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繡花式」扶貧繡出西部富裕畫卷

2020-12-24 中國發展網

西藏昌都藏族群眾在丁青縣農業生態產業園內種植有機蔬菜。天津市發展改革委/供圖

中國經濟導報 王敏 記者成靜 2019年以來,天津市根據新疆和田、西藏昌都和青海黃南州等受援地區的資源稟賦條件和產業基礎,因勢利導,開展「繡花式」扶貧,累計引導93家企業赴受援地投資,新增投資額8.35億元。

新疆的「烤饢」熟了

天津的扶貧團隊在新疆的對口支援地區將產業扶貧作為減貧脫貧的治本之策,牢固樹立「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理念,以產業帶就業,促脫貧、保穩定。一是大力實施「百社萬家、百企萬戶、百廠萬人、百店萬噸、百村萬畝」產業援疆工程,積極構建扶貧羊產業發展體系,積極培育發展支柱產業,推進產業援疆升級加力。二是結合當地勞動力資源情況和傳統自有產品的特點,打造「三居三直」(即「居家直產、居家直播、居家直售」)產業扶貧模式,運營庫爾班扶貧手工坊項目,實施從生產到銷售的「五包」策略,即:每個扶貧手工坊均做到包租、包建、包教、包薪、包銷。預計2020年可實現銷售3000萬~4000萬元扶貧產品,直接帶動800戶、間接帶動3000戶穩定脫貧。

他們還努力優化當地招商引資的產業環境,投資4100萬元完善六大工業園區配套設施,增強區位發展優勢,優化了招商引資的「硬體」環境;為入駐產業園區公司提供免費廠房,給予一定的稅收及其他優惠政策,優化了招商引資的政務環境;2020年初,為了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及時制定出臺了「暖企十條」,旨在幫助援疆企業及時復工復產,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根據和田地區獨有的自然條件和傳統產品,天津的扶貧團隊引導企業開展精準對接。天津市華喜匯通公司在于田縣打造「美玉香饢」產業項目,與新疆機場打造饢產業扶貧基地,在提供117個就業崗位的基礎上,以「工資+入股分紅」的方式,捐助每戶5000元作為入股資本,帶動80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增收。幫扶民豐縣開展優質辣椒種植項目,成立新疆寶民富豐農牧有限公司,開展特色甜椒種植和甜椒產品加工,在民豐縣4個鄉鎮種植特色甜椒6000餘畝,解決當地就業120餘人,種植高峰期就業500餘人,部分產品遠銷海外。幫扶策勒縣打造生態雞產業扶貧基地,成立昌盛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策勒縣「棗香雞」品牌,推動當地肉雞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繁育。

通過改造提升閒置廠房資源、「騰籠換鳥」等措施,重點打造于田鞋業產業園、大芸加工產業園和策勒紅棗產業園、襪業產業園。以產業園區平臺為依託,藉助企業的信息渠道、商務渠道、人脈資源,通過「以商招商」方式引進了海瑪鞋業、勁森鞋業等溫州鞋業公司落戶于田縣溫州鞋業產業園。充分利用「津洽會」、招商對接會等平臺開展招商活動。今年新落地服裝鞋帽、物流電商、農產品深加工等企業15家,新增投資額2.99億元。

藏區養出了「領頭羊」

在深入了解資源稟賦之後,天津的扶貧團隊因地制宜將昌都特有的青稞、犛牛、阿旺綿羊等種植養殖資源打造成特色產業。天津市的農業專家多次深入到昌都各縣區調研,幫助昌都制定阿旺綿羊發展實施方案,協助打造阿旺綿羊全產業鏈。天津食品集團投資7000萬元,在昌都建設阿旺綿羊胚胎中心,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科技難題,同時,幫助昌都提升覺擁種畜場和阿旺綿羊擴繁場,解決現代羊養殖技術在阿旺綿羊保種、擴繁、養殖的應用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為昌都打造西藏「領頭羊」作出貢獻。

天津津鵬企業管理合夥企業在昌都市丁青縣投資成立津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承接丁青縣農業生態產業園項目。企業與丁青縣協雄鄉惠民蔬菜種植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共同合作,先後投資1250萬元,摸索出「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合作社」的項目發展模式,將原來的虧損園區發展成了年收益超過60萬元的精準扶貧產業項目園區,填補了昌都市有機菜市場,形成了「津鵬模式」予以推廣。

另外,他們還充分利用「津洽會」「藏博會」「茶馬藝術節」等平臺,通過舉辦津昌兩地「攜手奔小康」對口支援區縣見面會、津昌兩地特色產業協同發展研討會等活動,大力推介昌都優質資源和優惠政策。天津食品集團助力昌都市打造「藍天聖潔產業」,投資2500萬元搭建平臺,派駐專業團隊,提升完善藍天聖潔品牌、營銷、運營管理等全產業鏈體系。

青海的「活水」來了

在對青海的幫扶上,扶貧團隊緊緊圍繞現代製造業、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行業,著力在完善產業上下遊鏈條和引進龍頭企業上做文章,努力培育受援地「造血」機能。為有效地破解青海省黃南州在發展工業和實體經濟上面臨的可開發土地少、環保約束力強的難題,青海省黃南州與海西州籤訂了飛地園區建設協議,實現兩州共建、利益共享。天津市引導推動天津昊航複合管業有限公司在黃南州註冊,並在海西州與當地公司建立合資公司,成為青海省第一家在飛地園區落戶的企業。圍繞柴達木盆地風光電資源豐富,新能源產業中長期規劃優勢明顯的特點,推動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國製造業500強之一天津源泰德潤集團與黃南州籤署框架協議,在飛地園區擬投資5億元,建設佔地300畝的源泰中信德青海光伏支架20GW生產基地項目。

他們積極發揮天津企業資源優勢,通過市場化運作把黃南州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天津濱海聚成投資有限公司投資1.5億元,成立青海聚能瀞度飲料股份有限公司,創建「瀞度」品牌,成為對口支援青海的省市中第一個在青海正式落戶的民營企業。當地政府特批300平方公裡作為瀞度水源專屬保護區,從項目立項,到瀞度天然礦泉水問世,僅用了4個月時間。為充分保護區域內的水源和生態環境,瀞度投資修建上萬畝的生態溼地修復保育中心,並榮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截至目前,項目總投資6億多元,具備年20萬噸生產能力,為當地1440個貧困戶的5400名貧困人口摘掉貧困的帽子做出了積極貢獻。

而且,依託天津科技優勢,為當地傳統農業注入新活力。一是通過引品種、搭平臺、建隊伍等援助方式,推動天津農科院在尖扎縣勒見村通過種苗繁育、規範化種植、科學化管理、機械化收穫,打造540畝中藏藥規範化生產基地,培育優質品種育苗園區。二是實施「黃南州設施蔬菜種植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和「黃南州設施果蔬生產技術的提升與示範」幫扶項目。為尖扎縣共引進11類37個蔬菜新品種,極大豐富了農民栽種果蔬選擇的多樣性。三是實施「津青高原設施果蔬高效栽培技術遠程培訓」項目。建設津青遠程工作站,通過遠程技術培訓為當地農戶輸入最新的農業技術成果。

相關焦點

  • 富裕縣:小楊書記的扶貧日記
    當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一支支特別的隊伍迅速組建,他們就是紮根鄉村的扶貧工作隊。他們不畏艱苦,克服困難,想方設法拔去老百姓的窮根兒。在富裕縣紹文鄉紹文村就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工作充滿活力又不乏經驗,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韌勁兒,帶動全村建檔立卡戶脫貧致富。
  • 【地評線】桂聲網評:中國扶貧在路上描繪時代畫卷
    《中國扶貧在路上》歷時3年拍攝,行走46845公裡,採集1326個扶貧故事,最終收錄11省21個扶貧案例,展開了中國扶貧工作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這是一幅描在中國藍天下的逐夢畫卷,這是一幅繪在中國大地上的奮鬥畫卷,這是一幅畫在廣大人民心中的幸福畫卷。《中國扶貧在路上》用樸實的畫面、真實的故事、動人的旋律,記錄了中國拼搏奮鬥的歷程,為世界減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人類社會裡程碑式的成就。
  • 黑龍江省稅務局駐富裕縣紹文鄉紹文村扶貧工作隊小楊書記的扶貧日記
    在富裕縣紹文鄉紹文村就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工作充滿活力又不乏經驗,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韌勁兒,帶動全村建檔立卡戶脫貧致富。這支隊伍就是黑龍江省稅務局駐富裕縣紹文鄉紹文村扶貧工作隊。隊伍的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楊利維因為年紀不大,村裡人都親切地叫他小楊書記。他手裡有一個日記本,裡面記錄著扶貧工作的點點滴滴。
  • 三都:「馬尾繡第一村」繡出水鄉新畫卷
    由於馬尾繡獨特的材質和製作手法,加上其神秘深厚的水族文化背景,使得馬尾繡在全國所有繡品中一枝獨秀。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聽說這裡的民俗文化保存得特別好,我們特意請假過來看看,順便感受一下水族『端節』的節日氛圍。」在三都縣中和鎮板告民族文化村的水族民間博物館內,前來參觀的遊客程瓊熱切而興奮地說到。
  • 「西部開發新脈動」班彥村:幸福像花兒一樣綻放
    新華網青海9月27日電(李雪梅 張斌)「班彥」,土族語言中的意思是「富裕幸福的地方」。位於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的班彥村,擁有「幸福」的名字,曾經卻因為地處窮山溝,村民生活並不富裕。2017年,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後,班彥村聚力發展特色產業,如今這裡的人們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 徐州賈汪:小香包登上大舞臺 繡出美好生活新畫卷
    香包富民 繡出「錢」景   賈汪區將香包提升為全區富民大產業的戰略高度,將小香包變成百姓致富的「金包包」,規劃建設了馬莊香包文化大院、香包博物館、馬莊文創綜合體、香包文化產業園  目前,孫歌堯已成為「徐州香包」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為了提高藝術創作水平,今年12月,她參加了江蘇「遺脈傳承」發繡高級人才研修班,孫歌堯告訴記者:「我準備把發繡、刺繡和香包文化結合起來,創新開發更多、更精緻的香包新品種,把香包非遺文化發揚光大
  • 文化扶貧,雲端陪伴——天津大學生幫扶湘西孩子學英語
    創新利用「網際網路+教育」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正逐漸成為精準扶貧的有效手段。即使是山溝裡的孩子也能共享名校、名師資源,讓貧困學生通過獲取豐富的知識和技能改變命運。今年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 一根網線成為古丈縣第三小學四年級學生與來自天津商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網際網路+教育」項目組成員之間聯繫的紐帶,「網際網路+教育」項目也成為天津商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通過「網際網路+」落實教育精準扶貧的有效措施之一。
  • 巧手繡出端午荷包香
    紅、黃、綠、藍各色布料被心靈手巧的繡娘們放上香草,繡成動物、人物、花草等不同的造型,再搭配上顏色鮮豔的絲線,小巧的香包爭奇鬥豔、活靈活現。身穿七彩繡品的土族繡娘們,頭戴花粘帽,展示自己作品的同時,也在相互交流飛針走線的技巧,互助縣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裡整條展區瀰漫著淡淡的香草味。
  • 「僑愛心」共繪脫貧勝利畫卷
    「展覽生動翔實地呈現扶貧成果,而且還有藝術美感,很大氣。」12月21日,由中國僑聯主辦,中國僑聯信息傳播部、人民日報海外網承辦的「追夢中華·僑與脫貧攻堅」網絡主題活動成果展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開幕,現場看展觀眾紛紛點讚。為了一張張脫貧後的笑臉一描一畫,繪出湘西美好生活;一針一線,繡出苗家錦繡前程。
  • 央媒聚焦《大地頌歌》北京展演 描繪精準扶貧壯闊畫卷的舞臺創新之作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中國藝術報、文藝報等中央主要新聞媒體聚焦《大地頌歌》的此次演出,在重要時段和版面推出多篇(條)通訊、視頻、評論、融媒體報導,普遍評價該劇是描繪精準扶貧壯闊畫卷的舞臺創新之作。
  • 【千村千戶脫貧故事】指尖繡出「幸福花」 |養羊踏上「致富路」
    指尖繡出「幸福花」——吐列毛杜鎮巴仁巴音烏蘭嘎查紅梅事跡「從沒想過在家也能掙到錢。」40多歲的紅梅幸福的說著。2015年,紅梅不幸罹患乳腺癌,讓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家裡喪失了一個勞動力,同時高昂的醫藥費讓家庭陷入了窘境。
  • 【地評線】「中國扶貧在路上」記錄了人類社會裡程碑式的成就
    近日,由人民日報社出品的扶貧紀錄片《中國扶貧在路上》,在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首發,並將在全球多家媒體播出。紀錄片攝製歷時3年,從全國近1000個扶貧典型中篩選出21個典型案例,分為《減貧之路》《扶貧智慧》《志啟未來》3個篇章。
  • 天津「雲上就業」推動「點對點」扶貧
    線上申請崗位、填寫就業意向和個人信息、電話面試、獲得原籍地居家隔離14天證明和健康證明……48小時內,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石佛鎮腰莊村村民裴建成,通過「雲上就業」的方式,成為中建鋼構天津有限公司的一名電焊工。
  • 繪就三湘扶貧攻堅的壯美畫卷,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登陸國家...
    自2013年「精準扶貧」重要論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後,7年來,三湘兒女進行了艱難實踐,繪就了一張波瀾壯闊、感人肺腑的時代畫卷。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以全面反映湖南精準扶貧歷程為題材,將扶貧路上湧現出的真實人物和典型事例進行藝術創作,展現了湖南「精準扶貧」的決心和精神,傳遞了湖南人民取得脫貧攻堅戰勝利後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對黨的感恩之情。
  • 西部戰區陸軍司令員徐起零一行在會寧楊崖集鎮開展扶貧幫扶活動
    西部戰區陸軍司令員徐起零一行在會寧楊崖集鎮開展扶貧幫扶活動 2020-10-17 09:1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陝西省扶貧大劇《一個都不能少》緣何好評如潮
    從一名貧困村黨支部書記的視角切入,從易地扶貧搬遷講起,展現了在脫貧攻堅奔小康的道路上,西部農村面貌和農民精神風貌發生的巨大變化;通過對中國社會「產業穩脫貧」「脫貧不返貧」等有效實踐的藝術呈現,勾勒出一幅廣大幹部群眾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歷史畫卷……  在2020年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作為今年首部亮相螢屏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
  • 繪就三湘扶貧攻堅的壯美畫卷,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登陸國家大劇院
    自2013年「精準扶貧」重要論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後,7年來,三湘兒女進行了艱難實踐,繪就了一張波瀾壯闊、感人肺腑的時代畫卷。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以全面反映湖南精準扶貧歷程為題材,將扶貧路上湧現出的真實人物和典型事例進行藝術創作,展現了湖南「精準扶貧」的決心和精神,傳遞了湖南人民取得脫貧攻堅戰勝利後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對黨的感恩之情。
  • 《一個都不能少:中國扶貧故事》出版發行
    201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並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把扶貧開發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上升到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新高度。
  • 江陵三湖黃桃產業觀察(下)|錦繡黃桃繡出鄉村振興美畫卷
    在這片得天獨厚的肥沃湖田上,一顆顆錦繡黃桃叩開了鄉村振興的大門;借黃桃產業打造「品牌三湖」的荊州江陵三湖管理區正乘風破浪,繡出鄉村振興的絕美畫卷。
  • 無手老人的「紉針」生活 用雙臂「繡」出幸福人生
    突破近半年時間,沒手的她繡了6雙鞋墊除了照顧院子裡的花草,趙玉蘭在今年還找到了新的生活樂趣——繡鞋墊。趙玉蘭說,起初是看到同村有人在繡鞋墊,也萌發了她對刺繡的興趣。她說,終於在種花之後,找到了更有興趣去堅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