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因為在《演員請就位》中的「選妃」表現,最近遭到了全網群嘲,很多人甚至直白地留言:
郭敬明嗎?那無條件反對。
縱覽娛樂圈、導演圈形形色色的人,很少有人會像郭敬明這樣,因為一檔綜藝上的表現,就遭遇到一邊倒的輿論抨擊,甚至不止是被吃瓜群眾罵,還被圈裡的各個大佬明嘲暗諷,連個「客觀中正多角度剖析人格」的都不存在。
提到郭敬明,簡單粗暴極了:拜金、抄襲、詭辯、沒有專業能力……
郭敬明怎麼就混成這樣了?
咱們先來回顧下他做了什麼觸犯了「眾怒」。
郭敬明被罵,這次又是因為《演員請就位》中的各種不專業的表現。
本身,郭敬明和爾冬陞、趙薇、陳凱歌幾個人並列為節目導師,就飽受了詬病,不說別的,爾冬陞、趙薇、陳凱歌,隨便拿出一個人來,都是有足夠的作品說話的,而郭敬明是作家出身,雖然執導過幾部電影,但一直深受詬病。
無論是在演戲的專業知識上,還是在導演功力上,都和其他三人不在一個水平線。
而一出場就在風口浪尖的郭敬明,自己也多少有點拎不清,引發爭議的直接導火索,就是郭敬明手中代表權威的S卡。
在一期節目裡,郭敬明不顧其他導師的意見,一意孤行地向演技明顯不足,甚至可以說是全場最差的年輕演員發了代表晉級的S卡。
這樣的標準,自然難以服眾,節目現場,張大大就直接質疑:
如果這能拿到一張S卡,那麼爾冬陞導演應該補給自己一張。
然而,郭敬明沒有因為導師和選手的集體質疑有所改變,並給了大家一個滴水不漏的說辭:
我最簡單的標準,就是我給S卡的人,是我想找他拍戲。
陳凱歌聽到這句話,直接說了一句:這太讓人驚訝了。
一時間,一張S卡,在網絡上引發了持續發酵,就連南方日報都加入了罵戰,說看你「選妃」,真的挺沒意思的。
而郭敬明,從去年被李成儒怒懟,到今年被全網怒懟,卻一直都保持著一個油鹽不進的姿態:存在即合理啊。
「你可以不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但是請允許它的存在。」
想當年,多少人也是跟著郭敬明的文字成長的,他的書,也算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先不論是否抄襲)。
如今看他書的人走過了而立之年,郭敬明也37歲,步入中年了。
可有多少當年喜歡他的人,現在也脫了粉,對郭敬明失望至極,甚至參與了這場全網狂歡。
如果說,演員裡面有著總是被觀眾質疑的「流量小生」「流量小花」,那麼,郭敬明就堪稱導演圈裡的「流量導演」。
想來,郭敬明如今遇到的這滑稽一幕,在他將自己定義為老闆,而非文人或者導演的那一刻,就埋下了伏筆。
稱郭敬明為「流量導演」,實在是因為他的作品幾乎無法證明他自己的能力。
從2012年開始,郭敬明正式踏入導演行業。
憑藉著十多年來寫書積累的名氣,郭敬明的導演處女作《小時代1》稱得上絕對的熱門。
上映首日,排片率便達到了為43.31%,收穫了7300萬元人民幣的票房,刷新2D國產片最高首日票房紀錄。
然而,轉型做導演之後,負面評價卻比前幾年更多了。
你說《小時代》成功嗎?
也算成功,票房可觀,而且郭敬明還憑藉這部影片,獲得第1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新片「最佳新人導演」獎。
但你說失敗嗎?也失敗。從《小時代1》開始,郭敬明導演的作品就等同於爛片的代名詞,甚至以其奢靡、拜金、狗血的劇情,遭到了官媒的批判。
到了《小時代4》,「厭小時代」已經成為日益高漲的集體情緒。
而郭敬明,就在這樣的爭議之下,無數次成為話題的中心。
郭敬明在那時,就遇到了從上到下,從圈裡到圈外的集體反對。
老梁曾經直接地在節目中批判過郭敬明。
到了2016年,《爵跡》上映, 這部影片遭到的攻擊差不多趕上了前四部《小時代》之和,直接讓郭敬明一直表現出來的無所謂徹底崩盤。
在發布會現場,郭敬明委屈到極致,忍不住流淚說道:
「是不是因為我叫郭敬明,做什麼都是錯?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們才不會罵《爵跡》?」
他的委屈外人可能無法感同身受,但是從導演郭敬明,再倒著往回看作家郭敬明,你會發現並非大眾對郭敬明太苛刻,實在是他走的每一步,都在打自己的臉。
十年前,郭敬明27歲。接受過一次網易的採訪,當時距離《夢裡花落知多少》的「抄襲案」只過去了三四年。
抄襲一事,本就不光彩,一個拿著巨額版稅的作家,作品竟是抄襲而來的,這樣的「作家」頭銜本身就極度讓人不適。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面對種種負面評價,郭敬明不僅沒有被淘汰,或者說被封殺,反而越混越好,最後直接躋身中國作家富豪榜,還順利加入了作協。
根據中國作家富豪榜的統計,郭敬明個人2009年一年就有1700萬進帳,比2008年多賺400萬。
在這之前,他已連續六年排在國內暢銷書排行榜第一位。
這還不算完,他的公司更賺錢。
記者問他:你的公司一年創造的財富大概有多少?
郭敬明答:幾億吧,去年三點多億。言談之間,對自己的成就非常自信和得意。
記者又問:那你現在大概的身家是多少?能否給我們一個大概範圍?
郭敬明笑著說:沒算過耶。
著名的出版人路金波曾經說過:
「郭敬明是只兇猛的商業潛力股。如果沒有郭敬明,《最小說》旗下的作者新書只能賣3000本,但封面一旦寫上『郭敬明推薦』,就能賣出三萬本,他像一個金爐,你在裡頭沾點金,就能賺錢。」
因此,那個時候發展勢頭相當猛的郭敬明,對自己的未來顯得躊躇滿志,定位也相當高。
如果不是站在10年後看這場訪談,郭敬明就是個極其勵志又清醒的奮鬥者。
不信你看他說得多好:
在被問到是否會因為成就膨脹時,27歲的郭敬明當時是這麼說的:
「這個社會,你越成功,大家對你的要求就越高,比如你取得了商業的成功,大家會要求你在文化上,在精神深度上也要成功,大家會賦予你越來越多的責任,會告訴你應該做慈善,應該做表率,應該不崇拜名牌,應該為青少年樹立榜樣,大家對你的要求變得越來越多,這是我有壓力的地方,所以根本不可能膨脹。」
句句透漏著一個成功人士需要肩負的責任和重擔。
面對質疑,他又坦言自己很努力,也很辛苦,付出了很多常人看不到的東西,比如說,經常熬到半夜,5年沒去旅行過。
而對於外界的一切抨擊,郭敬明說自己是被誤解了,但是清者自清,沒必要刻意澄清什麼,他不在乎這些,他只想做出成績。
「到了現在,10年過去了,最開始有很多人說『他就是一個憑運氣一直走到現在的傻小孩,他也不會寫文章,也沒有才華,』但是到了10年之後,我依然是中國賣得最好的作家。
我希望成為一個好的作家,我希望自己的名字可以留在人們心裡,可能10年、20年、甚至是50年之後,大家回想起來會說『我曾經在那個年代看過一個作家,他影響了一批人,影響了一代人。』」
看看,真是說得很好。
一個普通出身,靠自己努力實現逆襲,不畏懼暴風驟雨,壓不垮、打不倒,相信時間可以證明一切的人設,躍然紙上。
如今,又一個10年過去,當年27歲的郭敬明在這大段大段的表達裡,只說對了一件事:
時間的確證明了一切。
證明了他是如何為了流量,為了金錢,一邊折了自己本來就不直的腰,一邊還要擺出我是郭敬明,我很牛的樣子。
打臉第一步:
他說最希望成為一個好作家。但郭敬明最先做的轉型,就是把自己從作家,變成了作家的老闆。
辦雜誌,培養寫手,郭敬明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是一個巨大的流量池,在他的帶領下,公司如火如荼地發展,他的身價也越來越高。
於是,比起作家,他便更像一個成功的商人,並且,他坦然地用自己做商人賺來的錢,改變了自己的生活。
有一天,郭敬明坐車偶然路過上海靜安區一座三棟獨立洋房,立刻就看上了這裡,於是便讓助理四處打聽,最後他找到中介把這棟價值幾億元的洋房買了下來,這個地方,就是汪精衛四姨太住宅的舊址。
買下以後,他在房間裡放置的全部都是奢侈品,從沙發茶几到吊燈、睡床,統統都是超級昂貴的名牌。
並且,郭敬明還不止這一處房子,他甚至曾任性地稱:「我有時候會為了放家具買房子。」
這樣的舉動,讓郭敬明從此背上了炫富的帽子。
但從本質上來說,這樣做倒也無可厚非,多少商界大佬,住豪宅,到處置業,都是常見的事,怎麼到郭敬明這就過不去了?
大概是他明明就是依靠抄襲發的家,這樣你就低調點,多出點原創作品好讓自己服眾,可郭敬明偏不,不僅一路高歌猛進,還高調炫富,這樣的錯位,才讓很多看客都感到頗為不適。
打臉第二步:
2011年,郭敬明那個時候還在寫,12月,先是寫了5年的《小時代》終於完結,三部曲以首印200萬冊的傲人之姿上市;
緊接著,2012年年初,他以《臨界﹒爵跡》系列,包攬了2011年度暢銷書虛構類前五名中包括冠軍在內的三個席位。
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作家郭敬明做了第二次轉型。
從《小時代》確定開拍的那一天,郭敬明就又為自己附加了一個身份——導演。
郭敬明說,希望成為一個好的作家,希望自己的名字可以留在人們心裡,可能10年、20年、甚至是50年之後,大家回想起來會說『我曾經在那個年代看過一個作家,他影響了一批人,影響了一代人。』
然而到現在,當了導演的郭敬明,留在人們心裡的,大概都是為了割韭菜而刻意塑造的狗血青春。
他是導演,是商人,卻偏偏離作家越來越遠。
打臉第三步:
他說自己不會膨脹,但他走過的路徑、奢靡的生活、自負的言談,無一不表現著他的膨脹至極。
他曾說取得了商業的成功,在文化和精神深度上也要成功,應該做慈善,應該做表率,應該不崇拜名牌,應該為青少年樹立榜樣。
結果,他處處都是反著來的。
不僅作品裡處處充滿享樂主義,他自己就身體力行地做了表率。
所以,賺錢,做商人,這些都無可厚非,歸根結底,郭敬明最被人詬病的,還是他的價值觀。
打臉第四步:
郭敬明說,自己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只想做出成績。
可如今大眾看到的,是郭敬明20年如一日的停滯。
他今年都37了,你看到他在《演員請就位》中表達幼稚的樣子,你敢信嗎?
但從《夢裡花落知多少》、《悲傷逆流成河》到《小時代》、《爵跡》。郭敬明早就過了青春期,卻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
有評論說,不是郭敬明低智,而是他太聰明了,如此龐大的青春市場,作為一個商人當然要做下去,郭敬明同時也知道什麼有流量,而流量就是金錢。
但是真是如此嗎?
倘若一個人可以有正面的流量,他為何非要負面的流量?
郭敬明在大眾面前所傳遞出來的信號,是他一直覺得自己是有才華的,比如他曾說暗地裡很努力,要做出成績給大家看。
然而這十年,他走的每一步,都事與願違。
去年,因陷入李成儒罵戰的郭敬明被多次推上熱搜,面對外界的嘲諷,有人發文替郭敬明叫屈,說那些罵郭敬明的人都是吃「人血饅頭」。
這篇文章下面的高贊留言實在極了,這位網友說:
「沒人說不允許郭敬明拍電影,只是已經很多年過去了,他應該有一些突破。」
37歲的郭敬明,《夢裡花落知多少》已成過去,《小時代》也已經成為過去,生活的奢靡、做老闆的負面新聞,都可以成為過去。
但他站在《演員請就位》的舞臺上,卻沒有讓人看到絲毫的進步。
憑外貌「選妃」,不具備專業知識,從表達到動作都幼稚極了。這不是一個暢銷書作家應該具備的表達能力,也不是一個現任導演應該具有的最起碼的職業品格。
所以,回到開篇,為什麼郭敬明就混成這樣了?
還是那個答案,在他將自己定義為老闆,而非文人或者導演的那一刻,就決定了。
當一切只為了賺錢,而非同時讓自己保持成長,那麼最後只能被金錢所累。
如果郭敬明在下一個十年還認識不到這一點,那屬於他的「小時代」,被淘汰是遲早的事。
流量明星在《演員請就位》裡無所遁形,流量導演也一樣。既想靠流量圈錢,還想贏得觀眾的口碑,只能說,想得有點美,想得也有點多了。
. END .
【文| 藍橙】
【編輯| 書院】
【排版 | 毛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