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之光」新竹科學園區15日歡慶成立40周年,島內科技界大佬悉數出席,臺積電、聯電、聯發科、宏碁董事長們都來到現場。島內媒體熱炒「王不見王」的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與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20多年後再次同臺,握手破冰。
堪稱「臺灣半導體界兩顆太陽」的張忠謀和曹興誠,從30年前就結下「瑜亮情結」。原來聯電1980年就創立,1984年曹興誠曾遠赴美國,向張忠謀提出轉型晶圓代工想法。當時張忠謀沒贊同,但他卻在1987年回臺灣創立了臺積電,還被外界譽為「晶圓代工之父」,讓曹興誠相當不滿,從此種下心結。
隨著2人退休交棒,這些恩怨情仇似乎已經放下。15日當天,兩人同臺領取「傑出成就貢獻獎」,曹興誠主動與張忠謀握手寒暄,冰釋前嫌,臺媒下標題「世紀大和解」。
不過,與張曹兩人的同臺「破冰」相比,更多人關心的是,島內科技界如此重大的事件,當天,作為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蔡英文居然沒出席,甚至連副手賴清德、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都沒到場,只派了行政機構副負責人層級的沈榮津與會。
要知道,1980年12月15日,當時只有13家廠商進駐的新竹科學園區正式成立,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蔣經國即便身體狀況不佳,仍排除萬難親臨主持,顯見重視和期盼。
而40年後的今天,蔡英文、賴清德、蘇貞昌都缺席。根據當天「三巨頭」的公開行程,都是一些事務性的,並非無法排除。由此,這或許是蔡賴蘇三人的默契——不約而同選擇缺席。
臺灣政治觀察家餘睿明就此指出,臺灣科技產業終究還是逃不過政治的影響!尤其是張忠謀,雖然11月才剛代表蔡英文、連續第三年擔任APEC領袖代表,甚至蔡英文10月宴請美國副國務卿克拉奇時還作陪,但兩人的關係並不像表面那麼和諧。
據稱,讓張忠謀對蔡英文心生不滿的關鍵,恐怕是今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蔡當局積極遊說及牽線下,臺積電被迫做出「赴美設廠」的政治決定;不僅完全違背張忠謀領導臺積電時期的作風;更慘的是,蔡當局押寶的川普沒有當選。拜登上臺後,臺積電「赴美設廠」的政治決定,面臨著要不要硬著頭皮走下去的兩難。
至於曹興誠,敢說敢言的他15日當天更直戳蔡當局的痛處——臺灣科技業面臨缺水電、缺人才、缺新產業三大「中年危機」,若不解決,眼前百花齊放恐一起凋零。
從數據可以看到,經過40年發展,新竹科學園區在「工研院」、海外返臺精英協助下成功打造產業聚落,長出臺積電、聯發科、聯電等傳奇故事,如今也吸引高達15.6萬人就業,2020年(截至今年11月)營業額達2.44兆元新臺幣。
或許,蔡英文事先掌握了當天會場的氛圍,而選擇缺席避開尷尬的場面。但是,代表民進黨當局到場的沈榮津,「嘴巴講著『政府』將持續增進竹科的供水供電、提供土地,但是內行人一聽就是空話,因為民進黨已被科技人看破手腳,永遠在說一套、做一套!」
臺灣網友對此展開熱議,一針見血指出,民進黨就是一個「騙」字!缺人、缺水、缺電、缺地、缺工,五大缺失,蔡當局又不可能解決,哪敢去?!
民進黨當局躺在前人功勞簿上,還要糟蹋臺灣,做出很荒唐的決定,押寶川普,但沒換回東西,一問,支支吾吾,最後惱羞成怒,簡直是丟臺灣人的臉面。
「『政府』無能、百姓遭殃!最慘的是庶民!」有民眾很憤慨,水電是工業的基礎,但這個「政府」又做了什麼?綠電?讓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力下降,臺灣還有未來嗎?
海峽導報記者@海峽派/文 臺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