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皮刨花做國禮,木蕊畫裡爺孫情

2021-02-18 文藝扒

戳藍色字「文藝扒」關注!

有些笑容,只有在消逝的時候才讓人難以割捨

有些親人,只有在離開的時候才讓人懂得珍惜

……

本期主筆:小喬

數日前,我無意間在一本名為《鳥瞰合陽》的冊子裡,看到了爺爺的木蕊畫

△《鳥瞰合陽》△

20世紀70年代,爺爺師從民國時期蜚聲秦晉豫三省的著名塑畫大師王明鸞的傳人王國聲老師學習木蕊畫。

木蕊畫是一種國內首創的剪貼畫,它是利用樹皮、刨花(過去製作家具時用刨子推木頭形成的木卷)等作為原材料,經繪畫、剪貼、雕刻、點染、烙花、拼接等複雜工序,在絨面上貼出的富有立體感的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等的一種手工藝品。 可製成條幅、橫幅、插屏,也可以直接飾於家具之上,為大廳、臥室的裝飾品。

工作之餘,他加入了西安市國聲美術社,他們的作品曾出口美、法、日、瑞士等國,央視、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都曾對爺爺的木蕊畫做過專題報導。他的作品,也曾被陝西省政府當做禮物饋贈給國外友人。

在加入西安市國聲美術社期間,爺爺對木蕊畫進行了創新。他的作品更注重木質本色,不需顏料修飾,題材也不局限於花鳥魚蟲,名著、民間故事、領袖人物皆可入畫。

一把剪刀、一個自製刻刀、路邊隨手可撿的樹皮、刨花,便是爺爺手中極為簡陋的工具和材料。

就是用這些簡單的工具,爺爺創作出了「紅樓夢」、「哪吒鬧海」、「八仙過海」、「松間情趣」等等一幅幅形態逼真的木蕊畫,畫中人物表情各異、生動形象、呼之欲出;畫中的動物立體生動、活靈活現,讓人嘆為觀止!

自打我有記憶開始,家裡的牆面上從來都不需刻意修飾,「長樂圖」、「鴛鴦並蒂」、「冰姿玉影」等各種主題的木蕊畫已經成為我們一家人生活的一部分,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對親朋好友,他也是一 一饋贈。木蕊畫裝飾了他人的家,也寄託了爺爺的情!


小時候,家裡最多的就是刨花、樹皮,爺爺總是帶著我走遍西安、合陽的大街小巷撿樹皮、刨花,遇到樣子獨特的樹皮,他如獲至寶,笑著說,「這是做假山的好材料」,遇到顏色稀罕的刨花,他也會哈哈一笑,這個剪黛玉裙裝上的裝飾剛剛好……


那時候,跟著爺爺撿樹皮是我假期裡最忙碌的事兒;

那時候,家具還是用刨子推出來的,沒有現代化的電鋸,只要有木匠的地方,就是我們爺倆探尋的目的地;

那時候,爺爺所在的西安市五一劇團還是陝西省有名的秦腔劇團。寫劇本、作畫之餘,爺爺夾起一塊蒜充當洋芋餵到我嘴裡,看著不吃蒜的我氣哭的表情,笑出了眼淚;  

那時候,西安的天空很藍,爺倆的笑容也最燦爛...


木蕊畫,承載著爺爺的夢想。

舉辦自己的木蕊畫展,是爺爺畢生的心願。然而,長期伏案導致的心腦血管疾成為他實現夢想最大的阻礙。

2001年,我如願以償地考上了陝西師範大學,從老家來到爺爺身邊。爺爺也曾拿起他的那套工具手把手地教我作畫,希望他的手藝還有人傳承,自詡年輕手巧的我,剪出的一根根羽毛竟不及一個年邁的、因腦血栓而雙手顫抖的老人那麼細、那麼均勻,我知道,這是他幾十年的功底,是長期伏案的厚重積累。

這剪貼的功夫、繪畫的功底、豐富的閱讀以及他待人做事的一絲不苟的態度,豈是我一天半天就能習得的?

木蕊畫,也飽含著我對爺爺深深的懷念。

一幅幅巧奪天工、獨具匠心的藝術品裡,有我名字的出處,有爺爺伏案作畫的樣子,有他帶我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搜羅樹皮、刨花等原材料的時的身影……

小時候,爺爺,是那個在抽屜裡裝滿鍋巴、蝦條、泡泡糖、巧克力等著我的人;

長大了,爺爺是那個帶我足跡踏遍西安市所有公園的人,兒童公園、蓮湖公園、興慶公園、革命公園、大小雁塔……每一塊石階、每一個亭臺,都留有我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上大學了,爺爺是那個孩子般在師大校園裡讚嘆我實現了他夢想,比自己考上大學還要激動的老人;

每個周末,西安南門215站牌前,他是那個腿腳不便卻以鍛鍊身體為理由堅持走到車站,目送我乘車返校的人……

以前,我總想著:

等我長大了,我也給您買好吃的;

等我長大了,我也要帶您去四處轉轉;

等我不忙了,我再教您英語;

等我閒了,我會抽空學學您的手藝……

然而,生命從來不願意等待。我們總是在痛失親人的時候才追悔莫及,那些做過的「承諾」也永遠錯失了被兌現的機會。2005年的國慶,剛剛考上研究生的我回到老家看望生病的爺爺,臨走前,他坐在爸爸商店的椅子上,想站起來都有些困難。

出門的那一刻,我特別想和他照張合影,四爸喊我上車返校,下次回來再照吧,我稍作猶豫便上車走了。沒想到一個月後,我再次聽到的爺爺的消息,竟是回家送他最後一程……



△ 四幅紅樓夢畫作,成為爺爺留給我最大的財富 △



一張照片,沒有拍

成為戳心的痛

一臉笑容,不再見

成為永遠的懷念

花的心藏在蕊中,爺爺的心藏在畫中。爺爺走後的十二年間,每當提筆寫下自己的名字,每當有人喊我叫我,每當有人站在家中的木蕊畫前駐足驚嘆的時候,我都知道,我的爺爺從來都沒有走遠,那一幅幅再也難以複製的畫作就是他留給我們最大的財富,他用他的方式繼續陪伴著我們。

我想,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爺爺」,如果他,也同我的爺爺愛我一般愛你,請你千萬珍惜每一分鐘的陪伴,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哪怕只是午後陪他遛遛彎;

哪怕只是陪他吃了一頓飯;

哪怕只是坐下來給他講講你生活中的瑣事;

爺爺走了,帶走了他的夢想,留下了我的懷念;

爺爺走了,帶走了他的藝術,留下了件件孤品畫作;

與內心深處,最令人遺憾的是,那些如同他的作品一般的文化遺產,誰來傳承?

若干年後,誰還識得何為「木蕊畫」?

若干年後,又有誰知道那些木蕊畫的故事呢?

音容猶在慈祥笑

片片追憶祖孫情

謹以此文紀念離開我們12年的爺爺!

主筆:小喬

紅色聖地 延安

心思細膩,三觀極正的人民教師

相關焦點

  • 君子蘭用刨花髮根圖文教程,刨花髮根的速度你可能想不到
    今天我們主要是來和你分享刨花的。君子蘭使用關於刨花和樹根的圖片和文本教程你可能不認為刨花和樹根的速度是1。一般來說,根部腐爛的君子蘭用於根部處理。我和你們分享的是關於君子蘭被切斷根的教程。請看下圖,所謂的指甲根部是一個粗大的根部結構。釘子越長,它的生命力就越弱。因此,建議切斷指甲進行根部處理。當然,沒有必要完全切斷,更快地留下一些根和根。
  • 《親愛的客棧》收官推廣樹皮畫文化 陳翔回「家」頒獎
    在最後一期節目中,陳翔作為第一季的員工代表,再次來到親愛的客棧,與大家共同為第二季客棧畫上圓滿的句號。除了老員工回歸,客棧也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客棧建成以來用餐人數最多的一次晚宴,將會是什麼樣的?陳翔回客棧與「老熟人」相認 參與表彰大會表揚武藝從員工到管家,陳翔在第一季《親愛的·客棧》中的成長被觀眾看在眼裡。
  • 木版年畫丨桃花庵裡桃花仙
    它的配色雖然多樣,卻受到文人畫的感染而變得精細雅潔,絲毫沒有墜入庸俗之流。作品《福字圖》我們見到的只是一張帶有圖案的宣紙,但木版年畫的製作卻需要歷經畫稿、刻版、印刷三個難度極高的步驟,練好任何一步都非一日之功。工作室主理人喬麥老師從事這行已有二十年之久,從前畫、刻、印應當為三位匠人分工合作,但隨著傳承者越來越少,迫於形勢必須要掌握全部技能。
  • 樹皮造句和解釋_樹皮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根據樹皮的顏色、形狀、皮孔的形態等,可鑑別樹木的種類。有些植物的樹皮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如厚樸、杜仲、藤黃、肉桂等。 [楊朔《海羅杉》:「一棵是海羅杉,另一棵是鑿樹,並排長著,樹皮結著老疤,掛滿蒼苔。」]
  • 非遺傳承——李氏樹皮筆畫
    景泰樹皮筆畫是一種民間繪畫藝術,起源於景泰縣蘆陽鎮芳草村。樹皮筆畫以樹皮為筆作畫,繪畫風格自然樸實、恬靜素雅、清新悅目,具有獨特的魅力。景泰樹皮筆畫具體形成年代不詳。其先祖受木匠、磚匠鏤刻花板、花磚的啟迪,結合木匠用木片在木料上畫榫方、畫線的做法,改用木片嘗試構線,發現線條剛勁挺拔、細膩勻稱,極具特色。以此萌生了以木片代筆作畫的想法,經反覆實踐和摸索,最終發現了以樹皮做筆繪畫的妙用,經不斷改進,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樹皮筆畫是一種典型而又獨特的繪畫藝術。
  • 【尋脈大長白】從磨畫大師到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得主——記郭玉華和她的木藝畫(內附音頻)
    她的青春夢想就是做一個工藝美術大師。她是吉林省工藝美術界為數不多的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得主。長輩的剪工畫令她心馳神往;她剪出的雷鋒肖像,贏得同學們的喝彩和敬慕;她的玻璃磨畫被人們競相收藏。20多年前,木工師傅刨出的刨花觸發了她的創作靈感的熱情,從此她醉心於木藝畫創作。家傳淵源、美術天分、從業經歷加上後天努力,成就了一代工藝美術大師,也成就了一個山花獎得主。
  • 木工工具專題·刨刀-如何看刨花調刀片,選擇合適的刨刀
    ▲ 如果左邊感覺刀鋒比較高,就敲打底端左邊退刀。反之,如果感覺右邊刀鋒比較高,則敲打底端右邊退刀。   ▲ 懂得以上的道理,刨刀的進刀與退刀就沒有什麼問題了。家裡有木刨的同學趕緊對這教程來試試手吧。
  • 頊雪蕊:非典型「孩子王」
    一、請伯伯放心       看上去,頊雪蕊一點不像40多歲的女人,總是朝氣蓬勃的樣子。       不化妝、不帶首飾的她微笑著站在幼兒園門口,聽著稚嫩而又響亮的聲音「老師,早上好」,然後是她俯下身來給孩子們一個又一個大大的擁抱。這是趙縣南郊趙州橋附近,每天早晨小森林幼兒園門口的一個場景。
  • 樹皮畫、遊戲朝聖地...9大世界級藝術盛宴來了,還能免費耍!
    7月份最勁爆的打卡地來了 見所未見的南半球神秘大陸樹皮畫趕緊收藏,拉上朋友去打卡 澳大利亞樹皮畫藝術家巡展 澳大利亞本土才看得到的樹皮畫,終於來成都了!一共144幅、歷時37年,去就能1秒Get當地土著同款神秘文化。
  • 汪晨蕊唱《當年情》 "哥哥"張國榮"現身"大屏幕
    汪晨蕊唱《當年情》 "哥哥"張國榮"現身"大屏幕網易娛樂專稿10月7日報導 今晚,浙江衛視《中國新歌聲》總決賽在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進行現場直播,華少擔任總決賽的主持人。
  • 國產小電影《孫子從美國來》,講述了一段不同尋常的異國爺孫情!
    老漢是做皮影戲的手藝人,枯燥的晚年生活,在孫子到來後,一切都發生了改變;為了讓洋孫子喝上外國人喝的牛奶,老漢重出江湖帶著孫子「賺奶粉錢」;為了哄洋孫子開心,老漢使勁渾身解數用皮影戲手藝給孫子做變形金剛!這部影片給人最深的感觸,除了這種處處洋溢著的慈愛之外,影片本身所折射的「中西文化衝突」之下,中國傳統藝術和文化正慢慢老去和消失的無奈,同樣值得我們深思。
  • 「卡賓達樹皮」:張冠李戴的「非洲流行」
    和幾乎所有西非集市一樣,草藥攤檔總在外圍一個不太起眼的角落,攤主在地上鋪一塊布,五花八門叫不上名字的奇怪東西就攤放在布上,而那些粉末狀的則裝在罈罈罐罐裡排作一列。「育亨賓」的確不愧如今「卡賓達樹皮」的「美名」,看上去的確「挺像樹皮的」:紅褐色、皺巴巴的,還有很多裂痕,被曬得很乾,翻開看裡層,則是粉紅色的,像椰子殼那樣可以看到清晰的纖維。
  • 農村田野裡,生長著1種「沙紙樹」,葉片能「餵豬」,樹皮也珍貴
    而有價值的植物還是積雪草,我們在一些資料裡就看到了積雪草,它本身就是一種中藥草,價值比較高,花友們下次在田野裡觀察野草的時候,可別忽視這種植物。那在農村的田野裡還有沒有一些野生的樹木呢?其實像金彈子盆景、雀梅盆景、黃楊樹盆景、羅漢松盆景、榕樹盆景等盆景樹就比較少,除非有人工去栽培,野生的盆景樹基本會在山坡下生長,很少在農地裡生長。
  • 刨花比紙還薄這樣的木工技藝刨簡直逆天
    猶記得小時候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呆在父親鋸好的木板面前,用刨子刨木花。看著木板在自己的努力下刨出一朵朵花之後,逐漸變得光滑平整,內心總有種莫名的成就感。而在日本神戶,每年的五六月份也都會舉行這麼一場規模盛大的木工盛事——「刨木花大賽」。不懂行的人可能會說刨木花還能有什麼花樣,但這裡小編要告訴你還千萬不要小瞧,花樣還真是不少,不信有圖為證。
  • 只能「刨花」吃
    被稱為世界上「最硬」的魚乾,想吃只能「刨花」吃,可以增鮮提味超好吃。魚肉的營養豐富,把魚作為主食,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了。魚的種類很多,不同類型的魚口感相差很大,有的適合燉湯,有的適合煎炸,有的適合做魚丸。如果吃不完的話,可以做成魚乾,還能存放很久。下面給大家介紹一種魚,它很特別,新鮮「沒人吃」,做成魚乾很搶手,150元一斤,但是咬不動,燉不爛!只能「刨花」吃!
  • 樹皮上繪就新藍圖 ——記阿市林俗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理謝彩雲
    □實習記者  許文軍樹皮可以做什麼?可以為樹木防寒、防暑、防止病蟲害、運送養料。那麼掉落廢棄的樹皮可以做什麼呢?阿爾山市白狼鎮的謝彩雲則在上面繪起了新藍圖。謝彩雲在白狼鎮出生、長大,她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對於樹皮畫有著獨特的記憶。2017年起,謝彩雲擔任阿爾山市林俗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法人、總經理。
  • 老天津的梳頭油與粘刨花,還有自製的雪花膏,現代人聽說過嗎?
    西門裡的廣泰興,是老城廂裡最大的洋貨店,小時候隨母親、姑姑們去那裡,覺得店面寬敞,燈光明亮,貨物更是琳琅滿目,就似今天北京的燕莎一般;成人後再去,鋪面小了,店鋪不過一百多平米,貨物沒有多少,明明就是一家鄉村合作社,不是童年時的印象了。 洋貨店裡的化妝品,最奢侈的,也就是雪花膏、蛤蜊油之類的東西,如今早成了歷史,但那時候,使用雪花膏,絕對時髦了。
  • 豆瓣8.4《孫子從美國來》:暖暖的爺孫情,冷冷的現實
    生活習慣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爺孫倆在這個破舊的家裡上演了一幕幕啼笑皆非的好戲,從最開始的劍拔弩張到最後的依依不捨,讓人感受到了濃烈的爺孫情,和對鄉土的熱愛,以及留守老人背後的孤獨。這部電影花費不足百萬,卻比那些動輒花費幾億的大片有意思多了。
  • 江口鎮平石村這仨「爺孫」情,被傳為佳話!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桂平江口鎮平石村這仨「爺孫」情可謂是感天動地婷華姐弟住在上世紀90年代建的紅磚平房裡,兩室一廳加一個廚房。房子雖簡陋,「一家三口」卻十分溫馨。「看這裡,都是婷華和宏華在學校裡獲得獎狀,牆面都掛滿了,還有這幅字畫也是姐姐的手筆。」黃新向小軒「炫耀」姐弟倆的成績。
  • 《孫子從美國來》:講述了一段不同尋常的異國爺孫情!
    這個故事發生在陝西的農村,主角除了從美國來的「孫子」之外,還有居住在這個村莊裡的楊老頭,這個從美國來的孩子並非是他兒子的孩子,儘管爺孫之間沒有血緣關係,但是我們依舊能夠被兩人之間的親情所打動。在農村一般都比較閉塞,所以大家的思想更不容易接受一些新鮮的事物,當楊老頭突然多了個外國來的孫子,那麼沒有血緣關係的兩個人之間又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