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空圖:從藥家鑫案談死刑存廢
差不多人人都知道劉邦入關後「約法三章」的第一條是,「殺人者死」。死刑這種古老的刑種,難道還需要普法嗎?事實表明,老革命總會碰到新問題的。在這個死刑歷史悠久的國度,同樣也是每年執行死刑人數最多的國度,終於有人從西方引進了廢除死刑之論。藥家鑫案是例外。該案在網絡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其中包括死刑的存廢。這在發達國家早就是一個公共話題,雙方各執一詞,互相不能說服對方。
-
《牧人與屠夫》影評:死刑存廢註定無法達成共識
《牧人與屠夫》影評:死刑存廢註定無法達成共識 2018-09-19 10:04:06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馬英九稱死刑存廢須待探討 肯定王清峰的貢獻
馬英九稱死刑存廢須待探討 肯定王清峰的貢獻 2010年03月15日 13:19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死刑存廢惹爭議
2010-02-04 09:07:23 | 來源:人民日報 據新華社臺北2月3日電 「殺人該不該償命
-
如何看待死刑存廢
其實,死刑存廢討論並非一個新話題。自近代思想啟蒙運動以來,隨著人的主體性意識的覺醒,有學者就提出應當廢除死刑,而且,在實踐中,死刑的存在的確並不能起到消除或阻嚇嚴重的犯罪的作用,於是,一些國家就逐步廢除了死刑。總之,在贊同廢除死刑的人看來,死刑廢除是人類進化和文明的象徵。然而,要達到這個狀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臺灣死刑存廢問題的另類思考
臺灣前「法務部長」王清峰因堅持在任內不執行死刑令請辭下臺,迄今雖已事隔數月,但死刑存廢問題仍在餘波蕩漾中。最近更有若干法律教授根據學理提出見解,認為死刑是種身體刑,如果所有身體刑,都被認為是殘酷不人道且人格蔑視的刑罰,應該要被完全廢除,死刑似乎很難單獨例外。
-
【淺議】死刑存廢問題之探討
(一)死刑廢除論廢除死刑的運動起源於貝卡利亞提出的人道主義觀念。英國學者邊沁也主張限制死刑的適用,他認為,應該用終身監禁替代死刑,在他看來,最給人恐懼的是持續的痛苦煎熬,而不是轉瞬即逝的殘忍局面,因此終身監禁的威懾作用比死刑大。
-
兩年來首件死刑案定案 臺灣死刑存廢爭議持續
中新社北京7月12日電 (記者 張曉曦)臺灣男子翁仁賢三年前除夕夜燒死父母親友,造成六死四傷,臺「最高法院」10日判處其死刑定案,這也是兩年來臺灣首件死刑定案案件。一時間,有關死刑廢存的問題再度在臺灣社會引發爭議。
-
死刑存廢在全球爭論不休 懲惡除害是民眾心聲
其實,在很多明確廢除、事實廢除和沒有廢除死刑的國家和地區,關於死刑的廢減之爭同樣沸沸揚揚:一再對他國人權指手畫腳的美國,卻是西方國家中執行死刑最多的,美國國內有關死刑存廢的爭論還是兩黨之爭和社會分裂的縮影;俄羅斯事實上廢除死刑已近18年,但民調顯示仍有六成人要求恢復死刑,被列為死罪首位的不是兇殺,而是孌童癖;在日本和韓國,有死刑卻很少執行……而針對中國擬再度減少死刑罪名的做法,國際輿論的聲音是:「這是中國應選擇的道路
-
死刑存廢之爭不能脫離國情
我並不反對死刑廢除論者於普及人道主義上的努力,但死刑存廢之爭不可能脫離國情而存在。於中國的現實而言,保留死刑是遺憾的必要。 藉由刑法新一輪大修,死刑存廢之爭再度從學界經院蔓延至尋常巷陌。據報導,正在審議中的刑法修正案(八)草案,擬取消近年來較少適用或基本未適用的13個經濟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
-
朱蘇力:死刑存廢問題
記者:死刑存廢問題一直都是法學界比較關心的話題,最近討論得又比較多。怎樣看待廢除死刑的觀點呢?朱蘇力:現在法學界關於廢除死刑的言論我覺得很多都是在欺負老百姓的智商。過去有許許多多的案件,特別是"劉湧案"、"馬加爵案"、"邱興華案"等等,都是這樣。法學界有些人完全不考慮普通老百姓的感受,要以廢除死刑為理由來實現他們的想法。
-
死刑存廢問題淡出日本社會視線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王鵬報導,據「日本新華僑報網」消息,近年來,死刑的存廢問題一直牽動著日本社會的敏感神經。2010年7月28日,前日本法務大臣千葉景子決定恢復執行死刑,並呼籲民眾就死刑問題開展大討論。一年過去了,死刑的存廢問題卻因地震等新話題的出現,漸漸淡出了日本社會的視線。據日本《東京新聞》消息,2010年,日本執行了死刑。
-
死刑存廢還是要看民意
死刑存廢固然有來自於政治、經濟、社會治安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雖然廢除死刑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和地區刑事法律發展的一種趨勢,但最主要的因素,可能還在於社會文化背景以及民眾的觀念 劉憲權 削減死刑的先河 本次刑法修正案草案擬取消包括走私文物罪、走私貴重金屬罪、走私珍貴動物、珍貴動物製品罪,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票據詐騙罪、金融憑證詐騙罪、信用證詐騙罪、抵扣稅款發票罪
-
善與惡、罪與罰,8部爭辯死刑存廢與司法正義的電影
島編今日推送廢死議題電影精選,以及廢死、反廢死的雙方立場。究竟殺人是否應該償命?讀者們看完可以與我們討論。我們熟知的漢摩拉比法典中所闡述的「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在歷史、宗教中都有類似的論述,報應、業障也成為現代文明裡的死刑。死刑的種類有很多種,從五馬分屍、斬首示眾到絞刑或是美國的電椅,它們都代表了犯錯者未自己的過錯所付出的代價。而在各國的歷史裡面,「絞刑」代表著不同的意義。
-
死刑存廢的理念之爭與現實判斷
早在1874年,瑞士就嘗試在憲法層面上廢除死刑,1942年從民法中廢除死刑,1994年在廢除死刑的國際公約上簽字。但近年來,瑞士的社會治安狀況令人擔憂。去年,一名16歲的少女在火車站失蹤,8天後其屍體在一所公寓中被發現,性侵害並殺死她的兇手是公寓的主人、一名25歲有謀殺前科的男子。少女之死在瑞士引發了一場對兇手是否應該處以極刑的大討論。
-
日本兩名殺人犯被執行絞刑 再惹死刑存廢爭議
日本法務省19日宣布,當天凌晨對兩名死刑犯執行絞刑,其中包括一名犯案時未成年的男子。日本媒體報導,這使首相安倍晉三2012年再次執政以來處決的死刑犯增加到21人。 處決消息再次「震驚」日本國內和西方反死刑陣營。
-
臺灣連續發生惡性兇殺案 死刑存廢再掀討論
中新社臺北6月22日電 過去一個月,臺灣發生多起惡性兇殺案件,社會輿論震驚的同時再度引發關於死刑存廢的討論。臺北警方22日上午發現疑似涉「華山兇殺案」關鍵物證。據聯合新聞網等臺灣媒體報導,該案女性受害人於6月1日凌晨在嫌犯工作處被殺害。在被警方帶回偵訊後,嫌犯坦誠犯案。
-
死刑存廢 臺「警政署長」:刑度高有嚇阻作用
華夏經緯網6月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市發生歹徒闖校園殺女童案,再掀死刑存廢爭執。4日在臺「立法院」答詢時,「警政署長」陳國恩認為刑度高有嚇阻作用,警大校長刁建生則覺得要維持死刑。 據報導,臺「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審理「內政部」主管單位預算案,「內政部長」陳威仁率領「警政署長」陳國恩、臺灣「中央警察大學」校長刁建等人列席備詢。
-
「章瑩穎案」後美國恢復死刑執行,死刑存廢爭論再度復燃
近些年來,死刑的判決和執行確實在美國越來越少,甚至近乎絕跡,而章瑩穎案也因兇手最終只被判處終身監禁而非死刑這一終極處罰引發了輿論的廣泛爭議。 聯邦政府恢復死刑執行這一消息,讓人確實很難不聯想到10天前才剛剛結束判決的章瑩穎一案。
-
臺灣連續發生惡性兇殺案 死刑存廢又再掀起爭議
一是臺北駭人聽聞的「華山分屍案」,嫌疑人具備不判死刑的「四大免死金牌」條件——「對不起」「有悔意」「願抄經」和「兩公約」(指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二是「小燈泡」案,即2016年3月發生於臺北市內湖區的一宗隨機殺人事件,造成4歲女童「小燈泡」死亡,殺害「小燈泡」的兇手日前二審被判無期,逃過死刑,且未來仍有假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