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三百首: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 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

2021-03-01 學點語文

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
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

曾 幾

一夕驕陽轉作霖,夢回涼冷潤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溼,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裡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

無田似我猶欣舞,何況田間望歲心②!

【注釋】

①蘇秀:今江蘇蘇州與浙江嘉興。 ②望歲:盼望好年成。語出《左傳》昭公三十二年:「閔閔然如農夫之望歲。」

【語譯】

一夜之間,炎炎烈日的晴空,忽然降下了渴望已久的甘霖;我在睡夢中驚醒,只覺得渾身舒適,涼氣沁人。我不愁屋子會漏雨,淋溼我的床;只是欣喜溪流中漲滿了雨水,不用再為乾旱擔心。我想,那千裡平野上,喝夠了水的稻子一定是蔥綠一片;於是覺得,這五更天雨水敲打著梧桐,是那麼的動聽。像我這沒有田地的人尚且歡欣鼓舞,更何況田間的農夫,祈望著豐年,該是多麼的高興。

【賞析】

這年夏秋之交,天大旱,莊稼枯萎。詩人由蘇州去嘉興途中,自七月二十五日起接連下了三天大雨,水稻復甦,旱情解除。詩人懷著欣喜的心情,寫下了這首七律。

首聯寫喜雨,從晚上下雨寫起。「一夕驕陽」與「夢回涼冷」是鮮明的對比。詩人在悶熱的天氣中入睡,一覺醒來,白天烈日的餘威已被全部掃除,代之以清涼舒適的夜風,原來天下起了大雨。這兩句雖然是實事實寫,但由原先對氣候的不滿忽地改變成很滿意,細微地反映了詩人心中的喜悅。詩人同時又選了「夢回」這一時刻,來表達自己這份心情,更加顯出意外地驚喜——這場雨,詩人已經盼望很久了。

次聯寫對雨的感受,用江西詩派詩人的慣技,融化前人詩句為己用。出句「不愁屋漏床床溼」,用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幹處」句;對句「且喜溪流岸岸深」,用杜甫《春日江村》「春流岸岸深」句。詩雖用前人成句,但貼切眼前景事,與首聯一意相貫,在原句基礎上加了「不愁」、「且喜」二語,在舊句上翻出了新意,達到了能生能活而自成佳句的要求。詩是寫聽雨,又形象地道出了盼雨的心情,也隱隱表示自己的喜雨不單單是因為大雨趕走了炎熱,帶來了涼爽,這就引伏第三聯的情感,也為尾聯預留地步,所以元方回評說這聯寫得流動便利。

第三聯仍寫喜雨。一句是想像之辭,說明自己喜雨,是因為這場及時雨,使莊稼能喝個飽,秋收有望:一句是以聽雨打桐葉,寄託自己欣喜的心情。江西詩派學杜,在鍊字上花工夫,尤注重虛字的錘鍊。這聯中的「應」字、「最」字,都下得很有精神,加深了句意。不過,出句的「千裡稻花應秀色」,也見唐殷堯藩《喜雨》詩,不知是偶同還是有意襲用。錢鍾書《宋詩選注》對這聯的對句有獨到的評價:「在古代詩歌裡,秋夜聽雨打梧桐照例是個教人失眠添悶的境界,像唐人劉媛的《長門怨》說:『雨滴梧桐秋夜長,愁心和雨斷昭陽。淚痕不學君恩斷,拭卻千行更萬行。』又如溫庭筠《更漏子》詞說:『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曾幾這裡來了個舊調翻新,聽見梧桐上的瀟瀟冷雨,就想像莊稼的欣欣生意,假使他睡不著,那也是『喜而不寐』。」這段話,對我們理解這句詩很有幫助。當然,說到底,這樣的寫法就是將舊事翻新,打破常規,也就是江西詩派要求的「以俗為雅,以故為新」及「脫胎換骨」。

尾聯純抒情,把原來的情感更轉高一層,說遇到了這樣的好雨,像我這沒有田地的人尚且如此高興,更何況那些盼望豐收、渴求雨水的農夫們呢?詩用「猶」、「何況」數字承先啟後,是故意通過自抑而達到高漲。正因為詩人沒田,他的歡欣鼓舞才有更深的意義,他與民同樂的心意也完全表達了出來,所以清紀昀評說:「精神飽滿,一結尤完足酣暢。」

這首詩從謀篇到句法,都是典型的江西詩派風格。但詩寫得情真意切,所以不覺得峭硬。尤其可貴的是,江西詩派學杜,常常表現在技巧上;這首詩學杜,除技巧外,還學習了杜詩關心民瘼,注意在詩歌中樹立自我形象,講究詩格,所以更為成功。(李夢生)


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
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

曾幾

一夕驕陽轉作霖,夢回涼冷潤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溼,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裡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
無田似我猶欣舞,何況田間望歲心!

這是一首充滿輕快旋律和酣暢情致的喜雨詩。題內「蘇秀道中」,指從蘇州到秀州(今浙江嘉興)的路上。這年夏秋間,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間止,大雨三日,莊稼得救。詩人歡欣鼓舞,寫了這首七律。曾幾於高宗紹興年間曾為浙西提刑,這首詩可能作於浙西任上。

首聯從夜感霖雨突降寫起,緊扣詩題。久晴亢旱,一夜之間,似火驕陽卻忽然轉化為人們企盼已久的甘霖。夜間夢醒,感到一股涼冷之意,這才發現雨已經下了多時。「一夕」、「轉」,說明事出意外而又久為人們所企盼。正因為是夢回之際忽感霖雨已降,炎氛全消,才特別具有一種意外的興奮喜悅。「潤」字不僅傳出那種浸透全身的生理上的舒適感、清涼感,而且傳出心理上的熨帖感、喜悅感。一夕秋霖仿佛將詩人的心田也滋潤得復甦了。

「不愁屋漏床床溼,且喜溪流岸岸深。」頷聯正寫「喜」字。「屋漏床床溼」,用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幹處」而小加變化,「溪流岸岸深」用杜甫《春日江村》成句(杜詩這一聯的出句是「農務村村急」)。一聯之內,兩用杜句,表情達意卻極為自然貼切,不但表現了熟練的文字技巧,而且由於杜詩本身所包蘊的關懷民生疾苦的精神,連帶著使這一聯也表現出一種體恤民艱的崇高感情。而杜詩沉鬱,此詩流利,又各具特色。這說明曾幾學杜,重在精神而不單純襲其形貌。《詩人玉屑》云:「唐人詩喜以兩句道一事,茶山(曾幾號)詩中多用此體。」這一聯用的正是兩句道一事的流水對,貼切地表現了詩人輕鬆喜悅的感情。「不愁」、「且喜」,一反一正,開合相應;「床床」、「岸岸」,疊字巧對,讀來自有無窮的興味。

「千裡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頸聯承「且喜」句,進一步作酣暢淋漓的抒情。出句用唐代殷堯藩《喜雨》詩成句,想像「大雨三日」對解除旱象、「秋苗以蘇」的作用。在詩人眼前,映現出一幅千裡平疇、一片青綠的生機勃勃的畫面。「應」字表明,這一畫面是詩人的意中之象,從而更見其喜悅之情。對句收歸眼前,直抒「聽雨」之喜。秋雨梧桐,易使人產生悽清之感,常被詞人用來抒寫離情別恨,如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裡卻一反這類悲秋傷離的情調,把雨落梧桐的瀟瀟聲響當作最美妙的音樂來欣賞。說「五更」,可見詩人夢回以後,一直懷著欣喜之情聽雨而徹曉未眠,不言「喜」字,而喜情自見。「最」字更突出了喜情的橫溢。方回《瀛奎律髓》評此詩說:「三、四已佳,五、六又下得『應』字、『最』字有精神。」兩句一出之想像,一為眼前實境,一訴之視覺,一訴之聽覺,相互配合,共同傳達出詩人的心態、心聲。「五更」句尤顯得新穎脫俗。

寫到這裡,詩人的欣喜之情已經抒發得很酣暢,似乎已達到最高潮,末聯卻就勢轉進一層作結:「無田似我猶欣舞,何況田間望歲心!」上句承前六句作一總束,以「猶」字作勢逗下;下句以「何況」承接轉進,引出「田間望歲心」,使「無田」者的歡欣鼓舞之情成為「田間望歲心」的有力映襯,突出了廣大農民對這場甘霖的狂喜之情,反過來又進一步表現了詩人與農民同喜樂之心。紀昀評道:「精神飽滿,一結尤完足酣暢。」(《紀批瀛奎律髓》)由於感情的真摯勃發,雖直抒盡致,卻彌覺神完氣足。

律詩因格律的限制,一般都趨於精練凝重。這首七律卻寫得特別流暢輕快,有如行雲流水,讀來幾乎感覺不到格律的束縛。這種輕快的風格正與內容、感情相適應,顯出活潑生動的風姿。

(劉學鍇)

相關焦點

  • 七月最美短句 關於七月的唯美句子 描寫七月的優美詩句
    17、七月的西湖,烈日當空,荷花綻開,如美人垂下眼帘,輕笑盈盈,仿佛要撫平我激動的心。  18、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19、七月的濟南,炎熱而沉悶,一絲風吹來,讓人感受不到半點清涼。  20、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
  • 好雨知時節,10首寫雨不見雨詩詞,無一字是雨,卻處處見雨
    陳與義這首七律描繪了酷暑雷雨過後的自然景象,抒發了詩人感受雨後新涼的舒暢喜悅的心情。詩中雖未著一個情字,但喜悅之情旱已透過寫景敘事的字裡行間噴湧而出,全詩清麗雄渾,奇趣橫生。史達祖這首詠春雨的《綺羅香》構思巧妙,摹寫生動,情致深婉,也是他的詠物佳作之一。記當日、門掩梨花,剪燈深夜語。7、《蘇秀道中》——宋代:曾幾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
  • 古今七月唯美的別稱,情濃蘭秋赴七夕,秋風撫弄情人淚
    情濃蘭秋赴七夕秋風撫弄情人淚七月通常稱:巧月、瓜月、蘭月、蘭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七月七日的乞巧節,就是青年男女相親、相識、有緣在一起的節日。農曆七月也是秋天的開始,預示著收穫,與更新。另外七月十五中元節,古代中元節就是"孝老節",這個月份客居在外的人,都要以祭奠先人的方式,來寄託自己的思鄉念祖之情。一年十二個月,正月為十二月之首。農曆七月正好是下半年的開始,農曆七月十五和正月十五的含義差不多,都是為了團聚,釋放懷念。蘭秋:即指農曆七月。
  • 馬悅 高長山 | 宋詩中的牧童形象和意象
    至宋代,詩歌對牧童的表現更加立體、豐富、成熟,從數量來看,遍覽《全宋詩》《全宋詩輯補》,涉牧童題材的相關作品多達240首,其中直接以牧童(含牧牛兒、牧羊兒、牧兒)為題目的詩歌就有61首之多。從內容來看,牧童形象的刻劃和表現更加鮮明生動,裝束特徵、典型行為在詩歌中泛化和固化,牧童意象的內涵和承載更加豐富厚重。
  • 《宋詞三百首》為何不收蘇軾的《念奴嬌》?
    如吳熊和在《宋詞三百首續編序》中就說:「然觀其遺東坡赤壁詞而不取,所謂渾成,亦似以清真夢窗為絕詣,尚不足語乎周行。」問題在於,朱祖謀在《宋詞三百首》的初編本中選錄了這首《念奴嬌》,到重編本中才將之刪去。可見取捨之間,朱祖謀是有其特定想法的,並非無識。況且朱祖謀晚年親手校刊《東坡樂府》,寫有《東坡樂府箋》,在推崇吳文英的同時,頗取法蘇軾。
  • 宋詩三百首:重九後二日同徐克章登萬花川谷月下傳觴
    【語譯】我老人家急著要喝上一杯酒,沒想到月亮比我還急,酒剛倒進杯中,月亮已經搶先進入酒裡。月亮帶著青天一起泛在酒中,月亮、青天都被酒漿沾溼。青天喜歡喝酒自古以來就有這個說法;月亮不知道酒的好處,這話說得真是太隨便。我舉起酒杯把月亮一口吞下,抬頭一望,月亮仍然掛在青天。我呵呵大笑向客人詢問:月亮究竟是有一團還是兩團?
  • 梅堯臣開創宋詩新氣象,為宋詩開山祖師。農家田園之詩尤為突出!
    他和蘇舜欽齊名,在詩壇上聲望很高,被稱為「蘇梅」,又與歐陽修交好,都是北宋詩歌革新運動的推動者,對宋詩起了巨大的影響,與其並稱「歐梅」。他積極支持歐陽修的古文運動,他的詩作分為古淡與刻畫兩種,為當時人所推崇。歐陽修曾自以為詩不及堯臣。
  • 白居易《三月三日》:「指點樓南玩新月,玉鉤素手兩纖纖」
    到了魏晉時期,由於當時崇尚道教,而道教傳說三月三日為王母娘娘的生日(一說為軒轅黃帝的生日),王母娘娘在此日舉辦「蟠桃大會」,於是,上巳節就和三月三結合在一起,成為「三月三上巳節」。關於上巳節和三月三的詩詞較多,我們選取唐代白居易的一首詩詞,略作賞析,看看古人是如何過節的。
  • 唐詩三百首 | 新嫁娘
    【整體賞析、這首詩是唐代婦女們的巧思慧心得以表現出來的一種反映。「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古代女子嫁後的第三天,俗稱「過三朝」,依照習俗要下廚房做菜。「三日」,正見其為「新嫁娘」。「洗手作羹湯」,「洗手」標誌著第一次用自己的雙手在婆家開始她的勞動,表現新媳婦鄭重其事,力求做得潔淨爽利。但是,婆婆喜愛什麼樣的飯菜,對她來說尚屬未知數。
  • 唐詩三百首|《秦中感秋寄遠上人》孟浩然
    【作品簡介】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由孟浩然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也有人認為這首詩是崔國輔所作。這是一首抒情詩,是作者在長安落第之後寫的,寄給名叫遠的僧人,報告客居逢秋的苦情,訴說欲隱無處,欲仕非願,進退兩難之苦。詩充滿了失意、悲哀與追求歸隱的情緒。
  • 【馳翰•2020秋拍】匠人出生的他,一生都在畫畫
    鈐印:符璽大夫鑑藏印:子檗寓賞、章氏紫伯鑑賞、讀漢書樓、苕上章仔百瀏覽所及、丼蘇瀏覽、行素學齋長物備註:一、張大千、王寵、陸師道題。王寵(1494-1533)字履仁,又字履吉,號雅宜山人。今江蘇蘇州人。明代中葉著名書法家。與當時祝允明、文徵明齊名,被譽為「吳門三家」。陸師道(1510-1573)字子傳,號元洲,後更號五湖。
  • 莫礪鋒 | 張耒詩歌三問
    乃知其喜文昌如此。」陸遊則云:「自張文潛下世,樂府幾絕。」那麼,張耒詩歌的成就是以樂府為主嗎?張耒集在南宋時曾有多種版本,其中之一題作《柯山集》,均已不傳。今本《張耒集》由中華書局於1990年出版,據整理者在《前言》中說明,其整理底本乃民國十八年田毓璠據段蔗丈所藏粵本校勘重印本《柯山集》,所謂「粵本」實即廣雅書局重印之清乾隆武英殿聚珍本。
  • 「雲帆視點」高朝先:淺談宋詩散文化特徵 對當代詩詞創作的影響與...
    二、關於宋詩風格的形成與詩的散文化特徵說傳統詩歌的散文化特徵,以及由散文特徵形成的散文化風格,最具影響力的應當首推宋詩。宋詩是唐詩之後中國古典詩歌的又一藝術典範,宋以後學詩的人,不是入於唐,就是出於宋。宋詩的典範就是散文化特徵的典範。圍繞宋詩散文化問題,歷史上曾經有過一些爭議;正因為有過爭議,宋詩才更具影響力。
  • 《立秋》主題詩詞55首,迎春送夏又逢秋,抗疫防洪庚子愁
    盛夏回頭秋似虎,陰陽相感有無中。【立秋】時序:公曆8月7或8或9日,農曆七月節令。秋季開始,暑去涼來,秋老虎。林深不覺清風起,驚散螢蟲落草中。春禾一念栽三畝,秋粒千珠採幾霄。註:引用曉東「盛夏回頭秋似虎」入句。
  • 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豳風·七月》
    《豳風·七月》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這首詩反映了周代早期的農業生產情況和日常生活情況,不僅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同時也是一首傑出的敘事兼抒情的名詩。古人的智慧都是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比如二十四節氣等。這首詩涉及到衣食住行各個方面。
  • 唐詩三百首:瑤瑟怨
    【作品簡介】《瑤瑟怨》是唐代詩人溫庭筠創作的一首七絕,是唐詩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此詩描繪的是抒情主人公寂寞難眠而鼓瑟聽瑟的各種感受,以表達別離之怨。作品含蓄溫婉,詩意濃鬱,耐人尋味。蘅塘退士批註:「通首布景,只『夢不成』三字露怨意。」【注釋】⑴瑤瑟:玉鑲的華美的瑟。⑵冰簟(diàn):清涼的竹蓆。銀床:指灑滿月光的床。
  • 唐詩三百首 | 瑤瑟怨
    【作品簡介】《瑤瑟怨》是唐代詩人溫庭筠創作的一首七絕,是唐詩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此詩描繪的是抒情主人公寂寞難眠而鼓瑟聽瑟的各種感受,以表達別離之怨。作品含蓄溫婉,詩意濃鬱,耐人尋味。蘅塘退士批註:「通首布景,只『夢不成』三字露怨意。」【注釋】⑴瑤瑟:玉鑲的華美的瑟。⑵冰簟(diàn):清涼的竹蓆。銀床:指灑滿月光的床。
  • 「秋」的讀音和最早的寫法都與蟋蟀有關,漲知識了!處暑古詩詞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秋的讀音和最早的寫法,都與一種小蟲相關。秋天的「秋」字在甲骨文當中,像是一個蟋蟀的樣子。《詩經·豳風·七月》當中說「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意思是說:七月份的時候,蟋蟀在野外,八月的時候在庭院中,九月的時候在家裡,十月的時候,蟋蟀就鑽到我的床下啦!可見,在商朝,人們就發現了蟋蟀這個在初秋唱歌的小動物,在秋天的活動變化。所以用這個象形字來記錄這個季節。而且,「秋」字的讀音也是因為蛐蛐的叫聲。後來,因為秋天是禾苗豐收的季節。
  • ​實力詩人徐留德·【百首詩歌專輯·第2輯】
    41·*三兩天演出倍傷神,雪嫗秋翁面垢塵。走秀三場須忍痛,開心一刻又躬身。賢兒勸父時多息,孝女攔娘日少辛。誰說青山松照美,夕陽無限鶴鳴春。52春節三日感懷作者/徐留德徐家血脈喜同餐,孝子賢孫果菜端。玉犬迎新千戶泰,金豬辭舊萬門丹。黑茶一碗通身暖,白酒三杯去體寒。嫗說開懷詩韻雅翁言暢飲醉扶欄。*53大年初二雪無蹤,出嫁姑娘愛意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