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大早,刷朋友圈的時候刷到了一條卡地亞Cartier的朋友圈廣告。
點開一看,頭圖第一屏就是一條非常大片感的視頻宣傳短片,代言人是出演了電影《斷背山》的男主之一的傑克·吉倫哈爾Jake Gyllenhaal,感覺跟品牌氣質還挺符合。
不過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沒有找到對應的視頻,那乾脆就用另一個卡地亞經典視頻替代好了。
總之,每次看這些大牌的廣告宣傳片,都覺得是一種視覺享受,可以和電影畫面相媲美的了。
但是,當我繼續將廣告頁往下滑,卻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真的很難想像這是一個大牌奢侈品的頁面設計。
因為平時我們對於大牌的設計印象,要麼是簡約的,要麼是太深奧看不懂的,但不管怎麼樣那種給人買不起的感覺的氣質形象是不變的。
可是這裡,如果不是因為這裡帶有cartier的logo,你真的很難把它與好幾萬-幾十萬價格的產品聯繫起來。
首先,標題和手錶的陰影的處理方式,給人感覺很廉價,像是程式設計師直接寫代碼寫出來的;
其次,標題與下面樓層圖片的間距非常不統一,一下子間距很小,一下子間距又很大,跟鬧著玩兒似的,可以說是很隨意了;
第三,那些大大小小的文字排版節奏非常亂;
總而言之,看起來就是很山寨,很廉價感。
說實話,估計就連一個賣幾百元手錶的淘寶店鋪都不會允許自己家的頁面看起來這麼掉檔次吧,可是一個賣幾萬元幾十萬元的奢侈品品牌卻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
按理,這些品牌應該不差錢請好的設計師才對,我百思不得其解。
後來我又去翻了一下cartier的官網,也是發現了很多不太注重設計細節和體驗的地方。
比如,昨天的頁面長這樣:
今天的頁面變成了這樣:
今天雖然比昨天看到的官網頁面要稍微好一點,但依舊給人的感覺是:要不是有攝影大片和超模明星的氣質在那裡硬撐著,這些頁面設計看起來簡直就像是半成品有沒有!~
尤其是那些那些Banner設計、文案排版、按鈕的位置等等,你會發現,我們平時所說的做設計要講求平衡、節奏、韻律、細節等等,在這裡幾乎沒有。
我就拿其中2張Banner舉個例子:
比如今天的官網的第二屏Banner圖,視覺上其實是非常不穩的,整個重心都非常靠左,右邊空出一大片不知道是要幹什麼。
就算是要留白,其實也是要考慮整體畫面的平衡性才對。
於是,我只是簡單給它調整了一下布局,整個Banner看起來就平衡多了,如下圖所示(呵~我真是飄了,居然敢私自改大牌的稿子):
這裡還有一個細節,就是我們常說的視覺引導的作用。
可能很多人會說,既然要保持畫面平衡,那麼原Banner圖右邊空出了那麼多,我們為什麼不把文字和按鈕放到右邊去呢?這樣不是畫面也平衡了嗎?
但其實在這裡不適合這麼做,因為我們的目的是希望用戶點擊按鈕,那麼我們在做設計的時候就去設計一個視線引導的方向,把用戶的視線吸引到按鈕上去才對。
比如,在這裡的視覺引導方向是這樣的:眼睛-手錶(報紙)-文字按鈕,從右往左這麼一個人眼睛的視線順序,整體非常流暢。
但如果把按鈕放右邊,那就相當於背道而馳了:人眼睛的視線方向是把你的視線往左吸引,但是按鈕又在右邊,你說你到底看哪裡?
好,這個知識點講完了,我們接著看下一張Banner:
這張Banner圖,其實整個大的氣質感覺和色調什麼的,都還是挺符合主題的,畢竟是跟故宮合作,要體現文化底蘊+時尚的結合。
雖然第一眼看覺得這畫面很分割,但看久了也覺得還行吧,至少畫面平衡。
但是再仔細看,其實這個Banner文案的排版有點亂,還有中間文案的處理方式也比較隨意。
但我們也不糾結文案那裡的處理方式了,看得過去就行,但是左下角實在是有點看不下去,因為它要說居中對齊也沒有居中,標題距離偏差了近20px。
而且它這裡連安全距離也沒有考慮,左邊文案直接就貼邊上了(所謂安全距離就是,你的文案距離上下左右的距離要大於0,不然在不同尺寸的屏幕上顯示內容可能會顯示不全,並且視覺上也不好看,當然,海報設計並沒有這種規定),還有畫面裡出現的2條橫線,粗細也比較隨意。
於是,我就簡單做了一些調整,你看這樣是不是會舒服些?如下圖所示:
另外,我個人感覺「有界之外」這大標題已經比較突出了,英文也出現了2次,所以我把左下角的英文文案重點改成了突出「cartier and the palce museum」,感覺會更合理一些。
以上所有這些我提到的問題,或者我所修改的點,其實都非常細微,但是你對比之後就會發現,視覺效果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所謂的細節影響品質。
說到細節,上次有一位麵粉參與了我的照片海報設計練習,她拿我的帽子照片做了一幅海報,被我評為了優秀作品,但我依舊還是給她提了一個小小的意見,也就是帽子的陰影處理方式。
這是麵粉的海報原圖:
這是我給他的點評:
然後這位妹子聽取了我的建議,重修修改了一版發我看:
僅僅只是這個陰影細節的優化處理,最終的效果卻差別很多,看起來畫面精緻了不少,如下圖所示:
所以,細節決定成敗,這話可不是瞎說的。
那麼,我們繼續回到cartier的官網頁面上面,如果我把修改之後的banner替換上去,我們再看看整體的效果,如下圖所示:
其實我的改動並沒有很大,但是整體的視覺感覺卻舒服了很多,如果再精細一點整體去調整,最後的效果當然會更好,只是在這裡因為時間的關係我也沒再繼續改了。
最後,我又點開商品搜索列表頁看了一下,頁面效果實在是有點隨意,也像是程式設計師一手包辦的,而並不像是經過設計了的頁面。
因為,但凡出現了多顏色可選的情況,這些商品圖就沒法對齊,高高低低的,整個頁面看起來就相當的亂。
看看人家電商平臺是怎麼把商品布局處理的井井有條整整齊齊的:
其實只需要固定好一個位置尺寸,把顏色和產品圖填充放進去就好了,畫面就會看起來井井有條,但是這些大牌的官網卻依然處於比較落後的狀態,不禁讓人感嘆:
這些大牌奢侈品的廣告往往都拍的非常精緻,但是頁面設計為何如此一言難盡?
很多麵粉如是說:
大牌捨得砸廣告、捨得請牛逼的攝影師拍片、捨得請代言、捨得在最繁華的店鋪裝修最豪華的實體店鋪,但偏偏在頁面設計這塊卻得過且過。。。。
按理說,請一個專業點的設計師操刀花的錢跟拍一支廣告做一次推廣花的錢比起來,應該說是九牛一毛了,但即便是這樣的大牌,也不願意這麼做,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後來一位麵粉來找我聊天,說出了其中的原因,其實,這事比想像中的複雜:
果然天下甲方是一家,不管有錢沒錢噠——難搞。
寫在最後
之前很多人都會覺得做電商設計的比較low,其實呢,我倒覺得很多電商平臺以及店鋪的設計細節和體驗各方面其實都做的比那些大牌的官網要好得多。
我發現很多小品牌小店鋪在設計上反而越來越用心,捨得花錢,因為他們的客戶群體大多來自線上了。
而大牌們,依舊是大手筆的砸廣告砸代言、拍宣傳片、搞贊助,但是在頁面設計上卻不太捨得投入或根本就不care。
在很久以前,在我研究了很多不同定位的品牌和店鋪之後,我當時對於大牌的詳情頁和專題頁設計的總結就是:簡約、不花裡胡哨、大量留白、模特氣場強大、產品圖質感好等。
因為人家面向的客戶群體就是不差錢或虛榮心比較強的人,要的就是「只有我買得起,你們這些一般人根本買不起」的feel。
而現在,我會覺得,可能人家只是明白要把錢花在刀刃上的道理罷了,線上的頁面設計差不多就行了。
其他的who care?
畢竟大牌奢侈品,只要繼續砸廣告、請明星代言,樹立稀缺&高大上的身份象徵,閉著眼睛都會有人去買。
好了,這裡是《做設計的麵條》,一個可以幫助你成長的電商設計公眾號,喜歡我的文章就把我設置為星標吧(點擊藍色公眾號名字後再點擊右鍵即可設置星標啦~),我們下期再見!~
---這裡是做設計的麵條的第442篇原創文章---
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名稱和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