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老舍先生的《茶館》的,都知道有一個「爛肉麵」。在清末的亂世,牆上貼著「莫談國事」四個字,就是封建勢力在民間的延伸,老百姓嘴裡面,談著「什麼地方的長蟲成精變成龍」了之類的他們自己都半信半疑的話,也是迷信思想的「最後晚餐」。總之,大街上都瀰漫著衰世的氣氛,似乎人們感受到了清朝快要完了,但又不知道啥時候,清朝才會完,下一個朝代皇上又是姓什麼的。
不過,即便是清末,老北京的老饕們,依然不忘了享受肉味。「蘇灶肉」可以變成「滷煮」和「燉銚子」,還有外地人永遠喝不下去的「炒肝」,再加上其實只是麵食的「灌腸」,以及「素雞」「素鴨」等來源於佛教素食主義的「素肉」。很顯然,比起用內臟、葷油的東西,甚至是那些「素肉菜」,爛肉麵絕對算是「良心惠民工程」,最起碼,裡面真的有肉。
「爛肉麵」與「炸醬麵」有相似之處,有肉有素,只不過選料特別粗糙,不論豬、牛、羊、驢、馬、雞、狗、鴨、鵝,是肉就行,多加調料,掩蓋掉腥羶氣,再加上一些素菜,主要是蘿蔔白菜之類的廉價菜。雖然都是邊角料,但對於窮人來說,已經足夠了。不過打滷子絕對需要挑選,這是北平老京城的驕傲,渾滷、懶滷、清滷、扣滷,一問就知道是不是老北平。就像現在的老北京,不去王府井吃,不正宗。不過北京人覺得正宗了,外地人就未必接受了。就像是天津的「煎餅餜子」,在外地永遠是卷香腸的。
不過,現在生活好了,所謂的「爛肉麵」的「爛」,不再指選料的「爛」,而是指豬肉的「酥爛」。不知道有沒有其他地區版本的牛羊肉的「爛肉麵」,不過我估計不需要有了,因為可以用河南羊肉燴麵或者蘭州清真牛肉麵、青海清真拉麵代替(畢竟也是有肉有素),甚至遼寧的雞湯抻面搭配燻拌雞架也可以視作特殊的「爛肉麵」。
總之,有肉味的麵條,是老一輩的鄉愁,是年輕人的快餐,也是當地飲食文化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