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裕泰茶館的爛肉麵,是個什麼東西?

2021-03-05 裝蒜的橘子瓣

看過老舍先生的《茶館》的,都知道有一個「爛肉麵」。在清末的亂世,牆上貼著「莫談國事」四個字,就是封建勢力在民間的延伸,老百姓嘴裡面,談著「什麼地方的長蟲成精變成龍」了之類的他們自己都半信半疑的話,也是迷信思想的「最後晚餐」。總之,大街上都瀰漫著衰世的氣氛,似乎人們感受到了清朝快要完了,但又不知道啥時候,清朝才會完,下一個朝代皇上又是姓什麼的。

不過,即便是清末,老北京的老饕們,依然不忘了享受肉味。「蘇灶肉」可以變成「滷煮」和「燉銚子」,還有外地人永遠喝不下去的「炒肝」,再加上其實只是麵食的「灌腸」,以及「素雞」「素鴨」等來源於佛教素食主義的「素肉」。很顯然,比起用內臟、葷油的東西,甚至是那些「素肉菜」,爛肉麵絕對算是「良心惠民工程」,最起碼,裡面真的有肉。

「爛肉麵」與「炸醬麵」有相似之處,有肉有素,只不過選料特別粗糙,不論豬、牛、羊、驢、馬、雞、狗、鴨、鵝,是肉就行,多加調料,掩蓋掉腥羶氣,再加上一些素菜,主要是蘿蔔白菜之類的廉價菜。雖然都是邊角料,但對於窮人來說,已經足夠了。不過打滷子絕對需要挑選,這是北平老京城的驕傲,渾滷、懶滷、清滷、扣滷,一問就知道是不是老北平。就像現在的老北京,不去王府井吃,不正宗。不過北京人覺得正宗了,外地人就未必接受了。就像是天津的「煎餅餜子」,在外地永遠是卷香腸的。

不過,現在生活好了,所謂的「爛肉麵」的「爛」,不再指選料的「爛」,而是指豬肉的「酥爛」。不知道有沒有其他地區版本的牛羊肉的「爛肉麵」,不過我估計不需要有了,因為可以用河南羊肉燴麵或者蘭州清真牛肉麵、青海清真拉麵代替(畢竟也是有肉有素),甚至遼寧的雞湯抻面搭配燻拌雞架也可以視作特殊的「爛肉麵」。

總之,有肉味的麵條,是老一輩的鄉愁,是年輕人的快餐,也是當地飲食文化的縮影。

相關焦點

  • 電影《茶館》故事,比話劇更有味道,老舍夫人現場「監工」
    其實,那個茶館還確實經過了老舍夫人胡潔青的認同,甚至連牌匾都是胡潔青給題寫的,之所以用這個名字,是因為一方面老舍先生是老北京人,更主要的是老舍的名字已經和「茶館」分不開了。話劇《茶館》的誕生其實是一個意外,1956年老舍先生為了配合全國普選宣傳先是寫了《一家代表》,之後腰斬寫了《秦氏三兄弟》,其內容是關於秦伯仁,秦仲義和秦叔禮三兄弟歷經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北伐和內戰四個時代的人生浮沉,其中心思想也是為了配合宣傳。
  • 《茶館》王掌柜:好人出在嘴上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以北京裕泰茶館為展現大舞臺,描述了從清朝末期到民國時期的社會百人百態,訴說著外有入侵內有動亂之下普通老百姓的辛酸生活。《茶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掌柜王利發。常四爺直爽的性格使他絲毫沒有猶豫,二話不說,立馬對夥計吩咐:給他兩碗爛肉麵,以填飽肚子。chapter 3因為常四爺和秦二爺對乞丐母女態度的不同,尷尬出現了。對此王利發王掌柜怎麼辦呢?用他的一張好嘴很快化解了這個矛盾。
  • 紀念老舍先生逝世50周年 孫潔:回望《茶館》
    這是《茶館》劇本的最後一個場景,500多字,三個開口的人物,沈處長說了八個「好(蒿)!」一個貪婪、冷漠、傲慢、卑鄙的官僚的形象躍然紙上。出場前,沈處長一直「活」在小唐鐵嘴、小劉麻子、小唐鐵嘴們的言談中,他的巧取豪奪終止了裕泰茶館作為百年老字號的生存可能,終結了忍讓、「改良」、謙卑、算計了一輩子卻步步落敗的王掌柜的性命,也給《茶館》畫上了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句號。
  • 重溫話劇電影《茶館》上︱看老舍《茶館》劇本原著有什麼不同?︱免費領取雲資源
    北京人藝的《茶館》,是藝術民族化的典範,作品通過裕泰茶館在三個時代,也就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和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興衰更迭,以出現在這個茶館中的不同人物的命運,反映舊社會的腐敗和人民經受的苦難。然而,在北京的一家大茶館——裕泰茶館裡,卻呈現著一片「繁榮」景象。您看,那提籠架鳥的,逗蛐蛐、玩蟈蟈的,賣古玩玉器的,算命打卦的;鏢客們談論著武術,摔跤手來與「仇人」講和;跑堂的夥計託著面來回奔跑,年輕精明的掌柜王利發細心照料著,左右逢源。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在這貌似繁榮的背後,隱約地露出了令人窒息的黑暗面: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五斤白面就換個孩子」。
  • 老舍筆下的《茶館》:反映國人那最期待希望,而又遍地是絕望年代
    老舍《茶館》這部作品,以北京一家名叫裕泰的大茶館,以茶館的興衰為大背景,書寫了茶館興衰之下,於茶館中聚集的人一生的興衰,繼而從側面反映了滿清滅亡,再到北洋軍閥時期,以及後來的抗戰勝利以後,北京不同階層人民的生活變遷。
  • 好劇欣賞--《茶館》
    《茶館》2005版 老舍先生的作品,無論是《茶館》《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我這一輩子》《二馬》《正紅旗下》等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雲變幻
  • 《茶館》觀後感
    電影《茶館》來源於老舍同名話劇《茶館》。自古以來茶館便是三教九流聊天聚會,暢談時事的場所。電影中的茶館取自老北京城中名叫「裕泰」的茶館。電影的鏡頭分別記錄了清末光緒年間、民國年間和抗戰勝利後的三段發生在裕泰茶館的事情。
  • 淮安有戲 | 聚為一團火,散為滿天星——燃燈話劇社走進開明,演出老舍《茶館》
    2018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知行空間攜手淮陰師院燃燈戲劇社共同走進淮陰中學開明分校演繹老舍先生不朽經典——話劇《茶館》4月27日,燃燈戲劇社將走進淮安大劇院《茶館》。《茶館》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展示了從清末到北洋軍閥時期再到抗戰勝利以後的近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和各階層不同人物的生活變遷。
  • 北京人藝三個版本《茶館》全劇視頻
    《茶館》以北京裕龍大茶館為背景,描寫了清末、民初、抗戰勝利後三個歷史時期的北京社會風貌。
  • 北京人藝經典劇目話劇《茶館》何以成為經典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老舍萌發了要寫一個歌頌普選、歌頌人民當家做主行使民主權利的劇本的願望。1956年8月,初稿完成後,老舍來到北京人藝,在二樓的一間會議室裡給曹禺、焦菊隱、歐陽山尊等人朗讀劇本。劇本朗讀之後的研討會上,大家一致認為劇中第一幕描寫秦家開設的「裕泰大茶館」的故事最精彩。於是,研究決定以「茶館」為基礎單獨成戲,以小見大,反映整個社會變遷。
  • 《茶館》:生錯了時代,說不完的人生百態
    《茶館》是現代作家老舍的作品。一個叫「裕泰」的茶館,一個相對固定的狹小場所,一個人口流動較大的地方,一個小茶館興衰的幾十年,大小人物陸續出現在這裡,留下了一個個江湖小故事,揭示了清末的人生百態。(作家老舍)茶館的老闆,王掌柜是一個非常善於察言觀色的人,他每天穿梭於權貴老爺、市井小民之中,滿足茶館上上下下的需求,可謂是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 為中國茶館經營培養輸送人才 老舍茶館企業管理商學院啟動儀式隆重...
    百位嘉賓蒞臨,老舍茶館企業管理商學院正式啟動12月15日下午,老舍茶館企業管理商學院啟動儀式在北京老舍茶館前門店藝苑廳隆重舉行。隨後,作為老舍茶館企業管理商學院名譽院長,王慶、白文祥及道略文旅產業研究院院長毛修炳分別接受了尹智君頒發的聘書,王越亦為老舍茶館企業管理商學院顧問們頒發了聘書。
  • 央視版《茶館》:成功的經典文學改編案例
    》是對老舍先生經典同名劇本的一次成功改編。 雖然時間跨越了四十多年,但故事發生的地點卻完全集中在裕泰茶館之內。 將一個僅有三幕且場景單一的劇本改編成39集的連續劇,其內容體量必然要做一定擴充,人物也必然有添加和改動,場景的變換也需要增加新鮮的內容,這些都值得後輩影視工作者學習。
  • 解析電視劇賦予了《茶館》怎樣豐滿的主題意蘊
    作者 / 小章魚 何群導演,葉廣芩、楊國強編劇,陳寶國主演版的《茶館》是對老舍先生經典同名劇本的一次成功改編。
  • 演了400場《茶館》,卻成為老年痴呆,還記得老戲骨于是之嗎?
    時代是英雄的時代,生活是人民的生活——老舍《茶館》老舍的《茶館》被西方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蹟」,是中國話劇藝術的經典。甚至改編的電影,豆瓣評分都達到9.5分。兩邊誰也得罪不起,作為茶館老闆,王利發自然以和為貴。便說:「常四爺,您是積德行好,賞給她們面吃!可是,我告訴您:這路事太多了,太多了!誰也管不了!」
  • 【藝享好劇】百年經典話劇 | 《茶館》值得你走進劇場的經典之作!
    《茶館》是老舍先生創作的的經典話劇,1958年,首次搬上北京人藝的舞臺,至今已經走過了60年春秋。先後上演了至少7個版本,演出達700場。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半個世紀的中國社會變遷。70多個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裕泰茶館這個舞臺上,濃縮演繹了中國社會的芸芸眾生相。《茶館》自1956年問世以來,至今已經整整60年。
  • 劇版《茶館》是如何豐滿主要人物、激發衝突而突出時代主題的?
    作者 / 小章魚何群導演,葉廣芩、楊國強編劇,陳寶國主演版的《茶館》是對老舍先生經典同名劇本的一次成功改編。雖然時間跨越了四十多年,但故事發生的地點卻完全集中在裕泰茶館之內。電視劇中明師傅是給茶館裡做爛肉麵的,宮廷御廚的手藝卻因為仁義而一直留在茶館裡,由於後來茶館衰敗,王掌柜一家入不敷出,於是他主動提出辭職,後來又在王掌柜需要時回來幫助,他的塑造是典型北方人仗義個性的代表。
  • 看電影合集:豆瓣9分名著改編經典歷史片《茶館》完整版
    王利發(于是之 飾),北京城內裕泰茶館的年輕掌柜。他謹記父親的教誨,體面周全地迎送四方賓客。小小的茶館內,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穿梭於此:提籠架鳥哀嘆時運的松二爺(黃宗洛 飾);慨嘆國之將亡的剛毅滿人常四爺(鄭榕 飾);一心謀求實業救國的秦仲義(藍天野 飾);喪盡天良買賣人口的劉麻子(英若誠 飾);打算娶老婆的龐太監(童超 飾)……你方唱罷我登場,小小茶館之內演盡世間的滄桑與悽涼……  本片根據老舍同名原著改編,並1983年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文化部1982年優秀影片獎特別獎
  • 電影《茶館》京腔京味還原時代本貌「北京人藝」群星燦爛成絕唱
    )根據老舍(1899-1966)先生的三幕話劇改編,圍繞裕泰茶館在清末、民初、國民黨統治三個歷史時期的興衰和其間交錯出現的不同人物的命運,反映了舊社會人民所經歷著的種種苦難。老舍先生的《茶館》,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保留劇目,它常演常新,經久不衰,也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出國演出的話劇。
  • 評·孟京輝版《茶館》 | 老舍先生「墳前」大型蹦野迪車禍現場
    大雨《有染》主理人演出結束後的場景觀眾已退場近二分之一開演不到1小時就已經讓部分觀眾出離憤怒了,每分鐘都有觀眾陸續退場,近3個半小時的戲不設中場休息估計就是為了不讓觀眾退場吧,一小時左右之後,一樓有位觀眾突然站起來大喊:「你這是《茶館》嗎?你對得起老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