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杖(梵khakkara),為比丘行路時所應攜帶的道具,屬比丘十八物之一。梵名音譯作吃棄羅、吃吉羅、隙棄羅;又稱有聲杖、聲杖、禪杖、鳴杖、智杖、德杖、金錫、杖。
關於錫杖的由來,在《毗奈耶雜事》中說是為了比丘託缽時,不驚嚇到施主家所為:「苾芻乞食入人家,作聲警覺,拳打門扇,家人怪問。佛言:『應作錫杖。』苾芻不解,佛言:『杖頭安鐶,圓如盞口,安小環子。』搖動作聲而為警覺。……至不信家,久搖錫時,遂生疲倦,而彼家人竟無出問。佛言:『不應多時搖動,可二三度搖,無人問時,即須行去。』」
其形狀分三部分,上部即杖頭,由錫、鐵等金屬製成,呈塔婆形,附有大環,大環下亦係數個小環。搖動時,會發出錫錫聲。中部為木製;下部或為錞、鐏、鐵等金剛所造,或為牙、角造。《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中說:「西方所持錫杖,頭上唯有一股鐵卷,可容三、二寸。安其錞管,長四、五指。其竿用木,□細隨時。高與肩齊,下安鐵纂,可二寸許。其鐶或圓或偏,屈合中間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銅、鐵任情。」
據《大唐西域記》卷二<洛陽伽藍記>卷五所載,北印度那揭羅曷國存有佛陀所持的錫杖,其長丈餘,以白鐵作鐶,旃檀為笴,盛於寶筒中。我國唐代有通身皆鐵質,杖頭安四股者,然義淨以其為並非本制。日本現今則有二股六鐶、四股十二鐶等類,且大鐶中心飾有寶珠、五輪塔、佛像等。
錫杖的意義
除了生活中所需,錫杖也有深刻有意義。在《佛說得道梯隥錫杖經》中說:「佛告比丘:『汝等應受持錫杖。所以者何?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執故。又名智杖,彰顯聖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聖人之表幟,賢士之明記,道法之正幢。』迦葉白佛:『何名錫杖?』佛言:『錫者輕也,倚依是杖,除煩惱,出三界故。錫,明也,得智明故。錫,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結使故。錫,疏也,謂持者與五欲疏斷故。』」
而依錫杖的不同形狀,也象徵不同的意義。同經中說:錫杖有三錞,代表憶念三塗苦惱,則修戒、定、慧;念老、病、死三災,則除貪、瞋、痴三毒等等。而四股者,則是斷除四生(胎生、卵生、溼生、化生)之輪迴,或表苦、集、滅道四諦。
十二環者,表十二因緣,通達無礙,三重四股,以念如來七覺意法,通錞鑽八,用念八正道,二股是迦葉如來所制立也,令諸眾生記念二諦:世諦、第一義諦,以立其義。
錫杖的功用
關於錫杖的功用可分三種:
1、用於驅遣蛇、毒蟲等物:如《四分律》卷五十二說:「諸比丘道行見蛇、蠍、蜈蚣、百足、未離欲比丘見皆怖,白佛。佛言:『聽捉錫杖搖。』」《十誦律》卷五十六中說:「佛在寒園林中住,多諸腹行毒蟲齧諸比丘,佛言,應作有聲杖驅遺毒蟲。」這是說佛陀在世時,有比丘行於路上時,見到蛇、蠍、毒蟲等物,心中怕怖,甚至有比丘被咬傷,於是佛陀說,應做有聲的錫杖來遣散毒蟲。
2、比丘於街上行乞託缽時,用來警覺施主或預防牛犬:如《有部毗奈耶雜事》中說:苾芻到他人之舍乞食,不可打門,應搖動錫杖作聲,以為警覺。又,《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亡財僧現>條中說:「言錫杖者,(中略)元斯制意,為乞食時,防其牛犬。」
在日本,天台、真言等宗於法會時皆振短柄錫杖,唱梵唄,其認為振錫杖所發之音具有特殊咒力。而所唱梵唄亦稱錫杖,為四法要之一,有九條、三條之分。九條有讚頌九節,又稱長錫杖;三條則是誦讚頌九條中之最初二條及最後一條,亦單稱錫杖。又,法會時,唱錫杖之頭句,振錫杖之職眾稱為錫杖眾。
在密教,《大日經疏》卷六所載阿闇梨所傳漫荼羅圖位中,在釋迦院列有如來錫杖菩薩,此系錫杖之擬人化。又,千手觀音四十手中,有一手持錫杖,稱為錫杖手。另外,八臂不空羂索菩薩、地藏菩薩等亦持此杖。
錫杖的故事
錫杖是比丘隨身攜帶的器具之一,也留下許多故事。
在《唐高僧傳·僧稠傳》中記載說:「僧稠前往詣見懷州西王屋山修法的途中,聽聞兩虎交鬥,咆哮聲響震動山嶽,僧稠即以錫杖途中調解,於是兩隻老虎便各散而去。」
在《傳燈錄》中也記載鄧隱峰禪師的故事,鄧隱峰禪師冬季居住于衡嶽,夏日居止於清涼山。在唐元和年間,禪師登五臺山,出淮西時,恰巧遇到吳元濟阻兵違拒王命,官軍與賊人交鋒,打得不可開交,未決勝負。禪師心想:「我當去解除其患。」於是禪師就擲錫於空中,飛身於兩軍上空,兩方將士看到禪師飛於空中,無不驚訝得張大了口,一時忘了打杖,各自散去。
在禪門的戒律中,除了瘋行者之外,一般的禪行者是不準顯現神通的,以免惑亂眾人。
鄧隱峰禪師示現神通之後,即入五臺山,於金剛窟前示現入滅。
---
感恩訂閱邢臺大開元寺微信,大開元寺新浪微博也已經開通,歡迎關注。祝您四季平安,六時吉祥。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