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積弱,除了因為缺少燕雲十六州的天然屏障,還有因為貶低武將的原因。
世人皆說,兩宋崇文抑武,這不過是讀書人的自欺欺人。抑武沒有錯,但是崇文說不上。
從宋朝開始,大臣們上朝是站著的,而在隋唐之際都是坐著的,皇帝和大臣尊卑沒有那麼明顯。崇文會讓讀書做官的人站著嗎?
而且啟用讀書人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權力,藩鎮割據的害處、武將篡權的前車之鑑,歷歷在目,武將不能用,只能用文人了。
但是兩宋還是出了不少的將才,其中一位就是今天我們說的嶽飛。
嶽飛,字鵬舉,抗金名將,又有「民族英雄」的稱號。紹興十二年,嶽飛被冠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嶽飛的將帥才能在他生前身後,都得到了高度認可,甚至他的敵人也不得不佩服。金人讚嘆嶽飛的才幹,「撼山易,撼嶽家軍難」;元人修訂的《元史》中寫道,「欲有所舉,盡召諸統制與謀,謀定而後戰,故有勝無敗。」
嶽飛也頗有文採,流傳到今天的作品不多,今天就來欣賞一首他的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裡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這首詞大約寫於紹興八年,宋金議和時期。
昨夜我夢見自己置身千裡之外的戰鬥前線,已是深秋季節,不住悲鳴的蟋蟀將驚醒,發現已是三更時分。
我站起身來,在屋外的臺階上和房間內獨自徘徊。此刻早已夜深人靜,陪伴我的只有簾外朦朧的月色。
志在建功立業,人未老,頭髮早已經點染霜星。家山松竹蒼然老,無奈議和聲起,阻斷了收復失地的行程。
我想把滿腹的心事,付與瑤琴彈奏一曲。可是知音凋零,縱然彈斷琴弦,又有誰(聽)在乎呢?
面對著風雨飄搖的國家,作者夢中都在收復舊山河,蟋蟀的悲鳴不僅將作者吵醒,更是加深了作者本來已有的愁緒。
醒後的作者再無睡意,他感到一切都是靜悄悄的,只有朦朧的夜色陪伴著他。這不僅是作者此刻環境的實寫,也是對自己處境的虛寫。
朝廷中求和派佔據主導,自己作為主戰派不僅要抵抗隨時南下的金兵,還要防止朝中小人的中傷。這種孤獨寂寞,是沒有辦法排解的。
作者終其一生渴的目的就是收復失地,而那些淪陷於金人統治的中原父老也在日夜企盼王師北定中原。但求和派議和成功後,卻切斷了北伐的進程。
作者為收復舊河山,殫精竭慮,鞠躬盡瘁,「可憐白髮生」。作者想將自己的心事寄託於琴弦,可是卻沒有知音,就是把琴弦彈斷了也沒有人來聽。
偉大的人,都是孤獨的,不論是「知音少,弦斷有誰聽」,還是「知我者,二三子」,無論表面的意思,多麼豪放,也掩蓋不住他們內心的悲涼。
這首詞很短,但是情景交融,訴說了作者內心的心事,表達了作者壯志難酬的心情。
嶽飛最令人熟知的是滿江紅,而這首小重山卻鮮為人知,當知道這首詞作者是嶽飛的時候,就更加佩服嶽飛不僅能文能武,而且剛柔並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