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美人》距離與道德,本能潛伏的罪惡感,戲說情慾三重門

2021-01-09 伍脊六獸

文/小π。

人類社會被認為存在兩種源驅動力:經濟與性。儘管不分高下,但前者被高談闊論,奉為人類福祉;後者則諸多忌諱,討論多了不免有沉迷之嫌。

電影中的性,多以情慾表達。《白日美人》是1967年的老片,借中產階級女子塞芙麗娜離譜的生活體驗,勾勒出本能被壓抑時,光怪陸離的突圍之路。情慾同罪惡感、恐懼緊緊結合,隱秘而驚悚。

影片虛實相間,場景並不連貫,人物表情克制,情節中包含大量的暗示與抽離,產生錯亂的不適感。不過,這也許是另一種機智:如何直面情慾中被認為不道德的部分,我們所暴露出來的何嘗不是倉皇失措。

相敬如賓是個好詞,但相敬如賓也許是件壞事。

年輕的塞芙麗娜過著優渥體面的生活,面對優秀的丈夫皮埃爾卻毫無欲望。她沿著哈森的引誘,每天二時至五時外出為妓,因此取名為「白日美人」。在她的妓女生涯中,遇見癖好各異的客人,性的解放使她活力煥發,而丈夫感覺到她的改變之後提起的卻是孩子。這是一對貌合神離的夫妻,相敬如賓壞在距離,而性只有在侵略和分享中完成,距離是一重門。

道德與情慾成反比。

哈森引誘塞芙麗娜時說:「你讓我感興趣的正是你的美德。」計程車司機口中道德敗壞的娼妓令塞芙麗娜出神嚮往;攜帶不明物體的客人令她獲得快感;她對粗鄙不堪的殺手馬賽爾評價最高:我可以不收你的錢。馬賽爾滿口鋼牙,粗暴惡劣,令人不齒,卻完全是塞芙麗娜所渴望的情慾化身。道德是二重門。

隱藏的本能默化成罪惡感。

塞芙麗娜是個敏感的受虐狂,馬車鈴聲,貓咪叫聲都能讓她興奮起來。她對丈夫冷淡,卻一次次在夢境中享受到丈夫的羞辱,虐待。本能帶來的罪惡感潛伏在意識之下,一旦突破臨界值,自由無限,羞愧難當,是為三重門。

相關焦點

  • 情慾三重門
    電影中的性,多以情慾表達。《白日美人》是1967年的老片,借中產階級女子塞芙麗娜離譜的生活體驗,勾勒出本能被壓抑時,光怪陸離的突圍之路。情慾同罪惡感、恐懼緊緊結合,隱秘而驚悚。影片虛實相間,場景並不連貫,人物表情克制,情節中包含大量的暗示與抽離,產生錯亂的不適感。
  • 深度解析《白日美人》,貴婦的妓院工作是情色還是藝術?
    這是一個充滿色情意味的電影,身著YSL(聖羅蘭)的貴婦塞芙麗娜,在每日的下午2點到5點到妓院上班,妓院的媽媽桑安妮絲夫人給她一個名字:白日美人,也就是片名。初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會有些混亂。因為除去現實層面的故事,影片還混雜著白日美人大腦中的意識活動,更準確的說是她的性幻想以及過去的回憶。
  • 深度解析《白日美人》,貴婦的妓院工作是情色還是藝術?
    因為除去現實層面的故事,影片還混雜著白日美人大腦中的意識活動,更準確的說是她的性幻想以及過去的回憶。男爵喜歡死亡儀式,而後接白日美人上門做死亡儀式並攝像。然後,在觀看白日美人扮演的屍體時自慰。(白日美人自身的戀屍癖投射在了公爵身上,而透過下一個幻想,投射在丈夫皮雅身上。而最後一個幻想中,白日美人幻想家中出現的貓叫聲,可推測出這種戀屍癖是塞芙麗娜自身所有。)
  • 白日美人
    《白日美人》是西班牙導演路易斯·布努艾爾的代表作之一。
  • 不看《白日美人》你都不知道,現代社會能將人性異化到什麼程度
    ,勾勒出畸形的社會行為,批判現代文明對於人性本能的壓制和異化,並不動聲色地嘲諷著中產階級的精神空虛。 《白日美人》的故事由一個女人的欲望起底。 沒錯,幾年前大火的日劇《晝顏》就對《白日美人》有所借鑑,甚至是《白日美人》這部電影創造了「晝顏」這個詞,不信你看日本的海報:
  • 51年前的「白日美人」將上映,女主用自己的顏值撐起了整部電影!
    這片子距今雖然已有51年之久,但現在來看,依舊能讓人看得心蕩神馳,它就是由西班牙國寶級導演路易斯·布魯埃爾執導的:白日美人這個譯名可能比較婉約了,臺灣的就直接把它取名為「青樓怨婦」,香港的比較客氣點,但也是煙粉氣十足「青樓紅杏」。雖然簡述的是一名性工作者的故事,但是國內的這個「白日美人」會符合影片的氣質。
  • 《白日美人》的肖像 | DawanArt
    這篇著名的從原著和影片比較出發探討《白日美人》的形象與觀念的文章,發表於《白日美人》公映後的第二年。(美)安德魯•薩裡斯 Andrew Sarris李一鳴 譯       我願意爭辯說《白日美人》(Belle de jour)的確是一部「美」的影片。但這並不是因為任何麻醉人的、仁慈到毫無思想可言的抒情主義美學。
  • 《白日美人》:棘手的愛戀
    卡特琳·德納芙在2004年對巴斯可·伯尼茲(《不羈的美女》編劇)講述關於1967年拍攝布努埃爾的《白日美人》。「有些時候我感覺十分疲憊。我非常不高興。」 賽芙琳的故事, 一位對生活深感失望的上流中產階級巴黎主婦,通過錯綜複雜的性心理幻想和在高檔妓院兼職工作得到了性解放,《白日美人》顯然對德納芙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她的角色被鞭打、強暴、潑上泥巴,以及被其他各種方式侵犯。
  • 最時尚青樓女子獨愛YSL:《白日美人》,永不過時的電影時裝秀
    點擊加【關注】,顯影君的文章將第一時間送達哦~《白日美人》,片如其名,這部超現實主義大師路易斯·布努埃爾榮獲威尼斯金獅獎的大作,講的就是一位美貌的中產女子為了追求受虐快感,竟自甘入青樓,成了僅在白天提供服務的「白日美人」。今天重看,顯影君仍然震驚於半個多世紀前歐洲竟已在直面討論女性情慾的大膽。
  • 白日美人?天下哪有免費的好事!
    在看《白日美人》的後半段時,我滿腦子浮現出來的全是上面這條新聞,甚至劇情的發展都非常相似。這部1967年上映的電影,過去這麼多年,在異國也找到了相似的影子。《白日美人》的劇情並不複雜,美麗的中產階級女子塞芙麗娜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身為外科醫生的丈夫皮埃爾英俊溫柔,收入頗豐,但他卻始終無法令妻子得到肉慾上的滿足。
  • 《白日美人》:吊打當下所有情色電影的神作
    它就是斬獲第32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最佳電影)《白日美人》Belle de jour美國影評人、普立茲獎獲得者羅傑·伊伯特評價路易斯·布努埃爾的《白日美人》時說:「它是現代電影史上最著名的情色電影,而且很可能是最好的一部,因為這部影片從骨子裡把握住了情色的精髓!」
  • 《白日焰火》影評:冰刀下的情慾(內含劇透)
    尤其是白日裡的焰火,在凌空白晝之下,顯得更加冰冷、黯淡、壓抑和絕望。影片的名字叫《白日焰火》,一是那家黑夜裡恢弘妖異的酒吧,然後是張自力最後面對吳志貞被捕後的絕望的白日焰火,前者是一個心碎女人的麻木,後者則是一個男人心口的撕裂,說的,都是那份冰冷的苦澀。
  • 影片評析 | 看不到,聞得到——《白日焰火》片段賞析
    所以當張自力吻吳志貞時,他對吳志貞說「主動一點」,原因之一就是他希望將吳志貞這塊「冰」融化,消除兩人之間的隔閡,用他「焰火」般的熾熱得到她「白日」般的坦白,使兩人長時間緊繃的精神、被壓抑住的本能得到釋放,也讓自己得到苦苦尋求的答案。這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兩人之間會產生如此複雜、極端的情感,以及這場戲中兩人情慾交織的背後原因。夜幕,無人的遊樂場,讓摩天輪變成了一個私密的情慾空間。
  • 《白日美人》
    《白日美人》和《一條安德魯狗》比起來平易近人得多,在六十年代,這部電影先鋒性地突破了尺度,體現了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布努埃爾也憑此片獲得了第三十二屆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白日美人》在情色片外殼下有著心理片的內核。片名《白日美人》即「Belle de jour」在法語中指一種只在白天開放的牽牛花,是片中女主塞維利成為妓女後的藝名。
  • 川普給自己頒發榮譽勳章,他羞恥感、罪惡感和道德底線在哪裡?
    我們不知道這是一種什麼道理,一個國家的總統竟然不把該國確診和死亡數全球第一視為一種恥辱,視為一種壓力,而是視為一種榮譽,並要給自己頒發一枚大大的勳章,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文明道德傳承?更為奇特的是,有這樣想法的人還受到了這個國家大量民眾的歡迎,在民調中的支持率還並不低,那麼這些支持這位總統的民眾必定與他一樣,幾乎失去了道德感和羞恥心。
  • 白日美人|意淫的最高境界
    白日美人   Belle de jour
  • 法國電影《白日美人 (1967)》高清中字
    法國電影《白日美人 (1967)》高清中字導演: 路易斯·布努埃爾編劇: 路易斯·布努埃爾 / 讓-克洛德·卡裡埃 / 約瑟夫·克塞爾主演: 凱薩琳·德納芙 / 讓·索雷爾 / 米歇爾·皮科利 / 吉內瓦維·佩吉 / 皮埃爾·克裡蒙地 / 更多...
  • 如何理解罪惡感
    有罪惡感,才是對我們內心真實世界的體悟,這是實相;有罪惡感,人才會謙卑,不會驕慢;有罪惡感,人才會仰望救度,不會拒絕佛的救度;有罪惡感,人才願意信靠阿彌陀佛,才願意念佛,才願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同蓮花一定要長在汙泥當中,不可能長在清淨的高原之上;念佛的清淨蓮花,也一定是開放在深具罪惡感的凡夫心中。
  • 《晝顏》:白日美人們的絕地反擊
    導語《晝顏》無論題意還是主旨均緊靠路易斯·布努埃爾的名作《白日美人《晝顏》無論題意還是主旨均緊靠路易斯·布努埃爾的名作《白日美人》,中產階級主婦因不滿於沉悶無聊的家庭生活,待丈夫上班後,就跑到妓院賣淫,她的接客時間固定在下午兩點到五點,她對性虐異乎尋常的癖好已經大大超越了尋求刺激的尺度,更接近一種女性意識覺醒的符號化闡釋,布努埃爾讓她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女性主義口號:「每個女人都想成為白日美人」。
  • 北大出版社即出新書《白日美人》選讀
    本期所選內容是北京大學出版社培文電影叢書即將推出的「BFI經典電影細讀」中的《白日美人》。本書作者麥可·伍德(Michael Wood)是普林斯頓大學英國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還著有《電影中的美國》(America in the Movies)一書,此外也有關於納博科夫和司湯達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