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起,新民晚報夏令熱線推出「夏令最行動」系列報導。第一篇關注「最長梅雨季」的8個城市管理細節。海岸君還將兵分多路,在「最深」的夜,記錄徹夜不眠的城市守護者;在「最靜」的晨,隨水務工作者登船打撈垃圾、治理河道;在「最熱」午後,聚焦烈日炙烤下的堅守崗位者;在「最暖」傍晚的乘風涼時間,走進逼仄弄堂,聆聽居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反映舊區改造的可喜變化;還將記錄「最全」進博會籌備,實地採訪、用腳丈量,全方位梳理第三屆進口博覽會的籌備衝刺細節……用每一次出發、每一筆記錄、每一項「最行動」,我們努力描摹「人民城市」的魅力,講述人民群眾如何最大限度地享受城市發展成果。
漫長而惱人的梅雨仍在繼續。新民晚報夏令熱線開線幾天以來,不少來電都與連日陰雨相關。比如,房屋漏水、外牆脫落、人行道破損、路面坑窪積水、供電不穩等,對居民生活和出行帶來了一定影響。海岸君走訪房管、電力、水務、道路等多個職能部門,關注精細化應對舉措和服務細節。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應對「最長梅雨季」,如何提高市民群眾的獲得感?我們嘗試從城市管理的8個溫馨細節中去尋找答案。
1透水磚塊「澆不溼」徐匯區虹漕南路欽州南路附近的人行道,最近正陸續換上全新的大塊透水磚——都是40釐米見方、6釐米厚的陶瓷環保材料,一次性壓制而成,耐磨和防滑功較強,可減少城市的熱島效應。顧名思義,「透水」是最大特色。一桶水澆上路面,十幾秒後只剩水痕;不到一分鐘,幾乎全乾了。
而在改造前,路面多處破損,最怕遇到連綿陰雨,一些積水路段讓過往行人猝不及防、避之不及。上海近幾年探索應用透水磚來改造人行道,採用「透水基層+透水磚」的結構,構建透水生態路面系統,做到「大雨不積水,小雨不溼鞋」。
虹漕南路欽州南路附近的人行道,最近正陸續換上全新的大塊透水磚
透水磚的材質不只是陶瓷,長寧區虹橋路、普陀區丹巴路,用的就是「鋼渣透水基層+鋼渣透水磚」——以廢鋼渣為原料,成本較低;具有強透水性,遇大雨也不積水;磚塊表面的凹凸顆粒,還可增大摩擦係數,防止路面反光,吸收部分噪音。
人行道巡查、養護和改造,從未間斷。市道運局設施養護監督處高級工程師呂豔萍介紹,僅7月14日一天,全市就巡查處置384處人行道病害,養護維修人行道4787平米,這僅僅是道路養護工作者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
2「道路醫生」很聰明在青浦、嘉定、松江、金山、奉賢、浦東等區,你可能會在路邊偶遇一輛不起眼的橙色麵包車,車頂裝了一高一低兩個探頭,車身寫有「道路醫生」的中英文字樣。
車如其名,這是一輛專為路面尋找病害的智能巡查檢測車。車頂的兩臺高清攝像機搭配輔助定位系統,為道路養護提供精準數據,消除安全隱患,延長道路使用壽命。去年底引入青浦,今年推廣到多個區。
智能巡查檢測車擅長圖像智能識別,可自動發現裂縫、坑槽、沉陷等道路病害
智能巡檢車頂部裝有兩臺高清攝像機
這位「道路醫生」,擅長圖像智能識別,結合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可自動發現裂縫、坑槽、沉陷等黃梅天最讓人頭痛的道路病害,還能通過圖像校正,計算病害面積;即便高速行駛時,仍可對路面連續拍攝,高效獲得原始數據;還能在手機或網頁端生成可視化報告,幫助管理人員直觀、便捷、準確地使用病害數據,提高養護效率。
有了它的幫助,發現和修復病害更及時,動態病害資料庫建了起來,有助於預防性養護和精細化管理;數據比對和分析方便多了,能客觀反映道路健康狀況;後續處置也快多了,養護維修人員可直接獲取精準定位,快速到達病害位置。
3「見縫插針」換新衣梅雨天走在人行道上,最怕踩到積水「中彩」。最近經過金山區龍翔路的行人,不必再擔心——市政部門已「見縫插針」地為人行道「穿」上了「新衣」。
7月13日,趁著難得的晴好天氣,一批市政養護人員驅車來到龍翔路。一下車便開動機器,掀開人行道上的破損道磚;隨後,一輛輛滿載新道磚、黃沙、水泥的車輛,陸續駛來。平土、拉張、拌料……一時間,人行道上仿佛沙場點兵,一個個施工人員各司其職,伴隨著「叮叮噹噹」的施工聲此起彼伏,一塊塊新道磚便鋪了上去。
市政養護人員7月13日「見縫插針」為龍翔路人行道「換妝」
「現在平整多了,再也不怕『中招』。」市民張女士經過施工現場時脫口而出。她介紹,以前部分道磚表面嚴重老舊壞損,有的鬆動不平,一腳不慎,就會踩出「噴泉」,濺到身上特別尷尬。
市政部門介紹,近來雨水偏多,給道路養護維修帶來了較大難度。養護人員加強了路況巡查頻次,發現龍翔路部分人行道破損老化日益嚴重,特別是遭遇超長梅雨季,有加快壞損的趨勢。7月13日不下雨,道路養護單位趕緊「見縫插針」,加速改造。
4不再冒雨交電費在連綿不絕的梅雨中,國網上海市南供電公司給浦江鎮革新村的村民送去了電子帳單;還計劃將革新村打造成為全市第一個全電子帳單支付村。
「來來來,有了它,付電費不用跑出門,帳單想看就看。」幾天前,市南供電公司幾名身著紅馬甲的志願者一開嗓,就吸引了村民注意。大家紛紛在「國網上海電力」的微信平臺上申請電子帳單,並下載「網上國網」APP,完成註冊登錄後,嘗試電子交費。
供電公司冒雨送電子帳單進革新村,教村民電子支付
不少中老年村民的子女在市區發展,他們留守村莊,仍習慣每月拿著紙質帳單,去郵局交電費。繳費時間相對集中,在郵局門口經常排長隊;遇到「最長梅雨季」,路上來回更覺不便。
於是,國網上海市南供電公司冒雨把電子帳單送進了革新村,還手把手地指導電子支付。
「神奇!」趙女士看到其他村民通過手機很快交完了電費,馬上也把手機遞給了志願者。「以後交電費,我再也不用擔心下雨天排長隊了。」看著志願者的手指飛快操作,她笑得很開心。
5「安全錦囊」保供電「暴力梅」頻頻來襲,如何確保用電安全?國網上海市區供電公司給出「安全錦囊」,昨天冒雨送到大名路300號的虹口港泵閘。
虹口港水系河道貫穿8個街道,堪稱虹口的「母親河」。虹口港泵閘承擔著擋潮、防汛排澇、雙向灌流、淨化水質、改善周邊水環境等功能。當虹口港水位可能影響防汛牆安全時,泵閘會立刻開啟,將水排入黃浦江,保障沿線居民安全。
供電公司頂著梅雨送來「安全錦囊」
為確保相關設備在「暴力梅」中正常運轉,市區公司客戶經理顧思園、鬱悅昨天來到虹口港泵閘。詢問了水位高低、泵機開閘排水等情況後,顧思園主動將手機號碼報給了泵閘工作人員。「我24小時開機,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聯繫。」
顧思園介紹,國網市區供電公司正全力打造「不停電」配電網示範標杆,全力確保中心城區供電可靠率在99.999%以上;接下來,將繼續加大與重要客戶的溝通與聯繫,增加上門走訪和巡查次數,協助客戶修訂應急預案,24小時待命,確保上海中心城區在「暴力梅」面前毫無懼色。
6小區改造積水點積水點改造,連續多年被列入市政府實事項目,今年涉及11個路段。其實,各區還有一些積水點改造項目,有的已從道路延伸到了小區,並且經受住了超長「暴力梅」的考驗。
前不久,松江區九亭鎮的易富路(盛龍路-北泖涇)剛改造完畢。此前,瀝青面層破損嚴重、窨井損壞,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雨水管接口錯位、脫節,每逢暴雨,道路成「河」,路人需淌水而過。
雖然這個路段不屬於市政府實事項目,但路面積水同樣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及時對雨水總管損壞、錯位、脫節位置維修,對損壞嚴重的路面中修,並更換雨水連管。煥然一新的易富路,在今年的超長梅雨季中沒有積水,贏得周邊居民交口稱讚。
除了改造易富路外,松江區水務局還將積水點改造工程延伸到了兆達路、西張涇路等12條道路,以及新上海弄裡人家、興日家園等10個小區,相關工程計劃在7月全面完工。
7「橙色軍團」快響應在普陀區,多支「橙色軍團」活躍在各小區,將應急搶修到場時間從2小時壓縮至20分鐘左右。
「我們小區住宅樓有水泥塊墜落,非常危險,請『橙色軍團』快來現場。」昨天一早,上海發布藍色暴雨預警,北石路105號居民打電話求助。普陀區房屋維修分中心楊華峰根據手機提示,點擊進入報修頁面,看到高空墜物險情,立即拿起一捆警戒線,和同事結伴出發。
連降暴雨造成北石路105號住宅樓外牆塗料、水泥脫落
物業維修人員迅速趕到北石路105號,拉起安全警戒線
楊華峰在現場發現,剝落的水泥塊多為小塊,是建築外牆粉刷層材料,立即拉起警戒線,提醒居民繞道。由於暴雨天不能修外牆,他便繫上安全繩,將六層、七層外牆剝落區域剷平,消除水泥塊再次墜落的危險。
被居民們稱為「橙色軍團」,楊華峰很自豪。以前上門查看、排險,約需2小時。如今,住宅小區險情被列為第一重要任務,大多在20分鐘內趕到現場。
今年汛期來臨前,普陀區設立宜川、曹楊、長風、桃浦、真如房屋維修分中心,配足維修人員和防汛物資。一旦接到報修電話,就近的分中心人員馬上出動,大幅提升響應時間和維修效率。
8治漏水「疑難雜症」最近一個月,長寧區房屋應急維修中心每天接到居民報修電話約70個,涉及房屋漏水佔比16%,比前一個月的10%略高。得益於老舊房屋成套改造、美麗家園建設等城市更新,和往年梅雨季相比,維修人員今年不再忙著四處搶修,而是變身「房屋醫生」,重點「診斷」漏水「疑難雜症」。
昨天下午,長寧區房屋應急維修中心杜辰華提著工具箱,來到天山河畔花園一戶4樓居民家中,查看地板滲水問題。他發現,客廳地板多處腐爛,踩起來像是彈簧地墊。
杜辰華關閉屋內所有水龍頭,發現水錶沒走,排除了進水管破裂問題;居民稱地板滲水一般發生在洗澡後,他又走進衛生間,用螺絲刀撬開門縫,發現接縫處有積水,迅速找到癥結——衛生間排水管道老舊破裂,建議局部維修。
「每次維修後,我們都會出具一份書面『診斷』單,並和現場圖片整理歸檔。」長寧區房屋應急維修中心副主任陳易新介紹,大家經常討論漏水「疑難雜症」,總結、分享能複製推廣的經驗。
(原題為《超長梅雨季,8個細節體驗上海城市管理的「繡花功夫」》)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