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家住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東團堡鄉湯子嶺村的趙玉蘭來說,她的人生從55年前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和別人的不同:兩條手臂的末端並沒有手掌,手腕處空空如也。也就是說,趙玉蘭從來沒有像正常人一樣感受過「手」的方便。
隨後的55年裡,趙玉蘭開始像別人一樣,她用這雙「手」做著越來越多的事情。而從今年開始,用這雙「手」繡制的鞋墊以100元/雙的售價在網絡走紅。9月4日,記者驅車來到趙玉蘭家。在這裡,她為記者講述了這幾雙「百元鞋墊」和它們背後的故事。
自立
繡鞋墊背後是多年來的咬牙堅持
經過3個多小時的奔波,記者來到了趙玉蘭的家。在南屋趙玉蘭的床上,擺放著她繡製鞋墊的「傢伙」:一個紙盒、各種彩色繡線、不同型號的針頭、剪刀。
趙玉蘭說,自己因為先天疾病,出生就沒有雙手。從剛開始的懵懵懂懂,到後來的一知半解,再到懂事後完全「接受」了自己的「特殊」,這個農家女並沒有過多沉溺在痛苦中。雖然小時候父母兄弟姐妹常常幫助自己,但自己不想一輩子拖累家人,就開始學習用手腕吃飯、穿衣、掃地,直到可以完全獨立。
20歲那年,趙玉蘭嫁到了湯子嶺村。患有小兒麻痺症的張波自此成了她一生的伴侶。但由於張波常年臥床,無法正常行走和說話,生活基本不能自理。30多年來,都是趙玉蘭和張波相濡以沫,共歷風雨。「最難的就是扶他(張波)去廁所,晚上睡覺也不踏實,怕他掉下來。」回憶起30多年來的點點滴滴,趙玉蘭感觸頗多。既要做農活養家,又要照顧兩個兒子。好在婆婆能幫上忙,30多年就這麼堅持了下來:菜刀在趙玉蘭的「手」中上下飛舞,轉眼間一個西紅柿就被切成了小塊;細細的棉線也只用了不到一分鐘,便紉到了兩「手」間的鋼針裡。
現在的趙玉蘭家,大兒子入贅到外地後,老二張欣(化名)也去到外地打工。老兩口的生活雖然平平淡淡,卻也在趙玉蘭的操持下其樂融融。
堅韌
「別人能做的,我慢一點也一樣能做」
院子中的一爿玉米和玫瑰花,似乎在講述著趙玉蘭的不甘平凡:鄰居們的小院裡,大多空空如也,但趙玉蘭家的小院裡,彩色的花朵們讓這裡顯得生機勃勃。
趙玉蘭說,自己不能停下來,「我得撐起這個家來」。對於旁人的不理解,趙玉蘭並不在意。「別人能做的,我慢一點也一樣能做」。
現在的趙玉蘭,會寫字、會種花、會洗衣切菜做家務,甚至還能用兩隻手腕照顧無法自理的張波。閒下來的時候,趙玉蘭也會用靈活的手腕刷刷短視頻。
但有時,無手的困難也會被無限放大。有時,行動不便的張波摔倒後,趙玉蘭根本扶不動,「拽也拽不了,急得掉眼淚,只能找人把他搬上去。」趙玉蘭回憶。
忙碌的一天在每個夜幕降臨之後才有了屬於趙玉蘭的時間。這時的她,會到村口看看鄰居們跳廣場舞。生活的平淡,卻被她過得有滋有味兒。
突破
近半年時間,沒手的她繡了6雙鞋墊
除了照顧院子裡的花草,趙玉蘭在今年還找到了新的生活樂趣——繡鞋墊。
趙玉蘭說,起初是看到同村有人在繡鞋墊,也萌發了她對刺繡的興趣。她說,終於在種花之後,找到了更有興趣去堅持的事情。
每隔一段時間,趙玉蘭就會坐班車到鄉裡的集市上買一些繡鞋墊的原材料,「花開富貴」「喜上眉梢」「出雙入對」「吉祥如意」……這些美好的詞語,都是趙玉蘭對生活的希冀。
對於正常人來說,繡一雙鞋墊或許只需要幾個小時。但對於無手的趙玉蘭來說,繡一雙鞋墊往往需要她十倍於常人的時間:兩條手臂夾著細細的鋼針,力道不夠夾不穩,力道合適就很容易累。時間一長,眼睛也很累,縫一會兒就得休息很久。
到現在,近半年的時間裡,趙玉蘭只繡了6雙鞋墊。但通過扶貧幹部和各界愛心人士的宣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知道了這個大山深處自強不息的老人。這6雙鞋墊,都已經以100元/雙的價格賣給了各地的好心人。
對於這個並不便宜,甚至可以稱得上「昂貴」的價格,趙玉蘭說,老天讓她比正常人少了一些樂趣,但她想讓人生更完美。
「最遠的賣到了張家口。」趙玉蘭憨厚地笑著。一輩子沒出過太行山的她沒想到,靠著這幾雙鞋墊,自己竟成了「網紅」。
知足
她很感激,也很珍惜眼前的「好日子」
趙玉蘭一家居住的湯子嶺村位於太行山深處,距離淶源縣城37公裡,曾經是省級深度貧困村,趙玉蘭和張波也是村裡的貧困戶。
剛剛集體搬遷的湯子嶺村對面,是趙玉蘭和張波的老房子。在2019年搬出來之前,他們在那裡住了30多年,每月兩人的低保是主要的生活來源。好在,趙玉蘭的樂觀和鄰裡的幫助,讓這家人的生活有了一些樂趣。
湯子嶺村會計張海洋介紹,包括趙玉蘭家在內,在產業扶貧的幫助下,湯子嶺村已於2019年全部脫貧。現在的趙玉蘭家,每年除了低保和殘疾人補貼外,還能定期拿到產業分紅。這家人的日子,也在一點點地好轉。
而對於這個剛搬進來不足一年的新家,趙玉蘭也很滿意。她說,新村很方便,「特別寬敞,特別亮堂。」現在的生活,趙玉蘭很感激,她也很珍惜眼前的「好日子」。
在聽到趙玉蘭的話語後,一直在床上躺著的張波,嘴角也露出了笑容。(記者 程功 實習記者 葉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