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庚伢子到雷鋒

2021-03-02 全國政協
餘瑋

雷鋒

2020年,是雷鋒誕辰80周年。

1940年12月18日,在湖南省望城縣安慶鄉簡家塘村一戶貧苦農家裡,一個小男孩呱呱降生。因為這一年是農曆「庚辰」年,他的父母給他取了個乳名「庚伢子」,孩子的叔祖則給他取了個正式名字——雷正興。此時,他的親人不會想到,這個瘦弱的「庚伢子」以後竟成為中國的紅色偶像、令世人景仰的道德榜樣。他就是雷鋒。

「我和雷鋒是本家,從苦水裡生,在紅旗下長,小時候在一起砍過柴……」筆者在雷鋒故裡尋訪到了難得的雷鋒童年見證人、湖南雷鋒紀念館終身名譽館長雷孟宣。老人體型瘦削,白髮稀疏,但精神矍鑠,聲音洪亮。談起雷鋒,他十分激動。

「雷鋒的祖父一年到頭給地主當牛作馬,竟被地主活活逼死。他的父親一生做苦工,後來被國民黨士兵和日本鬼子毒打以後,含恨死去。他的哥哥和弟弟也是在貧病交迫中離開人間的。」雷孟宣說,雷鋒的母親性格剛強,吃苦耐勞,在給地主唐四滾子家當傭人時受盡了迫害和凌辱。可是,在暗無天日的舊社會,窮人有冤無處伸,有苦無處訴。雷鋒的母親回到破舊的茅屋後,仰天長嘆,欲哭無淚,最終含恨自盡。

後來,雷鋒在他的憶苦思甜報告中這樣講述自己的身世:

「……家有五口人,爸爸、媽媽、哥哥、弟弟和我……

黑暗的舊社會是一個吃人的社會,窮人只能給富人當牛當馬,過著非人的苦日子。我家祖輩三代都是給地主做長工,維持一家半飽的生活,我爸爸給唐地主做長工時,連一家半飽的生活也維持不住……我媽媽被唐地主凌辱,我媽被逼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在1947年8月(農曆)中旬的一天晚上自殺。」

雷孟宣對筆者回憶道:「我記得很清楚,那年陰曆八月中旬出葬的那一天,大家全到了,儘管整個村子與(雷家的)親戚只有幾十人。哭靈的時候,都哭雷一嫂死得慘,所有的人都哭了,雷鋒的外婆、姑媽哭得更是傷心。大家把他的母親抬到山上,第一天沒有落土,因為風水先生說日子不好,第二天才落土。我想,雷鋒一輩子也不會忘記那場面。」

本該在父母懷裡撒嬌的雷鋒,不到7歲就變成了一個孤兒,是叔祖母養育了他。雷孟宣說:「當時,雷鋒的叔祖母家也很窮,全家8口人就靠叔祖父佃種唐四滾子5畝田,每年還了租債後剩下的糧食就不多了。叔祖父曾學過唱皮影戲,因此在每年的農閒季節,外出唱皮影戲,掙點錢補貼生活。雷鋒很懂事,總是默默地爭取為叔祖母多做點力所能及的事,砍柴、挑水、看牛、尋豬草,都搶著幹。」

雷鋒父親的生前好友、曾任望城縣安慶鄉鄉長的彭德茂回憶過雷鋒那悲苦的童年生活——雷鋒常常上山砍柴、放牛,可是,當地的柴山全都被地主霸佔了,不許窮人去砍柴。有一天雷鋒到蛇形山砍柴,被徐家地主婆看見了,她指著雷鋒破口大罵,要雷鋒把柴送到她家,並搶走了柴刀。雷鋒哭喊著要奪回柴刀,可那地主婆竟舉起柴刀惡狠狠地在雷鋒的左手背上連砍三刀,鮮血順著手指滴落在山路上……

這時,小夥伴們尋來草藥,用口嚼碎給雷鋒敷上,幫助他把柴整理好,送他回家。雷鋒含著淚花回到叔祖母身邊,訴說了被地主婆砍手的經過,叔祖母心疼得落了淚。

雷孟宣說,雷鋒手上的傷口後來受到感染,潰爛流膿,吃飯拿筷子都困難。「他的叔祖母又到山上挖些消炎解毒的草藥給他醫治,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後,傷口才慢慢癒合。」從此,那鮮明的刀痕永遠留在了雷鋒的手背上,這深深的仇恨永遠銘記在他心裡。

鄉親們雖然很心疼小雷鋒,可是連年的戰火使本來就在生死線上苦苦掙扎的老百姓們生活日益艱難,對於可憐的小雷鋒的幫助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於是,有人介紹小雷鋒去地主家做工。自從踏進地主家大門那一刻起,小雷鋒開始了噩夢般的生活。他曾這樣回憶這段經歷:

一個農民介紹我到地主家看豬,每天看10頭豬,要給豬洗澡,晚上沒有地方睡,有時還要同豬睡。有一天掃豬欄掃得不乾淨,地主卡著我的脖子打。過年地主吃魚吃肉,把剩肉餵狗,我也想吃點,我撿了餵狗的肉吃,被狗腿子揪著耳朵,揪出了血,我哭了,地主把我往外面拖,不給我飯吃。我的一個同伴很同情我,但也沒有辦法,就裝了點豬食給我吃……

後來,雷鋒在外流浪。一天,雷鋒回「家」了。「是庚伢子回來了吧?」叔祖母仔細一看,見雷鋒瘦得不成人樣,身上又髒又臭,不禁一陣心酸,一把摟住雷鋒的頭,泣不成聲地說:「伢子,你再莫去討飯了,我們喝粥多放一碗水,有叔祖母在,就不會把你餓死的。」聽了叔祖母的話,年僅8歲的小雷鋒在外受的苦難和委屈一下湧上心頭,他撲在叔祖母的懷裡大聲地痛哭起來。

由於童年經常挨餓,雷鋒小小年紀就得了胃病,營養不良,身高、體重都不及同齡人。這樣的身體狀況在之後的歲月裡一直伴隨著他,還差點影響了他的前程。

1949年8月,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開進了安慶鄉,雷鋒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50年夏末,人民政府保送他進入小學免費讀書。開學第一天,鄉長彭德茂送他上學。

當年和雷鋒朝夕相處的師生們還清楚地記得,在龍迥塘小學的第一堂課,雷鋒向語文老師請教後,一筆一畫在作業本上寫下「毛主席萬歲」幾個大字。這個年僅10歲的孩子,從心底裡感謝毛主席和他領導的中國共產黨,讓勞苦大眾翻身做了主人。

雷孟宣介紹說,雷鋒上小學時一共換了5所學校。「雷鋒特別愛書,只要有點錢捨不得買吃的就愛買書讀。有的書買不起,他星期六、星期天就到書店去看。在望城縣當通訊員時,他又讀了文化夜校。」

小學的同學們給雷鋒起了一個外號——「浮頭魚」,這來源於他開朗、活潑的性格。學校裡組織的跳舞、學普通話、演講比賽、打球、上臺獻花、政治學習等各種活動都能見到他的身影。可以說,只要學校有活動,就永遠少不了勤奮上進的「庚伢子」。

1953年6月,「中國少年兒童隊」正式更名為「中國少年先鋒隊」,1954年6月1日公布了正式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章》。雷鋒就是在這一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少年先鋒隊組織,成為新中國第一代少先隊員。

1954年,雷鋒在清水塘小學加入少先隊。戴傑 攝

在整個小學階段,雷鋒給老師、同學留下的印象是:儘管不是很聰明,但憑藉著超人的刻苦,憑著事事都想爭第一的精神,成績依然名列前茅。有個同學曾給雷鋒編過一個順口溜,至今還在當地被傳誦:「小小雷正興,家裡貧又窮,趕路幾十裡,早到第一名,學習他最好,活動他最行。大家學習他,爭做好學生。」同學誇他學習最好,是指他不怕困難,發奮讀書,考試成績總是全班前幾名;誇他「活動最行」,是指他熱心於少先隊活動,什麼旗手、鼓手、中隊委員、少先隊代表,他都幹得很出色。

1956年夏,雷鋒小學畢業。7月15日,在畢業典禮上,繫著紅領巾、穿著白襯衣的雷鋒上臺發言:「我小學畢業了,將來,我要響應黨的號召當一名新式農民,駕駛拖拉機耕耘祖國大地;將來,如果祖國需要,我就去做個好工人建設祖國;將來,如果祖國需要,我就去參軍做個好戰士,拿起槍用生命和鮮血保衛祖國,做人類英雄。同學們,讓我們在不同的崗位上競賽吧!」

1955年,雷鋒(前左三)讀小學時與同班同學及老師的合影。戴傑 攝

畢業後,雷鋒回到農村,找到鄉長彭德茂,說要找點事做,找口飯吃。1956年夏秋時節,雷鋒在生產隊當了近3個月的徵收公糧助理員。他懷著極大的熱情,憑著一股子韌勁兒投入到工作中,業績突出。不久,他就被調到鄉政府做了一名全天候的通訊員。

又過了兩個月,一個偶然的機會,使雷鋒的命運發生了一次重大的轉變。

這一年的8月,為了補上一名縣委機關通訊員參軍後的空缺,時任縣委組織部幹事的黃菊芳被縣委派到各個鄉去物色人選。她跑了好幾個地方,也見了不少人,但一直都沒有中意的人選。

黃菊芳來到雷鋒所在的安慶鄉政府時,恰巧彭德茂不在,雷鋒義不容辭地承擔了接待任務。他熱情、禮貌地請黃菊英坐下,又給她倒了杯水,然後就去繼續和桌子邊的幾個青年造《秋徵花名冊》。笑容可掬、機靈健談的雷鋒引起了黃菊芳的注意。於是,黃菊芳有意地和他攀談起來。交談中,雷鋒告訴黃菊芳,自己是一個孤兒,是共產黨、毛主席給了他一切。「舊社會的苦是我們的階級苦,我要時時記住這血淚深仇。」雷鋒還告訴黃菊芳,為了牢記這血海深仇,不忘共產黨毛主席的恩情,他把自己的苦難家史寫成了一本小冊子。黃菊芳很感興趣,要雷鋒拿給她看看。

那是一本用紅紙折成8頁的夾頁子,長約6寸,寬約3寸多,封面上用毛筆中楷直書「苦難的家史,我的理想」幾個字。「苦難的家史」部分寫的是舊社會怎樣奪去了他家4條人命,把他變成一個孤兒,以及他所遭受的無盡苦難;「我的理想」部分則寫自己在新中國成立後得到毛主席、共產黨給予的關懷,孤兒如何過上了好日子,免費上了學。在這部分中,雷鋒還立志要向黃繼光、董存瑞、劉胡蘭、趙一曼等英模學習,願意到最艱苦的地方去鍛鍊、工作,以報答毛主席和共產黨的恩情。

讀完雷鋒的那本小冊子,黃菊芳當晚久久難以入眠,心中既充滿喜悅,同時也夾雜著一些不安。喜的是發現了雷鋒這樣一個好苗子,苦大仇深,對黨、對毛主席有感情,有遠大志向;不安的是,雷鋒個子矮小,組織上是否同意錄用他,自己心裡還沒有底。

第二天,黃菊芳一大早就起了床,發現雷鋒也早已起床在門外等自己。從他充滿血絲的雙眼和倦意未消的臉上,她看出雷鋒昨晚一定也沒睡好,心情似乎有些焦急和不安。

見黃菊芳出來,雷鋒便主動又有點拘謹地說:「黃幹事,我想找你談談。」也許是職業的敏感,黃菊芳覺得這是一次深入考察了解他的機會,於是就把他請進屋裡。雷鋒懇切地說:「講心裡話,我一心就是想參加革命工作,但不曉得夠不夠條件?有沒有機會?這次,一定要請你做個推薦,行嗎?」黃菊芳對雷鋒說:「條件也夠,機會也有,不過還是要慢慢來,今後碰上了機會,我一定推薦你,等組織上批准了以後,隨即就通知你們鄉上。」

多年後,筆者在長沙蓉園專訪過黃菊芳,笑言她慧眼識英雄,黃菊芳則說:「是歷史的巧合,關鍵是雷鋒個人的潛質不錯!」

黃菊芳回到望城縣委後,就向時任望城縣委書記的張興玉匯報了雷鋒的詳細情況。她太喜歡這個小夥子了,以至於在沒有得到張興玉的明確回答時,仍然執著地推薦雷鋒。她覺得如果雷鋒不合適做通訊員的話,那還可以介紹他到縣印刷廠去當工人。黃菊芳認為,雷鋒無論是做通訊員,還是做工人,一定都會很出色。最終,張興玉同意了黃菊芳的推薦。

雷鋒(前排右一)在望城縣當公務員時,與縣委書記張興玉(前排右二)等合影

熱情、勤快、好學——這是雷鋒當年留給望城縣委機關工作人員的印象。當時經常在縣委機關辦公的只有30幾個人,來了一個新同事,大家很快就都知道了。時任宣傳部幹事的李仲凡回憶道:「雷鋒個子不高,一臉孩子氣,很引人注目。他由鄉下來到縣城,而且進了縣委機關,第一次遇到這麼大的場面,陌生、新鮮也很好奇。他到每個房子的門口都望望,把電話機、油印機、交通班的幾部單車等很少見過的東西仔細看了個夠,不時跟大家問問……很快就跟大家都搞熟了。」

雷鋒進機關後,他的誠實、熱情、勤奮贏得了大家的高度讚揚,工作上一帆風順,組織上也特別關心他的成長。有一段時間,大家發現他有了驕傲自滿的苗頭,組織上決定找他談話。一天中午,雷鋒正在宿舍裡一頁一頁地翻閱團章,看到黃菊芳走了進來,非常高興,徵求黃菊芳對他學習的意見。

既然雷鋒主動地提出來了,黃菊芳便敞開和他談起來:「小雷,平時是你找組織的時候多,今天是組織上派我來找你的。我們交換一下意見,好嗎?」雷鋒說:「那太好了,我知道組織是關心我的,我有什麼缺點請指教。」

在黃菊芳的回憶裡,從那次談話後,雷鋒進步更快,時刻注意嚴格要求自己,同志們對他的反映也更好了。組織上對雷鋒毫不隱瞞自己的缺點、聞過則改、言行一致的表現十分滿意。因此,機關黨支部根據雷鋒的表現和入黨的迫切要求,曾經研究過把他列入納新的培養計劃,由大家負責培養。

1957年10月25日,望城縣作出了治理溈水的決定。溈水河是湘江的一條支流,貫穿望城縣全境,河道曲折,堤長險多,水患頻發。為了治理溈水,望城縣成立了專門的指揮部,集中幹部民工近兩萬人同時上堤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

在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家屬大院,筆者採訪了趙陽城。1956年至1958年,趙陽城擔任望城縣委副書記、書記時,雷鋒曾在他身邊工作過2年。受訪時,老人儘管已是耄耋之年,但是精神矍鑠、思維清晰,說起話來鏗鏘有力,講到雷鋒時更是神採飛揚。

開始,望城縣委考慮到雷鋒年紀小,留在機關比較合適。但雷鋒一連幾次遞交申請書,要求參加治理溈水河工程。他還多次找趙陽城論理,說:「舊社會,我被逼成了孤兒,討過飯,晚上睡在人家的臺階上,什麼苦都吃過,比起來,工地上算是幸福生活了。何況我還年紀輕,能夠吃苦。」在雷鋒的強烈要求下,望城縣委同意了他的請求。趙陽城回憶說:「當時,我正患瘧疾,組織上就分配他到工地當通訊員,並負責照顧我的日常生活。」

1956年11月,雷鋒成為望城縣委機關公務員。雷鋒在縣委工作期間加入了共青團,並成為一名拖拉機手

治理溈水河工程完工後,1958年2月26日,雷鋒成為團山湖國營農場最早的一批職工。他來這裡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開拖拉機,並很快就成了全縣第一位拖拉機手。幾個月後,雷鋒又從團山湖農場轉到新成立的五星人民公社。本準備投身於如火如荼的「人民公社」運動中的雷鋒,此時又做了一個改變自己人生道路的決定:選擇報名應徵鞍山鋼鐵廠的招工,支持國家工業建設。

趙陽城回憶起雷鋒去鞍鋼的往事時,說:「他去招工時找過我。我說我是北方人,但我沒去過東北,那裡比太行山還要冷,沒有大米吃,沒有辣椒吃,你行不行?雷鋒說,趙書記,我不怕苦,也不怕累,他們能夠生活我也能夠。」然而,招工方看雷鋒矮小,不感興趣。雷鋒著急了:「我個子矮、精神高!」對方被感動了,便發了張登記表讓雷鋒填寫。就在這張表上,雷鋒將曾用名「雷正興」改為「雷鋒」。

趙陽城接受筆者採訪時回憶說,雷鋒改名,起初是覺得「雷正興」土了點,到外面闖世界要起個「響亮」一點的名字,他說想改成「雷峰」,用「山峰」的「峰」——上山有勁!為此,趙陽城當晚找來縣委辦主任皮文安和當年介紹雷鋒入團的團支部書記馮樂群,三人合計了一下,趙陽城建議用「鋒」不用「峰」。

第二天,趙陽城對雷鋒說:「我以前叫『羊成』,後來改成了同音的『陽城』。你不是上山下鄉,最好不用『山』旁的字。你不是要去鞍鋼嘛,跟鋼鐵打交道,不如把『峰』改成『鋒』——『金』字旁比較好!」雷鋒欣然接受了。

雷孟宣回憶說,雷鋒改名的原因是「正興」這個名字有寄望家族興旺的意味,「他說家都沒了,還用這個名字幹啥呢,於是請縣委的領導替他改一個名字,本來改的是『雷峰』,取『奮發向上、攀登高峰』之意,後來才改為『衝鋒在前』的『鋒』。」但實際上,雷鋒在到了鞍鋼之後,有一段時間他同時使用「雷峰」和「雷鋒」這兩個名字。

趙陽城向筆者回憶道:「當時,望城縣城不通公路,我送雷鋒到湘江邊望城碼頭離開家鄉。在候船室,我對他說,這兩年我身體不好,謝謝你對我的照顧。雷鋒連連說,不要謝,這是我的本職工作。我說,今天你就要離開生你養你的地方,也是你工作第一站的地方,你要走向遙遠的地方,到鞍鋼好好聽黨的話,向工人老大哥學習。他說,我決不會給望城人、望城縣委和你趙書記丟臉,我會像你取的名字那樣,在前面打衝鋒。他是坐輪船到長沙的,再坐火車去東北,在武漢和北京分別倒車。」

故鄉就這樣作別在了身後,雷鋒把全部家當裝進一隻箱子,帶上心愛的口琴,第一次坐上火車,出了遠門。在告別家鄉之前,他特意去韶山瞻仰了毛主席故居——毛主席是這個年輕人最崇拜的人。

1960年1月8日,雷鋒穿上軍裝,光榮地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

從此,雷鋒從家鄉出發,遠赴東北,走進了鞍鋼,走進了軍營,走向了全中國,走進了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這麼多年來,在雷鋒的家鄉,他的名字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褪色。雷鋒精神像一顆種子在他的家鄉生根發芽,在全中國廣泛播撒、茁壯成長。

(作者系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會員、《中華兒女》首席記者、《中華雷鋒報》總編輯)

來源:人民政協報(2020年12月17日09版)

相關焦點

  • 《雷鋒》熱播 「精品男人」蔣愷演繹醫院院長
    蔣愷  搜狐娛樂訊 近期,由由中國傳記文學學會、上海電影有限公司、浙江永樂影視製作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紅色經典電視連續劇《雷鋒》正在熱播之中。該劇由田亮領銜主演,自播出以來備受爭議。該劇還原雷鋒歷史,講述雷鋒短暫而光榮的一生。實力派演員蔣愷此次更是在本劇出演醫院院長劉永,可謂是本劇一大看點。  該劇主要講述了受地主家階級和日本鬼子的逼迫,庚伢子雷正興(田亮)成長中,父母兄弟先後受地主譚家和資本家逼迫而死。母親雷一嫂也因受到地主譚少爺欺凌而自殺。孤苦伶仃的庚伢子直到解放軍到來,才得以解救。他也就此立志加入解放軍。
  • 王仁君《故事裡的中國》演繹雷鋒故事,致敬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12月19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聯合央視創造傳媒、中國國家話劇院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第二季,第八期《雷鋒》篇開播引關注。節目中,王仁君飾演萬連長,以任勞任怨、無私奉獻、淳樸親民的解放軍人形象,令無數觀眾感動,網友們直呼雷鋒精神永長存。
  • 【宜城記事】八十年代掛鑰匙的小伢子
    八十年代出生的小伢子,是計劃生育的第一代,也是首開五千年文明古國獨生子女先河的一代
  • 揭秘電視劇《嚴鳳英》:韓軍飾演的五伢子確有其人?(馬蘭主演)
    電視劇《嚴鳳英》中的五伢子敢愛敢恨性格特徵鮮明,實在令人喜愛。解放前嚴家祠堂戶尊下令將偷學黃梅戲的小鴻六沉塘處死時,五伢子冒險相救;「文革」中五伢子不顧自身安危,推車送嚴鳳英去醫院治療。這樣一個肝膽相照的師兄怎麼不令人喜愛,他如果在劇中與嚴鳳英結成連理枝,嚴鳳英一生是不是會過得很幸福呢?
  • 誰是雷鋒?
    ——《雷鋒日記》為了支持國家建設成年後的雷鋒從湖南到鞍鋼當工人又到弓長嶺焦化廠參加基礎建設20歲,響應祖國號召雷鋒參加了人民解放軍無論在哪個位置他都奉獻了全部的熱情在自己的崗位上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救下一位遇險的孩子事後稱自己只是舉手之勞 在遼寧瀋陽「綠衣俠」周恩源拿起千斤頂鑽到公交車底
  • 雷鋒生前戰友趙明才捐出重要雷鋒紀念物件
    龍虎網訊 (記者 方原 通訊員 王貴保 練紅寧)12月18日是雷鋒同志誕辰80周年。雷鋒生前戰友、南京市溧水區軍休幹部趙明才遠赴遼寧省營口市,向雷鋒文化博物館捐出目前惟一發現的紀念雷鋒犧牲一周年大會珍貴入場證,並參加紀念大會和報告會。
  • 咬到辣椒籽就痛到想哭!當隱裂牙遇上辣椒籽,長沙伢子苦不堪言
    牙痛的原因可以有很多種,常見的有牙髓炎,根尖周炎,牙外傷等,長沙伢子小王碰到的這種,是隱裂牙。「醫生,我左邊的大板牙好疼,昨晚疼了一宿。這顆牙偶爾咬到辣椒籽,會痛到想哭。」小王捂著臉,愁眉不展。憑藉豐富的臨床經驗,路醫生判斷小王這是隱裂牙導致急性牙髓炎發作。
  • 十年,雷鋒二小校長把雷鋒精神的種子撒進孩子們的心田
    十年傳承發展陽光教育2010年,劉豐華從家鄉瀏陽考到長沙高新區,分配至雷鋒小學任副校長,後升任校長。雷鋒精神浸潤著他的同時,他也認真思考著作為雷鋒家鄉的學校,如何讓孩子們打上雷鋒精神的烙印,讓他們在紅色基因的滋潤下一步步成長?
  • 【原創】火焰君的故事之一:憋屈的火伢子(jsxfxh總第1308期)
    叫火焰君有點名不符實,叫火伢子反而更為貼切些,雖然他的目標就是成為火焰君,或者說,他長大了就是火焰君 。嗨,直說了吧,他就是人們說的那個「火災隱患」——真是太不好聽的一個名字,過街老鼠一樣,人人喊打的名字。
  • 什麼是雷鋒精神?來聽聽雷鋒生前好友怎麼說
    導 語三月是學雷鋒月,3月1日,嶽麓區博才鹹嘉小學邀請了雷鋒同志工作時的好夥伴張建文走進校園,為孩子們講述雷鋒的故事,傳遞雷鋒精神。張建文講述雷鋒故事。圖片由通訊員提供張建文和雷鋒在望城、團山湖農場、鞍鋼等地一起工作,雷鋒的故事在全中國傳開後,張建文也成為了義務宣講員,專門講述雷鋒故事。由於和雷鋒一起生活工作過,張建文在講述雷鋒故事的時候,總是表現得格外親切,他所分享的一些雷鋒的生平事跡,也更加有細節,得到孩子們的喜歡。孩子們津津有味地聽著張建文的分享,接受雷鋒精神的影響。張建文。
  • 今天,誰是雷鋒?
    ——《雷鋒日記》  為了支持國家建設成年後的雷鋒從湖南到鞍鋼當工人又到弓長嶺焦化廠參加基礎建設20歲,響應祖國號召雷鋒參加了人民解放軍無論在哪個位置他都奉獻了全部的熱情在自己的崗位上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 長沙細伢子最愛吃的4大糕點,最後一個有錢都買不到!
    20世紀70年代的長沙伢子,遠沒有今天的孩子這麼幸福,他們基本上沒見過好東西,那時候的南貨店外面,經常趴著不少剛放學的細伢子,他們看半天也沒錢買,最後只能咽咽口水離開了。那個時候的糕點,對長沙人民來說,就是過年過節或者是送人的高檔商品,條件好的家庭才能常吃,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上個世紀最受長沙人歡迎的糕點,也是就長沙細伢子小時候最喜歡的4種糕點,看看你還記得幾個?
  • 雷鋒:一座時代的燈塔
    1958年11月,雷鋒響應黨和政府積極參加工業建設的號召,遠離家鄉,到人生地不熟的東北鞍鋼化工總廠當了一名推土機手,一直幹到1959年12月。僅僅一年時間,他就被工人們稱讚為最能幹的優秀工人,由於工作出色,他多次被評為「紅旗手」「標兵」「勞動模範」「先進生產者」和「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出席了鞍山市青年積極分子代表大會。◆雷鋒參軍入伍留念。
  • 雷鋒筆跡,筆筆衝鋒陷陣!
    雷鋒離開我們很久了,久到越來越多年輕人模糊了、陌生了,甚至如同雞肋了。
  • 雷鋒精神正青春
    今天,無數的人在全國各地不約而同地唱起這首《學習雷鋒好榜樣》,學習永恆的雷鋒精神,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 這幾天,北京、河北、遼寧、內蒙古、山東、河南等地已是寒冬時節,文藝志願者們內心火熱,他們以雷鋒的名義相聚,在雷鋒同志誕辰80周年的特殊時刻,以文藝志願服務的形式弘揚和傳承雷鋒精神。
  • 從孟泰、王崇倫、雷鋒到郭明義:鞍鋼為何能英雄輩出
    從鞍鋼走出來的雷鋒和長眠於鞍鋼的孟泰雙雙上榜。  張曉剛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鞍鋼累計產生各級勞模5640人,其中有145人獲得「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光榮稱號。  老英雄孟泰是鞍鋼恢復建設時期湧現出來的工人階級優秀代表。
  • 他是《閃閃的紅星》椿伢子,與唐國強郭凱敏同班同學,卻為何沒火
    想必你還記得經典老電影《閃閃的紅星》,記得少年英雄潘冬子,甚至還記得「我胡漢三又回來了」的胡漢三,可你還記得潘冬子的好朋友椿伢子嗎?
  • 王震與《雷鋒之歌》
    王震看的是刊登在《人民日報》上的長篇通訊《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他為雷鋒的苦難童年而悲憤不已,當他讀到雷鋒身為農民自衛隊隊長的父親被地主反動武裝活活絞死,其母親受到地主侮辱後懸梁自盡,哥哥給地主扛活累死,弟弟又被活活餓死,年僅7歲的雷鋒淪為孤兒的悲慘經歷時,這位出生入死、身經百戰的將軍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熱淚奪眶而出。
  • 雷鋒,不是別人
    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今天是第57個「學雷鋒紀念日」災疫當前再讀雷鋒同志的信函回顧他的事跡更有體悟:「雷鋒」很近致敬!每一位新時代的「雷鋒」「若一去不返,便一去不返!」這是參建火神山醫院建築工長李旭陽的決心;「就算倒在一線,我也無怨無悔。」
  • 讓我們唱出心中的雷鋒
    原標題:讓我們唱出心中的雷鋒  本報訊(記者 朱華)雷鋒是射手座的,不知道吧?這個小秘密或將隨著一首《射手座的雷鋒,射手座的我》傳遍大街小巷。由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共長沙市委宣傳部、長沙市文明辦、長沙市廣播電視臺、長沙市文聯聯合開展的「情系雷鋒、大愛長沙」· 2013全國原創新歌徵集暨「鋒蜜在行動」活動,經過選拔評比,結果日前已經揭曉,《射手座的雷鋒,射手座的我》等12首歌曲獲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