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與惡、罪與罰,8部爭辯死刑存廢與司法正義的電影

2021-02-08 北京市金勵律師事務所

島編一號按:上周在臺北,8歲的劉小妹慘遭割喉而不幸離世,這起無差別殺人案件激起臺灣社會關注,悲憤之餘要求兇嫌被判除死刑,而臺灣該不該廢除死刑,也在網絡上引發唇槍舌戰。島編今日推送廢死議題電影精選,以及廢死、反廢死的雙方立場。究竟殺人是否應該償命?讀者們看完可以與我們討論。

我們熟知的漢摩拉比法典中所闡述的「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在歷史、宗教中都有類似的論述,報應、業障也成為現代文明裡的死刑。死刑的種類有很多種,從五馬分屍、斬首示眾到絞刑或是美國的電椅,它們都代表了犯錯者未自己的過錯所付出的代價。而在各國的歷史裡面,「絞刑」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在中國古代它代表著一種高貴的死去,在西班牙與歐洲各國則只會實施在罪大惡極的犯人身上。但在討論死刑的過程中,我們往往需要跳脫這個無解的道德難題,回歸到理性、科學的司法過程上。在電影裡也有許多深刻討論、辯證司法過程正義與死刑的題材,我們今天要帶大家來看看,導演們是如何將自己對於善與惡的概念加諸在作品裡面,試圖揭示或引起對於這個議題的再次省思。

《非法制裁》(DeathSentence)


同樣是自行伸張正義的故事角色,凱文貝肯(KevinBacon)飾演的尼克,在一次莫名的事件中失去了自己的兒子。但由於在法律上缺乏了許多有利的證據,犯人只需要坐牢而不必被判死刑,於是尼克決定自行找回一個公道。有的時候我們為了保護所愛的人,內心會產生無限的勇氣,而這個勇氣若繼續延伸,就會成為不理智的衝動。我們往往期待法律能夠在正確的時候發揮其所用。然而司法漏洞總是讓公平的秤無法停止擺動,對於政府、法律、制度沒有辦法解決的事情,身為人的我們又該如何自處呢?

《私法爭鋒》(Prisoners)


凱勒(休傑克曼HughJackman飾)的女兒被綁架了,但嫌疑犯被判斷只有十歲的智商,在法律無法為他伸張正義的狀況下,他私自進行對於嫌疑犯質問。而同樣調查這個案件的戴維洛基(傑克葛倫霍JakeGyllenhaal飾),奉公守法地以一個警探的角色調查這個事件。對於休傑克曼來說,為了找到女兒他不擇手段、在所不惜,就算他知道私下囚禁嫌疑犯是錯誤的,他還是冒著風險犧牲一切,警探傑克葛倫霍仍是依照規矩調查案件。在「人權」的議題上,法律所保障的遠不如相關被害人所期待,對於正義的定義也因人而異。而同樣追求正義的過程中,生活在體制底下的人們該如何思考自身的定位,才能在不逾越法律的狀況下,面對道德、制度的模糊地帶,成為了最難也的題目。

《越過死亡線》(DeadMan Walking)


故事主要圍繞在背叛死刑的犯人馬修(西恩潘SeanPenn飾演),在被判刑後與開導她的修女海倫(蘇珊莎蘭登SusanSarandon飾演)共度的最後時光。海倫極力的提倡廢除死刑,在開導馬修的過程中也理解並支持其爭取存活的權力。只是儘管海倫四處奔走為了讓馬修可以免於一死,最後證據還是證明了馬修的確殺害了他人,海倫仍無法挽救馬修的性命。電影中有許多值得省思的關鍵問題,若政府有權力奪走一個殺人犯的生命,那麼政府的所作所為是否又必須受到審判呢?如此神格化的法律制度,是不是又真的能凌駕於人權之上呢?

《女魔頭》(Monster)


改編自美國真實事件,女主角艾倫(莎莉塞隆CharlizeTheron飾)從小就受到各式各樣的冷落,長大成為了阻街女郎,艾倫始終沒有找到屬於他愛的歸屬,便決心離開這個世界。本以為是最後一次接客,卻遭到客人的性凌虐,他在慌亂之中將他射殺,此後他便開始了連續殺人的旅程。對於艾倫來說,他殺人的動機來自於過去的陰影,電影帶領我們站在艾倫的立場了解殺人的原因,深刻體會到從小被人欺負的艾倫,又是怎麼樣伸張他所認為的正義,又是如何從中彌補自身過去所受的傷害。

《最後的絞刑師》(The Last Hangman)


來自英國絞刑人艾柏特的真實故事,電影中的艾柏特身為一個執行絞刑的人,政府要求他將犯人變成死人,他摒除了自己的所有情感,將執行死刑當做他的專業。對於受刑者是什麼樣的來歷才來到這裡,他一點也沒有興趣,他只知道經過他的手,這些人即將為他們所犯下的錯誤付出代價。艾柏特在真實世界出版的自傳裡,他坦承他認為死刑並不能解決任何事情,只是一種陳腐的、原始的報復意識的殘餘,以一種簡單的方式,把責任推卸到報復其他人的身上。

《刺客共犯》(TheConspirator)


改編自刺殺美國總統林肯的真實事件,被指控參與刺殺總統計劃的瑪莉莎瑞特(蘿蘋萊特RobinWright飾),遭受到政府與人民的打壓與怨恨,而不甘願接下此次案件的律師(詹姆斯麥艾維JamesMcAvoy飾演),在為他辯護的過程中才慢慢發現瑪莉莎瑞特的清白。只是在所有人對於此事件的加壓之下,所有的眼睛都在他們身上,詹姆斯麥艾維仍盡全力為她伸張正義,而一切不合裡的制度也在最後讓觀眾感到譁然,但瑪莉莎瑞特的犧牲仍然成為了推動人權、法律改革的一大助力。

《殺戮時刻》(ATime To Kill)


山謬傑克森(SamuelJackson)飾演的工人卡爾,因為女兒遭到兩個白人糟蹋,在當時密西西比種族歧視相當盛行,對於卡爾來說法律根本就沒有辦法為他伸張正義。他將兩個白人押到法院的大廳,親手掃射他們兩人,替自己洩了心頭之恨。馬修麥康納(MatthewMcConaughey)飾演的律師在了解他的故事之後,決定挺身為他辯護,開始了一場在正義與法律模糊地帶的理性辯證。然而馬修也因為挺身而出受到了他人的打壓,讓他與一起幫忙辯護的珊卓布拉克(SandraBullock)捲入了3K黨更黑暗的風暴之內。

《鐵幕疑雲》(TheLife of David Gale)


凱文史貝西(KevinSpacey)飾演的大學教授蓋爾是廢死人權團體的重要角色,他被指控在一次意外中殺害了同為廢死團體的好友,也被判了死刑。但事情似乎沒有這麼簡單,在蓋爾即將接受刑求的前幾天,接受了一位女記者的採訪,蓋爾從來就不承認自己殺害他的好友,而女記者也在匿名寄來的包裹裡發現事情的真相,其實是一場以死作為廢死刑要求的抗爭。當女記者試圖挽救教授的生命時,政府已經奪走了蓋爾的生命,他也只能將蓋爾友人安排的自殺影片公諸於世,以此證明死刑的制度將會造成不可挽回的錯誤。

死刑的存廢一直以來都是具有爭議性的議題,由於贊成與反對雙方的立場沒有辦法存於同一條邏輯在線,所以這樣的辯證一直存在於許多國家的社會之中,在臺灣也同樣未能獲得真正的共識。對於人權為本的論點來說,沒有任何一個人的生命是能夠被剝奪的,無論他犯下了多恐怖的罪行,人都應該有活著的權力。然而對於受害者家屬來說,罪犯所帶給他們的遺憾與傷害,會伴隨他們度過剩下的人生。跳脫死刑的存廢,我想這些電影帶給我們的啟示,更聚焦於如何形塑一個司法正義的法律環境。法律並非無懈可擊,這些電影所論述的內容也各有利弊,如果跳脫重複的辯證循環,你又是如何思考「正義」的呢?

*文章、圖片均轉自Hypersphere狂熱球電影資訊網

轉載自:島嶼評論

相關焦點

  • 司空圖:從藥家鑫案談死刑存廢
    死刑這種古老的刑種,難道還需要普法嗎?事實表明,老革命總會碰到新問題的。在這個死刑歷史悠久的國度,同樣也是每年執行死刑人數最多的國度,終於有人從西方引進了廢除死刑之論。藥家鑫案是例外。該案在網絡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其中包括死刑的存廢。這在發達國家早就是一個公共話題,雙方各執一詞,互相不能說服對方。簡單地說,刑法的意義主要在於矯正和報應。
  • 朱蘇力:死刑存廢問題
    記者:死刑存廢問題一直都是法學界比較關心的話題,最近討論得又比較多。怎樣看待廢除死刑的觀點呢?朱蘇力:現在法學界關於廢除死刑的言論我覺得很多都是在欺負老百姓的智商。過去有許許多多的案件,特別是"劉湧案"、"馬加爵案"、"邱興華案"等等,都是這樣。法學界有些人完全不考慮普通老百姓的感受,要以廢除死刑為理由來實現他們的想法。
  • 如何看待死刑存廢
    上周,江歌案一審宣判兇手陳世峰有期徒刑二十年,並沒有如江母所願的死刑,這再次引起人們對於死刑存廢的熱議:有人認為,死刑廢除是文明的象徵,所有國家都應該廢除死刑;也有人認為殺人抵命,天經地義,死刑不能廢除。值得關注的是,在死刑是否需要廢除的問題上,許多學者也參與了討論,而且更多地傾向於廢除死刑,這與一般大眾的看法大相逕庭。那麼,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
  • 兩年來首件死刑案定案 臺灣死刑存廢爭議持續
    中新社北京7月12日電 (記者 張曉曦)臺灣男子翁仁賢三年前除夕夜燒死父母親友,造成六死四傷,臺「最高法院」10日判處其死刑定案,這也是兩年來臺灣首件死刑定案案件。一時間,有關死刑廢存的問題再度在臺灣社會引發爭議。
  • 死刑存廢在全球爭論不休 懲惡除害是民眾心聲
    其實,在很多明確廢除、事實廢除和沒有廢除死刑的國家和地區,關於死刑的廢減之爭同樣沸沸揚揚:一再對他國人權指手畫腳的美國,卻是西方國家中執行死刑最多的,美國國內有關死刑存廢的爭論還是兩黨之爭和社會分裂的縮影;俄羅斯事實上廢除死刑已近18年,但民調顯示仍有六成人要求恢復死刑,被列為死罪首位的不是兇殺,而是孌童癖;在日本和韓國,有死刑卻很少執行……而針對中國擬再度減少死刑罪名的做法,國際輿論的聲音是:「這是中國應選擇的道路
  • 臺灣死刑存廢問題的另類思考
    臺灣前「法務部長」王清峰因堅持在任內不執行死刑令請辭下臺,迄今雖已事隔數月,但死刑存廢問題仍在餘波蕩漾中。最近更有若干法律教授根據學理提出見解,認為死刑是種身體刑,如果所有身體刑,都被認為是殘酷不人道且人格蔑視的刑罰,應該要被完全廢除,死刑似乎很難單獨例外。
  • 死刑存廢之爭不能脫離國情
    我並不反對死刑廢除論者於普及人道主義上的努力,但死刑存廢之爭不可能脫離國情而存在。於中國的現實而言,保留死刑是遺憾的必要。  藉由刑法新一輪大修,死刑存廢之爭再度從學界經院蔓延至尋常巷陌。據報導,正在審議中的刑法修正案(八)草案,擬取消近年來較少適用或基本未適用的13個經濟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
  • 死刑存廢還是要看民意
    死刑存廢固然有來自於政治、經濟、社會治安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雖然廢除死刑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和地區刑事法律發展的一種趨勢,但最主要的因素,可能還在於社會文化背景以及民眾的觀念  劉憲權  削減死刑的先河  本次刑法修正案草案擬取消包括走私文物罪、走私貴重金屬罪、走私珍貴動物、珍貴動物製品罪,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票據詐騙罪、金融憑證詐騙罪、信用證詐騙罪、抵扣稅款發票罪
  • 臺灣死刑存廢惹爭議
    近來有消息傳出,臺灣當局希望在2011年底前以「終身監禁」替代死刑,這讓死刑存廢之爭再度成為臺灣社會關注的焦點。  據臺灣媒體報導,目前全臺有76名死刑犯,其中44人已判決定讞,但4年來沒有一名死刑犯遭處決。日前,臺灣當局組成由27名持不同觀點專家組成的「逐步廢除死刑研究推動小組」,預計3月中旬前開會進行討論。
  • 「殺人償命」一定「天經地義」嗎:關於死刑的倫理思考
    由於形上學上的決定論可能讓應得這個概念無所適用,因此,這些哲學家倡議,我們最好放棄將正義建立在應得之上的想法。不過,決定論是否真的威脅到責任概念、進而威脅到應得概念,僅止於哲學家之間的爭辯,對一般人的影響甚微,因此,以應得作為正義的判準,仍然是許多人無法放棄的觀念,因此也常被稱之為「庶民正義觀」。
  • 《牧人與屠夫》影評:死刑存廢註定無法達成共識
    《牧人與屠夫》影評:死刑存廢註定無法達成共識 2018-09-19 10:04:06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死刑存廢的理念之爭與現實判斷
    早在1874年,瑞士就嘗試在憲法層面上廢除死刑,1942年從民法中廢除死刑,1994年在廢除死刑的國際公約上簽字。但近年來,瑞士的社會治安狀況令人擔憂。去年,一名16歲的少女在火車站失蹤,8天後其屍體在一所公寓中被發現,性侵害並殺死她的兇手是公寓的主人、一名25歲有謀殺前科的男子。少女之死在瑞士引發了一場對兇手是否應該處以極刑的大討論。
  • 【淺議】死刑存廢問題之探討
    (一)死刑廢除論廢除死刑的運動起源於貝卡利亞提出的人道主義觀念。英國學者邊沁也主張限制死刑的適用,他認為,應該用終身監禁替代死刑,在他看來,最給人恐懼的是持續的痛苦煎熬,而不是轉瞬即逝的殘忍局面,因此終身監禁的威懾作用比死刑大。
  • 柯文哲談死刑存廢:若廢死就要終身監禁不假釋
    華夏經緯網6月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女童割喉案引起死刑存廢爭議,臺北市長柯文哲31日表示,若廢除死刑的話,就要終身監禁不得假釋,臺灣社會總要做個選擇。       據報導,臺北市北投區一所小學的8歲女童,在29日下午遭闖入校園的29歲男子龔重安割喉,送醫後不治。這個不幸事件引發臺灣社會對死刑存廢的討論。
  • 死刑存廢問題淡出日本社會視線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王鵬報導,據「日本新華僑報網」消息,近年來,死刑的存廢問題一直牽動著日本社會的敏感神經。2010年7月28日,前日本法務大臣千葉景子決定恢復執行死刑,並呼籲民眾就死刑問題開展大討論。一年過去了,死刑的存廢問題卻因地震等新話題的出現,漸漸淡出了日本社會的視線。據日本《東京新聞》消息,2010年,日本執行了死刑。
  • 死刑存廢問題在臺掀軒然大波 政治人物爭相表態
    中國臺灣網3月11日消息 綜合臺灣媒體報導,臺當局「法務部長」王清峰執意廢除死刑一事在臺灣社會引發重大爭議。除馬英九和臺當局「行政院長」吳敦義都出面回應以外,還有不少臺灣政治人物相繼在不同場合發表了對此事的看法。
  • 馬英九稱死刑存廢須待探討 肯定王清峰的貢獻
    馬英九稱死刑存廢須待探討 肯定王清峰的貢獻 2010年03月15日 13:19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與惡》把人性中的善與惡,痛苦與矛盾撕開,由此觀測了「惡」的形成機制及其複雜性。足夠真實,也足夠殘忍。為什麼這樣一部劇能夠刷新記錄,獲得如此之高的口碑?最重要的原因是直面現實社會問題,而且是同時包含多個議題:從一起無差別殺人案,輻射到死刑存廢、媒體操守、網絡暴力、法治程序正義、精神健康救助……我覺得最難得的是,沒有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沒有明確地告訴觀眾結論,而是讓大家自己去思考判斷。這些複雜的問題包括:一個濫殺無辜的罪犯,是否就應該從重從快地處於死刑?
  • 「章瑩穎案」後美國恢復死刑執行,死刑存廢爭論再度復燃
    這將是自2003年以來,聯邦政府時隔近20年來首次恢復執行死刑。對此,美國許多反對死刑的人士表示了譴責,認為這是美國刑事司法改革的重大倒退。 當地時間7月18日下午,美國伊利諾州皮奧利亞聯邦法院法官宣布,由於陪審團無法達成一致判決,被告最終被判處終身監禁。消息一出,許多人對於兇手克裡斯滕森沒有被判死刑這一終極懲罰表示了失望。 儘管在這之前,不少人抨擊章瑩穎案歷時長達769天的判決拖得太久,然而現在,大家卻認為章案的判決早了10天。大量網友紛紛在微博留言:「為什麼要等到章瑩穎案審判後才恢復死刑?」
  • 臺灣連續發生惡性兇殺案 死刑存廢再掀討論
    中新社臺北6月22日電 過去一個月,臺灣發生多起惡性兇殺案件,社會輿論震驚的同時再度引發關於死刑存廢的討論。臺北警方22日上午發現疑似涉「華山兇殺案」關鍵物證。據聯合新聞網等臺灣媒體報導,該案女性受害人於6月1日凌晨在嫌犯工作處被殺害。在被警方帶回偵訊後,嫌犯坦誠犯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