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歌舞團創排的「爆款」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昨天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迎來第150場演出。
「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這句吳儂軟語的叫賣,是多少老上海人的回憶。之前,上海歌舞團在劇場擺出「七月花攤」,將獨具海派特色的白蘭花傳遞給觀眾,這也是他們為上海賣花阿婆發起的一項特別公益行動。
為何將花攤起名「七月」?源自《永不消逝的電波》中一個名為「七月」的角色。上海歌舞團團長陳飛華介紹,這個年輕的姑娘出現在老上海的街頭巷尾,在清晨的弄堂叫賣,她目睹了共產黨人的犧牲,也見證了上海解放後光明的未來。
不久前,一篇關於上海賣花阿婆的文章,引起了舞者們的關注:73歲的徐阿婆在淮海中路賣白蘭花,老伴罹患食管癌,家裡背負幾十萬的醫療費用。
「七月」的扮演者王丹,特意在演出間隙去阿婆的攤位拜訪,那天天很熱,阿婆赤腳坐在臺階上。她回憶道:「晚上11點30分左右會空運一批白蘭花過來,但都是散裝的,她半夜就要開始做,做到兩點半。她說一天基本要賺到800塊錢能維持自己的生計,交房租包括老伴的醫藥費。」
深受觸動的王丹邀請阿婆晚上來看「電波」的演出,她告訴阿婆,劇中也有一個賣花姑娘。但阿婆婉拒了,原因是去看演出,便少了半天賣花時間,收入會受影響。
和阿婆的交流,讓王丹汲取了更多表演的體驗。她和歌舞團同事們向阿婆買來300朵白蘭花帶到劇場,把花的芬芳和上海這座城市的溫度,傳遞給觀劇的人們。
陳飛華說,在劇中無論是梔子花、白蘭花,還是弄堂裡旗袍女人的團扇舞,都凝聚著濃厚的海派情懷。而這座城市的紅色基因,讓今天的人們一次次走進劇場,與那段時空的人們產生精神對話。
「全國各地來的觀眾是打著『飛的』坐著高鐵過來的,真是要花大價錢。但是觀劇以後的那份感動和激動,我們也很欣慰,能把上海紅色選題的作品播撒到全國,激活他們的紅色基因。」陳飛華說。
如今,《永不消逝的電波》在首演一年半後演滿150場,接下來的演出檔期已排至明年。陳飛華說,演員們也在邊演邊感受,帶著從生活中汲取的養分和文藝工作者的責任擔當,把「電波」的精神傳遞下去。「哪怕100場也好,200場也好,300場也好,我們的要求永遠是第一場,永遠是以200%的努力和付出來回報給觀眾。」
圖片來源:文匯報,葉辰亮 攝影
-本文完-
版權聲明:轉載前請聯繫後臺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