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下好「繡花功夫」 做好精準扶貧丨天柱縣白市鎮...

2020-12-28 天眼新聞

我叫楊永清,是天柱縣市政局工作人員,2018年4月初,我被安排到白市鎮北嶺村開展同步小康駐村工作,擔任第一書記。

北嶺村距白市鎮政府所在地11公裡,平均海拔500米,轄15個自然寨,12個村民組,總人口908戶3891人,一些自然寨無自來水、無通組路、有的用電不正常,作為第一書記,我深感責任重大。

怎麼辦?我支招「繡花」功夫。深入各家各戶調查研究,積極摸索經驗,集思廣益。駐村後白天走村入戶調查核實扶貧戶信息,夜晚核對信息資料動態進行更新。「繡花」功夫重在細節,群眾貧困缺什麼,想什麼、要什麼,我都認真記錄在本,然後進行研究,精準實施一組一品,一戶一策進行幫扶。

楊永清為群眾送去慰問品

北嶺村辦公條件差,我就和扶貧幹部們多渠道籌資2萬元購置辦公室設備配備,添置了印表機、電腦,檔案櫃等,切實保障了辦公設施及用品的配置,為村委辦工繡出了一朵朵鮮花。

陳家組幾戶村民生活用具嚴重缺乏,我與扶貧幹部們共同籌資,為8家貧困戶添置了鍋子、碗櫃、爐子、衣櫃等生活用品;聯繫縣紅十字會資助3家貧困戶每戶1000元,為10家貧困戶送去食用油,及衣服、鞋子、圍巾等500餘件;聯繫民政局救災物質為8戶貧困戶送去棉被16袋大米、16瓶食用油;聯繫縣郵政儲蓄銀行白市支行、縣婦聯等單位為北嶺小學及幼兒園58名學生送去書包和慰問品,解決實實在在的困難,為群眾生活繡上了朵朵牡丹花。

楊永清與群眾在田間地頭搶收稻穀

在基礎設施方面,我與扶貧幹部們向上級申項目,完成了大溝溪李子灣、杜家、半坡及坡頭村楊家溪四條通組公路建設及硬化,對北嶺、坡頭村的部分庭院及串戶路進行硬化;協調縣民宗局投入3萬元,實施樂昌德故居的維修,建成北嶺合約食堂。全村32家有危房、53戶透風漏雨、26戶串戶路不通,6戶用電不正常等,2019年底,全部得到落實。為群眾的住房及鄉村振興繡上了美麗紅花。

培養致富能手,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圍繞「同步小康創建活動」,結合村情寨情、自然條件,根據實際和市場需求,楊永清帶和駐村幹部們爭取和提供政策、信息、資金、項目、技術等支持和服務,引導群眾發展農村產業,大力實施產業。指導返鄉農民工成立北嶺村忠建種養植專業有限公司,建成千畝油茶種植基地;爭取到扶貧專項資金,指導大溝溪蔣登傑種植羅漢100多畝、創建了以黨建+農戶的泰興養殖專業合作社等。為北嶺村繡上朵朵產業致富花。

楊永清召開村民小組會議

當好「民生服務員」,就要多動腦、多張嘴、多獻策、勤動腿,用「繡花」功夫,繡出一個北嶺村「小康園」!

【人物小傳】

楊永清,男,天柱縣市政局工作人員,2018年4月初,到天柱縣白市鎮北嶺村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德玉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多了一個稱呼叫 「李妹」|天柱縣白市鎮中寨村...
    上我家來坐啊」「李妹,今天我家搬新屋了,你一定要來啊,我要好好感謝你」  「李妹,你今天......」   一時之間,我多了一個稱呼叫「李妹」,要說這個稱呼的來歷,還要從一年前說起。我叫李念慈,是天柱縣旅遊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2019年9月,我參加了駐村扶貧工作,擔任天柱縣白市鎮中寨村的網格員,新的工作開啟了我的新徵程。   剛到村的時候,村民們以為我只是縣城裡來的工作人員,一口外地話,不過是走走過場,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都持懷疑和觀望態度。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好幫扶工作丨天柱縣竹林鎮扶貧工作站...
    我叫吳常根,現為天柱縣竹林鎮扶貧工作站站長。從2016年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工作在扶貧攻堅戰線上,從一頭霧水到業務精通,我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推動全鎮的脫貧工作,實現了質的跨越。吳常根驗收庭院硬化從擔任該鎮扶貧工作站站長以來,我緊盯全鎮12個貧困村和6056個貧困人口的脫貧目標,「摸實情」「找藥方」 「挖窮根」,在脫貧攻堅戰中做出了實績。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丨貞豐縣豐茂街道...
    我和單位的劉關張老師一道,被安排到豐茂街道辦事處對家寨村工作。駐村扶貧是一項細心的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不然,群眾的困苦就會在不經意間被忽略。沈壽翔(右一)走訪貧困戶記得有一天,村主任胡洪美的手機收到一條簡訊:「主任奶奶,能申請貧困戶嗎?」胡洪美主任把這條簡訊拿給我看,我馬上撥打電話過去。
  • 「我的扶貧故事」縣醫保局駐村幹部王歡:用繡花功夫做好醫保扶貧工作
    我叫王歡,是黔西縣醫保局派駐綠化鄉醫保辦工作員,脫貧攻堅期間,除了幫扶走訪鄉黨委、政府安排的結對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外,主要負責全鄉醫保扶貧建檔管理、基本醫療保障業務經辦服務、政策宣傳等工作。基層醫保業務工作看似簡單,但要真正做好作紮實,卻需要更多繡花功夫和直面困難的勇氣和定力。為核實核准貧困人口真實有效的身份信息,確保醫保信息系統與扶貧信息系統數據一致,脫貧攻堅期間,加班加點進行「雙系統」信息比對、匹配的經歷數不甚數,有時候為了核實一個真實有效的身份證號碼,需要反覆打上數十個電話,為一個數據的鎖定和問題的核實,經常熬上一整晚上的夜。
  • 「我的扶貧故事」我給村裡開了個公眾號丨天柱縣渡馬鎮共和村第一...
    我與共和村的緣分,要從2018年的那次遇見說起。我叫羅信海,那年,天柱縣啟動駐村幫扶工作,我被派駐到天柱縣渡馬鎮深度貧困村共和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初來乍到,我在走村入寨,遍訪農戶,宣傳黨的政策的過程中,發現群眾意見普遍較大,特別是許多長期在外務工人員,一回到家裡就要補助,爭當貧困戶想要低保。這讓我意識到扶貧先扶志和做好國家政策宣傳的重要性,於是我在全鎮率先註冊開通了村級微信公眾號「走向共和」,及時發布更新群眾關注度較高的惠民政策、扶貧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扶貧點滴製成記錄冊|天柱縣高釀鎮地良村駐村...
    天柱縣高釀鎮地良村曾經是貴州省深度貧困村之一,2018年被天柱縣列為出列村。2018年年初,我被縣文聯組織派到地良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剛駐村走訪時,村裡歪七扭八的房屋破爛不堪。劉彥良組織召開群眾會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對地良村34個小組584戶進行了逐一走訪摸排,全村18戶危房戶都已享受了國家扶貧危房改造或易地搬遷政策,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屋裡。「感謝政策感謝黨,我家住進順心房。」新房門上的對聯樸實無華,但情深意切。
  • 「我的扶貧故事」情系天柱助脫貧 腳踏實地謀發展丨浙江省杭州市...
    到天柱縣掛職以來,我全心投入,腳踏實地,大膽創新,精準發力,聚焦產業、就業、創業「三業聯動」,幫助天柱縣打造「一鏈一區一新城」,即林下養雞全產業鏈、服裝產業集聚區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新城。為用好天柱豐富的林下資源發展生態養雞項目,我主動與畜禽相關領域的建德市三弟兄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反覆洽談對接,促成三弟兄公司董事長投資1.8億元在天柱縣建設畜禽全產業鏈項目,預計可解決500餘人就業問題。
  • ...一起走向產業致富的「快車道」丨天柱縣白市鎮三間橋村村民羅芳周
    我叫羅芳周,是天柱縣白市鎮三間橋村人。1990年初中畢業後,為了減輕家裡負擔,我便去廣東打工。剛開始,我幹的都是苦活髒活,後來負責運送貨物,這一做就是8年。有了存款後,我返鄉創業,但又頻頻失敗。幾經波折,我已經沒有多少積蓄,朋友都勸我不要搞產業了,回深圳繼續做生意。
  • 「我的扶貧故事」莫道桑榆晚,扶貧勇當先|天柱縣渡馬鎮橋坪村同步...
    我叫龍華,今年56歲,是天柱縣財政局駐渡馬鎮橋坪村輪戰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三年來,我克服年老體弱多病等諸多不利因素,盡職盡責地做好決勝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為了做好駐村工作,我與村兩委和同步小康工作組一起走村串寨,用1個月的時間對橋坪總村的山、水、林、田、路、電資源及人員的調查,用5個月的時間對橋坪 、苗田 、黃勞266戶貧困戶962人進行了走訪,並認真理清貧困根源,查找脫貧路子,並積極爭取項目資金166萬元到橋坪村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建設。
  • 電視劇《最美的鄉村》完美收官——用「繡花」功夫講好脫貧攻堅故事
    電視劇《最美的鄉村》完美收官——用「繡花」功夫講好脫貧攻堅故事電視劇《最美的鄉村》海報。《最美的鄉村》以承德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過程中湧現出的優秀鄉鎮幹部和自強不息的承德人民為創作原型,通過青山鎮黨委副書記唐天石、包村第一書記辛蘭和返鄉創業青年石全有三個相對獨立的人物和故事,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宗旨,激發、教育、引導、扶持貧困群眾開啟「志與智」的升華,從而走上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 「我的扶貧故事」這山這水讓我找到了生活的樂趣丨天柱縣江東鎮...
    2019年4月1日,經組織部批准,我被選派到江東鎮半山村擔任網格員,負責蔣家組和蔣家衝組。初到半山村的一大早,我搭乘同事的車來到江東鎮人民政府臨時辦公房,在這裡我見到了其他5位網格員,扶貧路上我們聚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苦,道不盡的樂,寫不完的故事。
  • 扶貧故事丨李桃:紮根農村與農民攜手致富
    2017年12月,根據區委區政府安排,時任區移民局副調研員李桃同志被選派為龍駒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帶領4名隊員來到龍駒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成為龍駒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後,李桃同志持吃在村、住在村、幹在村,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駐村幫扶工作,兩年的時間裡,我們龍駒村的面貌實現『蛻變』,村民的幸福感得到大幅度提升。駐紮龍駒村後,李桃與隊員們協調村支兩委,用繡花功夫做細做實扶貧工作。
  • 念茲在茲 下足脫貧攻堅的「繡花」功夫
    記者:省第十一次黨代會要求,要統籌處理好物質和精神、繼續攻堅和防止返貧等關係。我省為何突出強調這六大關係?  唐義:這六大關係抓住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省脫貧攻堅需要科學處理好的幾個關鍵性重點問題,實質上要求我們必須增強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堅持內外兼顧、標本兼治,下足「繡花」功夫,傾注工匠精神,深入推進脫貧攻堅提質增效。
  • 雙城故事|特色產業助力精準扶貧 雙城聯動激活「造血」功能
    三年了,在青海海東幫扶的第一批幹部、老師、醫生、農技人員陸陸續續回到了無錫,但他們在海東留下了幫扶的成效,以及帶回了兩地扶貧過程中的好做法、好經驗。  說一句「你們辛苦了!」仿佛遠遠不夠,那麼即日起到10月中旬,《扯扯老空》欄目將推出《雙城故事》系列,為大家講述無錫海東兩城,一個個「扶貧故事」、一個個「鮮活人像」、一段段「扶貧真情」 ......帶大家感受扶貧過程中的「真心實意、真幫實扶、真金白銀、真情實感。」
  • 「我的扶貧故事」做好旅遊扶貧助力全省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省文化...
    自2016年以來,在廳黨組的領導和幹部職工的積極支持下,我結合自身崗位實際,緊緊圍繞旅遊扶貧工作目標,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旅遊發展思想,秉承有利於貧困人口發展的旅遊理念,把發展鄉村旅遊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著力從四個方面深入實施旅遊扶貧,助力全省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首先是做好旅遊扶貧的頂層設計。
  • 「我的脫貧故事」乘精準扶貧好東風 做勞動致富新農民丨錦屏縣啟蒙...
    我叫楊再鋅,今年32歲,是啟蒙鎮歸固村便勝組村民,家有4口人,夫妻2人,1個女兒1個兒子,女兒4歲,兒子剛出生,現在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餵養好圈裡的幾十頭豬和經營好一家網店,每天都過得有滋有味,這種生活放在以前,我是想都不敢想。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心換取村民認可丨三穗縣桐林鎮捧相村網格員...
    我叫章平,是黔東南自治州三穗縣統計局的一名普通幹部。2018年受組織委託,我前往桐林鎮捧相村擔任網格員。其間,我用心盡力做好網格內的每一件事情,履行職責、紮實工作,切實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受到了當地群眾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 「我的脫貧故事」十年堅守 油茶飄香丨天柱縣白市鎮三間橋村創業...
    我叫楊平,是天柱縣白市鎮三間橋村村民,通過我長達10年的堅持,現在建有油茶基地300餘畝,年產油茶果20餘萬斤;建有油茶苗圃7畝,培育有油茶苗300多萬株;建有養雞圈舍3個,年出欄油茶雞3000餘羽。當時沒有資金和技術我就著手起點低、見效快的「短平快」產業,通過市場調查和朋友推薦,決定在家養鴨子。就從親戚朋友那裡借錢,選購了1500隻鴨苗,開始了我的養鴨人生。不懂技術就向老前輩和獸醫請教學習,通過自己邊養邊學技術,半年下來養出來的鴨子個個圓滾體胖。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在2008年冬天,一場大雪降臨,兩個鴨棚全部壓垮,遍地都是鴨子的屍體。
  • 易地扶貧搬遷「拆舊復墾」要下足「繡花」功夫
    為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五個一批」脫貧措施之一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今年即將圓滿收官。  按照相關政策規定,群眾在搬遷後,需按之前籤訂的協議對舊房予以拆除,實施復墾或復綠。此舉對緩解人地矛盾、促進生態修復、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記者了解到,舊房拆除在基層執行起來還要解決一些難題。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扶貧路上的「知心朋友」丨錦屏縣鍾靈鄉鄉長...
    自從脫貧攻堅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打響之後,我就很清楚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這條道路註定不平凡,只有沉下心,彎下腰,換位思考,把群眾的事當做自己的事,兌現群眾的想法,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民生工作抓牢抓細抓實,以服務人民為中心,我堅信沒有完不成的任務和做不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