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手老人的「紉針」生活 用雙臂「繡」出幸福人生

2021-01-10 央廣網

對於家住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東團堡鄉湯子嶺村的趙玉蘭來說,她的人生從55年前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和別人的不同:兩條手臂的末端並沒有手掌,手腕處空空如也。也就是說,趙玉蘭從來沒有像正常人一樣感受過「手」的方便。

隨後的55年裡,趙玉蘭開始像別人一樣,她用這雙「手」做著越來越多的事情。而從今年開始,用這雙「手」繡制的鞋墊以100元/雙的售價在網絡走紅。9月4日,記者驅車來到趙玉蘭家。在這裡,她為記者講述了這幾雙「百元鞋墊」和它們背後的故事。

自立

繡鞋墊背後是多年來的咬牙堅持

經過3個多小時的奔波,記者來到了趙玉蘭的家。在南屋趙玉蘭的床上,擺放著她繡製鞋墊的「傢伙」:一個紙盒、各種彩色繡線、不同型號的針頭、剪刀。

趙玉蘭說,自己因為先天疾病,出生就沒有雙手。從剛開始的懵懵懂懂,到後來的一知半解,再到懂事後完全「接受」了自己的「特殊」,這個農家女並沒有過多沉溺在痛苦中。雖然小時候父母兄弟姐妹常常幫助自己,但自己不想一輩子拖累家人,就開始學習用手腕吃飯、穿衣、掃地,直到可以完全獨立。

20歲那年,趙玉蘭嫁到了湯子嶺村。患有小兒麻痺症的張波自此成了她一生的伴侶。但由於張波常年臥床,無法正常行走和說話,生活基本不能自理。30多年來,都是趙玉蘭和張波相濡以沫,共歷風雨。「最難的就是扶他(張波)去廁所,晚上睡覺也不踏實,怕他掉下來。」回憶起30多年來的點點滴滴,趙玉蘭感觸頗多。既要做農活養家,又要照顧兩個兒子。好在婆婆能幫上忙,30多年就這麼堅持了下來:菜刀在趙玉蘭的「手」中上下飛舞,轉眼間一個西紅柿就被切成了小塊;細細的棉線也只用了不到一分鐘,便紉到了兩「手」間的鋼針裡。

現在的趙玉蘭家,大兒子入贅到外地後,老二張欣(化名)也去到外地打工。老兩口的生活雖然平平淡淡,卻也在趙玉蘭的操持下其樂融融。

堅韌

「別人能做的,我慢一點也一樣能做」

院子中的一爿玉米和玫瑰花,似乎在講述著趙玉蘭的不甘平凡:鄰居們的小院裡,大多空空如也,但趙玉蘭家的小院裡,彩色的花朵們讓這裡顯得生機勃勃。

趙玉蘭說,自己不能停下來,「我得撐起這個家來」。對於旁人的不理解,趙玉蘭並不在意。「別人能做的,我慢一點也一樣能做」。

現在的趙玉蘭,會寫字、會種花、會洗衣切菜做家務,甚至還能用兩隻手腕照顧無法自理的張波。閒下來的時候,趙玉蘭也會用靈活的手腕刷刷短視頻。

但有時,無手的困難也會被無限放大。有時,行動不便的張波摔倒後,趙玉蘭根本扶不動,「拽也拽不了,急得掉眼淚,只能找人把他搬上去。」趙玉蘭回憶。

忙碌的一天在每個夜幕降臨之後才有了屬於趙玉蘭的時間。這時的她,會到村口看看鄰居們跳廣場舞。生活的平淡,卻被她過得有滋有味兒。

突破

近半年時間,沒手的她繡了6雙鞋墊

除了照顧院子裡的花草,趙玉蘭在今年還找到了新的生活樂趣——繡鞋墊。

趙玉蘭說,起初是看到同村有人在繡鞋墊,也萌發了她對刺繡的興趣。她說,終於在種花之後,找到了更有興趣去堅持的事情。

每隔一段時間,趙玉蘭就會坐班車到鄉裡的集市上買一些繡鞋墊的原材料,「花開富貴」「喜上眉梢」「出雙入對」「吉祥如意」……這些美好的詞語,都是趙玉蘭對生活的希冀。

對於正常人來說,繡一雙鞋墊或許只需要幾個小時。但對於無手的趙玉蘭來說,繡一雙鞋墊往往需要她十倍於常人的時間:兩條手臂夾著細細的鋼針,力道不夠夾不穩,力道合適就很容易累。時間一長,眼睛也很累,縫一會兒就得休息很久。

到現在,近半年的時間裡,趙玉蘭只繡了6雙鞋墊。但通過扶貧幹部和各界愛心人士的宣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知道了這個大山深處自強不息的老人。這6雙鞋墊,都已經以100元/雙的價格賣給了各地的好心人。

對於這個並不便宜,甚至可以稱得上「昂貴」的價格,趙玉蘭說,老天讓她比正常人少了一些樂趣,但她想讓人生更完美。

「最遠的賣到了張家口。」趙玉蘭憨厚地笑著。一輩子沒出過太行山的她沒想到,靠著這幾雙鞋墊,自己竟成了「網紅」。

知足

她很感激,也很珍惜眼前的「好日子」

趙玉蘭一家居住的湯子嶺村位於太行山深處,距離淶源縣城37公裡,曾經是省級深度貧困村,趙玉蘭和張波也是村裡的貧困戶。

剛剛集體搬遷的湯子嶺村對面,是趙玉蘭和張波的老房子。在2019年搬出來之前,他們在那裡住了30多年,每月兩人的低保是主要的生活來源。好在,趙玉蘭的樂觀和鄰裡的幫助,讓這家人的生活有了一些樂趣。

湯子嶺村會計張海洋介紹,包括趙玉蘭家在內,在產業扶貧的幫助下,湯子嶺村已於2019年全部脫貧。現在的趙玉蘭家,每年除了低保和殘疾人補貼外,還能定期拿到產業分紅。這家人的日子,也在一點點地好轉。

而對於這個剛搬進來不足一年的新家,趙玉蘭也很滿意。她說,新村很方便,「特別寬敞,特別亮堂。」現在的生活,趙玉蘭很感激,她也很珍惜眼前的「好日子」。

在聽到趙玉蘭的話語後,一直在床上躺著的張波,嘴角也露出了笑容。(記者 程功 實習記者 葉典典)

相關焦點

  • 無手「手藝人」:20多歲遭不幸,拒絕父母庇護,用雙臂「捏」出幸福人生
    但是有這樣一名男子,沒有雙手,卻僅僅用小臂就「捏」出了精巧的麵塑娃娃,自力更生,讓很多人佩服,也大為感動。那年,他因意外失去了雙手,樂觀的他沒有悲觀厭世,而是坦然平靜地接受了事實,學著好好地過「沒有手」的生活。在基本適應了生活後,他又對父母說:「我要外出工作,我不能在家裡『啃老』。」
  • 【關注】鄖西「無手」教師馬正發赴京 將做客央視《向幸福出發》
    據悉,中央電視臺《向幸福出發》是CCTV-3強檔推出的情感類綜藝訪談欄目,作為央視道德建設類節目,展現百姓才藝及真情真愛的感人故事,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馬正發是鄖西縣夾河鎮陡嶺子小學的一名小學教師。25年前,一起意外事故致使其失去雙手。他忍著錐心疼痛,用雙臂夾緊筆桿、粉筆,練就了一手漂亮的鋼筆字、粉筆字。他從不因為自己的肢體缺陷而省去備、教、批等任何一個教學環節。
  • 可愛的一朵玫瑰花:哈薩克姑娘「繡」出精彩人生
    原標題:可愛的一朵玫瑰花:哈薩克姑娘「繡」出精彩人生 哈薩克族情歌《可愛的一朵玫瑰花》,曾經傳唱全國。在傳統的哈薩克族家庭,27歲的阿麗騰古麗·哈比這朵美麗的「玫瑰花」,早應嫁人生子,圍著鍋臺轉。
  • 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作為唯一的水族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貴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今年是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馬尾繡是水族婦女獨創的一種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你對亂針繡創始人楊守玉了解多少?
    楊守玉女士是中國刺繡創新技法「亂針繡」的創始人,生於江蘇省常州市局前街的顧家弄,單名字韞,後改名為守玉。她的表哥是中國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兩人經常在一起研習繪畫。吸取了西洋素描和油畫的表現技法,始創了縱橫交叉、長短不一、分層重疊的「亂針繡」法,融刺繡技藝與繪畫原理於一體,豐富並提升了蘇繡藝術的表現力。原創了近觀可見絲線繡跡,遠觀如畫惟妙惟肖,針繡似畫、畫繡一體的新繡種。有「以針作畫」「巧奪天工」的美譽,且繡出的佳作栩栩如生,滿含淋漓盡致的筆墨韻味。
  • 陝西姑娘9歲時意外失去雙臂 打拼多年現在做直播粉絲數百萬
    楊佩在直播前化妝(受訪者供圖)來東莞一年,32歲的楊佩早已適應了作為一名主播的生活。她的團隊裡,10多個年輕人,作為團隊負責人的她,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還得每天騰出時間做直播。「我雖然殘疾了,但不是一個廢人」陝西安康平利縣,楊佩曾用了4年時間,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個「適應」。與所有殘疾人一樣,這個「適應」的故事也有一個黑色的開頭:1997年,9歲的她因為意外觸碰高壓線,徹底失去雙臂。童年戛然而止,楊佩不得不接受一個個的現實:因為沒有雙臂而輟學,因為高昂的治療費而學會自立。
  • 平利楊佩:無臂主播用腳闖出創業路!
    來東莞一年,32歲的楊佩早已適應了作為一名主播的生活。她的團隊裡,10多個年輕人,作為團隊負責人的她,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還得每天騰出時間做直播。她愛笑,打扮時尚,也很開朗,擁有一種「乘風破浪」的力量感和方向感,「不要想自己失去的,要想自己擁有的。」
  • 徐州賈汪:小香包登上大舞臺 繡出美好生活新畫卷
    香包富民 繡出「錢」景   賈汪區將香包提升為全區富民大產業的戰略高度,將小香包變成百姓致富的「金包包」,規劃建設了馬莊香包文化大院、香包博物館、馬莊文創綜合體、香包文化產業園   今年50歲的徐美是土生土長的馬莊人,因照顧老人、孩子不能外出工作,家裡的重擔全部壓在丈夫一人肩上。   馬莊香包工作室成立後,徐美走出家庭,成為一名繡娘,「以前我就在家帶小孩,還照顧老人,現在我們的香包賣火了,我也來縫香包了,在這還能和姐妹聊聊天,每月能掙3000多元。」
  • 潮繡:方寸之間的綺夢,一針一線繡出世間萬物
    「針穿五色絨共線,繡出麟毛千萬般。」繡娘們纖細修長的巧手細捻著各種棉線,一針一線靈活起落,就可將絲絹紗巾繡綴世間萬物。繡藝精美細緻,構圖均衡飽滿,色彩富麗堂皇。「運用金線、銀線、絨線結合繡制……潮繡針法多樣,有轉針繡、過橋繡、打種籽繡等多達100多種。每一針法均具獨特製作效果,使得繡物惟妙惟肖。」技藝精湛、恢弘大氣,在作品中填充棉花,居然就可繡出了近乎淺浮雕的立體感覺。
  • 無手無腳,四川瀘州的她當了12年老師
    無手無腳,四川瀘州的她當了12年老師2020-12-06 08:11:11 來源:央視新聞 編輯:何勇  沒有雙手,也沒有雙腳你能想像這樣的人生嗎?
  • 手工刺繡最簡單、漂亮的針法,安利結針繡,結粒繡針法教程分享
    今天,安利結針繡繡法也不難把線在針上繞幾圈然後從中間穿過布料固定出一個結法國結看上去像一個玫瑰花朵優點是可以做出你所需要的大小的結需要大的結就多繞幾圈線結粒繡用途很廣,花芯,樹葉,麥穗,甚至蔬菜水果,小動物,都能用上,原創刺繡,很多針法可以靈活運用,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 繡針穿歲月,彩線繪非遺
    作為明清盛行的繡品,過去主要用來供奉宮廷給帝王、侯爵服飾之用,因而又稱為「宮廷繡」或「宮繡」。吳蘭春是四代家傳的京繡能手,其祖姥爺李祖英一直任清朝宮廷刺繡方面的要職。清王朝後,祖父李宗政承傳祖業在前門經營繡莊。到了第三代,就是吳蘭春的父母吳國樹、李玉玲將手藝接了過來,到吳蘭春這已經是第四代了。「當初,我15歲就偷著跟媽媽李玉玲(京繡名家)學習京繡。
  • 去上海高橋,看一看用絨線繡出的「東方油畫」
    絨繡是中國的民間工藝美術品之一,又稱絨線繡,是用彩色羊毛絨線,在特製的網眼織物上,一格一針或數針繡制。這種繡藝在19世紀由歐洲傳入上海,經由上海絨繡藝人改進和創新,逐漸形成了獨特的上海絨繡。2011年,上海絨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圖說:展覽現場近年來,高橋鎮政府為絨繡的傳承做了許多保護和推廣工作。
  • 無畫不成繡:姚惠芬的蘇繡人生
    我原以為,繡莊裡應該堆滿了針線布料,可我眼前分明是一幅幅攝影、水墨、油畫、書法、人物素描作品,整個房子倒像是一座美術館。可走近一看,才在那些作品上,發現細細密密的針腳。  「太神奇了,您的刺繡作品怎麼都像繪畫嗎?」還沒等我回過神來,驚嘆聲已經在人群中響起。  「我用了自己獨創的『簡針繡』,不用『簡針繡』根本達不到這樣的效果。」姚慧芬笑著答道,同時打開了自己的蘇繡記憶。
  • 鐵凝:假若人生如一條長街,我不願錯過每一處風景
    假若人生如一條長街,我就不願意錯過街上每一處細小的風景。有一次在郵局寄書,碰見從前的一個同學。
  • 她用一根針繡出浩瀚星空,拒絕美國航天局求購,稱:只能留在中國
    拿蘇繡來說,繡娘們以針作畫,將中國傳統美術技藝融匯在繡品之中。如今,蘇繡這種傳統工藝開始了新生,出現了一批大師級繡工。她們繡出的成品巧奪天工,都屬於收藏級珍品,概不外流,其中之一就是曾經繡出星空宇宙並拒絕美國宇航局求購的陳英華。
  • 巧手繡出端午荷包香
    紅、黃、綠、藍各色布料被心靈手巧的繡娘們放上香草,繡成動物、人物、花草等不同的造型,再搭配上顏色鮮豔的絲線,小巧的香包爭奇鬥豔、活靈活現。身穿七彩繡品的土族繡娘們,頭戴花粘帽,展示自己作品的同時,也在相互交流飛針走線的技巧,互助縣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裡整條展區瀰漫著淡淡的香草味。
  • 她以繡針為畫筆,作品驚豔威尼斯年展,被大英博物館搶著收藏
    這是中國刺繡史上,蘇繡第一次作為當代藝術進入威尼斯雙年展。  在讀小學時就跟著媽媽學做刺繡,16歲隨父親去蘇州時,看到一位師傅正在繡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她驚喜地發現蘇繡還有這樣精湛的繡技,回家後就讓父親幫忙物色繡人像方面的老師。
  • 「老城保護更新」精密針腳「繡」出老城幸福生活
    日前,《安徽日報》頭版關注「廬陽區持續推進城市精細管理精密針腳'繡'出老城幸福生活」。11月,合肥老城區,初冬暖陽,天藍雲淡。背街小巷華麗蛻變,整齊乾淨讓城市更有氣質;架空線入地整治,空間視覺更加靚麗;「兩長兩員」貼心服務,身邊小事及時處理城市更溫暖……廬陽區正用一針針的「繡花功夫」,繡出暢通無阻的「神經末梢」,「繡」出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而老城的變化還在持續…… end
  • 信陽:一涵汴繡「 繡」出清淮移民新村的「指尖經濟」
    一提到一涵汴繡,明港鎮清淮移民新村村民便讚不絕口,「出山店水庫移民以來,我們一直沒有合適的就業渠道,政府招商讓一涵汴繡來給我們進行免費的技能培訓,不僅在家門口就能學到技術,還能照顧孩子和老人,以後的就業前景也很好,真是感謝黨的好政策。」五十餘歲的村民周傳雲說道:「在這裡學習兩個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