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軍今天滿五十歲了。
1970年7月24日,胡志軍降臨在廣州海珠一個運動員家庭。其父是前廣東省跳水隊隊員,祖父則是一名出色的排球運動員。可能是遺傳了家族的體育基因,胡志軍兩三歲剛接觸皮球時就能夠自己調整腳步把球踢出,到四歲就學會了用頭頂球。
1992年奧運預選賽他在對科威特一戰上演的一記凌空抽射令球迷至今記憶猶新。1994年他以17球榮膺甲A元年的金靴。他以47個進球保持至今廣州本土球員在頂級聯賽的進球紀錄、他以48歲高齡復出成為中冠聯賽最大年齡進球者紀錄創造者、他是8屆甲A明星聯賽的總射手......任歲月流逝,「胡椒」始終保持著自己不變的射手本色。
胡志軍人生的上半場在2003年退役之後就結束了。他經歷了退役後兩年無所事事的日子,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後跟朋友到處踢野球。偶爾打開電視看看已經改制為「中超」的聯賽,胡志軍突然發現,這個江湖已經徹底變了,國內的球員已經很少有人可以打「前鋒」,大部分進攻端的位置都被外援把持。更令人失望的是,當時中超的比賽水平低下,很多比賽一看就可知道充滿了「玄機」。
如今回頭看,那個時代正是中國職業足球最混亂、最低迷的時代。而這種無奈的迷亂,卻重新激發了「胡椒」心中的那份糾結:我還是要為足球做點事情......
一個偶然的機會,胡志軍重歸足球的工作。2004年,當時廣州職業足球正處於日之泉掌舵的時代,球隊在中甲苦苦打拼。廣州日之泉的主教練麥超有天找到胡志軍,希望他出來協助一下俱樂部二隊去參加香港聯賽。胡志軍沒有推辭,就此進入了「教練」的新角色。
兩年之後,胡志軍又輔助昔日廣州太陽神隊的老隊友彭錦波,帶領廣州市足協1991年齡段的梯隊,參加2007年的武漢城運會決賽。不過,由於該隊球員水平參差,最後的成績並不理想。看到昔日很多比廣州足球基礎差的球隊在城運會上表現優異,而且湧現了一些潛質不錯的球員,胡志軍開始反思:為什麼廣州足球不行了呢?
2007年下半年,另一名昔日太陽神隊的老隊友彭昌穎擔任東莞聯華足球俱樂部的總經理,他邀請胡志軍過來幫忙擔任助教出戰香港甲組聯賽。胡志軍答應了,這是他第一次與東莞足球結緣。東莞當地最受歡迎的項目是籃球,這裡也是CBA霸主廣東宏遠的大本營,對於足球,這裡基礎和氛圍都不太成熟。
胡志軍與東莞聯華俱樂部一起徵戰了2007-2008賽季的香港聯賽,其中2008年還是以主教練的身份出徵。儘管球隊最後在香港聯賽保級了,但次年因為俱樂部老闆要把殼轉讓給成都謝菲聯,因此胡志軍就此結束了短暫的主帥生涯。胡志軍認為自己並不適合當職業隊的主教練,「職業足球太殘酷,我怕自己會看錯眼,埋沒了一些人才,就像自己當年在上海遭遇的悲劇一樣。」從那一刻開始,胡志軍開始考慮自己轉型向青訓方面發展。
2009年開始,東莞聯華俱樂部決定投入青訓。2010年,聯華俱樂部在東莞一個小鎮望牛墩弄了一塊球場搞定點培訓,胡志軍開始正式從事足球青少年培訓的工作。「那個時候在望牛墩的工作還不能算是青訓,如果是專業青訓一周至少要4次訓練,但那時候家長和老師都不太願意放孩子過來訓練,一周最多訓練兩次,所以充其量只是一個啟蒙的興趣班。」胡志軍說。
但在東莞這塊足球沙漠,要想起步足球的培訓相當困難。「那時候剛開始做,我們就算免費去學校想給學生做培訓,學校也不太支持,生源成了一個大問題。」胡志軍回憶說。
更無奈的是,青訓是一個完全靠「慢工出細火」的行業,利潤低、耗時長,成材率還不高。胡志軍在東莞摸索青訓的最初幾年,也有不少老闆慕名前來,希望和胡志軍合作搞青訓,但卻提出了很高的回報要求,「有個老闆和我說,給我300萬搞培訓,但希望能帶來3000萬的回報,我只好拒絕了他。」胡志軍說。
為了更接近自己的「青訓夢」,胡志軍於2015年決定離開望牛墩,回到東莞的市區和人合辦了一家青訓俱樂部。「從望牛墩去到東莞市區,我們的生源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來參加培訓的人多了,規模大了,慢慢可以開展比較正軌的培訓了。但另一個問題又困擾了我。」胡志軍口中的這個問題就是「場地」。
東莞市區搞的這個俱樂部使租用當地一個體育公園的場地,當時只剩下2年的租用時間,時間到了業主就要收回球場的使用權。在場地使用限期到來之前,胡志軍帶領團隊幾乎走遍了整個東莞,到處尋找合適的新「落腳點」。
經過努力,胡志軍終於把俱樂部移到了東莞市區另一塊更大的場地,運營得有聲有色。但過不了2年,胡志軍和合伙人發生了一些理念上的衝突。胡志軍當時搞青訓的模板是他的恩師徐根寶,「足球的東西急不了,像徐根寶那樣在崇明島埋頭搞10年、20年,不是人人都肯做。」胡志軍希望的是真真正正做青訓,以培養出競技人才為終極追求的目標。
2018年,胡志軍退出了原來的那家青訓俱樂部,自己和幾個朋友一起出資,真正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胡志軍足球俱樂部」。 新的俱樂部選址在東莞市的寮步鎮,土地原來是一片花木場,胡志軍在這裡搞起了兩片11人制真草足球場,算是真正擁有了自己的青訓根據地。
憑藉此前自己在東莞積累的人脈和名聲,胡志軍足球俱樂部用了一年時間搭建了雛形。俱樂部兼顧普及和提高兩條路,和當地的文體教育部門合作、走進學校招收學員、舉辦各種興趣班和冬夏令營,舉辦自己的比賽,更精心組織了幾個年齡段的梯隊,胡志軍自己擔任總教練,邀請了昔日太陽神隊的師弟馬卓鈞做教練。
對於自己俱樂部的從0到1,從俱樂部的規劃到梯隊的訓練,胡志軍無不親力親為。「資金籌集、場地挑選、球員招收和選拔、教練的選用和管理、家長的說服工作,所有青訓領域需要經歷的難題,我都重新面對了一次。現在搞了一年多,困難還是有不少,但自己現在處理起來比以前的經驗更豐富了一些。我希望先通過這個俱樂部,2到3年內把寮步當地的足球氛圍再搞好一點,慢慢再擴大選材面。」胡志軍說。
這些年,胡志軍以前在太陽神隊的師兄弟們大多數都在搞青訓,其實大家碰到的難點都差不多。胡志軍說:「青訓註定不是一個來快錢的輕鬆工作,沒有熱情和專注根本幹不下去。我的恩師徐根寶、周穗安這兩年都關注過我的俱樂部,私下也給了我很多專業的建議,他們還是鼓勵我要堅持把精英青訓這條路子走下去!」
看到優秀的國產前鋒越來越少,胡志軍認為自己有一個執念就是要培養出幾個像樣的射手。「現在的國內前鋒確實少了一點靈氣,也沒有很鮮明的個人特點。這和我們很多教練從小在選材上存在偏差有關,過於看重身高和力量。其實一個小朋友有自己生長發育規律,到了14、5歲,他自己就有力量。」
「廣東本土球員要像2、30年前那樣出一整批人已經很難了,能出幾個已經很不錯!我們俱樂部才剛剛起步,希望能真正得到社會的支持,大家必須要有耐心!」進入「知天命」之年的胡志軍呼籲。
深耕東莞青訓10年,「胡椒」已經定好了自己人生下半場的角色。他相信,廣東本土足壇總有一天能出現下一個「射手」!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張喆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廖藝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