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肉兔變獺兔 「蹦」出致富路
自2008年建廠房買肉兔,開始創業夢,到2020年帶動淮濱縣300戶農民從事獺兔養殖,規模達20萬隻,黃清日已成為河南省信陽市淮濱縣名副其實的「獺兔王」。
走進淮濱縣新裡鎮楊集村,在遮陰、通風、乾淨的兔舍裡,一隻只白色的獺兔正在吃食,一籠籠毛白嘴紅的小獺兔甚是可愛。提起獺兔養殖,從環境的掌控、種兔的培育、幼兔的照料到飼料的搭配……黃清日說得頭頭是道:「獺兔肉質肥美,皮毛光滑,全身都是寶。」
歷經艱難走上致富路
瞧著籠中跳躍的兔子,黃清日的思緒 「蹦」回了十幾年前。「2008年,我在家看到中央電視臺播放的陝西省某家養殖場養殖肉兔能賺大錢。當時就暗下決心要幹這一行」,黃清日告訴筆者,自己是個敢想敢幹的人,「當年我就去陝西考察,並借了30多萬元建廠房、買肉兔,開始了創業夢。」
「陝西那邊養殖公司資金斷鏈,以前說好了的回收商品兔,但因缺資金沒有履行回收合同。」2008年的一場金融風暴給了黃清日當頭一棒,再加上養殖沒經驗缺技術,這一年他的肉兔養殖全虧了。
2009年底,黃清日再次遠赴山東、四川、西安等多個地方考察學習。學成歸來,他決定變肉兔養殖為獺兔養殖。
2010年,這一行業在經歷了兩年陣痛之後市場開始回暖,這一年,也給黃清日帶來了命運轉機——他當年養殖的2000隻獺兔,純賺取十多萬元。正是這一年,他註冊成立了淮濱縣新益康兔業有限公司。
10年來,隨著養殖技術不斷提升,黃清日的獺兔養殖量也像滾雪球一樣由從數百隻發展到今天的3萬多隻。「獺兔市場一直很穩定,公司每年收入在70—80萬元左右。」黃清日說。
致富不忘眾鄉鄰
在兔舍內,30歲的貧困戶陳四寨正在給兔子餵飼料,看見筆者,笑得合不攏嘴,問其原因,原來剛生了一個閨女。「我現在日子越過越順了。以前因為母親有病,兒子上學都困難。現在我和老婆都在這幫忙,一個月兩個人收入6000多元。想工作工作有了,想女兒也有了。哈哈哈!」
除了帶動20多個村民就業,人均月增收3000元,黃清日還採取 「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發展模式,與貧困戶籤訂自養、代養合作協議,實行統一籠具、統一飼料、統一配種、統一防疫、統一出售、統一技術等「六統一」指導,並對養殖商品兔實行保底回收。
貧困戶楊樹建告訴筆者:「我現在養了300隻兔子,準備再購買400隻。」老實的楊樹建給筆者算了一筆帳,「你想想,一隻母兔每兩個月左右即可繁育一胎,每胎可達10-16隻,而且只要約70天,幼兔即可長成兩公斤左右的商品兔,又可以配種。公司統一回收,俺們不愁銷路,而且縣裡出臺政策,養兔12隻以上,出欄每隻再獎補10元。所以只要勤快,養兔子就能掙到錢。」
目前,公司在新裡鎮及周邊鄉鎮發展帶動貧困戶273戶,為貧困戶建設飼養籠具3萬多套,貧困戶飼養種兔近1.2萬隻、年出欄商品兔40萬餘只,幫助貧困戶每年增收700多萬元。
秸稈回收再利用
黃清日告訴筆者,在以前,為了不影響耕種,農民常常將秸稈「一燒了之」,不僅影響空氣質量,還可能引發火災,如何處理好秸稈成了一件讓人頭疼的事,治理秸稈焚燒,關建要把秸稈的利用價值發掘出來。
「我就到外地取經,發現秸稈不僅能做有機肥,也是做飼料的好原料。」黃清日立馬建了廠房,購買機器,將花生秸稈、玉米秸稈、麩皮等加工成飼料售賣。
「我免費幫群眾回收秸稈,方便播種秋作物,老百姓都很歡迎。對我這樣的養殖大戶來說是既省錢又環保。」黃清日高興地說道。「現在公司一年至少要消耗3000噸秸稈。」
作為「獺兔王」,黃清日結合多年養殖經驗,開發了獺兔特色養殖系列產品。兔毛、兔皮加工服飾、裝飾,兔肉加工成半成品,兔肚、兔頭、兔腎分別售賣,確保了貧困戶的穩定增收。
「現在四川那邊一年給我要貨80萬隻,我們供不應求。下一步,我還要擴大獺兔養殖規模,建設與兔肉產品加工銷售相匹配的規模飼養基地,帶動飼料產業發展,形成優勢互補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談及未來發展,黃清日不改其腳踏實地,不馳於空想的本色。
(文章來源:山西農民報)
(責任編輯:DF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