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這條微博的,是來自於海澱區某社區的居民孟先生。今年6月至今,因為水房權屬及使用問題,他和鄰居之間一直無法達成共識,矛盾久拖不決。
沒想到,法官和民警共同出手,結合情、理、法一番調解,曾經鬧得面紅耳赤的鄰裡竟能握手言和,困擾兩家人許久的矛盾,也以雙方都滿意、都服氣的方式解決了。
「我們握手言和,把以前的不愉快都放下,新的一年,新的開始!」
高效聯動研究方案
自今年6月起,海澱區某社區的兩戶居民就因水房權屬及使用問題產生衝突,雙方各執一詞不肯退讓。期間甚至發生砸壞門鎖、踹門等激烈行為,社區民警多次出警併入戶調解。
為促進糾紛更快、更好解決,11月底,海澱派出所依託「所院聯動」機制向海澱法院發出「聯合調解」的訴源治理需求,向海澱法院反映了糾紛的情況。
接到消息的當天,海澱法院立即與海澱派出所溝通糾紛詳情,分析糾紛性質後將任務指派給民事審判一庭。同日,民事審判一庭王喜法官被選派支援解決這場糾紛。
王喜法官從事民事審判28年,對民事糾紛有著豐富的處理經驗。他快速與海澱派出所相關人員完成對接,聯合研判糾紛情況並制定針對性聯調方案。在社區民警李亞鑫的多次溝通、組織下,糾紛雙方同意前往警務站接受調解。
警法協作、雙管齊下
調解過程中,法官和民警「各司其職」、密切合作:社區民警李亞鑫熟悉社區情況,對雙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王喜法官則從糾紛的法律屬性入手辨法析理、分析利弊。
警法兩家通力協作、雙管齊下,靈活採用「背對背」「面對面」等多元調解方式,共同引導糾紛雙方客觀陳述事實、充分羅列證據、合理提出訴求。
王喜法官先後3次下沉社區,警法兩家歷時10小時多次堅持不懈的聯調工作,最終取得了成功。雙方最終互諒互讓、達成和解,在法官和民警的共同主持和見證下簽訂水房歸屬及補償協議,實現雙贏。孟先生還專門發了文章開頭提到的微博稱讚這次調解:「我家裡有個鄰裡糾紛,沒想到社區民警來了,法官也來了,事情圓滿解決了!感謝海澱派出所,感謝海澱法院!」
今年以來,海澱法院構建了雙主動、多聯動「2+N」聯動聯治訴源治理工作機制。全院上下廣泛開展「一支部一社區」訴源治理共建工作,以「訴源治理」為主線,構建多元解糾、互訪培訓、精準普法、資源共享、協同送達等合作機制。
(圖為今年9月海澱法院赴海澱派出所就合作開展訴源治理工作進行交流座談。)
「所院聯動」是「2+N」聯動聯治訴源治理工作機制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海澱法院訴源治理工作與黨建引領「吹哨報到」「接訴即辦」機制的深入融合。
今年9月,海澱法院與全國首批「楓橋式公安派出所」海澱派出所達成訴源治理共建合意,構建起涵蓋多元解紛、聯防預警、互學互訪、「無訟社區」建設等重點內容的「所院聯動」機制。
一是構建多元解糾體系。法院幹警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協同民警調處糾紛、提供專業諮詢;依託社區警務隊打造聯調公益團隊;針對易發、多發及群體性糾紛做好聯合研判、提示預警等防控工作。
二是建立互學互訪機制。派出所邀請法院相關專業人員為民警開展依法行政執法、專業調處解紛等專題授課;法院邀請經驗豐富的社區民警向幹警傳授基層群眾工作經驗。
三是聯合打造「無訟社區」。聯合發放「訴源治理」倡議書、防電信詐騙宣傳冊等普法材料,針對社區實際及民眾需求開展「送法進社區」活動,精準投放「司法宣傳服務包」,提升居民法治意識,指導民眾依法維權。
「所院聯動」機制建立以來,雙方圍繞溝通聯絡、聯學聯研、應急處突、資源共享等內容積極探索,不斷豐富合作內容、細化合作細節,推進機制落細落實。
民、法、警將手緊緊握在一起
讓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社區
這次糾紛的高效化解
是警法聯調工作的成功實踐
海澱法院將總結有益經驗
在未來形成更多的
「所院聯動」標準化合作機制及典型案例
做好轄區訴源治理共建工作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