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生祥在納什維爾|《野蓮出莊》初聽隨感

2020-12-28 鄒小櫻的亂彈山

1.毛主席說:一個人做一張好專輯並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的好專輯。在我的評價體系中,一輩子做專輯絕無失手,唯有寥寥數人,而林生祥赫然在列。考慮到生祥橫跨交工樂隊、瓦窯坑到現在生祥樂隊時期,其生活境遇多有變遷,至暗時刻窮到拆東牆補西牆,但依然保持如此高度,更顯難得。因此,他的《野蓮出莊》,按照慣性,定當是一張未聽就能有品質保證的作品,這是音樂人可貴的徵信體系。當然,像周杰倫這種,早就上徵信黑名單的,或是陳奕迅這樣好一張崩三張的,新專輯出了就出了唄,有啥好期待的。

2.每次生祥的專輯我都要花很長時間聆聽,上一張《圍莊》更是聽了一年後才動筆來寫,但這次我可以稍微武斷些,當天循環了三遍就來前列腺發炎。一是很多話可讓時間去慢慢修正,第二則是,《野蓮出莊》是生祥一張簡單樸素的專輯。和過往需要反覆咀嚼、聽者需要帶著巨大能量來聆聽,這顯然是一張好聽得坦坦蕩蕩的專輯。

3.以「臺灣鮑勃·迪倫」作比,若《種樹》約等於《放任自流的鮑勃迪倫》,《圍莊》是《金髮佳人》/《61號高速公路》,那麼,《野蓮出莊》則是生祥的《納什維爾天際線》/《新的早晨》。如果你是迪倫歌迷,看到這種說法,那自然明白我是啥意思,再說都是廢話了。如果硬要灌水,我大可以講,「林生祥在《野蓮出莊》裡用了大量美國鄉村音樂的元素,而過往他的現代音樂底子其實更多來自北非和日本」這種看起來好像很裝逼的話,不重要,真正聽林生祥的人不在意這些。

4.生祥自己說過,《圍莊》在他自己心目中是一張龐克專輯;顯然,《野蓮出莊》則是一張真正的70s民謠/鄉村專輯。最顯著的特徵,是好聽。《野蓮出莊》幾乎是林生祥專輯裡最適合入門的作品。考慮到近年因為《大佛普拉斯》和《陽光普照》ost吸來的一群新樂迷,《野蓮出莊》能夠很好地承接他們。我最喜歡的歌全都是口水歌,包括《面帕粄》、《大封》、《雞肉飯》、《樹豆》。生祥和永豐把上一張專輯《動身》的寫作方式帶到了這裡,還有生祥自己的童謠專輯,那些簡單卻又好聽的旋律寫作,生祥又重新拿起了和聲式的寫法。這並不容易。某種程度上這比《欺我莊》這樣帶著強烈形式感和情緒氛圍去完成歌曲推動的要更難。因此像《大封》這樣的佳作,我是越聽越喜歡。

5.前面說了,我認為《野蓮出莊》是林生祥的《納什維爾天際線》。當年的迪倫遠離喧囂,躲到了納什維爾,做起了鄉村音樂,結果被樂評人口誅筆伐。進步青年們唱著《沿著瞭望塔》發起運動之時,迪倫卻回歸了生活。同樣的,生祥如今的狀態讓他自然選擇了《野蓮出莊》。作為「我莊」三部曲的第三回,這是水到渠成之事。明顯能聽得出生祥的生活狀態改善了,不再如過去那樣拮据了,像《打烏子》這樣的題材也能處理得笑面迎人。我還能有另一個類比,即《野蓮出莊》中生祥的狀態很像移居杭州之後的萬曉利所做的那張《天秤之舟/牙齒,菠菜和豆腐詩人,流浪漢和門徒》,如此的放鬆,自然,舒坦。

6.很多人是因為金馬獎知道林生祥。而《大佛》、《陽光普照》以及今年《男人與他的海》,這些電影配樂的工作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包括《面會菜》這一場景的延續,以及整體的情緒表達。可以說,影視配樂工作者的林生祥並沒有完全從那個工作狀態裡走出來,我也能在《面帕粄》裡聽到《陽光普照》的影子。這是客觀存在的。

7.最後再說說歌詞。永豐的歌詞這次寫得很白話。我沒有對照歌詞頁,也能聽得清楚裡面很多的句子,這在過往是無法形象的。大家都說自己用方言創作,永豐不僅是方言,其實是以詩經傳統、古詩十九首傳統、杜工部傳統去寫作,他用的是客家話中的書面語,甚至喪心病狂地用了很多詩化語言。但這一次,永豐用了大白話,大量的口語,童謠式的寫作,這也是永豐的突破。

相關焦點

  • 林生祥在納什維爾 |《野蓮出莊》初聽隨感
    在我的評價體系中,一輩子做專輯絕無失手,唯有寥寥數人,而林生祥赫然在列。考慮到生祥橫跨交工樂隊、瓦窯坑到現在生祥樂隊時期,其生活境遇多有變遷,至暗時刻窮到拆東牆補西牆,但依然保持如此高度,更顯難得。因此,他的《野蓮出莊》,按照慣性,定當是一張未聽就能有品質保證的作品,這是音樂人可貴的徵信體系。當然,像周杰倫這種,早就上徵信黑名單的,或是陳奕迅這樣好一張崩三張的,新專輯出了就出了唄,有啥好期待的。
  • 《野蓮出莊》:人生都在食物裡,食物在歌裡
    生祥樂隊《野蓮出莊》發片演唱會距離售罄還剩459張票的時候,林生祥決定不再擺爛,自己的票房自己面對,出來在社交媒體上寫字衝票房。《野蓮出莊的一些事》系列分享了新專輯籌備過程中的點滴,有幾行提到他幾年前失智的爸爸。熱愛音樂的生祥爸爸這幾年常坐在藤椅上唱歌,把歌詞東改西改「幾乎成為歪歌」。晚餐後,孫輩環繞老人一起打著節拍唱歌,「非常歡樂」。
  • 鍾永豐 | 野蓮出莊:食物書寫、民謠與全球化
    《對面烏》(演唱林生祥,吉他大竹研,2018年8月香港演出)。這是林生祥與鍾永豐最新專輯《野蓮出莊》中的曲目。
  • 生祥樂隊| 《野蓮出莊》了!
    按:生祥樂隊的最新專輯《野蓮出莊》發行了!《我莊》《圍莊》走到《野蓮出莊》是一趟奇妙的音樂之旅。專輯發行到現在,我聽了一些次數。
  • 樂向標 020 | 生祥樂隊《野蓮出莊》為B級食物而作的A級專輯
    《野蓮出莊》跟四年前的《圍莊》比起來,體量更輕:沒有兩碟十八首,且將美濃在地農民與化工廠帶來的矛盾以北管加搖滾甚至朋克的外衣激烈呈現;《野蓮出莊》選擇從食物入手(據說是鍾永豐長久以來的念想,早有的規劃),通篇在講客家食物,過去互助的農業社會中「你幫一,我幫一」人之間關係的搭建與維繫。與平鋪直敘地呈現矛盾比起來,這是一個更溫和、委婉,卻又更形象的方式。
  • 【方所·刊】林生祥、鍾永豐:我莊在南方
    2003年交工樂隊解散後繼續與筆手鍾永豐搭檔詞曲,出版有《種樹》《大地書房》《我莊》等專輯,多次獲得臺灣金曲獎等音樂大獎。林生祥的音樂創作,紮根於臺灣客家音樂,又吸納內化了包括非洲節奏在內的大量世界音樂元素,為漢語民謠打開了一條全新的創新道路,在臺灣和大陸民謠音樂圈有著廣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 專訪|生祥樂隊《野蓮出莊》:大叔之年,快炒慢燉的B級音樂
    2018年中,林生祥收到鍾永豐傳來一批歌詞,裡頭十幾首歌寫的全是食物,他告訴林生祥,接下來生祥樂隊要做一張名為《野蓮出莊》的專輯。這些年來鍾永豐一直想寫食物,恰巧2017年,兩人接受私人委託,連三年以食物為題創作了《對面烏》、《菜乾》、《大封》。林生祥猜想,或許是這些歌堅定了鍾永豐的念頭。
  • 民謠,林生祥《我莊》唱的臺灣生態
    林生祥,臺灣客家人,成立了一支「交工樂隊」,用客家方言創作演唱民謠,那些反映臺灣農村的底層的民生點點滴滴,為民眾發聲。聽得懂的,聽不懂的,大有小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味道。梁文道評價他是,雖然他唱的聽不懂的方言,可是是土地的文化。
  • 林生祥:我的音樂想像力從社運開始
    他用了一年的時間才慢悠悠地把新專輯巡演唱到了上海。8月10日,「仙人繞境」林生祥樂隊巡演上海站將來到Mao Livehouse。從小生長在有山有水的高雄美濃鎮,林生祥的父母都務農,常常寒假作業就是一包泥一袋種子。在水稻田、香蕉園、檸檬樹中的童年蒼翠而馥鬱,「我們家割下來的香蕉,一堆一堆,疊得像人那麼高。」
  • 閱讀 東方早報專訪林生祥:我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式
    /dfzb/html/2014-07/28/content_911042.htm我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式對臺灣樂評人馬世芳口中「臺灣最好的音樂創作人」林生祥來說,無論是當年轟轟烈烈的「反水庫運動」,由此而生的「交工樂隊」,還是此後一張張與土地有關的專輯,都是「當生活變得不自然的時候盡力恢復原貌」的努力。
  • 林生祥:音樂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林生祥總是用鏗鏘的客家話唱家鄉美濃的故事。他的故事裡有進城打拼卻又失意而歸的青年,有田野裡辛苦勞作一生的阿伯,有性格頑強不羈的客家女人,也有返鄉青年投身農業的樂與愁。2001年,林生祥在自己的專輯《菊花夜行軍》扉頁寫過一句話:「以此作品向作家莫言及音樂家VanMorrison致敬。我知道我做得不夠好。」
  • 客家歌手林生祥:我在鄉下做音樂養小孩
    在一切看起來都很順利的時候,他卻陷入了迷茫。「巡演結束後,我住在了瓦窯坑,風景非常好的地方,半山腰,傳統三合院,牆壁是用大屯山火山噴發後形成的巖石,敲下來做的。住在這麼好的地方,卻寫不出歌來。」此時,鍾永豐正好從美濃鄉下來找他。永豐對他說:「你不了解社會事,所以寫不出東西來。美濃反水庫運動正精彩,很好玩,你要不要回來?」
  • 吃瓜的日子裡,聽點真誠的歌曲
    欲知詳情,當然是聽節目咯。本期【非物質草單】,還是申申也和無忌和你一起聊音樂。下周同一時間,不見不散咯~——鍾永豐貝斯——早川徹吉他——大竹研鼓——福島紀明打撃樂器——吳政君嗩吶——黃博裕曲目:面帕粄大封豆腐牯斛菜冇筒梗雞肉飯芋仔粄對面烏打烏子樹豆野蓮出莊菜乾
  • 林生祥《種樹》 民謠就該是這個樣子
    林生祥,客家語音樂人,前交工樂隊靈魂級人物。1971年出生於臺灣高雄美濃鎮。
  • 張鐵志 看見我莊
    8月10日,民謠歌手林生祥將在上海MAO Livehouse舉行專場演出會。
  • 林生祥與閃靈樂團各奪3獎 成金音獎大贏家(圖)
    林生祥在拿下最大獎「最佳專輯獎」時,在臺上力挺大埔事件受災戶:「對於像我媽媽這樣的農家人來說,怪手開進田裡,把作物挖掉,是有違天理的!」林生祥以《我莊》獲得最佳專輯獎、最佳樂手獎、評審團獎等3項大獎,整晚他身上及手上都貼著「核電歸零」的貼紙。林生祥在感言中強調廢核理念,不希望臺灣成下一個福島。此外,得到最佳現場演出獎的88顆芭樂籽則感性稱:「這個獎獻給地下社會!」
  • 為《陽光普照》增色的林生祥
    這個畫面第一次出現在林生祥的眼前,是2018年的初春,導演鍾孟宏在林生祥家講起自己的新電影計劃,鍾孟宏告訴林生祥,這個電影叫做「陽光普照」,他用說故事的方式,在林生祥眼前演了一場戲:「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兩個年輕人穿著雨衣,騎著一輛打檔摩託車,用報紙藏著兩把鋒利的刀去尋仇
  • 林生祥在美濃|短章
    那段時間,大概是林生祥的低谷期。在臺北,他只是無數搖滾青年之一,彼時故鄉掀起反對政府築水庫運動,他也想出一份力,為父老鄉親義演,電吉他響起,老鄉一鬨而散。後來的故事許多人都知道了。汲取傳統音樂,回歸民族樂器,以客家語發聲,他和詞作者鍾永豐合作的反映美濃反水庫運動的《我等就來唱山歌》等專輯成為經典。如今,因汙染環境,政府回購養豬場,引導美濃人轉型。
  • 「Music City」納什維爾:連空氣中瀰漫的都是音樂的味道
    20世紀50年代初,隨著電聲樂器的發展,鄉村音樂中逐漸加入了電子樂器、鼓、提琴和號,聲樂合唱也取代了先前音樂中「高亢、孤獨」的歌聲。這時期的鄉村音樂已經慢慢失去原先醇厚的「鄉土氣息」,而呈現出更多的現代都市風味。藉此契機,鄉村音樂也在全美各地拓展了它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