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舌尖3》報導的陝州穿山灶、十碗席 ,背後有這麼多的故事……

2021-02-17 大河三門峽

記者 房琳 任歡 通訊員 肖偉 文圖

背後|為了拍攝,薛輝明拆了陪伴5年的灶臺

一火通七灶,擁有200餘年歷史的神奇灶具——穿山灶;葷素搭配,曾被慈禧點讚的陝州十碗席。經過兩次踩點考察,《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分集導演駱永紅最終決定拍攝。

2017年10月11日,《舌尖上的中國》一支十餘人的拍攝團隊冒雨來到陝州區張汴鄉曲村薛輝明家的地坑院進行拍攝。

「當時一直下雨,拍攝遇到很多困難。」陝州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楊振宇介紹,穿山灶需要在露天砌成,還需拍攝在地坑院舉行的一場婚宴,但連日大雨,加上時間緊迫,所有人都很焦急。

好在雨逐漸停了,之後的拍攝也順利起來。薛輝明熟練地用泥和土坯砌著穿山灶,拍攝組則嚴謹地記錄著薛輝明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神態。看著砌成的穿山灶,攝像組中驚嘆聲不斷。

「為了拍穿山灶如何燒火,攝影師跪在地上,趴在地上拍攝,敬業精神令人佩服。」楊振宇說,拍攝組共在陝州區拍攝4天,每天工作時間近20個小時。

而對於薛輝明來說,除了參與拍攝的榮幸外,也有一絲遺憾。「攝製組需要從『起灶』開始拍,為了配合拍攝,需要拆了原來的穿山灶。」薛輝明說,該穿山灶陪伴了自己家人5年,「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拆的時候就有點捨不得了」。

最後,薛輝明還是拆了原來的灶臺,「為了更好地宣傳陝州特有的文化,還是值得的」。

灶具|一個灶七口鍋,主廚親自砌才放心

穿山灶究竟有何神奇之處,能登上《舌尖上的中國》?20日,在陝州地坑院景區,一家專門製作陝州十碗席的民俗飯店,大河報記者見到這個獨特的灶具。

整個灶身呈斜坡狀依次向上,灶心相通,前有燒火口,後有排煙口,灶身上方開七孔,分別擺放七口大鍋。王佔波告訴記者,穿山灶第一個灶火最旺,適合蒸煮,往上火力依次減弱,可炸可燉可燜,最後一個灶用來保溫。

「根據熱氣往上走的原理,穿山灶一次可開七孔、八孔或九孔。」飯店的主廚王佔波介紹,「穿山灶是製作陝州十碗席的關鍵,必須主廚親自砌才放心。」

王佔波說,為了衛生和牢固,如今的穿山灶都用青磚「外套」,而傳統的穿山灶由泥和土坯砌成。經王佔波改造後的穿山灶,還在燒火處增加了「火門」。火門打開時,灶內通風,經排煙口的抽排,七個灶可同時使用;當火門關閉時,灶內無風,只有第一個灶可以使用,實現了對熱能的有效利用。

探秘|如此神奇的穿山灶,起源於何時?

三門峽市民俗專家、河南省作協會員貟石讓告訴記者,關於穿山灶的起源暫未見到文字記載,但根據老輩人的說法,可追溯到清朝中期,穿山灶比陝州十碗席出現得晚,距今大約有200年歷史。

「穿山灶屬於地坑院文化,是為更快更便捷地做陝州水席而出現的,把最初的一個個單灶串起來,砌成穿山灶,這是老陝州人的智慧結晶。」貟石讓說。

相關焦點

  • 《舌尖3》開播,全國人民被種草了一口鍋!朋友圈第一批代購已誕生
    3》終於暖心回歸▼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原來的味道《舌尖》第三季帶著滿屏的香氣重磅來襲▼△《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宣傳片可以放置七口鍋同時操作,非常高效能夠很快做出當地著名的十碗席▼到底有多厲害?說了這麼多這鍋到底有多神奇?
  • 從9.3跌到4.2,盼了4年的「舌尖3」搞砸了
    河南三門峽的七孔穿山灶讓人印象深刻,光名字就聽起來就霸氣的不行。七個灶同時做出七道熱菜,再配上三道涼菜,當地有名的十碗席就做成了。對於加入生活故事的創新,2月23日,「舌尖」節目組在官方公眾號上刊發文章「為什麼要創新?〈舌尖3〉創作背後有哪些「味道」要變?」做出回應。
  • 《舌尖上的中國3》首播成績喜人,能否再掀「舌尖上的高潮」?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於前兩季立足美食本身,《舌尖3》再次拓寬美食紀錄片的新邊界,將目光瞄準食物背後的人文故事,致力於從歷史演化過程中探究美食的遷徙與融合,「中國人是如何一點點吃成今天的樣子」,是總導演劉鴻彥對《舌尖3》的定位和解讀,而昨天播出的第一期「器具」正是全新方向之一。
  • 攢了四年的口水守到《舌尖3》開播,網友說不好看?GoGo替你把把關!
    每逢佳節胖三斤但是這個春節你可能已經胖了十斤因為時隔四年大年初四晚上
  • 時隔三年重磅歸來,《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將帶來哪些驚喜?
    中央電視臺總編室主任王曉真 中央電視臺總編室主任王曉真公布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多頻道播出的信息,以及「融媒體大矩陣、多語言細分銷」的整合營銷傳播規劃,包括電視播出矩陣、新媒體傳播矩陣、和垂直類媒體矩陣
  • 舌尖3:古老烹飪,穿越千年的味道
    其中就有他途徑陝州低空飛行時航拍的地坑院。在空中他並不知道這凹在地下、星羅密布的坑洞的故事。1938年《中國飛行》一書出版,書中記載:「這是一座地下村落,四四方方的是約10—15米深的井口,一間間供人居住的洞穴均是從井的底部挖出來的。由於黃土足夠結實,故洞穴根本不需要木頭支撐。
  • 三月文化食譜 | 舌尖上的詩意
    上個月剛剛收官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同前兩季一樣引發了觀眾們的熱議。雖然對於起用新創作團隊的這一季觀眾們褒貶不一,但在珠玉在前的情況下,《舌尖三》大膽創新、由美食引入對於其背後中華傳統文化的探討這一點無疑值得肯定。
  • 就現在,《舌尖上的中國3》震撼開播!換導演後,你還能既含著淚水又流著口水看完嗎?
    劉鴻彥在發布會上說:「《舌尖3》主人公有一句話挺打動我們,他說『愛是最好的調味品』,我們都是憑著對於舌尖品牌的愛,對於這個節目的愛,和對於觀眾這種期待的愛,來做這部作品的。」那一年是2011年,央視紀錄片頻道成立,《舌尖上的中國》順理成章地成為陳曉卿第一次報題並通過的項目。令陳曉卿沒想到的是,《舌尖1》於2012年5月14日首播,在連播7天後迎來了收視熱潮。據了解,第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國》平均收視率有0.5%,第四集《時間的味道》的收視率有0.55%,超過了同時段的所有電視劇。
  • 打造舌尖上的地道美食盛宴 「尋味沙洲十碗面」飄香張家港
    12月4日下午,正值「雙12蘇州購物節—嗨購張家港」如火如荼之際,「尋味沙洲·十碗面」總決賽成功舉行。本次總決賽由張家港市商務局、文體廣旅局、市場監管局、科協聯合主辦,市烹飪技術協會承辦,依託「集集智慧」技術支持,全程直播。
  • 尋根陝州:陝州仙姑廟 記錄陝州百年歷史
    陝州仙姑廟始建近百年,有現存石牌佐證,當初選址在現陝州區大營鎮呂家崖村的馬家崖村,原陝州南關通往陝西的交通要塞,東鄰秦家寨,北姚家村,南鄰李家村,荊家崖人口集中,為古商貿及文化中心,又為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
  • 沒想到《舌尖3》和《十二道鋒味》創作理念有這麼多相似之處
    醞釀了4年多的《舌尖3》終於在大年初四接灶神的當日開播了,沒想到萬眾期待的一檔美食節目卻遭遇收視和口碑滑鐵盧,豆瓣最低的4.8分評分讓人意想不到!因為相對於《舌尖1》的9.3、《舌尖2》的8.4,這個分數也是低到沒譜了。《舌尖3》為何不下飯呢?
  • 研山草堂|陝州澄泥古硯輯錄
    唐代杜佑《通典》天下郡縣每年常貢云:「弘農郡貢麝香十顆,硯瓦十具」。 宋•王存《元豐九域志》記載:雄。虢州、虢郡;土貢:麝三兩,地骨皮一十斤,硯二十枚。 明 天順五年《大明一統志》卷二十九河南府土產記載:「柏子仁,澄泥硯,俱陝州出」。民國二十五年《陝縣誌》卷十三物產土屬記載:「澄泥硯,唐宋皆貢。按此硯今產於人馬寨村王玉瑞製造有年。
  • 《舌尖3》崩掉,背後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看來看去,《舌尖3》就像一顆塗滿人造色素的紅糖,不治癒還讓人反胃。我不禁懷念起能把人看得熱淚盈眶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同樣的IP,為什麼前兩季,就有如此噴薄的豆瓣分數?此時的食物不單單只是食物,而是食物背後,人情故事皆文章。有些故事,我至今念念不忘。
  • 為什麼日本人吃飯要用這麼多碗碗碟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九行(ID:jiuxing_neweekly),作者:箋語,原標題:《真愁人,日韓料理咋這麼多碗碗碟碟》,德妃諾潮玩經授權發布。一到臨近過年,聚會扎堆,小通就想原地隱身。作為社恐晚期患者,推杯換盞間的商業互吹,已經足以讓人尷尬到用腳趾摳出一套海景大別墅了;而身為不婚不育保平安的打工人,對三姑六婆們查戶口一般無微不至的關心,更是從頭到腳寫滿抗拒。
  • 原來小時候玩過的遊戲,背後有這麼多故事,送給童年的自己
    赤色要塞「赤色要塞」當初名為「Jackal」(豺狼部隊),故事是發生在越南戰爭時期。當時的美國有大量被俘人員被關押在遊戲的隱秘地點,一直以來越南也沒有歸還這些戰俘,為了不再次爆發戰爭,美軍組建了一支秘密部隊「豺狼部隊」,深入敵後營救這些被俘人員。
  • 原來《天線寶寶》背後有這麼多心酸故事!
    原來陪伴我們童年的「天線寶寶」是真人扮演的!其實在此以前多數人還以為是電腦畫的呢!雖然今天不是兒童節~但既然這個熱點來了,我們就稍微的那麼蹭一下吧。今天我們來聊聊你所不知道的《天線寶寶》!《天線寶寶》是英國廣播公司(BBC)與Rag Doll公司製作的幼兒節目,1997年就開始發行了!
  • 金鼠迎新年 華燈耀盛世——河南陝州燈會舉行亮燈儀式
    ,構思精巧、製作精美、效果精彩的153組各色彩燈,點亮陝州城、映徹地坑院,徜徉其中,500米的黃河文化燈組,融入南泥灣、寶塔山、黃河母親、中流砥柱等文化元素,上下聯動、多點貫通、橫跨景區,讓人能一睹萬裡黃河壯美風光,感受黃河文化的豐厚底蘊和國家戰略的磅礴力量;穿行燈海,有白天鵝、紅腹綿雞、崤函古道、絲綢之路等陝州基因相映成輝、爭奇鬥豔,讓人能閱遍千年陝州文化瑰寶、展望崤函大地絢麗多彩的時代新篇。
  • 《舌尖3》溫州元素真多!90後美女教師帶著面點剛剛亮相,平陽「十樣白」燉番鴨也強勢出鏡!BUT……
    平陽美食上舌尖了!  近日,讓萬千吃貨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國3》暖心回歸,而在第四集中,平陽美食上鏡了!這是一道平陽的古老菜餚——「十樣白」燉番鴨,來聽聽拍攝背後的故事。  作為食補,它具有溫和滋補、補腎、祛風溼、強筋骨等功效,亦對治療腰肌勞損、風溼性關節病有幫助。當地有一種說法,在「白露」時吃這道菜,對調養身體特別有效。  前爿村村支書程自安說,前爿村將以此次《舌尖上的中國3》的播出為契機,抓住宣傳前爿的好機會,下一步配合鎮裡加大力度宣傳和推出「十樣白」燉番鴨,讓這道菜品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