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浮士德難題」其實是人類共同的難題,它是每個人在追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時都將無法逃避的「靈」與「肉」、理性與非理性、善與惡的鬥爭的問題。
在歌德《浮士德》中,梅菲斯特作為浮士德的另一側面。浮士德與魔鬼梅菲斯特的對立,是人內心世界中理性和欲望的對立。這種內心衝突常使浮士德處於兩難境地:
「在我的胸中,唉!住著兩個靈魂,一個想從另一個掙脫掉;一個在粗鄙的愛欲中,以固執的器官附著於世界,另一個則努力超凡脫俗,一心攀登列祖列宗的崇高靈境。」
怎樣使個人慾望的自由發展同社會和個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約束協調一致起來一一怎樣謀取個人幸福而不出賣個人的靈魂。從哲學上講,就是康德所探討的自然欲求與道德律令之間的矛盾。歌德的浮士德面臨的正是這種兩難心態,即「緊貼凡塵愛欲」與「先人的靈境」之矛盾,他的追求就是把兩者結合起來的「新的彩色的生活」。
【作者】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1776年開始為魏瑪公國服務。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瑪去世。哲學家黑格爾:「歌德的初始現象並不已經意味著一種理念,而是意味著一種精神——感性的本質,在純粹的本質概念和感性世界的偶然現象之間進行調和。」
【作品】《浮士德》(Faust)是用詩劇形式寫成的,全書共有12111行,題材採自十六世紀的關於浮士德博士的民間傳說。浮士德原是個真實人物,生活在十五世紀,他博學多才,在傳說中人們添枝加葉,說有魔鬼幫助,才使他創造出那麼多奇蹟。這些傳說後來成為文學家們經常利用的創作素材。《浮士德》的構思和寫作,貫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開始創作,直到1832年——前後一共64年。《浮士德》構思宏偉,內容複雜,結構龐大,風格多變,融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於一爐,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像、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說雜糅一處,善於運用矛盾對比之法安排場面、配置人物、時莊時諧、有諷有頌、形式多樣、色彩斑駁,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浮士德》《荷馬史詩》《神曲》《哈姆雷特》並列為歐洲文學的四大古典名著。
【歌德個人作品】
《戀人的情緒》,1768年
《同謀犯》,1769年
《鐵手騎士葛茲·馮·貝利欣根》,1773年
《普羅米修斯》,1774年
《新的道德-政治木偶戲》,1774年
《布雷伊長老的謝肉節劇》,1774年
《普倫德爾斯鎮的年市》,1774年
《神,英雄和維蘭特》,1774年
《克拉維戈》,1774年
《神靈的問候》,1774年
《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年
《哀格蒙特》,1775年
《歐文和埃爾米勒》,1775年
《威廉·邁斯特的戲劇使命》
《施黛拉》,1776年
《陶裡斯的伊菲格尼亞》,1779年
《託爾誇託·塔索》,1780年
《論人類與動物的頜間骨》,1786年
《羅馬哀歌》,作於1788年至1790年
《威尼斯警句》,1790年
《浮士德》,片斷,1790年
《光學論文》,1791年/1792年
《大科夫塔》,1792年
《平民將軍》,1793年
《列那狐》,1794年
《在所有美好的時刻》,1775年
《德意志逃亡者講述的故事集》,1795年
《威廉·邁斯特的學習年代》,1795年/1796年
《克塞尼恩》,1796年
《浮士德一部悲劇》,始於1797年
《邦弗尼託·切利尼的人生》,1797年
《中篇小說》,始於1797年
《赫爾曼與竇綠苔》,1798年
《私生女》,1804年
《威廉·邁斯特的漫遊年代》,1807年
《潘多拉》,作於1807年/1808年
《親和力》,1809年原文
《論色彩學》,1810年
《我的生平詩與真》,1811年至1833年
《關於歌手人們有很多可說》,1815年
《當回報最親愛者的時候》,1816年
《義大利遊記》,1816年/1817年
《好女人》,1817年
《論藝術和古代》,1816年至1832年
《莊嚴的教團節日:「50年已經過去」》,1820年
《西東詩集》,1819年
《悼詞起首》對已故共濟會裡德爾分會長的悼詞,1821年
《法國的政治運動》,1822年
《講話:對於維蘭特兄弟般的紀念》,1830年2月8日歌德致悼詞
《浮士德II》(《浮士德》的第二部分),1833年(遺作)
《箴言和沉思》,1833年(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