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藏族群眾在丁青縣農業生態產業園內種植有機蔬菜。天津市發展改革委/供圖
中國經濟導報 王敏 記者成靜 2019年以來,天津市根據新疆和田、西藏昌都和青海黃南州等受援地區的資源稟賦條件和產業基礎,因勢利導,開展「繡花式」扶貧,累計引導93家企業赴受援地投資,新增投資額8.35億元。
新疆的「烤饢」熟了
天津的扶貧團隊在新疆的對口支援地區將產業扶貧作為減貧脫貧的治本之策,牢固樹立「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理念,以產業帶就業,促脫貧、保穩定。一是大力實施「百社萬家、百企萬戶、百廠萬人、百店萬噸、百村萬畝」產業援疆工程,積極構建扶貧羊產業發展體系,積極培育發展支柱產業,推進產業援疆升級加力。二是結合當地勞動力資源情況和傳統自有產品的特點,打造「三居三直」(即「居家直產、居家直播、居家直售」)產業扶貧模式,運營庫爾班扶貧手工坊項目,實施從生產到銷售的「五包」策略,即:每個扶貧手工坊均做到包租、包建、包教、包薪、包銷。預計2020年可實現銷售3000萬~4000萬元扶貧產品,直接帶動800戶、間接帶動3000戶穩定脫貧。
他們還努力優化當地招商引資的產業環境,投資4100萬元完善六大工業園區配套設施,增強區位發展優勢,優化了招商引資的「硬體」環境;為入駐產業園區公司提供免費廠房,給予一定的稅收及其他優惠政策,優化了招商引資的政務環境;2020年初,為了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及時制定出臺了「暖企十條」,旨在幫助援疆企業及時復工復產,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根據和田地區獨有的自然條件和傳統產品,天津的扶貧團隊引導企業開展精準對接。天津市華喜匯通公司在于田縣打造「美玉香饢」產業項目,與新疆機場打造饢產業扶貧基地,在提供117個就業崗位的基礎上,以「工資+入股分紅」的方式,捐助每戶5000元作為入股資本,帶動80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增收。幫扶民豐縣開展優質辣椒種植項目,成立新疆寶民富豐農牧有限公司,開展特色甜椒種植和甜椒產品加工,在民豐縣4個鄉鎮種植特色甜椒6000餘畝,解決當地就業120餘人,種植高峰期就業500餘人,部分產品遠銷海外。幫扶策勒縣打造生態雞產業扶貧基地,成立昌盛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策勒縣「棗香雞」品牌,推動當地肉雞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繁育。
通過改造提升閒置廠房資源、「騰籠換鳥」等措施,重點打造于田鞋業產業園、大芸加工產業園和策勒紅棗產業園、襪業產業園。以產業園區平臺為依託,藉助企業的信息渠道、商務渠道、人脈資源,通過「以商招商」方式引進了海瑪鞋業、勁森鞋業等溫州鞋業公司落戶于田縣溫州鞋業產業園。充分利用「津洽會」、招商對接會等平臺開展招商活動。今年新落地服裝鞋帽、物流電商、農產品深加工等企業15家,新增投資額2.99億元。
藏區養出了「領頭羊」
在深入了解資源稟賦之後,天津的扶貧團隊因地制宜將昌都特有的青稞、犛牛、阿旺綿羊等種植養殖資源打造成特色產業。天津市的農業專家多次深入到昌都各縣區調研,幫助昌都制定阿旺綿羊發展實施方案,協助打造阿旺綿羊全產業鏈。天津食品集團投資7000萬元,在昌都建設阿旺綿羊胚胎中心,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科技難題,同時,幫助昌都提升覺擁種畜場和阿旺綿羊擴繁場,解決現代羊養殖技術在阿旺綿羊保種、擴繁、養殖的應用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為昌都打造西藏「領頭羊」作出貢獻。
天津津鵬企業管理合夥企業在昌都市丁青縣投資成立津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承接丁青縣農業生態產業園項目。企業與丁青縣協雄鄉惠民蔬菜種植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共同合作,先後投資1250萬元,摸索出「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合作社」的項目發展模式,將原來的虧損園區發展成了年收益超過60萬元的精準扶貧產業項目園區,填補了昌都市有機菜市場,形成了「津鵬模式」予以推廣。
另外,他們還充分利用「津洽會」「藏博會」「茶馬藝術節」等平臺,通過舉辦津昌兩地「攜手奔小康」對口支援區縣見面會、津昌兩地特色產業協同發展研討會等活動,大力推介昌都優質資源和優惠政策。天津食品集團助力昌都市打造「藍天聖潔產業」,投資2500萬元搭建平臺,派駐專業團隊,提升完善藍天聖潔品牌、營銷、運營管理等全產業鏈體系。
青海的「活水」來了
在對青海的幫扶上,扶貧團隊緊緊圍繞現代製造業、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行業,著力在完善產業上下遊鏈條和引進龍頭企業上做文章,努力培育受援地「造血」機能。為有效地破解青海省黃南州在發展工業和實體經濟上面臨的可開發土地少、環保約束力強的難題,青海省黃南州與海西州籤訂了飛地園區建設協議,實現兩州共建、利益共享。天津市引導推動天津昊航複合管業有限公司在黃南州註冊,並在海西州與當地公司建立合資公司,成為青海省第一家在飛地園區落戶的企業。圍繞柴達木盆地風光電資源豐富,新能源產業中長期規劃優勢明顯的特點,推動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國製造業500強之一天津源泰德潤集團與黃南州籤署框架協議,在飛地園區擬投資5億元,建設佔地300畝的源泰中信德青海光伏支架20GW生產基地項目。
他們積極發揮天津企業資源優勢,通過市場化運作把黃南州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天津濱海聚成投資有限公司投資1.5億元,成立青海聚能瀞度飲料股份有限公司,創建「瀞度」品牌,成為對口支援青海的省市中第一個在青海正式落戶的民營企業。當地政府特批300平方公裡作為瀞度水源專屬保護區,從項目立項,到瀞度天然礦泉水問世,僅用了4個月時間。為充分保護區域內的水源和生態環境,瀞度投資修建上萬畝的生態溼地修復保育中心,並榮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截至目前,項目總投資6億多元,具備年20萬噸生產能力,為當地1440個貧困戶的5400名貧困人口摘掉貧困的帽子做出了積極貢獻。
而且,依託天津科技優勢,為當地傳統農業注入新活力。一是通過引品種、搭平臺、建隊伍等援助方式,推動天津農科院在尖扎縣勒見村通過種苗繁育、規範化種植、科學化管理、機械化收穫,打造540畝中藏藥規範化生產基地,培育優質品種育苗園區。二是實施「黃南州設施蔬菜種植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和「黃南州設施果蔬生產技術的提升與示範」幫扶項目。為尖扎縣共引進11類37個蔬菜新品種,極大豐富了農民栽種果蔬選擇的多樣性。三是實施「津青高原設施果蔬高效栽培技術遠程培訓」項目。建設津青遠程工作站,通過遠程技術培訓為當地農戶輸入最新的農業技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