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來臨之際,
小編分別為大家準備了
幼兒園中秋節活動方案、音樂
幫助孩子了解中秋,學到科學小知識,
並且在活動過程中把禮儀滲透到各個細節處。
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通過活動,讓幼兒初步了解中秋節的來歷,感受節日的歡樂氣氛。
2.體驗與同伴、教師一起過節的快樂。
3.向幼兒介紹中秋節的時間、來歷。
1. 展示幼兒在中秋節前觀察月亮後繪製出的《月亮變化冊》。
2. 在閱讀區投放相關月亮知識的圖書。
3. 懸掛燈籠,營造熱鬧的節日氣氛。
1.以談話的形式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教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我們國家有哪些節日嗎?
2.向幼兒介紹中秋節的時間、來歷。
(1)教師先請幼兒介紹自己所了解的中秋節,並請其他幼兒傾聽從中獲得了哪些知識,有哪些是與別人不同的。
(2)教師給幼兒講有關中秋節的故事,使幼兒了解中秋節的來歷。
3.擴展幼兒經驗,並介紹中秋節的習俗。
教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中秋節要吃什麼嗎? 除了吃月餅,我們還幹什麼呢?
4.教師向幼兒介紹獲取資料的方法。
教師:「呀!小朋友了解那麼多知識,那你們是從哪裡了解到的呢?」
幼兒:交流自己獲取知識的渠道。
小結:教師幫助幼兒總結從哪獲取知識、方法及渠道。
1.知道「八月十五」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除了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相關習俗,還要理解月圓人圓的寓意。
2.喜歡過中秋節,體驗並分享與教師、同伴共同過節的快樂。
1.經驗準備:幼兒和家長共同做好迎接中秋節的準備,共同收集有關中秋節的來歷及主要習俗的資料;近期與家長共同關注並觀察月亮的變化。
2.材料準備:有關月亮的電子圖片,幼兒自帶月餅、各種水果,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
1.猜關於月亮的謎語,引發幼兒的興趣。
教師:「有時掛在樹梢,有時掛在山腰,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條小船」。猜一猜是什麼?我們馬上要過一個和月亮有關的節日,你們知道是什麼節日嗎?
2.了解有關中秋節的來歷和相關傳說。
提問:你知道中秋節是怎麼來的嗎?(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自由講述)
教師:中秋節還有很多美麗的傳說和故事,誰來說一說?
小結:人們關於中秋的來歷有很多美好的想像,一代一代傳了下來。古代的人們將一年分為四個季節,八月正好是秋季中的一個月叫「仲月」,農曆八月十五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把這一天叫「中秋節」。
3.了解人們過中秋節的有關習俗。
教師:小朋友們,你們會怎樣和家人一起過中秋節呢?
4.了解月餅的意義,體驗月圓人圓的寓意。
教師:小朋友都知道中秋節要吃月餅,今天大家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月餅。你們吃過月餅嗎?月餅是什麼味道的?你們發現這些月餅都是什麼形狀的呀?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為什麼人們要把月餅做成圓形的呢?(引導幼兒感受月圓與團圓的關係,引申到月圓人圓又表示圓滿、豐收之意。)
5.體驗與同伴、教師一起過節的快樂。
欣賞樂曲《春江花月夜》,師幼邊聽音樂邊品嘗月餅、水果,引導幼兒互相說一說祝願的話或吟誦有關中秋的詩句,體驗節日的快樂。
1.鼓勵幼兒在中秋之夜與家人共同賞月,感受月圓之夜月色的美好。
2.將賞月的情景或感受畫出來或描述出來,帶到幼兒園與同伴分享。
活動目標1.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對太空的探究欲望。
2.初步感受神話傳說的特點,知道神話故事講述的是遠古時代發生的事情。
1.經驗準備:已進行過認識月亮的活動。
2.材料準備:嫦娥奔月的圖片,《嫦娥奔月》動畫片。
1.出示嫦娥奔月的圖片,激發欣賞故事的興趣。
提問:小朋友,你們知道她是誰嗎?是什麼時候的人?你們聽說過她的故事嗎?
2.欣賞故事,初步了解故事內容。
教師:圖片中的人叫嫦娥,她是古時候傳說中的人物,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呢?我們來聽一聽《嫦娥奔月》的故事吧。
教師有感情地為幼兒講述故事。
提問:故事裡有哪些人?后羿做了一件什麼事?老道長送了他什麼東西?他是如何做的?嫦娥為什麼要吃下長生不老藥呢?她吃了以後發生了什麼?
接著觀看動畫片《嫦娥奔月》,再次完整地欣賞故事,感受神話故事的特點。
提問:這是發生在什麼時候的故事?這個故事神奇在什麼地方?
3.圍繞話題,展開討論:人能夠到月亮上去嗎?
教師:后羿也想飛上月亮,他成功了嗎?
教師:現代人能夠飛到月亮上去嗎?怎麼去呢?
教師:你想飛上月亮嗎?想飛到月亮上幹什麼呢?
小結: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登上月球已不再是夢想,「嫦娥一號」就是由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探月衛星。小朋友們應該從小學好本領,長大以後為祖國做出貢獻!
1.在活動過程的第三個環節中,可以根據幼兒已有的經驗進行討論,或者可以藉助圖片、視頻了解衛星探月的過程。
2.教師可以在閱讀區提供《嫦娥奔月》的書籍或圖片,供幼兒閱讀。
3.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在美工區開展創意繪畫《我在月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