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誘惑的唯一方法就是屈服於誘惑。若抵制誘惑,你的靈魂就會渴望自己被禁止的東西,就會渴望那些被可怕的法律弄得可怕和非法的東西。這樣,靈魂就得病了。——奧斯卡·王爾德
01.
提起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你會想到什麼?
我會聯想到英劇《唐頓莊園》中的幽深氣派的古堡,浪漫精緻的英式下午茶,舉止優雅,風度翩翩的少男少女......
1837~1901年,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的大英帝國,走向了世界之巔。工業革命的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經濟貿易也得到全面的提升。維多利亞人對於工業革命帶來的前景充滿一派樂觀和信心。
但就如狄更斯筆下的「雙城記」一樣:
這看似是最好的時代,但它也可能是最糟糕的時代;它在睿智中,又充滿蒙昧;雖信心百倍,但又疑慮重重。
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使英國享受到了歷史上最輝煌的一切,但同時時代的社會風氣和主流矛盾又使得真實的生活險象環生。
光鮮的背後是可怕的掠奪,資本主義上層社會虛偽的道德和奢靡的生活與底層勞苦大眾的生活現狀形成鮮明的反差。
而奧斯卡·王爾德筆下的《道林·格雷的畫像》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891年)即是這一時代的產物。
有別於維多利亞時代的主流文學流派,比如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 ,浪漫主義, 印象派藝術等,王爾德承接了來自法國巴黎的唯美主義思潮。
作為十九世紀英國唯美主義的先鋒人物,王爾德一向標榜藝術高於生活。他試圖用藝術的美來對抗維多利亞時期唯利是圖,金錢至上的虛偽道德。
然而, 王爾德的唯美烏託邦,終究像是柏拉圖筆下的「理想國」那樣難以實現。反而,他本身「為藝術而藝術」的思潮與現實道德的對抗,使王爾德自己最終深陷泥淖,無法自拔。
這部 《道林·格雷的畫像》唯美主義的代表作,也在長期時間內被主流文化所誤解,也給王爾德招致許多非難。
但其中表達的,追求美的藝術與資本主義上流社會虛假道德的對抗,以及生活與藝術的碰撞都是那個時代無可避免的鬥爭和產物。
最終,《道林·格雷的畫像》以主角們的死亡來對抗時代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是王爾德的囹圄也是他的勇氣。
02.
用死亡對抗虛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道林·格雷的畫像》的故事有著王爾德式的離經叛道,也流淌著卡夫卡式的荒誕不經。故事描述了一位貌美異常的貴族少年道林·格雷,在得到畫家霍華德送給他的自畫像以後,認識到了自己驚人的美。而在其朋友亨利·華頓勳爵的蠱惑下,開始追求美的極端和享樂主義。
最終道林·格雷把靈魂出賣給畫像,當自己道德淪喪,不斷墮落的同時,畫像變得越來越醜惡。而道林·格雷自己卻能永葆青春。
最終,道林·格雷看到醜惡的畫像想一毀了之,但最終,刺向畫像的尖刀插在了自己的胸膛上。
在王爾德筆下,畫像的故事充滿了二元對立。善惡也好,美醜也罷,他最終探究的還是生活VS藝術的本身。
以亨利·華頓勳爵為首的上流社會,他們在生活中無所事事,而以享樂和追求美的極致為生活趣味。他崇尚:
「只有感官才能拯救靈魂,就像只有靈魂才能拯救感官一樣。」「享樂的目的就是體驗本身,而非體驗的結果,不管這種結果是苦是甜。」
受到他的鼓動,原本心思單純的道林·格雷認識到了自己無與倫比的美麗,並沉浸到「發現美」的生活當中去。
他無法自拔地「愛上」了歌劇院的一名女演員西比爾。而作為作品中唯一的女主角,在王爾德筆下,西比爾代表著從藝術走向生活的革命派。
西比爾原本有著對藝術天然的覺知力。在演戲劇的同時,她能夠與劇中的人物靈魂合二為一,感知來自劇中人物的感情。
道林·格雷被西比爾的「美」所吸引,兩個年輕人迅速墮入愛河。
但王爾德卻說:
「墜入愛河的人,總是始於自欺欺人,終於欺騙他人。這就是世人所說的浪漫。」
西比爾在愛上貴族青年道林·格雷以後,知曉了世人真正的情愛是什麼。劇作中人物的感情對她失去了吸引力,而她為藝術獻身的戲劇表演也在同時間失去了靈魂。
道林·格雷在看到失去「美感」的表演以後,決然地拋棄了西比爾。正如王爾德筆下那樣,墜入愛河的道林·格雷愛的並非真實的西比爾,而是西比爾所呈現出來的藝術之美。
絕望的西比爾傷心自殞,而崇尚美和及時享樂的道林·格雷為此卻不動心神。相比於極致的美貌,道林·格雷的內心卻在極度的醜化。
與此同時,道林·格雷也發現了畫家霍華德送給他的畫像也在他罪惡的時候漸漸變醜。
至此,道林·格雷走上了在上流社會中歌舞笙簫的墮落生活。就算在畫家霍華德規勸他找回原來的純真時,他也二話不說用刀刺死了畫家。
幾十年,道林·格雷的外表仍舊保持著青蔥歲月時的美麗面龐。而與他外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的享樂主義和虛偽道德所帶給周圍人的苦難和罪惡。
最終,道林·格雷把刀舉向了暗藏他醜陋秘密的畫像。然而,最終刀插在了道林·格雷的胸膛,畫像仍保留著原先的青春面貌,而倒在血泊中的道林·格雷卻已面容枯槁。
王爾德利用女主角西比爾和畫家霍華德的死,闡明了下層人民的生活和傳統道德觀在資本主義醜陋虛偽面前的脆弱不堪。
但同時,道林·格雷的死和上流社會對於道林·格雷的避之不及,也同樣揭示了追求美的極致和享樂主義的墮落跟自毀。
其實,在《道林·格雷的畫像》中,充分展現了王爾德在追求唯美主義時的自身悖論。他一方面追求美的藝術,另一方面又無法忽視現實社會中的物慾橫流。
這是維多利亞時期,難以調和的現實真相。或許也只有死亡才能最終與之抗衡。
所以最終,王爾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03.
王爾德式毒雞湯,是時代產物也是時代的犧牲品
1891年出版《道林·格雷的畫像》引起極大的騷動,並受到媒體猛烈的攻擊。王爾德也在該年結識艾爾佛瑞·道格拉斯爵士,悲慘的命運卻就此開始。
王爾德曾經說過:
「我的一生有兩大關鍵點,一是我父親把我送進牛津大學,二是社會把我送進監獄。」
的確,正是因為進入牛津大學,王爾德從此形成了唯美主義的人生觀和藝術觀,而同樣也是因為唯美主義的藝術觀最終將他送進監獄。
特別是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問世以後,就連王爾德的妻子也對王爾德的母親說:
「自從奧斯卡寫了《道林·格雷的畫像》,就沒有人和我們說話了。」
而《道林·格雷的畫像》這部作品,最終也成為王爾德「搞同性戀情」的有力證據,最終他被判入獄。
即使是現如今,王爾德提出的「藝術不應受道德的約束」聽起來仍舊驚世駭俗。然而,王爾德在揭露和批判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的道德墮落和虛偽時,卻如同一名勇士。
即使明知,小說會遭到非議,王爾德依舊冒著巨大的風險,將《道林·格雷的畫像》公布於世。
對於《道林·格雷的畫像》,王爾德曾經毫不諱言地道:
「霍華德是我心中的我,亨利勳爵是世人眼中的我,而道林則是我想要,也許,在別的時代成為的我。」
企圖以衛道士的形象對抗時代的王爾德,在世人眼中的他卻是「十足的頹廢派」、「漂亮哥兒」或者「浪蕩子」。
而本身對於資本主義政治的對立與造反更使得他成為一名不容世俗的「革命戰士」。
寫出一部禁書,是王爾德對抗時代的產物,當然如同《道林·格雷的畫像》的結局,唯美主義和現實道德的硬碰硬最終也只是兩敗俱傷。
然而,不管怎麼說,王爾德的唯美主義哲學批判,最終給後世留下了思考的空間。認識到在表面的豐裕物質和紙醉金迷背後的庸常和腐朽。
如同故事中以死亡所做的結尾和犧牲,王爾德的反叛同樣是悲慟和壯烈的。
04.
奧斯卡·王爾德是英國偉大的作家、詩人及散文家,但我更認為他是個藝術家。
雖然王爾德在世時,他的作品和生平遭時代詬病。但經過時光的過濾,他仍舊是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
就如同博爾赫斯說的那樣:
「奧斯卡.王爾德1854年生於都柏林,1900年死於巴黎阿爾薩斯飯店。他的作品仍然年輕,就像寫於今天上午。」
超脫於時代,王爾德的作品依然散發著無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