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詩人陶淵明曾寫過一首叫《桃花源》的詩,這首詩雖沒有家喻戶曉,但這首詩的序卻引後世矚目,進而收錄在初中學生的課本上,這首詩的序言就是《桃花源記》,筆者還是學生的時候,對桃花源記裡面的生活十分嚮往,再長大一些,網絡發達以後,頻頻在網絡上見到網友對桃花源的重新定義,視角十分新奇,其中比較使人津津樂道的說法是:桃花源記講的是一個鬼故事,裡面的人全是鬼!
這個說法的證據如下:
(1)原文中有「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兩句,網友認為,「阡陌」二字在古代表示墳墓,「雞犬」二字在古文中有野獸的意思,所以這一句連起來就是,遍地墳墓,還有野獸嚎叫。
(2)還有兩岸的桃林,網友認為,桃木是闢邪的,之所以要在入口處種滿桃樹,就是為了鎮壓桃源村裡的鬼。
(3)主人公到桃源村裡遇到許多奇奇怪怪的人,加上課本裡的插畫很詭異。
(4)桃源村裡的人為什麼沒有人離開過,而他們的衣服又和外面的人一樣,網友認為不是他們不想離開,而是他們根本無法離開,桃源村和人世相隔的不僅是狹隘的入口,他們和人間隔的是陰陽,所以他們雖然沒有出去過,衣服卻和外面的人一樣。
(5)南陽劉子驥為什麼突然病死,這和那個鬼村有關。
看完以上證據,是不是很令人懷疑桃源村的真相,筆者覺得以上說法十分有趣,卻不敢苟同,因為上述所有證據稍稍研究都是站不住腳。
其一:「阡陌」 一詞並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是墓地,而且阡陌一詞也不是陶潛首創,《史記》中記載:商鞅"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
《戰國策》說商鞅"決裂阡陌,教民耕戰"。
江淹的《雜體詩三十首之陶徵君》中"苗生滿阡陌"。
說阡陌是墳墓之意,十分牽強,古文中阡陌大多是田地縱橫之意。
其二:桃李是鄉下人常栽的果樹,生存能力強,易結果實,一個避世的桃源村,以桃花開路,並不詭異。
其三:細究原文,並沒有出現什麼奇奇怪怪的人,至於說課本插畫詭異,筆者就無從解釋了,畢竟每一版的課本插畫都 有不同,但據此說桃源村是鬼村,十分荒謬。
其四:桃源村的人沒有出去過,為什麼他們的衣服和外面的人一樣,這不難理解,幾個相近的朝代,他們的服飾不會有天差地別的變化,其中微妙的差別可以忽略,就像魏晉南北朝,如果要細分,這明明是十幾個朝代,但如果你去找魏朝的服飾和晉朝、南朝的服飾資料,都不會有太明顯的差別,所以關於服飾,這幾個朝代都統稱為魏晉南北朝服飾,南朝和北朝因為地域不同,無論是版型還是材料都會有明顯的差別,但桃源村描寫的明顯是典型的南方村落,山水環繞,不是邊疆草原的胡人,所以他們 的服飾和外面的 人一樣,並不奇怪,又比如現代,九幾年的時候流行的衣服,幾十年過去了,現在有時候返潮流也有人在穿 ,難道因為衣服一樣,所以穿九幾年衣服的人都是鬼?這就十分滑稽了。
其五:南陽劉子驥為什麼會突然病死,按照文中邏輯,如果他不病死,他就要去找桃源村,而桃源村是陶潛虛構的,即便是有原型,現在也不復存在了,一個沾滿銅臭和官汙的太守找不到桃源村情有可原,而如果劉子驥這位高士也找不到桃源村的話,那就變相的在說桃源村 實則是一個謊言,前面寫了那麼多這個世外桃源的美好,如果在文中最後破裂,顯然不是作者期望的,劉子驥的死使桃源村有了一個開放性的結局,讓讀文之人充滿幻想。
假設劉子驥不死,而他又找到了桃源村,那這一篇序文就會沒完沒了,序本是詩的前言,闡述寫作之原由,並沒有長篇大論的意義,大家知道,陶上年紀以後就過起了隱居的生活,但隱居生活卻並不盡如人意,時刻面臨生存的困苦,而桃源村裡的人,豐衣足食,怡然自樂,每家每戶都請漁人喝酒厚食(漁人代表是他自己)就是他心中期盼的生活,他嗜酒,但家貧,不常得,所以你看桃花源記中,多處提到酒食二字。
既然桃源村不是鬼村,亦非完全虛構,那它肯定是有原型存在的,筆者多方查詢史料和陶的詩集,發現了桃源村的原型。
提起它原型的印證,還得從陶潛另一首詩開始:《擬古九首》之二
辭家夙嚴駕,當往至無終。
問君今何行?非商復非戎。
聞有田子春,節義為士雄。
斯人久已死,鄉裡習其風。
生有高世名,既沒傳無窮。
不學狂馳子,直在百年中。
詩中田子春乃三國時期魏朝的田疇,田疇,字子春,好讀書,善擊劍,時董遷帝於長安,幽州牧劉虞欲奉使展節,屬田疇為從事,田疇到長安以後,又下詔讓他做騎都尉,田疇不接受此官,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後入徐無山,營深險平敞之地而居,躬耕以養父母,百姓都攜家帶口來徐無山投靠他,數年間,便多達五千餘家,田疇制定村法,舉建學校,將深山裡的避世小村管理的井井有條,眾人都很信任他,村人躬耕自足完全不用管山外之動蕩,學讀書和做人,到了路不拾遺的程度。
很顯然,陶潛十分欣賞和崇拜田疇,陶潛親眼目睹了改朝換代,從晉到劉宋,也目睹了戰亂,在這種環境下,他自己辭官歸隱,也希望自己能夠營造像田疇那樣一個世外桃源可供百姓安居樂業,朝代更替,百姓何辜,所以陶潛筆下的桃源村以田疇徐無山的避世小村為原型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