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土地與歌的老朋友,臺灣民謠歌手林生祥和他的音樂夥伴們在眾籌網站flyingv.cc上開始了新唱片《圍莊》的眾籌。四天後,完成了目標額的32%。他們計劃募集200萬臺幣,在距離兩個月的截止期還有58天的時候,已經有543人參與眾籌,入帳65.3844萬。
去年年末我知道這個眾籌計劃時,曾經想過對生祥成功完成募款應該毫無問題,但速度這樣快,也的確超出我的想像。眾籌對很多樂手來說是無奈之舉,就像生祥很坦誠說道的,唱片工業萎縮,唱片公司對於獨立音樂的支持力度自然減弱,這是實情。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眾籌的確也是一種新的聯接創作與出版與傳播的新的辦法。記得眾籌這個概念剛開始流行的時候,有朋友開玩笑說,眾籌不就是過去的募捐或者乞討嗎?可現在看,除了粉絲經濟慣常的解釋外,對生祥這樣具有強烈社會性的樂團,眾籌和其後一系列的行動,不啻於一場新的音樂運動。眾籌的過程,是理念的聚焦與社會性傳播,是議題網絡的再聯繫和再組織,是抗議音樂直入尋常生活的新方式,也是一個漫長的抗議思想的積累期,只等唱片推出,巡演展開。
《圍莊》是雙張,有18首歌,我已經聽過粗混。我最想說的是,經過了《我莊》的準備,生祥的音樂再一次往「憤怒」靠近了一些,或者說,再一次往「抗議」靠近了一些。從《種樹》開始,一種向內探尋的「寧靜的力量」貫穿生祥的創作,《我莊》開始明顯「躁動」,一種新的向外的力量重新滋長。所以到了反對石油化工反對PM2.5討論環境議題的《圍莊》,生祥會談到Pink Floyd,會談到punk,會用電吉他和電月琴,會用嗩吶和兩個打擊樂,要知道,這是一個7人樂團。
幾個細節值得分享。在反覆聽的過程裡,我總在想的一個問題是,當生祥把大竹研和早川徹這兩位爵士樂出身的日本好樂手和嗩吶與民間打擊樂結合在一起的時候,究竟生產出了怎樣的音響?而憤怒,也正是這個時代的整體氣質,全世界都如此,連我自己,也常常覺得,憤怒與嘶吼已經重新成為從非洲到天朝最應該做的事。現在,我們需要憤怒。——至於永豐的詞作,請您看下面這首《汙染無護照》。
不多說,不劇透。專輯五月就面世,生祥也會在雲門劇場拉開巡演。如果你想支持眾籌,請點擊頁面左下角「原文閱讀」。
寧二
一個民間、民族和世界音樂的交流平臺
微信公號:土地與歌/folk_music
荔枝電臺:土地與歌/FM404427
長按二維碼,關注土地與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