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有機材料的激發態調控實現長餘輝:材料及應用

2021-02-19 X-MOL資訊

‍‍‍

有機長餘輝材料由於獨特的激發態性質近兩年受到廣泛的關注。近日,南京郵電大學黃維陳潤鋒課題組整理了有機長餘輝材料的相關文獻,對其發光機理進行詳細的探討,並展望了該類材料在有機發光及生物電子學領域的應用前景。

長餘輝發光是一種獨特的物理現象,是指在撤去激發條件後仍然能夠持續發光一段時間(壽命大於0.1 s)。這種現象一般存在於無機材料中,例如古代的夜明珠。迄今為止,研究者們已經開發出大量的無機長餘輝材料,並在各個領域得到應用。然而,無機長餘輝材料中的昂貴的稀土元素和複雜的合成工藝限制了其進一步發展。而有機材料由於價格低廉、合成簡便、生物相容性好、柔性等優點,近年來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成為開發長餘輝材料的新選擇。目前報導的有機長餘輝材料最長壽命可達22.4 s,最高光致發光量子效率可達39.47%,證明其廣闊的發展前景。

有機材料的激發態很活潑,因而發光壽命很短,如何有效調控激發態壽命、延長發光時間成為開發有機長餘輝材料的關鍵。由於輻射躍遷和非輻射躍遷的競爭關係,實現長餘輝發光必須有足夠小的輻射躍遷速率(< 10 s-1)和更小的非輻射躍遷速率。基於這個基本設想先後報導了主客體摻雜、H-聚集和自由基離子對三種可能機理,並由此衍生出了聚合物、主客體摻雜、量子點、單組分有機材料和金屬-有機框架(MOFs)等五種有機長餘輝材料,如圖1、2所示。其中以單組分有機材料為例,該類材料的研究始於2015年黃維、陳潤鋒課題組在Nature Materials上報導的H-聚集長餘輝材料,其能夠實現長餘輝發光的關鍵在於兩點:其一是分子中包含具有n電子的元素或重原子,實現單線態到三線態的系間竄越;其二是H-聚集能夠穩定激發態,同時結合晶體結構減小非輻射躍遷速率以及氧氣對三線態激子的猝滅,最終可以達到最長1.35 s的發光壽命。

圖1. 有機長餘輝發光機理。圖片來源:Advanced Materials

圖2. 現代有機長餘輝材料研究歷程。 圖片來源:Advanced Materials

基於其獨特的發光性質,有機長餘輝材料已初步應用於信息防偽、生物成像等領域。尤其在用於生物成像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夠通過增加延遲完全屏蔽背景螢光,表現出獨有的優越性。

雖然有機長餘輝材料在短短十年裡發展迅速,但仍然有一些關鍵問題等待解決。一是目前的有機長餘輝需要在固體狀態,還無法實現溶液下的長餘輝發光;二是發光壽命和發光效率在同一體系中是對立關係,所以如何得到壽命長且效率高的有機長餘輝材料是個難點;三是發光顏色集中在綠光到黃光區域,藍光和紅光的長餘輝還沒有被報導。不過相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終有一天能夠解決這些難題,實現有機材料激發態的高效調控和有機長餘輝材料的理性設計和廣泛應用。

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南京郵電大學大學博士研究生徐申

該論文作者為:Shen Xu, Runfeng Chen,* Chao Zheng, Wei Huang*

原文(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

Excited State Modulation for Organic Afterglow: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Adv. Mater., 2016, 28, 9920-9940, DOI: 10.1002/adma.201602604

導師介紹

黃維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35089

陳潤鋒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26813

相關焦點

  • 光致發光材料–黃維院士、Chihaya Adachi、楊朝龍,潘梅課題組成果...
    黃維院士課題組 亞單元互鎖實現聚合物中長壽命的有機室溫磷光的研究 長壽命的室溫磷光(LRTP)是一種在有機電子和光子學中引人注目的光學現象。
  • 發光學報 | 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
    在眾多的近紅外二區螢光納米材料中,稀土發光納米材料因具有化學穩定性和光穩定性好、發射帶窄、發光顏色和壽命可調等優點受到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張洪傑院士和王櫻蕙副研究員團隊在《發光學報》上發表了題為「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的綜述文章。
  • 三峽大學在有機螢光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三峽大學精細化工團隊鄭開波副教授、張諾諾副教授和劉湘博士合作在有機螢光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創新成果以「用於檢測羰基(包括甲醛、一氧化碳和光氣)的螢光探針的研究進展(Recent progress in
  • InfoMat:巧用應力,點「石」成「金」應力調控稀有金屬納米材料相變
    然而,若想實現燃料電池等新能源裝置的大規模應用,稀有金屬的活性仍需要被進一步提高。最近,稀有金屬納米材料的相位調節成為了納米工程中的研究熱點。稀有金屬在常態下傾向於生成熱力學上最穩定的最密堆積相,然而當材料縮小到納米尺度時,也可以發生相變,生成新的相位或者轉變到常態下亞穩定的相位。
  • 【聚焦】抗菌材料市場快速發展 有機抗菌材料佔據主流地位
    有機抗菌材料因來源廣泛、使用和開發時間長、技術成熟、加工方便、殺菌力強、殺菌速率快、抗菌範圍廣、價格低廉等諸多優勢而成為了目前市場上的主流抗菌材料。 抗菌材料是指自身具有殺滅或抑制微生物功能的一類新型功能材料,可應用於醫療、家庭用品、家用電器、食品包裝、塑料薄膜、衛生陶瓷、建築塗料等諸多領域。 抗菌材料根據來源可分為天然抗菌材料、有機抗菌材料和無機抗菌材料三大類。
  • 全介質超構表面偏振調控的原理和新應用
    Consulting, USA撰稿 | 王旭東(來源課題組投稿)最近,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的胡躍強與通訊作者段輝高等人以「All-Dielectric Metasurfaces for Polarization Manipulation: Principles and Emerging Applications」為題對介質超構表面光偏振調控的原理和新應用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
  • 錳摻雜Cs4PbCl6零維鈣鈦礦納米晶激發態動力學研究取得進展
    但由於絕緣體本質,Cs4PbX6零維鈣鈦礦本徵在可見波段不發光,限制了作為發光材料的應用範圍。錳離子摻雜是調控鈣鈦礦納米晶光、電、磁性能的一種有效手段。Mn2+在介質材料中的光學性能主要取決於其局域態的電子結構和激發態動力學。目前,製備Mn2+摻雜Cs4PbX6零維鈣鈦礦納米晶純相併揭示Mn2+發光中心的激發態動力學仍是該領域的一個技術難題。
  • 綜述:基於二維材料光電子學信息功能器件的新發展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姚佰承教授和深圳大學張晗教授團隊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發表文章,綜述了基於二維材料光電子學信息功能器件的新發展。圖6是第一臺石墨烯光纖雷射器,目前基於二維材料的超快雷射已在可見光到中紅外波段實現fs脈寬、波長可調諧的雷射器,在產業化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2.2光調製器和光開關圖7 基於石墨烯的電光調製器根據不同的調製方式,光調製器可分為電光調製器、聲光調製器、全光調製器、熱光調製器等。
  • 段曦東:二維材料淘金者
    段曦東實現二維材料的可控合成與畢業即留校任教的純粹學院派不同,段曦東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業界從事技術研究。段曦東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原子級薄的橫向p-n結,發現了其具有的新的特性,如柵電壓可以改變異質結中的物理狀態等。「我們成功示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有柵調控的的原子級薄的橫向二極體,構造了原子級薄的光敏檢測器、光伏效應、反相器,顯示了很好的實際應用可行性。」段曦東說。要想實現二維層狀半導體在電子和光電子領域的實際應用,就必須要製備二維橫向異質結。
  • 《自然·材料綜述》最新重磅:生物工程材料用於原位組織再生
    Gaharwar教授團隊在7月《Nature Reviews Materials》發表了關於組織工程生物材料的題為「Engineered biomaterials for in situ tissue regeneration」綜述,他們概述了兩種生物材料方法來控制機體組織特異性再生的再生能力。
  • 田禾院士團隊《AM》:仿珍珠層納米複合材料調控室溫磷光材料中的氧...
    背景介紹  室溫磷光(RTP)在餘輝材料
  • 微電子學院周鵬團隊發表綜述文章解析下一代計算技術中的二維材料
    近日,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周鵬團隊針對目前大數據時代中算力和架構的限制,按照感知和推理型計算任務應用場景不同需求,分別在存內計算和電晶體技術兩種路徑中(圖1)聚焦評論了二維(2D)材料在矩陣計算和邏輯運算中展現的優勢和潛能,為未來高能效的計算體系研究發展提供了借鑑和參考。
  • 綜述:二維半導體材料中的能谷激子
    近期,單層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的興起將傳統半導體材料擴充到了新的二維極限。該熱門二維半導體材料吸引人之處在於:(1)可見光譜段的直接能隙,這意味著它是光電應用的理想材料;(2)除自旋外,載流子同時還攜帶著能谷指標,即倒格矢空間不同位置的簡併能量極值點,這些內部自由度可用於發展新興的自旋和能谷電子學器件;(3)二維的限制和載流子較大有效質量導致了該材料中極強的庫侖相互作用,比傳統半導體材料大一個數量級以上。
  • Advanced Materials:新型高性能鋰硫電池正極材料——有機檸檬-硫
    目前,基於鎳和鈷氧化物正極材料的比容量低(小於250 mAh g-1), 同時鎳和鈷資源緊缺,環境毒性較大,因此傳統的商業化鋰離子電池存在能量密度低、成本高和環境毒性大等缺點
  •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在類金剛石碳膜的應力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索比光伏網訊:類金剛石薄膜材料(diamond-like carbon,簡稱DLC)作為一類非晶碳膜材料的統稱,主要由sp3 鍵(金剛石相)和sp2 鍵(石墨相)的三維交叉網絡混合而成,依製備方法不同可含有一定量氫,具有高硬度、低摩擦係數、高紅外透光性、良好化學惰性和生物相容性等諸多優異性能,在海洋、航空航天、生物醫用、微機電、汽車等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 裴堅、王婕妤課題組在有機熱電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能源和環境問題是當今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亟需解決的兩個緊迫問題,尋找新型清潔可替代能源成為學術界和工業界關注的重大課題。熱電轉換材料是利用塞貝克效應和帕爾貼效應實現熱能和電能直接相互轉換的材料,是重要的清潔能源材料。
  • CCS Chemistry | 有機磷腈鹼/脲二元有機催化-亞甲基--丁內酯,實現...
    青島科技大學李志波團隊與北京大學呂華課題組合作,通過選擇具有合適pKa值的脲,並與該團隊自主開發的環狀有機磷腈超強鹼CTPB構成二元催化體系,首次實現了有機催化a-亞甲基-g-丁內酯(MBL)的選擇性開環聚合。該有機催化體系合成簡單,性質穩定,容易從聚合物中除去,利於聚酯產品的放大生產和在生物醫藥方面的應用。
  • 晶片革命:二維材料顛覆傳統計算架構
    近日,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的周鵬()團隊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發表綜述文章,題為「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for next-generation computing technologies」,該篇文章從感知型計算和推理型計算兩個角度,聚焦總結了二維材料應用到矩陣計算和邏輯計算當中的方法和潛力,同時指出了二維材料和傳統材料在未來計算晶片中各自的優勢和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