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騎兵已經基本退出了戰爭舞臺,背後原因也不複雜,即不再適合現代戰爭的需要。軍事裝備的特點,簡單來說就是能夠提升軍事戰備需要的,就裝備進來,一旦不再需要,甚至是成為一個累贅,則就會放棄。當前騎兵就是面臨這樣尷尬的處境。
其實,騎兵的出現是軍隊對於行軍作戰的速度和節奏要求「快」而出現的,主要裝備是戰馬,馬可以負重,可以用來騎乘,具有長途跋涉能力,馬的行進速度也快速,而且馬容易飼養,有馬匹生活的地區,馬匹獲得也容易,正是馬有這些優勢,可以解決士兵行軍作戰的負重和前進速度以及長途奔襲的難題,馬被拉入到了戰爭中來,並且有了一個新的兵種,騎兵。
騎兵,是軍人乘坐馬匹行軍作戰的部隊,騎兵屬於陸軍部隊,人們對於馬匹用於戰爭的歷史非常早,我國的商朝就出現了騎乘馬匹作戰的騎手,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開始實行「胡服騎射」,率先建立騎兵部隊,騎兵的歷史一直持續到今天,不過現在主要是執行巡邏任務。騎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廣泛存在,德、法、俄等國家都有制式編制的騎兵作戰部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軍的騎兵部隊非常龐大,有多達17個騎兵軍80多個騎兵師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後,隨著武器裝備,汽車等運輸機械的發展,騎兵逐漸失去了價值,逐步退出了戰爭舞臺。
騎兵為什麼被淘汰?首先是馬匹特有的特點所決定的,馬匹雖然負重能力,長途跋涉能力比人類強,但是馬匹也是動物,需要飼養,而且負重能力,長途跋涉能力有限,飼養,訓練出適合戰爭作戰的戰馬需要時間,牽涉到很多人力物力。戰馬也具有區域性,並不是所有地方都有馬,這也限制了馬匹的作用。最重要的一點,汽車的出現是戰馬失寵的一個重要因素,汽車的負重和遠程運輸能力,效率要明顯比馬要好很多。而坦克,裝甲車輛的出現,更是讓騎兵騎馬舞刀的作戰模式不再適合與鋼鐵機械對抗。
從騎兵的戰術層面來說,最大的價值是速度,騎兵進攻時,萬馬奔騰,很快就會突破對手防線。但是,這裡有一個條件,就是對手的火力強度,舉一個例子,如果對手使用栓動步槍,等把彈艙內的五發子彈打完,騎兵就衝過來了,騎兵居高臨下,戰有優勢,況且馬匹的衝撞也讓步兵慌亂。假如對手輕重機槍結合步槍精準打擊,騎兵的優勢就失去了,對付騎兵「射人先射馬」也是經驗之談,騎兵沒有了戰馬就是步兵了。而坦克裝甲車輛的衝鋒強度明顯是比騎兵強大許多,這也是騎兵退出戰場的原因。
現在的軍隊,輕武器全部自動化,火力打擊能力越來越強大,陸地上坦克裝甲突擊集群,空中武裝直升機、戰鬥機等等,各種火炮、火箭炮集群打擊能力下,騎兵沒有了生存能力,自然就被淘汰了。現在,騎兵的存在主要是特殊地形環境下的訓練任務,但不能稱之為騎兵,馬匹不過是一個代步工具而已,騎兵已經成為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