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半斤八兩》談港式喜劇和香港電影
一、香港電影的歷史
60s 香港電影 邵氏 邵逸夫 武俠 古裝片
張徹 胡金銓 大陸移民香港東南亞 觀眾希望以電影方式懷念國族母體 給予鄉愁
70s 香港經濟騰飛 亞洲四小龍
嘉禾 鄒文懷 李小龍 許冠文《半斤八兩》許式喜劇(文武英傑)觀眾希望展現香港當下的電影 紀錄片形式拍香港街頭
70s觀眾對香港文化的認同
城市電影
80s 香港電影黃金時代
吳宇森 成龍 時裝化 現代都市空間作為文化符號《警察故事》自信 正面 陽光 維護法制
後97
《新警察故事》文化自卑
二、許式喜劇
1. 空間呈現:直面70s香港市民社會,現實生活
從空間的角度看電影 紀實鏡頭 大遠景拍攝香港的城市 文化視野
2. 典型空間與典型身份
電影結果 獨立場戲
香港典型空間 工廠流水線 情趣酒店
典型電影在典型空間呈現典型時代
典型身份:打工者(年輕人 移民)
底層市民 底層欲望和審美
3. 轉型中的香港社會
發展中的朝氣蓬勃 東西方文化碰撞 市民社會的形成 發洩慾望
三、對中國大陸啟發
1. 馮小剛
馮氏喜劇 新市民電影
《手機》《非誠勿擾》
從北京市民價值觀到上流社會階層趣味
2. 現實底色衝淡
大片化 重工業 高投資 完整製片發行限定了電影的類型和樣式
四、動作喜劇和語言喜劇之比
1. 行動調度展示人物動作
廚房食材 呼應李小龍
2. 香港的生活空間
人物行動 後廚打架(典型都市空間)日常生活符號作為武器 空間成就了動作喜感
3. 從電影市場的角度:接受與類型
卓別林《摩登時代》流水線的肢體語言
動作喜劇有更廣泛的接受度 而語言喜劇弱於動作喜劇的理解(周星馳 馮小剛在南方接受度弱於北方)
成龍電影 動作喜劇 各種類型元素的結合
《喜劇之王》《食神》多類型結合 愛情+喜劇
4. 周星馳與王晶 無釐頭
解構 戲仿 拼貼
《大內密探零零發》多ip 非嚴肅 在後文拆解剛才的故事 出戲與入戲的虛假
五、港式喜劇與香港電影的可愛之處
1. 市民社會的立場與審美
(真實的人性 本色演出)虛偽做作
電影院裡面的場面調度 體現電影受眾與立場
2. 特定年代的文化記憶
70s80s 賈樟柯 香港電影的元素《江湖兒女》漂泊的移民社會
3. 電影製作機制靈活
六、致敬香港電影
成龍1954 許冠傑1948 周星馳 1942
徐克 陳可辛 大陸電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