這樣具有強烈社會性的樂團,眾籌和其後一系列的行動,不啻於一場新的音樂運動。眾籌的過程,是理念的聚焦與社會性傳播,是議題網絡的再聯繫和再組織,是抗議音樂直入尋常生活的新方式,也是一個漫長的抗議思想的積累期,只等唱片推出,巡演展開。

《圍莊》是雙張,有18首歌,我已經聽過粗混。我最想說的是,經過了《我莊》的準備,生祥的音樂再一次往「憤怒」靠近了一些,或者說,再一次往「抗議」靠近了一些。從《種樹》開始,一種向內探尋的「寧靜的力量」貫穿生祥的創作,《我莊》開始明顯「躁動」,一種新的向外的力量重新滋長。所以到了反對石油化工反對PM2.5討論環境議題的《圍莊》,生祥會談到Pink Floyd,會談到punk,會用電吉他和電月琴,會用嗩吶和兩個打擊樂,要知道,這是一個7人樂團。

幾個細節值得分享。在反覆聽的過程裡,我總在想的一個問題是,當生祥把大竹研和早川徹這兩位爵士樂出身的日本好樂手和嗩吶與民間打擊樂結合在一起的時候,究竟生產出了怎樣的音響?而憤怒,也正是這個時代的整體氣質,全世界都如此,連我自己,也常常覺得,憤怒與嘶吼已經重新成為從非洲到天朝最應該做的事。現在,我們需要憤怒。——至於永豐的詞作,請您看下面這首《汙染無護照》。

不多說,不劇透。專輯五月就面世,生祥也會在雲門劇場拉開巡演。如果你想支持眾籌,請點擊頁面左下角「原文閱讀」。

寧二


一個民間、民族和世界音樂的交流平臺

微信公號:土地與歌/folk_music

荔枝電臺:土地與歌/FM404427

長按二維碼,關注土地與歌!

相關焦點

  • 【方所·刊】林生祥、鍾永豐:我莊在南方
    2003年交工樂隊解散後繼續與筆手鍾永豐搭檔詞曲,出版有《種樹》《大地書房》《我莊》等專輯,多次獲得臺灣金曲獎等音樂大獎。林生祥的音樂創作,紮根於臺灣客家音樂,又吸納內化了包括非洲節奏在內的大量世界音樂元素,為漢語民謠打開了一條全新的創新道路,在臺灣和大陸民謠音樂圈有著廣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 音樂推薦||一起戴上耳機潛入前衛的概念世界
    它被視為流行搖滾首張「概念專輯」,雖然裡面的歌有幾首聽起來是前後關聯的,但總體來說音樂性並不統一。另一種則是概念與音樂性都統一的,這也就是後面會提到的國內外概念專輯發展延續。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 2》《圍莊》、《動身》是林生祥繼交工樂隊後又一次社運性質的概念專輯,無論是專輯的內容還是發行過程(通過眾籌),其社運性質都是極其突出的。
  • 鍾永豐一切為了還鄉
    對他來說,長大要做農,像父親一樣神氣雄壯,是不曾動搖的願望。這位集詩人、詞作家、NGO行動者等於一身的臺灣客家人,總是緊緊地盯著腳下的土地,鮮有抬起頭來。他和搭檔林生祥合作多年,創作了大量農業和農村題材的民謠歌曲,成為近十年來推動臺灣農村小區重建的一支重要文藝力量。他本人也憑藉《臨暗》和《種樹》,兩度獲封臺灣「金曲獎」最佳作詞人。
  • 臺灣民謠歌手林生祥:為反水庫製造「文化原子彈」
    林生祥(右)和他的搭檔、詞作者鍾永豐。 / 時代周報記者 郭楊 攝4月17日,沙塵來襲的北京,CBD邊緣,改造自吉普汽車生產廠房的暗黑演藝廳「麻雀瓦舍」裡,卻忽然湧動寧靜綠意。唯獨專輯最後附錄的那首「水庫系築得,屎嘛食得」(水庫若可以修,屎都可以吃),不是專為鍾理和創作,而是林生祥與固定搭檔、詞作者鍾永豐在1990年代末反水庫運動時期的舊作,歌名就是當時運動群眾振臂高呼的口號。反水庫,是客家青年林生祥返鄉的開始,也是他確立傳統與現代連結創作方向的開始。
  • 林生祥:我的音樂想像力從社運開始
    1991年,臺灣政府決定斥資1100億新臺幣在美濃修建壩高147米,距離最近村莊只有1.5公裡的大水庫,遭到美濃鄉民的集體反對。1993年,一兩百個美濃鄉人到臺北「立法院」門口進行「反水庫」請願。僵持中鍾永豐的妹妹鍾秀梅用歌聲打破鄉人們的膽怯,也讓林生祥和鍾永豐第一次感受到音樂的力量。
  • 閱讀 東方早報專訪林生祥:我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式
    1991年,臺灣當局決定斥資1100億新臺幣(約合227億元人民幣)在美濃修建壩高147米、距離最近村莊只有1.5公裡的大水庫,遭到美濃鄉民的集體反對。1993年,一兩百個美濃鄉人到臺北「立法院」門口進行「反水庫」請願。僵持中鍾永豐的妹妹鍾秀梅用歌聲打破鄉人們的膽怯,也讓林生祥和鍾永豐第一次感受到音樂的力量。
  • 為《陽光普照》增色的林生祥
    這個畫面第一次出現在林生祥的眼前,是2018年的初春,導演鍾孟宏在林生祥家講起自己的新電影計劃,鍾孟宏告訴林生祥,這個電影叫做「陽光普照」,他用說故事的方式,在林生祥眼前演了一場戲:「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兩個年輕人穿著雨衣,騎著一輛打檔摩託車,用報紙藏著兩把鋒利的刀去尋仇
  • 林生祥出道20周年演唱會
    林生祥出道二十 唱南方演唱會,演出分不插電和插電兩種形式。門票 2/24 (年初九) 12:00 開賣林生祥出道二十 唱南方演唱會 (一) ~ 生祥與老師不插電演唱會演出: 林生祥 x 平安隆 x 黃中嶽 x 大竹研 x 早川徹 x 吳政君 x 鍾永豐主辦:山下民謠 雲門基金會
  • 林生祥在納什維爾|《野蓮出莊》初聽隨感
    2.每次生祥的專輯我都要花很長時間聆聽,上一張《圍莊》更是聽了一年後才動筆來寫,但這次我可以稍微武斷些,當天循環了三遍就來前列腺發炎。一是很多話可讓時間去慢慢修正,第二則是,《野蓮出莊》是生祥一張簡單樸素的專輯。和過往需要反覆咀嚼、聽者需要帶著巨大能量來聆聽,這顯然是一張好聽得坦坦蕩蕩的專輯。
  • 林生祥在納什維爾 |《野蓮出莊》初聽隨感
    2.每次生祥的專輯我都要花很長時間聆聽,上一張《圍莊》更是聽了一年後才動筆來寫,但這次我可以稍微武斷些,當天循環了三遍就來前列腺發炎。一是很多話可讓時間去慢慢修正,第二則是,《野蓮出莊》是生祥一張簡單樸素的專輯。和過往需要反覆咀嚼、聽者需要帶著巨大能量來聆聽,這顯然是一張好聽得坦坦蕩蕩的專輯。
  • 客家歌手林生祥:我在鄉下做音樂養小孩
    王明輝在1989年(臺灣宣布解嚴後的第三年),向當時的歌壇投下「一顆炸彈」。他所在的黑名單工作室,推出一張臺語專輯《抓狂歌》,一改過去臺語歌曲浪子棄婦的「哭調」,採用搖滾、饒舌的全新音樂形式,用一首首歌刻畫市井小人物的生活景況,審視臺灣40多年社會變遷中的各種問題與現象,這張專輯被認為是1990年代後蓬勃興起的「新臺語歌運動」的第一聲春雷。
  • 林生祥在美濃|短章
    我第一次去臺灣,最後一站是去臺南美濃鎮拜訪歌手林生祥。在美濃的一日三餐,都是健康清淡;因文化生態豐富,美濃也有外來藝術家定居,但沿路所遇,大多穿著樸素,藝術家和農民的區別並不明顯,如北上廣大城市的時尚打扮更加少有。美濃的生活,不能說是富裕的,農業的衰落仍在延續,出於貧窮絕望而染上毒癮的問題這裡也有。
  • 是林生祥的《圍莊》,也是我的家鄉
    耳機裡聽著生祥樂隊的《圍莊》,林生祥憤怒地嘶吼。在這裡,多年前遊行的那群人,作為憤怒的個體早已沉默,他們和這片土地一樣被遺忘,慢慢沉沒。
  • 鍾永豐 | 野蓮出莊:食物書寫、民謠與全球化
    《對面烏》(演唱林生祥,吉他大竹研,2018年8月香港演出)。這是林生祥與鍾永豐最新專輯《野蓮出莊》中的曲目。
  • 林生祥:我選擇安靜地歌唱_今日頭條_經濟觀察網_2008-04-27_和小宇
    而臺上的林生祥,看著又如此的年輕,此刻誰能想到他已經三十七歲了。大概是簡單的生活、積極的藝術理想使他依然朝氣豐沛。 交工樂隊 林生祥出身臺灣美濃的農民家庭。高二開始學吉他,在讀大學期間就開始組建樂隊「觀子音樂坑」。他們帶來的短片中能看到當時的演出錄像的片段,他比現在要瘦上許多,抱著電吉他站在臺上,嚴肅的表情和大眼鏡讓人聯想起80年代的侯德健。
  • 民謠,林生祥《我莊》唱的臺灣生態
    林生祥,臺灣客家人,成立了一支「交工樂隊」,用客家方言創作演唱民謠,那些反映臺灣農村的底層的民生點點滴滴,為民眾發聲。聽得懂的,聽不懂的,大有小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味道。梁文道評價他是,雖然他唱的聽不懂的方言,可是是土地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