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多了一個稱呼叫 「李妹」|天柱縣白市鎮中寨村...

2020-12-23 天眼新聞

「李妹,你要去哪?上我家來坐啊」

「李妹,今天我家搬新屋了,你一定要來啊,我要好好感謝你」  「李妹,你今天......」   一時之間,我多了一個稱呼叫「李妹」,要說這個稱呼的來歷,還要從一年前說起。

我叫李念慈,是天柱縣旅遊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2019年9月,我參加了駐村扶貧工作,擔任天柱縣白市鎮中寨村的網格員,新的工作開啟了我的新徵程。   剛到村的時候,村民們以為我只是縣城裡來的工作人員,一口外地話,不過是走走過場,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都持懷疑和觀望態度。好幾次入戶走訪,一句「你一個外地來的,你能做什麼」,讓我吃了不少閉門羹。也正是因為這樣,更加激勵了我幹好扶貧工作的決心和信心,我不放棄任何一次和他們交流談心的機會,對網格區的貧困戶和一般戶挨家挨戶的走訪,了解他們目前所遇到的困境以及和他們共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真正做到扶貧先扶志,同時在和他們交流的過程中,也讓我學會了一項新的技能——聽懂酸湯話,讓我和村民們交流更加心貼心。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貧群眾魏某某,因聽力殘疾,一直沒有去辦殘疾證,沒有辦法享受到相應的政策,我通過紙筆以及和他的家人多次聯繫後,最終帶他來到縣醫院,做完傷殘鑑定再到政務中心辦理好了二級聽力殘疾證,解決了無證的煩惱,至此也能夠享受到相應政策補貼。

我們與村幹朝夕相處,與村民同吃同住,充實而忙碌。學扶貧相關政策、入戶了解民情、勸返輟學少年、進行危房改造、疫情蹲點值守,幫助農戶種豌豆、摘辣椒、打穀子,落實幫扶措施,接受各項檢查,田間地頭、豬圈牛棚,見證了我們的一幕幕……

一路走來,感謝黨和政府,感謝脫貧攻堅戰,讓我完成了大學生到基層工作人員的轉變,樹立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始終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德玉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下好「繡花功夫」 做好精準扶貧丨天柱縣白市鎮...
    我叫楊永清,是天柱縣市政局工作人員,2018年4月初,我被安排到白市鎮北嶺村開展同步小康駐村工作,擔任第一書記。楊永清與群眾在田間地頭搶收稻穀在基礎設施方面,我與扶貧幹部們向上級申項目,完成了大溝溪李子灣、杜家、半坡及坡頭村楊家溪四條通組公路建設及硬化,對北嶺、坡頭村的部分庭院及串戶路進行硬化;協調縣民宗局投入3萬元,實施樂昌德故居的維修,建成北嶺合約食堂
  • 「我的扶貧故事」我給村裡開了個公眾號丨天柱縣渡馬鎮共和村第一...
    我與共和村的緣分,要從2018年的那次遇見說起。我叫羅信海,那年,天柱縣啟動駐村幫扶工作,我被派駐到天柱縣渡馬鎮深度貧困村共和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初來乍到,我在走村入寨,遍訪農戶,宣傳黨的政策的過程中,發現群眾意見普遍較大,特別是許多長期在外務工人員,一回到家裡就要補助,爭當貧困戶想要低保。這讓我意識到扶貧先扶志和做好國家政策宣傳的重要性,於是我在全鎮率先註冊開通了村級微信公眾號「走向共和」,及時發布更新群眾關注度較高的惠民政策、扶貧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扶貧點滴製成記錄冊|天柱縣高釀鎮地良村駐村...
    天柱縣高釀鎮地良村曾經是貴州省深度貧困村之一,2018年被天柱縣列為出列村。2018年年初,我被縣文聯組織派到地良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剛駐村走訪時,村裡歪七扭八的房屋破爛不堪。劉彥良組織召開群眾會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對地良村34個小組584戶進行了逐一走訪摸排,全村18戶危房戶都已享受了國家扶貧危房改造或易地搬遷政策,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屋裡。「感謝政策感謝黨,我家住進順心房。」新房門上的對聯樸實無華,但情深意切。
  • ...一起走向產業致富的「快車道」丨天柱縣白市鎮三間橋村村民羅芳周
    我叫羅芳周,是天柱縣白市鎮三間橋村人。1990年初中畢業後,為了減輕家裡負擔,我便去廣東打工。剛開始,我幹的都是苦活髒活,後來負責運送貨物,這一做就是8年。有了存款後,我返鄉創業,但又頻頻失敗。幾經波折,我已經沒有多少積蓄,朋友都勸我不要搞產業了,回深圳繼續做生意。
  • 「我的脫貧故事」十年堅守 油茶飄香丨天柱縣白市鎮三間橋村創業...
    我叫楊平,是天柱縣白市鎮三間橋村村民,通過我長達10年的堅持,現在建有油茶基地300餘畝,年產油茶果20餘萬斤;建有油茶苗圃7畝,培育有油茶苗300多萬株;建有養雞圈舍3個,年出欄油茶雞3000餘羽。當時沒有資金和技術我就著手起點低、見效快的「短平快」產業,通過市場調查和朋友推薦,決定在家養鴨子。就從親戚朋友那裡借錢,選購了1500隻鴨苗,開始了我的養鴨人生。不懂技術就向老前輩和獸醫請教學習,通過自己邊養邊學技術,半年下來養出來的鴨子個個圓滾體胖。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在2008年冬天,一場大雪降臨,兩個鴨棚全部壓垮,遍地都是鴨子的屍體。
  • 「我的扶貧故事」莫道桑榆晚,扶貧勇當先|天柱縣渡馬鎮橋坪村同步...
    我叫龍華,今年56歲,是天柱縣財政局駐渡馬鎮橋坪村輪戰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三年來,我克服年老體弱多病等諸多不利因素,盡職盡責地做好決勝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在橋坪村工作期間,我了解到缺水是影響橋坪總村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把解決水源當作我村脫貧攻堅最大障礙和首要問題來抓,為解決三個村的飲水困難,我與同事走遍了橋坪總村的所有山頭,尋找水源,策劃、測量,幫助找資金。如今,共建了8個取水點,鋪設水管5300米,畜水池12個,村民飲水困難得到了解決。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好幫扶工作丨天柱縣竹林鎮扶貧工作站...
    我叫吳常根,現為天柱縣竹林鎮扶貧工作站站長。從2016年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工作在扶貧攻堅戰線上,從一頭霧水到業務精通,我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推動全鎮的脫貧工作,實現了質的跨越。吳常根驗收庭院硬化從擔任該鎮扶貧工作站站長以來,我緊盯全鎮12個貧困村和6056個貧困人口的脫貧目標,「摸實情」「找藥方」 「挖窮根」,在脫貧攻堅戰中做出了實績。
  • 「我的扶貧故事」如今的村裡一年四季皆美景丨天柱縣坌處鎮中和村...
    我叫胡國錦,2015年擔任貴州黔東南天柱縣坌處鎮中和村同步小康第一書記,幾年來與村幹和網格員一起走村入戶,宣傳政策,幫助村裡和群眾解決困難問題,有艱辛、有苦楚,但更多的是充實和滿足。胡國錦在收集社情民意中寨村古樹參天,風景秀麗,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村口街道兩旁有大量廢棄的、閒置的房屋、鋪面、雜棚,一幅蕭條破敗景象,非常影響村容村貌。老一輩的人都知道,這是歷史遺留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黑牛」的確「牛」|沿河自治縣曉景鄉高寨村駐村...
    我叫任柏風,是貴州省銅仁市沿河自治縣曉景鄉曉景完小的教師。2020年2月,我被選派到曉景鄉高寨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有幸成為了村脫貧攻堅指揮部的一員。記得還是在讀高中的時候,因我黑而瘦的緣故,同學們給我起了「黑牛」這個外號,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凡認識我的人都叫我「黑牛」。作為土生土長的本村人,進村入戶中,「黑牛公」「黑牛叔」這樣的稱呼不絕於耳。就是這熟悉而親切的稱呼,讓我更堅定了做好駐村幫扶工作的信心和決心。
  • 「我的扶貧故事」羊場情緣丨羅甸縣沫陽鎮勇進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石...
    我叫石朝友,是黔南自治州羅甸縣沫陽鎮勇進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勇進村地處董當鄉片區靠西面幾個村中的最高峰,人們習慣稱為羊場。  2018年3月,根據組織需要,我由本縣龍坪鎮興未村第一書記,調整到沫陽鎮的勇進村(羊場)擔任扶貧工作隊隊長,一幹三年。和群眾一接觸,知道我姓石,他們抖出了一個人物,我的祖公石祖龍。第一個信號,就是祖上在群眾中的口碑尚在,而且十分的深刻。祖上與羊場結緣,又繼續讓我接上了祖上的接力棒,開始了羊場情緣。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後的幸福生活丨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駐村工作...
    我有一位朋友叫汪海,他是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人,在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駐村扶貧。有時候周末,或是節假日,我去滄江看望我的朋友,他就會叫我去走訪新寨村際山林組的貧困戶任樹友。由於住房破爛等問題,他家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被識別為「精準貧困戶」。  為了讓他家早日脫貧,州、市、鄉、村的各級領導和駐村工作隊可謂是竭盡全力。
  • 「我的扶貧故事」張政:駐村經歷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
    我叫張政,山東人,是國投集團盤江公司的員工,也是平塘縣平舟鎮興民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不同的兩個角色,讓我感到身上的責任重大。2018年7月,我像千千萬萬的扶貧幹部一樣,背起裝滿夢想的行囊,伴著激昂的鬥志,來到平塘縣興民村擔任第一書記。
  • ...故事」村幹家的「旺財」很護我丨天柱縣藍田鎮大雅村幫扶幹部姚...
    我叫姚程英,是貴州黔東南天柱縣委編辦的一名女幹部。有幸能夠到天柱縣藍田鎮大雅村脫貧攻堅工作。2019年6月,我下到村裡,至今已有一年半的時間。大雅村是藍田鎮的一個邊遠山村,有七個自然寨,總計270餘戶群眾。這裡山多田少,還有很多木房子。
  • 「我的扶貧故事」如果有來生,我們還結對丨興義市魯布格鎮中寨村第...
    2016年到2020年,從敬南鎮到魯布格鎮,在此期間我一共幫扶了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也可以算是脫貧攻堅工作中的「老油條」了。我叫梁浩,2019年7月,被組織選派到興義市魯布格鎮中寨村擔任第一書記。我到中寨村任第一書記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與中寨村雞山組的貧困戶胡志林結對幫扶。聽很多幹部說胡志林55歲還是孤家寡人,是本村的「問題戶」,好酒、不講理、鬧事等不良嗜好在他身上均一應俱全,一次開村民代表大會,領導在臺上說,他在下面講,最後是派出所的同志來解決此事的。聽到這裡,我心裡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怎麼幫扶?滿意度如何提高?」。
  • ...直播帶貨成了「新農活」丨天柱縣聯山街道易地扶貧搬遷戶龍君蘭
    我叫龍君蘭,是黔東南自治州天柱縣聯山街道惠民社區的易地扶貧搬遷戶。作為一名農村婦女,我做夢也想不到有一天會做起網絡直播帶貨,還當上了網紅。龍君蘭做起網絡直播帶貨,當上了網紅。前幾年,婆婆患上了精神病和高血壓,我患心臟病,丈夫沒有一技之長,僅靠種一畝田地來維持生計,家裡一貧如洗。2014年,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自從被列為貧困戶之後,鄉裡幹部經常到我家找我談心,陪我聊家常,給我講扶貧政策,幫我做農活。
  • 「我的扶貧故事」讓汗水揮灑在田野,把致富希望留在村莊丨天柱縣...
    我叫蔣登玉,貴州黔東南天柱縣江東鎮金雞村同步小康第一書記。2016年4月,我入駐金雞村,四年來的駐村工作,我無愧於黨和政府。新造油茶林200多畝,規模養豬場3個存欄商品豬2000多頭,建成年出欄10萬羽林下養雞場一個、在建一個。值得一提的是,炭木衝千頭能繁母豬基地可存欄1200餘頭母豬、年產仔豬2.4萬頭以上,已全面竣工投產,是目前為止全縣規模最大的能繁母豬養殖基地。  駐村這些年來,分身乏術,無法照顧到家人,對不起我的小女兒。
  • 「我的扶貧故事」點燃脫貧希望 照亮求學之路丨天柱縣高釀鎮地佳村...
    「喂,我是楊成鋒,我這邊烤菸地開始移栽了,明天沒去哪裡幹活就來跟我栽煙。」剛從煙地回來我就翻開手機通訊錄,找到跟著我務工的貧困戶名字,一個個拔打了過去,通知大家來務工。「好的,我明天沒去哪裡,我過來。」
  • 「我的扶貧故事」這山這水讓我找到了生活的樂趣丨天柱縣江東鎮...
    2019年4月1日,經組織部批准,我被選派到江東鎮半山村擔任網格員,負責蔣家組和蔣家衝組。初到半山村的一大早,我搭乘同事的車來到江東鎮人民政府臨時辦公房,在這裡我見到了其他5位網格員,扶貧路上我們聚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苦,道不盡的樂,寫不完的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扶貧事業中的「一粒沙」|都勻市司法局派駐鳳...
    我的父親是一名老黨員,駐村出發的前夕,父親語重心長的這段話我至今難忘。  我叫陸波,是都勻市司法局派駐鳳囀村駐村工作隊員。帶著黨的囑託和父親的期望,2018年3月,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  進村伊始,我就開始了入戶摸底調查工作,了解鳳囀村老百姓的貧苦,了解生產生活狀況,詢問他們對鳳囀村發展的建設意見,認真做好民情日記。
  • 「我的扶貧故事」孩子讀書,一個都不能少︱水城縣比德鎮水庫村扶貧...
    我叫杜永紅,水城縣教育局脫貧攻堅駐村輪戰幹部。考慮到水庫村的實際情況,教育局決定讓我這個老黨員挑起駐村輪戰隊隊長的擔子,雖然在之前的身體檢查中,已經檢查出一些問題,但是脫貧攻堅的號角一響,我就收拾好行李就直奔50公裡外的水庫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