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大部分時間是在家中度過的,父母是與孩子接觸最多的人,孩子小的時候通過模仿來形成自己的對事物的定義,所以父母的言行舉止和格局素養,深深影響著孩子的未來發展,尤其是母親,因為在我們中國的家庭裡,從小教養孩子的主角,以及陪伴孩子最多的人,大多數都是母親。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媽媽的性格不好的話,寶寶很容易就會受到影響,比如,一個孩子的媽媽脾氣十分暴躁,對事很沒有耐心,這樣的媽媽教導出來的孩子大概率也是脾氣暴躁並且遇事不冷靜的人,但是如果媽媽是一個非常明事理,非常樂觀開朗的性格,那麼這種媽媽帶出來的孩子大概率也是一個很樂觀很懂事的人。因此,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避免這三種行為:
第一種:性格急躁,總是催促孩子。
有很多媽媽性格十分急躁,眼裡容不得孩子的拖沓行為,總是要求孩子跟大人一樣的速度,孩子要是慢了就不停催促。比如孩子在吃飯的時候,覺得孩子吃得太慢,於是便不停地催促,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覺得孩子做得太慢於是不斷地催促。有這種行為的媽媽,帶出來的孩子也大多在接人待物的時候沒有耐心,很情緒化。
孩子還沒有成熟的時候,身體的機能都處於初級階段,這時候不管是做事速度還是理解能力都比不上大人,動作總是顯得比較緩慢,剛開始這並不是孩子故意拖沓,但是經常被催促,孩子就養成了只有催促才有動作的習慣。媽媽對孩子要多點耐心,慢慢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可以給孩子定時,教孩子正確的方法等,成長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體驗和提高的過程。
第二種:喜歡宅在家裡,沉迷於手機。
很多父母覺得陪伴就是只要在孩子身邊就行,其實這樣的陪伴,反而對孩子沒有好處。有些媽媽下班以後覺得累,回家就抱著手機,開始追劇或者遊戲,尤其是周末,就宅在家裡看電視玩手機,而不是陪伴孩子一起玩耍,到了飯點就點個外賣。
在這樣養育之下,孩子找不到可以傾訴自己心事的人,心裡有難過委屈的事情得不到排解,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十分內向,不願意與別人交流,或者也和媽媽一樣沉迷於網絡,甚至自甘墮落。在閒暇時間裡媽媽應該放下手機、關上電視,多和孩子待在一起,散散步、做做遊戲、參加集體活動等,培養孩子的興趣和特長,這樣孩子才會形成陽光開朗的性格。
第三種:過於強勢,總是要控制孩子的一切。
有些媽媽在家裡很強勢,家裡大小事情一般都得她來決定。喜歡操縱孩子的一切,孩子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如果孩子需要選擇某樣東西,這類媽媽都會根據自己的想法來定奪。如果媽媽過於強勢,整天對著家裡其他人各種斥責,女孩子就容易模仿而變得刻薄挑剔,男孩則會變得軟弱膽小,有這樣行為的媽媽,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性格養成。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長大的孩子,不僅會缺乏獨立自主能力,親子關係也會比較疏遠。因此媽媽們要學會慢慢地放手,給孩子自由選擇的空間,不要總是替孩子做決定,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一些經驗和建議,讓孩子自己體驗,並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基石,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想要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應該先從改變自己的一些不良習慣開始,給孩子正面積極的家庭氛圍,更有利於孩子成長。
讓更多家庭和諧幸福,幫更多孩子健康成長,歡迎關注、轉發,有關於家庭教育的問題,可留言或私信,我是思呈老師,專注於家庭教育智慧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