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初見馬大姐,是在西寧市城東區八一路街道辦事處康南社區的大門口。還沒來得及開口,她便熱情地迎上來詢問有什麼事需要幫助。
58歲的馬大姐,名叫馬翠紅。在康南社區,只要說起馬大姐,從孩子到老人都知道是她。由於她經常調解居民之間的矛盾,熱心幫助鄰居,大家給她起了這樣一個親切的稱呼。
接地氣的調解員
在康南社區裡,馬大姐調解工作室內布置溫馨,不大的房間裡,放著柔軟的沙發;牆上寫著「心理驛站」四個大字。這裡就是馬翠紅工作的地方。
雖然有辦公室,但很多時候,作為調解室的副主任,馬大姐的調解工作都在小區裡完成。幾年前,她從一小區經過,看到一名女子被人打,趕快跑去勸架。了解到女子因家庭矛盾正在鬧離婚,她覺得這事不能不管。
了解到事情的來龍去脈,她分是非,講道理,夫妻雙方的矛盾很快化解了。今年,那名女子再遇到馬翠紅,仍感謝她當年的規勸,經過那次調解,現在自己家庭很和睦。
大家都知道馬翠紅是個熱心人,遇到解決不了的事,就會想到她。有一次,鄰居們發現一位老人找不到家,領著老人來找她。馬翠紅立刻將老人的信息發到社區「熱心居民群」,又領著老人去找家人,一個多小時後,老人的家人趕來,接走了老人。
為化解家庭和鄰裡之間的矛盾,促進小區和諧,2015年康南社區成立馬大姐調解工作室,熱衷社區建設,深受鄰裡信任,熱心調解工作的馬翠紅,有了更大的舞臺。
愛學習的馬大姐
馬翠紅,有股要強的勁,還有股正義感。
偶然間,她了解到一名女子因為與老闆產生矛盾,想竊取營業款報復老闆。「這是犯罪呀,她還很年輕。」知道事態的嚴重性,她趕快找女子的聯繫方式,打電話給對方,在她的勸阻下,女子放棄了報復的想法。
小區裡一位老人經常撿破爛,而且會把破爛放到樓後面的居民窗戶下。鄰居難以忍受難聞的氣味,向社區反映了情況。在馬大姐的調解下,老人答應不再到鄰居窗下堆放垃圾了。
這些年,為了居民能夠依法維權,社區為轄區群眾開展維權講座、心理疏導,還有免費提供法律援助等活動。馬翠紅的工作,也有了提升。要講情,更要講法。她當了社區調解員後,學了不少法律知識。「有好心人送給我書本和報紙,我從上面學了不少知識。遇到難調節的糾紛時,就到法院找法官諮詢,想辦法解決問題。」馬大姐文化程度不高,為了更好服務居民,她不斷加強學習。
全心為居民排憂解難
這幾天,馬翠紅下班後,總會乘公交車到醫院看望一位老鄰居。老人叫她過去,想和她說說心裡話。老人有難處,總會找她,她是隨叫隨到。
像家人一樣照顧和傾聽,是馬大姐調解工作室的一大特點。調解室立足社會矛盾化解,通過「聽、問、講、引、記」強化溝通。
馬大姐調解工作志願者服務隊有8名成員,由黨員、社區工作人員、居民志願者組成。充分發揮黨建引領,藉助居民在小區「人熟、地熟」的優勢,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在化解糾紛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調解室工作人員通過認真、耐心傾聽和交流,問清事由,全面掌握情況。及時發現群眾需求,安撫情緒,心理疏導,並詳細登記反映問題居民的住址、電話等信息,做進一步溝通交流回訪。
針對居民反映的問題,不推諉、不迴避,讓居民事有講處、怨有訴處、難事有處反映,問題有處解決,使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馬大姐調解工作室自成立以來,共化解矛盾糾紛553起,成功率98%以上。
經過社區和調解室的努力,小區鄰裡矛盾減少了,居民日子更舒心了。社區工作人員表示會繼續努力,全力為民排憂解難,做到「小事不出家,大事不出社區」。
來源:青海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