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歐洲文學(下篇)

2021-02-15 文藝學

【概述】「浮士德難題」其實是人類共同的難題,它是每個人在追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時都將無法逃避的「靈」與「肉」、理性與非理性、善與惡的鬥爭的問題。

在歌德《浮士德》中,梅菲斯特作為浮士德的另一側面。浮士德與魔鬼梅菲斯特的對立,是人內心世界中理性和欲望的對立。這種內心衝突常使浮士德處於兩難境地:

「在我的胸中,唉!住著兩個靈魂,一個想從另一個掙脫掉;一個在粗鄙的愛欲中,以固執的器官附著於世界,另一個則努力超凡脫俗,一心攀登列祖列宗的崇高靈境。」

怎樣使個人慾望的自由發展同社會和個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約束協調一致起來一一怎樣謀取個人幸福而不出賣個人的靈魂。從哲學上講,就是康德所探討的自然欲求與道德律令之間的矛盾。歌德的浮士德面臨的正是這種兩難心態,即「緊貼凡塵愛欲」與「先人的靈境」之矛盾,他的追求就是把兩者結合起來的「新的彩色的生活」。

【作者】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1776年開始為魏瑪公國服務。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瑪去世。哲學家黑格爾:「歌德的初始現象並不已經意味著一種理念,而是意味著一種精神——感性的本質,在純粹的本質概念和感性世界的偶然現象之間進行調和。」

【作品】《浮士德》(Faust)是用詩劇形式寫成的,全書共有12111行,題材採自十六世紀的關於浮士德博士的民間傳說。浮士德原是個真實人物,生活在十五世紀,他博學多才,在傳說中人們添枝加葉,說有魔鬼幫助,才使他創造出那麼多奇蹟。這些傳說後來成為文學家們經常利用的創作素材。《浮士德》的構思和寫作,貫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開始創作,直到1832年——前後一共64年。《浮士德》構思宏偉,內容複雜,結構龐大,風格多變,融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於一爐,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像、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說雜糅一處,善於運用矛盾對比之法安排場面、配置人物、時莊時諧、有諷有頌、形式多樣、色彩斑駁,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浮士德》《荷馬史詩》《神曲》《哈姆雷特》並列為歐洲文學的四大古典名著。


【歌德個人作品】

《戀人的情緒》,1768年

《同謀犯》,1769年

《鐵手騎士葛茲·馮·貝利欣根》,1773年

《普羅米修斯》,1774年

《新的道德-政治木偶戲》,1774年

《布雷伊長老的謝肉節劇》,1774年

《普倫德爾斯鎮的年市》,1774年

《神,英雄和維蘭特》,1774年

《克拉維戈》,1774年

《神靈的問候》,1774年

《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年

《哀格蒙特》,1775年

《歐文和埃爾米勒》,1775年    

《威廉·邁斯特的戲劇使命》

《施黛拉》,1776年    

《陶裡斯的伊菲格尼亞》,1779年

《託爾誇託·塔索》,1780年

《論人類與動物的頜間骨》,1786年    

《羅馬哀歌》,作於1788年至1790年    

《威尼斯警句》,1790年    

《浮士德》,片斷,1790年    

《光學論文》,1791年/1792年    

《大科夫塔》,1792年    

《平民將軍》,1793年    

《列那狐》,1794年    

《在所有美好的時刻》,1775年    

《德意志逃亡者講述的故事集》,1795年    

《威廉·邁斯特的學習年代》,1795年/1796年    

《克塞尼恩》,1796年    

《浮士德一部悲劇》,始於1797年

《邦弗尼託·切利尼的人生》,1797年    

《中篇小說》,始於1797年    

《赫爾曼與竇綠苔》,1798年    

《私生女》,1804年    

《威廉·邁斯特的漫遊年代》,1807年

《潘多拉》,作於1807年/1808年 

《親和力》,1809年原文    

《論色彩學》,1810年    

《我的生平詩與真》,1811年至1833年    

《關於歌手人們有很多可說》,1815年    

《當回報最親愛者的時候》,1816年    

《義大利遊記》,1816年/1817年    

《好女人》,1817年    

《論藝術和古代》,1816年至1832年    

《莊嚴的教團節日:「50年已經過去」》,1820年 

《西東詩集》,1819年    

《悼詞起首》對已故共濟會裡德爾分會長的悼詞,1821年    

《法國的政治運動》,1822年    

《講話:對於維蘭特兄弟般的紀念》,1830年2月8日歌德致悼詞    

《浮士德II》(《浮士德》的第二部分),1833年(遺作)    

《箴言和沉思》,1833年(遺作)  

相關焦點

  • 在18世紀初的歐洲,歷史的分量和傳統的分量依然沉重
    這些創立較早的歐洲科研機構充分說明,公眾對科學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貴族也開始為科學研究注入資金,在此後的一個半世紀中橫掃歐洲的現代化潮流,到此時已經初現端倪。1665年,歐洲第一份自然科學學術期刊《皇家學會哲學彙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首次面世。
  • 18世紀歐洲貴族的煩惱:今天穿什麼
    小印將以18~19世紀為時間坐標,以服飾分類和穿衣層次為切入點,帶你一探究竟。富太太到底要換多少件衣服?在注重穿衣禮儀的18~19世紀,歐洲貴族人士在參與各類活動之前,都要換上相應的得體服飾。所以,對TA們來說,一天換四五次衣服都是常規操作。
  • 漢學家包華石: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的源頭在中國嗎?
    不可否認,唐以後至18世紀前,中國與歐洲社會的確大不相同,無論政治制度還是文化價值,都存在很大差異,這一點也是中國和歐洲知識分子的共識。然而,當歷史的指針開始轉向18世紀,這個被世人稱為啟蒙時代的百年;當我們把視線稍稍從啟蒙思想的火炬上偏移,細細向前追溯火種的由來,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這啟蒙的種子裡亦有中國的分量。
  • 18世紀歐洲棉布貿易戰爭下的那些唯利是圖的商人們
    引言蘭開夏並不是歐洲唯一發展紡織產業滿足非洲和大西洋市場的地區。到1750年代,都特特裡與班維爾公司和郎之萬製造廠生產加納布、幾內亞布、「以英國方法印染的顏色多達8到18種的」多色棉布、暹羅布(siamoise)和藍色棉布,面向的是西班牙和西班牙殖民地,還包括「印度和波斯」,這說明它們的市場在擴大和分化。
  • 18世界發生在德國的「中國熱」,對於文學的接受,始終保持理性
    18世紀德國各界充斥著「中國熱」,但德國文壇對「中國熱」的反應略顯滯後,直到18世紀下半葉才接觸到關於中國的文學作品。首次傳入德國的是法國人杜赫德所撰的《中華帝國全志》,1747至1749年譯成德文。因而,18世紀德國文壇對中國文化的接受尚處於初級階段,浮於表面,不夠深刻。
  • 瓷器收藏:17世紀到18世紀風靡歐洲宮廷和貴族家庭的中國外銷瓷器
    多數歐洲人要到16世紀末才知道中國瓷器。他們非常驚訝瓷器竟會比水晶還要美麗。中國瓷器那種不滲透性、潔白光滑、非常實用的美,以及相對於水晶器和銀器的低廉價格,使它甫一現身歐洲,就贏得當地人民深深的喜愛,並被譽為「白色的金子」。
  • 什麼是浪漫主義文學
    浪漫主義(英語romantic)一詞源出南歐一些古羅馬省府的語言和文學。 「浪漫」不是表象的東西,而是一種對現實生活的批判態度,就是通過一種類似於假設建構的理想境界,來表達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浪漫體現的其實正是不浪漫。可人們又將這種認識再結合實際,企圖來改變,而製造浪漫。「浪漫主義」是一種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方法和風格,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文學的主要思潮流派。
  • 歐洲的總人口,在18世紀從大約1.2億,增長到約1.9億
    歐洲人口在18世紀從大約1.2億增長到約1.9億。歷史學家們研究堂區的出生、婚姻和死亡登記,長期以來一直在討論這場人口革命的原因和影響。歐洲人口的出生率提高,在1740年後尤其明顯,而每年的死亡數量(死亡率)下降得更加迅速。
  • 這才叫有腔調的旅行,看看18世紀的歐洲貴族們
    可是對幾百年前的歐洲貴族來說,出門就是浩浩蕩蕩的大工程了。且不說交通方式落後,路途顛簸,你還得考慮一路上的吃穿用住。沒有隨處可見的咖啡店,沒有便利店讓你補齊牙刷毛巾,也沒有用完即扔的一次性用品。如果帶著女士出行,你還得把她所有瓶瓶罐罐鏡子梳子都收納妥當,而且大部分都是易碎品……總之,既要讓貴族們維持生活水準,又要走得瀟灑,古代的能工巧匠們可謂花盡了心思。
  • 18世紀以精湛技藝風靡歐洲,盡顯宮廷高貴奢華
    西方歐洲宮廷電影中的華麗服飾,無論是在《伊莉莎白》還是《公爵夫人》影片中,無論衣服首飾日拋更新,歷經幾個世紀的風潮流轉,從頭到腳全方位都是「頂級私人訂製款」,手中必有一件「華麗配飾」——摺扇。在16世紀初,葡萄牙商人來到中國發展貿易,回國時帶回的中國物品,其中包含的就有「海外稀奇之物」,把這款精緻優雅的配飾運回歐洲,使得這種東方文化當時風靡了這個歐洲,受到歐洲上流社會人士的追捧。對於當時的歐洲人來說,海外進口的這款「時尚單品」無疑是昂貴的配備。
  • 外國文學知識
    (相關閱讀:《5分鐘讀完莎士比亞經典劇作》) 9.笛福,17-18世紀英國著名小說家,被譽為「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主要作品《魯濱孫漂流記》,是英國第一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說。 10.彌爾頓,17世紀英國詩人,代表作:長詩《失樂園》,表現了資產階級清教徒的革命理想和英雄氣概。
  • 評《魔山》:整個歐洲文學的歷史地標
    摘 要  假如作一個非常簡要的德國文學標畫,似乎可以是從歌德到託馬斯·曼,再到20世紀幾個標記性的德國作家,諸如雷馬克、海因裡希·伯爾、格拉斯等等。但這種標畫的前提在於,假設曼先生沒有寫過《魔山》,而僅以《布登勃洛克家族》和《威尼斯之死》著稱於世。
  • 在18世紀很多歐洲大陸人感覺到英格蘭人的私人生活比他們自由一些
    在18世紀很多歐洲大陸人都開始感覺到英格蘭人的私人生活比他們自由一些。例如,與他們相比,英格蘭人通常不太可能未經審訊就被關進監獄,其住宅也不會在沒有地方法官授權令的情況下遭到侵入和搜查。等級和服從在英格蘭社會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一個大貴族犯了罪,他將和其他人一樣被帶到法庭上。所有這些對於大陸上的歐洲人來說都是很奇怪的,也是讓他們很羨慕的。
  • 18世紀歐洲,排隊槍斃的戰爭年代,什麼樣的士兵會站在前排?
    「排隊槍斃」是17、18世紀歐洲最流行的神奇戰爭場面,往往敵對兩軍相遇,排成陣列線,慢步靠近,在軍官的口號下互相射擊,至於生死全靠「上帝保佑」!在中國一般會讓炮灰或敢死隊充當前鋒,消耗敵人的子彈或弓箭;而歐洲會把精銳老卒放到前排,因為除了運氣,這是比拼勇敢的時候。
  • 紐西蘭毛利文學:從口頭傳統到英語文學
    雖然只是較為晚近才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但自20世紀50年代起步,毛利英語文學已經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湧現出威蒂·依希馬埃拉、凱裡·休姆等一批優秀作家,其中休姆1985年被授予布克獎,這也是紐西蘭作家首次榮膺這一著名的國際文學獎項。
  • 劉略昌:紐西蘭毛利文學 從口頭傳統到英語文學
    在近代地理大發現和與歐洲文明接觸之前,毛利口頭傳統就這樣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獨立自主地更新和豐富著。隨著1642年荷蘭人艾貝爾·塔斯曼和1769年英國人詹姆斯·庫克等歐洲探險家的到來,原本位於「想像中的南方大陸」地帶的紐西蘭開始進入歐洲的視野。至18世紀90年代,已有一批歐美捕鯨人在紐西蘭南島海岸定居下來,隨同捕鯨人前來的還有基督教教會組織。
  • 賞文學 丨 文學賞析:威廉 ·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節選)
    1591年,創作的戲劇《亨利六世中篇》《亨利六世下篇》首演。1592年,創作的戲劇《查理三世》首演。1595年,創作的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仲夏夜之夢》首演。1596年,創作的戲劇《威尼斯商人》首演。1601年,創作的戲劇《哈姆雷特》首演,引起文壇關注。1603年,創作的戲劇《奧賽羅》首演。1605年,創作的戲劇《李爾王》首演。1606年,創作的戲劇《麥克白》首演。
  • 新世紀海外華文文學:「離岸流」還是「外省書」?
    文學也一樣,從創作思潮到門類、題材、風格、群體,包括文學與生活、文學與讀者、與科技、與媒介、與市場的關係等等,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如何認知、理解這些變化,對於我們總結過往、思索未來都有重要的意義。為此,中國作家網特別推出「21世紀文學20年」系列專題,對本世紀20年來的文學做相對系統的梳理。
  • 淺談為什麼巴黎能成為歐洲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繪畫藝術中心?
    一,從義大利到法國,歐洲繪畫藝術重心的轉移   提到歐洲近代繪畫藝術,人們首先會想到義大利。因為歐洲近代歷史的開始是以14世紀興起的文藝復興為標誌,而義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的發源地。義大利繪畫藝術在文藝復興期間得到了空前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
  • 17至18世紀,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猶太文化有何特點?
    引言儘管猶太人有著獨立的文化,但是,在17和18世紀他們卻發展著通常的歐洲文化,特別是身處上流社會的人,如宮廷猶太人、醫生和科學家。有些人——例如醫生託比亞·科恩和莫德夏伊·貢佩爾·施納貝爾,他們致力於將哲學和自然科學與摩西律法(妥拉)和猶太教的神秘教義(卡巴拉)結合起來,他們也從事當代文學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