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詩壇,有一個著名的「推敲」典故。
這個典故來源於唐代詩人賈島,有一次他在拜訪友人時寫下「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詩句,後又覺得句中的「推」字應換為「敲」字,他苦苦糾結,沉迷其間,竟闖入唐代官員韓愈的儀仗隊中。韓愈詢問其為何闖入儀仗隊,賈島就把他的詩句和糾結字眼的事情說與韓愈聽。韓愈聽後非常感動,覺得賈島真是認真做學問之人,並認為「敲」字比「推」字好,能更加細緻體現詩人對朋友的禮貌,也符合夜晚場景。賈島聽後連連贊同。
從此,「推敲」一詞便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覆琢磨,反覆斟酌。
從這個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出賈島是很注重造詞遣句的,說自己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雖有誇張的成分,但也能看出寫詩並非易事,要寫出好詩更是難上加難。賈島就是苦吟詩人的代表,行坐寢食,吟詠不輟。
生活上的貧困、仕途上的不得意,都讓賈島心裡背負著稱重的包袱,他的詩裡多充盈著愁思之苦、抑鬱之困。「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林月值雲遮,山燈照愁寂」……
但這首詩卻一掃陰霾,展露出賈島一腔熱血與政治抱負,最後兩句更是豪氣沖天:
《劍客》——唐·賈島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在本詩中,賈島以劍客的口吻寫作,仿佛劍客正在與自己交談一樣,讀來身臨其境。
前兩句,劍客說,「我花費十年打造了一把寶劍,鋒利無比的劍刃如白霜一般,卻還沒有試過。」精心鍛造的寶劍能會蒙塵,後兩句劍客則說「今天把寶劍量給您看,誰有冤屈不平之事?」言下之意,就是劍客拿著這寶劍躍躍欲試,將懲兇除惡,為民請願,掃蕩天下不平事。這便是行俠仗義的劍客。
劍客、俠士一直都是唐詩中一個重要的文學形象,也是一代文人對劍客那種有敢於「亮劍」,敢做敢為的精神的欽佩之情,有李白筆下的俠客是「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的豪氣,王維心中的俠士是「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的堅毅。
在屢試不第之時,賈島寫下這首詩歌自勉,積極自己一路前行。本詩情感直抒胸臆,好不委婉,看似寫劍客,實則以劍客自比,看似寫利劍,實則說自己有才華。賈島以俠客自居,身懷絕技,揚名江湖,為報效朝廷所重用,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艱難時莫要放棄,困苦時莫要沉淪,要像真正的俠客一般無論對手如何,一定要敢於「亮劍」,不能退縮,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