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盛世文玩 因為盛世 所以文玩
微信又㕛叒叕改版啦,
不少粉絲反映時常找不到盛世文玩,
為了讓大家能第一時間瀏覽到盛世美文,
請大家不要客氣地置頂吧。
點擊上方 「盛世文玩 」 → 點擊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 」
這樣就能每天準時相約啦
《西遊記》中,唐僧有兩件貼身法寶,法力無邊,勝過一切仙佛。但取經途中,歷九九八十一難,卻沒見它們發揮過什麼作用,蹊蹺的很。
取經前,如來佛祖為照顧取經人,也是門下弟子的唐僧(佛祖二徒弟金蟬子轉世),拿出自己珍藏的兩件寶貝,給觀音菩薩說:
這袈裟、錫杖可與那取經人親用,若肯堅心來此,穿我的袈裟,免墮輪迴;持我的錫杖,不遭毒害。
這便是小說中唐僧兩件法寶——袈裟、錫杖——最早的出處。
於是,觀音菩薩化為老僧,帶袈裟、錫杖,來到大唐國都長安城,當街叫賣,以覓有緣人。後至水陸大會,唐太宗看了喜歡,就問:
那和尚,九環杖有甚好處?
觀音道:
我這錫杖,是那銅鑲鐵造九連環,九節仙藤永駐顏。入手厭看青骨瘦,下山輕帶白雲還。摩呵五祖遊天闕,羅卜尋娘破地關。不染紅塵些子穢,喜伴神僧上玉山。
可見唐僧的大法器,實名「九環錫杖」,杖杆為九節仙藤所制,杖頭有銅鑲鐵造9圓環,平均分3股,綴在錫杖頭部。所以,唐僧所持的錫杖,可稱為「3股9環錫杖」。
01 錫杖有何講究?唐僧所持錫杖為何3股9環?有什麼法力?錫杖作為佛門正式法器,非普通隨便一個物件,講究可多了去。
《釋氏要覽》記載錫杖有兩種形制:
若二股六環,是迦葉佛制;若四股十二環,是釋迦佛制。
《錫杖經》則云:
迦葉佛為二股十二環,地藏菩薩為二股六環,釋迦佛為四股十二環。
這裡講得很清楚,錫杖多種,佛菩薩不同,所用也不同,如釋迦佛的四股十二環,迦葉佛用二股十二環,地藏菩薩僅二股六環。
不過,上面兩處對迦葉佛錫杖的記載不同,相差有6環。這個按下不提,那麼為何唐僧錫杖是3股9環?有什麼說道呢?
其一,唐僧為世間僧,不同於西天佛菩薩。實際唐代寺院所用錫杖通常6環、8環。唐僧所持9環,是以示他作為聖僧的特殊性。
其二,唐僧所持錫杖為九節仙藤所制,上有九個銅鑲鐵環,寓意九九八十一難,九九歸一之數,這倒應這部文學經典的景了。
此外,《西遊記》中唐僧錫杖的確沒有發揮威力,但在這部經典小說的宋代藍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裡,就描寫到它的變化多端,法力無窮,極其厲害:
在路過九龍池時,九龍翻江倒海,欲謀害唐僧性命,唐僧的錫杖瞬間化為一條鐵龍,與猴行者一起纏鬥九龍,最後還打贏了九條龍。
02 佛寺出土國寶,3枚錫杖個頂個珍貴,還有一枚被譽為世界「錫杖之王」唐僧的錫杖作為大法器,法力無邊,它也不過是小說虛構。
而現實中,錫杖到底什麼樣子?與唐僧九環錫杖一樣嗎?
暫時將目光轉回到中華文明發祥地的陝西,寶雞扶風法門鎮,有一座千年法門寺。
1987年春,寺院高約50米的舍利塔下,突然發現一座儲滿珍寶的地宮,其中不乏重量級國寶,最著名的3件: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八重寶函、銅浮屠,被國家首批列為禁止出國展覽文物。
為首這一件: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長約2米,重約5斤,材料全部採用金銀鍛造,其中金2兩,銀58兩。
這錫杖分3部分:杖身、杖首、杖頂。
杖身中空,外體纏繞枝蔓,上刻圓覺十二僧;杖頂仰蓮流雲束腰座,座頂一枚智慧珠。
錫杖的重點,在杖身上面一大禿嚕,即雙輪四股十二環。
雙輪,細銀絲盤成雙桃,接於杖身,狀如兩輪。
四股十二環,兩輪中共掛12個圓環,平分為四股,則每股3個環。
錫杖如此設計,代表著佛教的教義。
雙輪4個大環,寓意四諦:苦、集、滅、道。苦指人生皆苦,眾生無知。集指自尋煩惱,集苦為樂。滅指滅苦因果,離苦得樂。道指求證道果,究竟法門。
12小環則代表十二因緣,從無明開始,依次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最後老死,就這樣前後循環,互為因果,生滅虛妄相續,如環無端無盡。
在錫杖股側,有約百字銘文,清楚交代了錫杖來歷及主人:
文思院準鹹通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銀金花十二環錫杖一枚,並金共重六十兩,內金重二兩,五十八兩銀,打造匠臣安淑鄖,判官賜紫金魚袋臣王全護,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詣,使左監門衛將軍弘愨。
公元873年,唐代最後一次也是最盛大的迎佛活動,唐懿宗下令打造它,專為迎佛真身而供奉。所以,錫杖的主人本是唐懿宗。此外,唐帝為這次活動還捐贈數千件珍寶,事後全部封進舍利塔地宮,直到1200年後被現代人發掘,才重見天日。
無論從該枚錫杖的材質、重量、長度、銘文出身以及四股十二環的形制,作為佛教至高權威的象徵,它又是出土錫杖文物中的世界之最,而且出處表明它級別最高,當之無愧獨佔「錫杖之王」的寶座。
所以,唐僧九環錫杖雖寓意「九九歸一」,在《西遊記》小說中也自圓其說,且含義獨特,但融入民間信仰和道教內容,與純粹佛教教義所支撐的雙輪十二環錫杖之王相比,實際意義、價值和影響力顯然遜色很多。
不過,一為虛擬,一為實物,表面上3環差距,實際是兩個世界的距離,也似乎沒有可比性。接下來圍繞實物錫杖,逐一比對,看看究竟誰高誰低。
03 世界錫杖之王PK其他實物錫杖的碾壓優勢,體現在哪兒?除了錫杖之王,已知的錫杖文物中,比較有名的3件。
首先第一件,是在法門寺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出土前,日本的唐代白銅頭九環錫杖,被日本專家稱為世界第一,也一直認為是最高級別的錫杖,據說收藏在日本正倉院。
從錫杖出身、材質和形制看,這枚白銅頭要遜色多了,銅製不說,只有九環,且杖身沒有鏨刻文字,未標明錫杖主人。而法門寺雙輪十二環錫杖,金銀材質,造型長大,為唐皇敕造御賜供奉之物,各個方面都堪稱頂級。
接下來還有兩枚錫杖,其實與錫杖之王同出法門寺地宮考古挖掘中,一枚單輪二股十二環純金錫杖,長約28釐米,直徑如普通鉛筆粗細,重約半斤,純金打造。
二股十二環純金錫杖
該錫杖同樣屬頂級法器,為密宗結壇作法之用,輪呈心型,寓一心向佛,杖頂智慧珠,輪心一坐佛,有背光,代表心中有佛,輪兩側各有六枚細錫環,共12個。
二股十二環純金錫杖
另一枚鎏金二股六環銅錫杖,在眾多法門寺珍寶中,幾乎沒什麼存在感,而且在前兩枚美輪美奐錫杖的映襯下,高175釐米、管徑2釐米的它猶如空氣一般,甚至都很難查到它的相關信息。
鎏金二股六環銅錫杖
總之,錫杖之王長且重,材質佳,出身最好,集所有優勢於一體,出手就是王炸,在世界錫杖叢林中,絕對獨一號也是沒誰了的存在。
04 錫杖究竟有何用處?大眾混淆錫杖、禪杖,錯得有多離譜!錫杖音譯:吃棄羅、隙棄羅,可知它來自印度,隨佛教傳入中國,經本地化演變,據其功用,才正式譯成諸如:錫杖、聲杖、鳴杖、智杖、德杖等,不一而足。
由此可見,錫杖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幾種:
(1)首先是一件法器,可以在法會或佛教活動中作表法之用。如傳戒作為聖物,新戒輪番觸摸,成為固定的一項儀式。
(2)錫杖在過去發揮更多的實際作用,佛經有云:到他人之所乞食,不可打門,應搖動錫杖做聲,以為警覺。所以僧人外出行腳乞食,手持錫杖晃動,使杖首環股相碰,發出泠泠響聲,可於門外示意或告知屋內施主。同時還規定不可多搖,3次即可,如無響應,即刻離去。
(3)當然外出時,僧人手持錫杖,也作防身之用,避免野獸、歹人侵害;而年老體弱的僧人,將其作為拄杖,即可輔助行走。
所以說,常用的以銅鐵錫為材質製作的錫杖,有股有環,環套股中,上下竄動發出震響,可驚退禽獸,可至家乞食,既可拄扶行走。
距今1600多年,南北朝《得道梯橙錫杖經》,專門記述錫杖的意義、作用和注意事項,除了提到上述功用之外,還特別指出:
所言錫杖者,錫者輕也,依倚是杖,得除煩惱,出於三界,故曰輕也;錫者明也,持杖之人,得智慧明,故曰明也;錫言不回,持是杖者,能出三有,不復染著,故曰不回。
該經出現較早,所以這裡指出錫杖本意——「錫」代表:除煩惱、明智慧和堅定目標信仰,在當時環境下是確定的了。
其實,錫杖是大乘比丘攜帶的十八物之一,其他還有楊枝、三衣、坐具、瓶、缽、香爐、佛像、經、律等。而小乘比丘只有六物,並無錫杖,相當於簡化版。
相比錫杖,還有禪杖,《水滸傳》花和尚魯智深的兵器,就是一件62斤渾鐵水磨禪杖。
這混鐵說的蹊蹺,貌似也如錫杖金屬製成,其實二者完全不同。
首先,禪杖的出處完全是佛教中國化之後,禪宗萌生,一葉生五花才有的東西,是禪門坐禪時,作為警醒警睡的工具,它是一塊木板、木棍,而非金屬器物。也有竹葦製作,反正都是溫和之物,沒有大殺之器。
我們在現代影視劇中,看到魯智深的禪杖變成了月牙鏟,一頭月牙,一頭利鏟,其實是不符合原著描述的實物禪杖原貌的。而《水滸傳》描寫魯智深開打的場面,通常是「掄起」,而非用「鏟」的動作,如細細體味,就大體能明白他手中所用為何物了。至於說是混鐵,無非一根鐵棍罷了。
而且,坐禪時為方便使用,禪杖一頭還包裹軟布,在用來敲擊禪者,既起警醒,也不至於用力過頭兒而造成傷害。
這些在北宋佛教書籍《釋氏要覽》中,早已講得明白:
禪杖竹葦為之,用物包一頭。令下座墊行;坐禪昏睡,以軟頭點之。
聲明:圖文來源頭條號「文字手藝人」,轉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