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管家裡誰帶娃,這3種行為要停止,不僅大人累也不利於孩子成長

2020-12-23 多肉車釐子

有了孩子之後,各位當爸爸媽媽的好像就好像突然被施了魔法一樣,變得什麼都會了。

可能在生孩子之前,明明自己也像個孩子一樣什麼都不會,但是有了孩子之後,突然一夜之間就變得全能了,什麼都會了。

照顧孩子應該注意什麼、孩子應該吃什麼、要怎樣教育孩子……這些本來看似離自己很遙遠的事情,就這樣來到了自己的面前。

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瞎管

沒有誰生來就會做父母的,都是第一次來到這個世上,許多事情也是第一次經歷,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路上難免會犯一些錯誤或者走進各種各樣的誤區。

家庭是孩子長期生活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無論是家庭氛圍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都對孩子良好性格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父母在對孩子早期的教育當中出了什麼問題,那麼很有可能對孩子的一生都產生很大的影響。

就正如我國著名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所說:「有些父母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瞎管。」

良好的性格要從小培養

這其實是我國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犯的一個錯誤,在孩子小的時候,心疼孩子或者認為孩子還小,調皮一點很正常,對孩子的各種行為都寵著、慣著。

等到孩子長大了,又覺得他太叛逆、不聽話,這個時候去對孩子進行各種管教,但是孩子已經根本聽不進去了。

正如李玫瑾教授的這句說所說:」十二歲時候,父母說的話對於孩子來說就是垃圾。因為他覺得我已經長大了,你說的那些東西我都懂,而且這些話你已經講了十多年了,孩子早就聽膩了。「

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抓住時機,在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就需要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特別是在孩子6歲之前,這個時期正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性格和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是很需要父母正確的引導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抓住機會,對孩子進行培養。

這幾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路上經常走的誤區一定要注意

1.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

孩子在小的時候是免不了哭哭鬧鬧的,特別是在一些公共場合,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哭鬧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為了安撫住孩子就只能向孩子妥協,滿足孩子的需求。

這樣其實會讓孩子養成一個習慣,就是用自己的哭鬧來」威脅「父母,今天想要玩具了來給你鬧一鬧、明天想去遊樂場了來給你鬧一鬧,後天想要手機了來給你鬧一鬧、大後天……

這樣會形成一個無休止的循環,不僅會使大人感到疲憊無力,也會使孩子變得越來越難管教。

2. 追著孩子餵飯

這種餵飯方式也一度被人們戲稱為」中國式餵飯「,可見這是很多家長都會犯的一個錯誤。

在孩子不想吃飯或者不好好吃飯的時候,全家人都圍著孩子,想盡各種辦法的想讓孩子多吃一點飯,追著孩子去餵飯這種場景更是常見。

其實不少孩子的任性就是這樣被」餵出來「的,很多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吃飯,就會對孩子做出很多承諾,」你吃完飯就帶你去……「

這樣長時間下來,孩子就會被慣出來一個驕縱任性的性格,大人累的要死,孩子還因此養成了不好的習慣,豈不是得不償失?

3. 為孩子付出太多

現在的家庭也是獨生子女家庭居多,家裡就一個孩子,所以父母長輩對這個孩子就是百般寵愛,幫孩子穿衣服、背書包、給孩子餵飯等等,生怕孩子傷著累著,什麼都幫孩子做了。

這樣會使孩子失去很多鍛鍊的機會,不敢面對困難和挫折,一有什麼事情首先想到的就是找父母幫自己解決,過於依賴父母,將來也很有可能會」啃老「。

所以父母這樣一味的為孩子付出不僅是害了孩子,更是害了自己啊。

如果你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走進了這些誤區,一定要及時止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一點一點慢慢的改正還是來得及的,不要等到孩子長大了後悔。

父母應該怎樣做?

總結下來就是一個字:「懶」,不過這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懶,而是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適當放手,要孩子自己去經歷、去面對,培養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

同時也可以給孩子買一些關於性格培養的繪本,在孩子3-6歲的時候多讀讀看看,也是非常有助於良好性格的養成的,同時還可以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一共十本,而且還是中英雙語的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的幫助。

十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使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

都是從各個不同的方面來教育引導孩子的,裡面採用的是圖文插畫的形式,各種的卡通人物形象,更容易讓孩子產生閱讀的興趣,在玩耍中就能培養出孩子好的行為習慣。

3歲之前可以選擇讀給孩子當睡前故事書,3~6歲的時候可以當做一個好習慣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寶寶管理興趣,養成良好的品格。

總有些父母說自己不知道該怎樣去陪伴孩子,那為什麼不陪他們看看書呢,談談心得體會,還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發展,何樂而不為?

一套十本59塊錢,一本也就是5.9,一套下來也就是一個星期的奶茶錢?

奶茶喝了就沒了,好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卻是一輩子的,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哦!

相關焦點

  • 這些「帶娃神器」很坑娃,浪費錢還影響孩子發育,寶媽別上當
    文|小不點大家都知道帶孩子很累,在寶寶成長的各個階段,父母都會遇到很多不同的煩惱,所以很希望有一些「帶娃神器」能夠讓自己帶娃輕鬆一些,而且現在市面上也可以買到很多種忽悠人的「帶娃神器」,但是它們真的有那麼好用嗎?
  • 媽媽對孩子性格影響很大,這3種不恰當行為,在管教孩子時要避免
    因此,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避免這三種行為:第一種:性格急躁,總是催促孩子。有很多媽媽性格十分急躁,眼裡容不得孩子的拖沓行為,總是要求孩子跟大人一樣的速度,孩子要是慢了就不停催促。比如孩子在吃飯的時候,覺得孩子吃得太慢,於是便不停地催促,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覺得孩子做得太慢於是不斷地催促。有這種行為的媽媽,帶出來的孩子也大多在接人待物的時候沒有耐心,很情緒化。
  • 3種「帶娃方式」,正在悄悄毀掉孩子,其中隱藏的危害你知道嗎?
    文/小軒的媽媽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是每一位父母的心願,但又有哪些父母帶娃的方式是正確的呢?父母的言行舉止時時刻刻都會影響著孩子,他會模仿父母的動作和語言,如果父母不能很好的教育他們,並未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那麼,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應該注意什麼呢?3種「帶娃方式」,正在悄悄毀掉孩子,其中隱藏的危險你知道嗎?
  • 孩子這幾種行為討人嫌,卻是其成長的必經階段,盲目制止危害大
    不得不說,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些行為,真的是特別討人嫌,不過那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雖討人嫌,父母還不能盲目制止。孩子有這幾種行為父母別制止,那是娃長大的必經階段①睡覺前哭鬧,需要大人各種哄對媽媽們來說,幾乎都有過哄娃睡覺然後把自己弄崩潰的。畢竟孩子睡覺前的鬧覺,對大人而言真的是太痛苦了。
  • 老人帶娃常把這幾句話掛在嘴邊,孩子長大後難有出息,家長要留心
    本以為老人的加入,可以讓家庭更加和諧,孩子有人照顧,大人安心工作,互相之間達成默契,殊不知,老人們不當的帶娃方式,正在一點點毀掉孩子。老人哄孩子時說的這些話,你聽過幾個?1、就吃一個,沒事!這種做法看上去是在疼孩子,實際上卻在助長孩子多吃多拿的行為,縱容孩子不守規則,時間長了孩子養成習慣,遇到自己想吃的、想要的,直接上手就拿,張口就要,在別人眼中也會逐漸成為一個缺乏教養的人。2、別告訴你媽!
  • 孩子的這三種行為是愛你的表現,父母別忽視,要積極地做出回應
    當寶貝做出這3種行為,表示他很愛你,爸媽千萬別忽視了1送爸媽禮物多數時候,小寶貝喜歡什麼,就想要把什麼東西佔為己有。比如,有的寶貝喜歡玩具,誰碰都不行,誰若是拿走了玩具,寶貝就會哭鬧個沒完。但是,一旦寶貝願意拿出喜歡的東西,分享給爸媽,送給爸媽當禮物,這就意味著,寶貝對爸媽有信任度,他很愛爸媽。這種時候,爸媽千萬不能表現出嫌棄來,一定要積極回應寶貝,感謝寶貝愛的付出。哪怕只是點頭感謝,抱抱寶貝拍一拍他。或是接過東西暫且放一邊,都比冷漠對娃,完全忽視娃的分享,要強太多了。
  • 千萬別讓孩子和老人同床睡,理由只有這3個!
    爸媽可能很難和娃建立親密關係作家小巫說過一句話,「孩子和誰睡,就是誰的孩子」。孩子是最簡單最直接的:誰陪伴他的時間多,他就和誰親,也就更聽誰的話。家長白天要投入工作「太忙」,晚上回家再不加以彌補,就很難和寶寶建立親密依戀關係,寶寶也就很難教養。如果孩子非要和老人睡怎麼辦?出於很多現實原因,有些家長不得不把孩子的成長暫時託付給老人。面對對老人已經絕對依戀的孩子,又該怎麼去重新建立親子關係呢?
  •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娃有這4種「難帶」表現,家長應該高興
    娃有這4種「難帶」表現,說明你家娃很聰明,家長應該高興1、喜歡拆東西、亂扔東西人人家裡都有一個淘氣的娃,但喜歡拆東西、亂扔東西的娃卻在少數,這類娃只要是自己用手碰到的東西,趁家長不注意就會拆散架(拆不開就往地上摔),家裡有這樣一個
  • 娃上下學由誰接送,能看出不少家庭問題,父母別圖方便忽略娃成長
    家裡大人分工不同,但從一個家庭裡誰來接孩子,也是能暴露出不少的家庭問題的。 但看似老人接送方便的背後,實際上也疏忽了孩子的成長。
  • 逗娃≠捉弄孩子:「中國式逗娃」,娛樂了大人卻傷害了孩子
    雖然我沒記憶,但用酒逗孩子的社會現象從來未曾削弱過。當「逗娃」變成「捉弄」孩子時,危險正在逼近每次不管大聚或小聚,總有男士用酒來挑戰男孩子的男兒氣概,男孩不喝就會被嘲笑不是個男人,可是這看似無意的「玩笑」,卻潛藏著無限的危機,這是有真實事件可以為證。
  • 奶奶帶娃和姥姥帶娃,別再說都一樣了,這幾種情況差別很明顯
    奶奶帶娃和姥姥帶娃,有什麼差別?也許你會說,一個是孩子爸爸的母親,另一個是孩子媽媽的母親,能有什麼區別,不都是自己的親人帶。確實,如果孩子的父母心中,姥姥和奶奶都是孩子的親人,沒有誰親誰疏的概念,那自然差別也就不明顯了。可現實問題是,一般的家庭裡,因種種原因,孩子的奶奶和姥姥他們的地位原本就是不平等的。
  • 4種兒童遊樂設施,不僅危險還易染病,別拿娃的生命開玩笑
    14種兒童遊樂設施,慎入!說起當下流行的這些遊樂設施,不止小孩子,連成年人都忍不住要試一試。科大大接下來要說的第一種,就有不少成年人體驗過!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1.大型攀爬迷宮城堡天氣逐漸冷了,室內項目肯定更火爆,其中大型的攀爬迷宮城堡就成了「帶娃聖地」。然而,在這種「皮娃聚會」現場,家長們根本無法時刻照看到孩子,他們之間推搡、打鬧很容易造成危險。而且孩子們方向感較差,在「迷宮」裡迷失方向常有發生,找不到爸爸媽媽的恐懼感,娃能承受嗎?
  • 越難帶的孩子將來越聰明?孩子有這3種表現,媽媽別隨意阻止
    每當聽有年輕的父母們抱怨帶娃太累時,就會有人在邊上安慰道:「再熬熬,等寶寶長大了,就輕鬆了!」什麼時候才算長大呢?寶寶長大之後真的會輕鬆嗎?其實成長的煩惱是一直都有的。寶寶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煩惱。隨著時間的推移,寶寶身體不斷地生長發育,腦部思維、智力也在不斷地提升。
  • 孩子被大人吼後沉默不語,他到底在想啥?了解後,就別再吼娃了
    那些被吼之後保持沉默的孩子,你永遠想不到他們心底在想什麼,看看這篇文章,你就會知道了。「下次成績要是還上不去,乾脆就別上學了。為什麼人家就能得第一第二,你就每次都是倒數?以後要還是這樣,別說是我們家的孩子」。領完成績單到現在,媽媽責罵的話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可孩子卻始終一言不發。
  • 「孩子誰生的誰帶」!丈夫心疼老母帶娃受累,結局卻讓他後悔不已
    如今在「老人有沒有帶娃義務」這一問題上,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觀點,但在這件事上,不少人都有過爭吵。丈夫心疼老母帶娃受累,夫妻倆為誰帶孩子爭吵不休小區裡的一對夫妻最近時不時就傳來爭吵,左鄰右舍都不堪其擾。之前這家人相處得挺好的,小兩口結婚生子,日子過得也很順,但自從孩子上幼兒園後,爭吵就顯得越發頻繁了。
  • 給娃吃「腦黃金」有禁忌!美國兒科學會:這4種魚別再給孩子吃了
    老一輩的人常說「孩子多吃魚能變得更聰明」,這句話有一定科學依據。畢竟魚肉富含DHA,擁有「腦黃金」的稱號,是天然的補腦食物。因此,這也就是為啥家長總逼著孩子吃魚的原因。一、「天天吃魚,孩子沒膩大人都膩了」趁著這幾天休息,帶著孩子回農村老家待了兩天,發現農村孩子挑食情況比城裡孩子更嚴重,而造成這一問題的最關鍵原因,就是家長的一個錯誤行為。
  • 「這屆家長真難帶?」寶寶拍照不愛笑,媽媽給娃P上「燦爛笑容」
    自己辛苦半天娃竟然不配合,娜娜有種挫敗感,於是她靈光一閃,給孩子用手機上的美圖軟體P上了「燦爛的微笑」,P完後娜娜感覺看上去順眼多了,所以就傳到了朋友圈。沒一會就有網友評價了,因為娜娜P的照片有點「詭異」,一周的寶寶竟然長了滿口的牙。娜娜這才發現果真如此,甚至有個網友替孩子鳴不平,說:這屆家長可真難帶!
  • 娃哭累了就會睡?寶寶睡眠認知誤區太坑娃,「崩潰睡」影響發育
    這兩天跟婆婆交接帶娃的事情,發現婆婆帶娃方式上跟自己有明顯的差別,平時寶寶入睡的時候,自己都會躺在旁邊,拍一拍很快就睡著了。但婆婆卻不認同,對於南煙哄娃入睡的方式看不過眼,還說:「別哄了,孩子哭累了自己就睡了!」
  • 「帶一個娃有什麼累!」網紅奶爸帶娃1年後離婚,誰全職誰失敗?
    多數寶媽為了能夠更好的照顧孩子,不惜辭掉了自己的工作,安心在家當全職媽媽,每天在家24小時帶娃,但卻還經常被自己的老公嫌棄。而再來看看那些老公們的回答,則是大有不同。有將近80%的男人都忍不住的靈魂發問:「女人在家帶個孩子到底能有多累,又不用賺錢養家,能累到哪兒去?」
  • 家長害怕的「2歲娃」,是如何折磨人的?3種行為佔一個就很頭疼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在很多家長為了青春期的娃而犯愁時,有一部分家長也不好過,他們看似帶著超級可愛的寶寶,卻經常被折磨著。由於理解能力不強,家長無法跟他講大道理,這就是讓全世界父母都怕的「2歲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