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印度電影有學區房、上流社會和貴族學校,卻引起中國觀眾共鳴

2021-01-18 新京報Fun娛樂

採寫:新京報 滕朝新媒體編輯:吳奇函圖源網絡

去年,《摔跤吧!爸爸》在國內獲得了近13億票房的成績。今年上映的《神秘巨星》和《小蘿莉的猴神大叔》也都頗獲好評。

最近,又一部印度的電影在國內上映,5天收穫1.28億票房,豆瓣評分8.1分。除了口碑和票房,這部電影去年在印度上映時還引發了觀影熱潮和社會討論,更一舉拿下有「印度奧斯卡」之稱的印度電影觀眾獎最佳影片,飾演男主角的伊爾凡·可汗也斬獲最佳男主角。(文末有送票福利)

這部電影就是由薩基特·喬杜裡執導,伊爾凡·可汗、薩巴·卡瑪爾等主演的《起跑線》。

不同於《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在影迷中引起關於女性意識、男女平等話題的討論,《起跑線》關注印度的教育體系,從而引發關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貧富階級分化等問題。

該片主要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小就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峰而絞盡腦汁擇校的故事。

伊爾凡·可汗飾演的父親拉吉是個生活在印度德裡的服裝店老闆,他和太太米塔為了讓女兒讀最好的私立學校,不惜一切代價,但經歷了一系列波折之後,他卻放棄讓女兒進入私立學校,並一針見血地點出印度教育的本質問題:「教育已經淪為生意。」片中拉吉和米塔這對夫婦,住豪宅、開好車,家裡還有保姆,在物質上「不差錢」,屬於印度的「中產階層」,然而,兩人從小都是在公立學校讀書,沒有接受過太高的教育,在精神層面還無法真正融入到上流社會的圈子裡。兩人還經常因為一個英語單詞該如何拼寫而開玩笑。所以他們就想讓自己的女兒能夠進入私立學校,能夠用英語和別家孩子交流。片中妻子米塔說:「在這個國家,英語不僅是一門語言,更是階級。」

說印度語被上流社會小孩嫌棄

作為印度主要語言的印度語受到上流人士的歧視,英語則被視為身份的象徵。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進入到排名前五的私立學校,眾多孩子家長徹夜在學校門口排隊,通過各種手段打理關係等等。影片中所觸及到的教育問題,對於中國觀眾來說,在情感上更能引起共鳴。

而寶萊塢電影一個很重要的法寶就是故事講得紮實好看,格外擅長對於劇情戲劇化的編排處理。這也是觀眾為什麼看《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這種現實題材,仍然看得熱血沸騰。

《起跑線》在故事的戲劇衝突上也是一波三折,為了將女兒送入最好的私立學校,拉吉和米塔這對夫婦可謂經歷了一番折磨。

1.買「學區房」作為德裡最好的私立學校,德裡文法學校對於招生有一個條件:必須是住在學校周邊三公裡以內的學生才能申請。拉吉夫婦為了讓女兒有一個好的教育環境,上演了印度版「孟母三遷」,搬離了之前的舊市街,在私立學校周圍買了一套「學區房」,從而有了申請條件。

2.接受培訓雖然搬進了豪宅,但拉吉夫婦還面臨著各項考核,因為兩人學歷水平都較低,無法融入到上流社會的朋友圈,只能通過一些速成培訓來提高他們的談吐、思維、衣著品位等。

3.騙貧困戶指標在經歷過各種培訓之後,女兒卻因為自己學歷低被私立學校拒之門外。夫婦二人打聽到,私立學校每年都會留出25%的名額給貧困學生。無奈之下,兩人想起了「歪招」,假裝貧困戶來騙取名額,從豪宅裡搬到了貧民區。

4.裝窮人因為私立學校要對申請貧困名額的家庭進行家訪調查,拉吉一家就在貧民區裝起了窮人。用窮人的方式工作、生活。最終,女兒順利通過考核。

關鍵詞

喜劇

在探討印度社會關於教育、階層等嚴肅的社會問題時,導演運用了大量輕鬆幽默的喜劇方式去消解題材本身的沉重。

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拉吉夫婦假扮別人的生活,因此鬧出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笑話。

片中大多數喜劇部分,都是因為主人公在身份轉換後的「反差」造成的。

當拉吉裝扮成上流社會的人時,在派對上出盡洋相,與別人交流時也顯露出自己的種種窘態。為了假裝去國外度假,竟然跑到攝影館「擺拍」照片,只是為了將照片發到社交平臺讓其他家長看到。

當拉吉一家假扮成貧困戶時,也是無法融入到他們的生活中。當第一次接受家訪時,拉吉夫婦差點穿幫,正當他們不知如何圓謊時,不知情的鄰居卻圓滿化解。

這種身份轉換帶來的反差在為觀眾奉獻足夠多笑料的同時,更是深刻反映了印度社會在教育、階級上面臨的問題。

歌舞場景

歌舞場景算是印度電影的一個標配,也是印度觀眾最為喜聞樂見的橋段。在《起跑線》中也有三段歌舞場景,但這三段歌舞並非以往印度電影中那種強行插入影片敘事中的,而是與影片敘事有機結合起來,成為影片敘事的一部分。

第一段歌舞出現在皮婭的派對上,爸爸拉吉帶著皮婭在派對上跳舞,表現出與上流社會的格格不入;

拉吉帶著孩子在派對上跳舞,旁邊的上流社會人都一臉嫌棄

第二段歌舞出現在公立學校,貧困孩子們為了改造學校一起勞動,充滿了歡樂;

第三段歌舞出現在頂尖私立學校的開學典禮上,一群公立學校的孩子在舞臺上盡情表演,諷刺了對於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

用掃把、桶之類的物品進行表演

選角

從開始寫劇本的那一刻起,男主角伊爾凡·可汗就是導演的第一選擇,沒有找過其他演員。

但女主角的選角稍微費了些時間,當時導演在印度找了一些女演員,但覺得都不適合。

後來導演在看一場巴基斯坦的表演時,看到了巴基斯坦演員薩巴·卡瑪爾,接觸之後覺得這個媽媽的角色就是她。片中有一場薩巴需要穿性感睡衣的鏡頭,在拍那場戲時她非常緊張,因為她很擔心巴基斯坦的觀眾看到這個鏡頭之後的反響。

我們在電影放映結束後也隨機採訪了幾位觀眾,想看看他們對於電影中呈現出的教育問題有什麼看法。

家長1:我比較理解片中母親米塔的做法,畢竟,現在的家庭都一個孩子,肯定什麼都要把最好的給他。特別是在教育方面,做父母的會更加重視這一塊,要給他最好的教育資源,上最好的學校。電影中很多情節,都與我們的經歷有共鳴,像為了給孩子上學報名徹夜排隊,我們也經歷過,當時我閨女讀幼兒園時,我老公就帶了個涼蓆,頭一天晚上在幼兒園門口排隊搶到的名額。

家長2:其實,很多時候教育不光牽扯到孩子,還與父母的社會地位、金錢實力有很大關係,這是很可怕的。特別是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教育的成本就更大了。我比較同意片中那位父親的觀點,上什麼學校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相關焦點

  • 擇校、學區房……印度電影《起跑線》熱映,聚焦「教育」引共鳴
    爸爸》收穫近13億票房以來,印度電影在中國市場變得「餑餑香」,不僅題材受歡迎,票房也取得不俗成績。這幾天,又一部印度電影《起跑線》正式公映。影片以一對印度父母所面臨的擇校難題為故事,由此引發的教育話題也在觀眾中產生熱議。《起跑線》關注教育與探討「填鴨式」教育的弊端的《三傻大鬧寶萊塢》相比,《起跑線》則是以和觀眾息息相關的中小學教育為話題。
  • 中國父母瘋搶學區房?這部「中國版《起跑線》」真的很現實!
    #中國父母瘋搶學區房?這部「中國版《起跑線》」真的很現實!最近,看了一部在去年沒有什麼熱度但卻充滿了爭議的國產電影,名為《學區房72小時》。這部電影就講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但卻折射出許多真實存在的社會矛盾,廣大中產階級父母與高價學區房之間的矛盾。光是這一點,本片就已經比其他電影略勝一籌。首先,還是介紹一下電影的製作。
  • 我們總說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印度電影說:錯!
    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拉吉夫婦假扮別人的生活,因此鬧出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笑話。
  • 《起跑線》上映 聚焦現實題材印度電影引共鳴
    原標題:聚焦現實題材印度電影引共鳴自去年《摔跤吧!爸爸》收穫近13億票房以來,印度電影在中國市場變得「餑餑香」,不僅題材受歡迎,票房也取得不俗成績。今日,又一部印度電影《起跑線》正式公映。影片以一對印度父母所面臨的擇校難題為故事,由此引發的教育話題也在觀眾中產生熱議。
  • 免費觀影|《學區房72小時》:一切為了孩子!
    直面父母的愛,直面學區房的痛直面信譽道德和利益至上的衝突6月28日相約維斯影城(眉山店)搶票方式詳見文末~去年,印度高分電影《起跑線》刷屏國內!關於這部電影,網友的評價是:「已經不想再問為什麼我們拍不出來這樣的片子了!」
  • 光買學區房可感動不了觀眾
    隨著《學區房72小時》登錄院線,國產現實主義電影中又有了新的枝杈。學區房問題,終於被搬上電影院熒幕。
  • 電影鑑賞:《起跑線》這部最新的印度神片,真是扎心了!
    如果說,重視教育的理念和不惜一切為孩子求學的心情,讓中國觀眾覺得有共鳴的話,皮雅入學時,校方對父母的嚴苛考核,則讓中國觀眾覺得扎心了,因為這種現象,已經成為中國教育的新氣象,孩子由於父母「不夠格」而無法進入好的學校,正逐步成了一種隱患。
  • 印度電影又在中國大火,是因為它戳到了我們不敢說的痛處
    12.3億,說明的確有很多中國觀眾都能從中找到共鳴。《摔跤吧,爸爸!》(2016)而近幾年印度電影在中國之所以會造成現象式的火熱,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因為上面的這些電影,都觸及到了當下電影觀眾所處的一種「夾層狀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卯足勁往上遊走,但卻面臨多方壓力和上升瓶頸。
  • 印度電影《起跑線》,竟然是中國的真實現狀!
    該片講述一對印度中產夫婦拉吉和米塔為將女兒送進私立學校,先是搬進學區房想要躋身上流社會沒成功,又假扮窮人騙取貧困生名額入校而引發的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整部影片,以「為女兒擇校」這樣一個極小的角度切入,用喜劇化+戲劇化+生活化的方式,層層深入反映當下印度社會種種現狀:中產焦慮、貧富差距、階級對立、社會不公等。
  • 這部印度電影是所有中國父母2018年的「起跑線」
    片方發布「貓爸」版預告片及海報,展現出一個印度電影裡罕見的暖父形象,愛老婆、疼女兒,堪稱「印度好男人」。該片講述一對印度父母為讓孩子就讀好學校而費盡周折的故事,荒誕幽默的情節中不乏對擇校熱潮的反思,以及教育真正意義的探討。
  • 就憑這三部電影,我們也不能小看印度!
    上一次看印度電影是去年的《摔跤吧!爸爸》,其勵志性、趣味性和深刻性尚未從腦海裡消除,這部《起跑線》又讓我對印度電影刮目相看。據說,前一陣子還有一部印度電影《小蘿莉的猴神大叔》也很不錯,集溫情、責任、幽默和深刻於一體,這部片子我沒看,是妻子看完後跟我講述的,單從她講述的內容和情節,我已經覺得這部片子思想夠深刻、情節夠跌宕的了,想必現場觀看會更有震撼力。
  • 起跑線:中國家長在教育面前的眾生相, 被這部印度電影全拍出來了
    故事關於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塔為讓女兒上個好學校,演繹現代版「孟母三遷」,結果「空降」陌生環境的不適,卻引發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各種烏龍事件。「這部電影挺神奇的,明明是印度人拍的,講的是印度人的生活,但是,我們看的時候,卻覺得這講述的就是當下中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
  • 印度電影起跑線影評分享
    這就是印度追求的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句臺詞特別贊:我們身為窮人,只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挺好的電影,現在印度片越來越好了2很有幸看到了點映,這是我第一次給寶萊塢電影滿分。教科書般的黑色幽默下,反映了中產階級的焦慮,階級通道的封閉,社會階級對立現狀的不可改變,社會優質資源的匱乏,上流社會對底層人民基本權利的竊取,這樣的現象在每個國家都存在。
  • 又被印度人扎心了,電影《起跑線》是為中國人量身製作的嗎?
    《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還沒有謝幕,又一部高分印度喜劇登陸中國,它就是之前已經在國內擁有好口碑的《起跑線》。在家國、宗教、性別歧視的問題之外,印度人再次把教育問題搬上了大銀幕。《起跑線》是一部喜劇電影,講述的是一對處於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孩子從小能有一個好的教育,絞盡腦汁擇校的普通故事。單憑這個故事梗概,都會讓中國觀眾覺得非常熟悉。
  • 電影《學區房72小時》:一切都是為了孩子,聚焦社會教育熱點話題
    導語:在暑期檔上映的榜單中,一部毫不起眼的國產電影將目光敏銳地放在購買學區房這個現實主義題材上,形象地描繪出中國式家長的焦慮和擔憂,並反思國內學區房存在的諸多問題。這部電影的片名叫做《學區房72小時》,用發生在身邊的真實臨場感,通過豐富的鏡頭特寫,成為深刻反映社會民生和國民教育問題的國產優質電影。
  • 又一部印度電影《嗝嗝老師》火了
    印度電影《嗝嗝老師》正在熱映中,電影延續了近一兩年印度電影的上佳口碑,印度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屢屢創下佳績,《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神秘巨星》《起跑線》等每部都值得二刷,這次的《嗝嗝老師》也是如此,勵志溫情,又貼近現實生活,引發中國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
  • 中國有哪些類似《起跑線》的電影?
    一說起印度電影,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印度國寶級演員阿米爾漢。他的每一部作品,像《三傻大鬧寶萊塢》,《摔跤吧爸爸》等等都是在喜劇的包裝下揭露最現實最尖銳的社會問題。當然很多說的都是印度的社會問題,比如應試教育問題,重男輕女問題。
  • 印度話題電影《起跑線》折射當下家長的現實焦慮
    在終極預告片及海報中,印度家長拉吉和米塔夫婦為女兒擇校費盡心思,最後甚至假扮窮人騙取入學名額的行徑。故事折射出現實壓力,通過啼笑皆非的情節讓人反思。在巨大擇校壓力下,做出違背原則的事情在終極預告中,印度母親米塔認為除了上最好的學校,沒有別的辦法保障孩子的未來,所以一定要讓女兒皮婭進入教育設施齊全、排名靠前的私立學校。老公拉吉為了達成妻子的願望,先後買了學區房、聘請作家捉刀代寫申請書,心思費盡,卻依舊落榜。
  • 【印度良心】這部印度電影是所有中國父母2018年的「起跑線」
    咳咳咳~切入正題這兩年,口碑上佳的印度電影有不少,從《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個神啊》,到《摔跤吧!爸爸》,都是叫好又叫座。這些在中國大火的印度電影都有一個共通點:在娛樂中探討社會問題。《三傻》裡調侃了古板、僵硬的教育理念,《我的個神啊》中諷刺了宗教派別的隔閡和愚昧,《摔跤吧!爸爸》則批判了重男輕女的傳統。
  • 九部高分印度電影推薦
    3.起跑線用喜劇來諷刺印度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貧富差距擴大,階級固化嚴重,讓人感觸頗深。關於孩子教育,都不想輸在起跑線上,要買學區房,要讓孩子上好學校,中國人表示太有共鳴了。5.三傻大鬧寶萊塢這是一部有關於理想,回憶,人生價值與夢想的電影。影片一經上映後紅遍全亞洲,其緊湊曲折的劇情,幽默搞笑的風格,直面當下教育之痛的深層思想引起了很多學生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共鳴,是對成長中友情,愛情,親情的完美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