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桑
在中國,收養孩子可能並不是一件常見的事情,而且收養孩子的手續也非常繁瑣。一些家庭主要是因為:「無生育能力」、「同性家庭」、「繼承香火」、「膝下無子」等等。這種收養行為大多數都是迫於現實情況才進行的。隔壁日本國卻不同,在那裡,存在著另一種形式的「收養」。因為他們收養的並非兒童。日本是世界上收養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每年的合法收養記錄超過8萬。但是日本在收養兒童方面仍落後於大多數發達國家。這是因為日本98%的被收養人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男性。
在日本,收養成年人的做法可追溯到13世紀。在當時的京都,淨土真宗(佛教日本分支)的京都本願寺派積極鼓勵方丈結婚生子,以滿足教派嚴格的世襲繼承要求。可是!誰也不能保證每次生孩子生的都是兒子嘛,所以收養成年人就成了該宗派維繫父權、維持教門純潔的一種方式。在養子的來源上,本願寺通常會從武士或朝臣這樣的上層家庭中尋找,確定人選之後對其加以教化、培養。本質上,這種收養對雙方都有利處,本願寺可以擁有高質量的神職人員、繼續享有聲望,而讓出了兒子的家庭則可以吹噓自家與教派有關係,並在需要時利用這種關係。進入江戶時代後,這種收養做法蔓延到了武士階層。因為武士們的需求也是將家庭姓氏傳承下去。如果某個武士家庭只有女兒,他們就會從同階層的武士家庭中收養一個兒子,將自家姓氏冠於他,讓其擔任家主之類的位置;而自己家的女兒就可以正常出嫁,與其他有影響力的武士家族結親。通過這種方式,武士家庭不僅能夠將父系權威傳承下去,還可以在社會中建立牢固的家族地位。像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一樣,日本長期實行長子繼承制,只有長子才能獲得家庭資產,二兒子和三兒子因為沒有繼承權,只能做個富貴閒人。因此把次子過繼到需要長子的家庭中,對本家、對家和孩子來說,都是件好事。而對於養子來說,被領養也是脫離原家庭、獲取獨立地位的一種方式。在明治維新以及之後的數百年間,城市化、技術進步和戰爭三個因素大大影響了這樣的「領養形式」。因為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在時代紅利中走上創業之路,有了自己的公司和事業。正是因為時代的變化,使得很多企業家們都面臨著同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有的企業家們生出的後代常常不像自己一樣有能力,要不就不是幹這行的料。隨之,成人收養變成了一種商業發展策略,在今天的中上層日本社會中越來越普遍。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民法典》規定家族財富只能傳給男性,傳統上是傳給長子。沒有男性繼承人或兒子的家庭會被視為不適合接管家族生意,因此這些家庭就會去收養繼承人。這也就有了當下日本收養成年男子的新形式——在家族企業裡挑選表現優異的外聘年輕人當養子,常常發生於某企業掌門人自己的兒子沒有能力、或不願接管家族生意時。這樣的情況不局限於大型公司,有越來越多的中小型私企也開始加入收養兒子的行列。與江戶時期相比,現在的收養方式,對於出身平平的養子來說可謂是實現人生圓滿的另一種途徑。相對於這種直接收養,更普遍收養形式是將養子和女婿合二為一,也就是讓自己的女兒「娶」一個能力強的男子,順便給自己當兒子、繼承家業,稱為「婿養子」(mukoyoushi,むこようし)。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個女婿半個兒」。尤其是現如今日本出生率持續下降,且許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女兒時,找個「婿養子」的做法深得老企業家們的青睞。但符合要求的年輕人可不是那麼好找的,因此為企業介紹養子的中介行業也應運而生。著名的成年養子的婚介網站Shiawase Na Kekkon(幸せな結婚)上到處都是希望成為婿養子又年輕有為的男性,希望可以一圓自己的企業家夢。在該平臺上於收養家庭成功配對後,養父母會對養子進行詳細的背景調查,沒問題後會進行雙方會面,若一切順利,準養子便算「入贅」成功,即將開始他的圓夢生涯。不過無論哪種收養方式,成為養子意味著要放棄自己的姓氏。這對大多數日本人來說其實並不算什麼困難,因為日本人有姓氏也不過一百多年——在明治維新前,只有士族與公家有姓氏。
該網站註冊用戶田中綱丸表示,「我不介意更改姓氏,因為我認為名字就是政府在家庭登記時給每個人的代號。我相信自己能夠有所作為,因此如果我有機會繼承並成功經營一個家族企業,那對所有人都會是好事兒。」
這樣的收養方式深得人心的另一點也因為它突破了家族企業「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別看日本收養成年人的數量這麼多,可收養兒童在日本似乎卻是禁忌。
「這是個很可悲的現狀,」日本財團殘疾與社會福利項目負責人高橋理子曾表示,「日本現在大約有39000名需要照看的孩子;然而每年通過兒童諮詢服務中心收養的兒童僅約300名。通過私人機構收養的兒童約為100名。這是遠遠不夠的。」
其實這種收養制度的產生,完全是一種延續的思想。但是這種制度確實對企業的發展起到了助錐作用,只不過在這裡有些人做了很大的犧牲。
長按關注
Elxia
エルシア
致力於收集日本新聞、醫療、生活類的情報站
並在第一時間向你推送
沒有人比我們更懂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