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普立茲獎獲獎小說。正如《同感者》的作者曾說過的,在美國,大多數人似乎總嚷嚷著「越戰」中死了5萬餘美國士兵,但是,這場戰爭卻是犧牲了數百萬越南人。
剛剛公布的普利茲獲獎小說《同感者》(The Sympathizer),講述的是一個無名男間諜的故事。背景橫鋪「越戰」的那段歲月,以及後來主人公到美國的經歷。雙重身份,兩種文化,背負著兩個世界的沉重以及自身矛盾。它的人性掙扎體現在:這不是讓一個人在正確與錯誤之間選擇,而是在正確與正確之間選擇。正如小說第一句話所寫,「I am a spy, a sleeper, a spook, a man of two faces」(我是一名密探,一個沉睡者,一個間諜,一個有著雙重面孔的男人)。而這句話實際上也是對黑人作家拉爾夫·艾裡森(Ralph Ellison)所寫《隱形人》(Invisible Man)的致敬。
《同感者》
《同感者》中其實有很多這種凸顯作者英美文學深厚功底的段落,也讓人感受到很多亞裔移民的一種逆反性刻苦——愈不來自那個國度,愈要對那個國度的文化達到一種理解性熟知。這種刻苦也體現在小說主人公的觀點。在小說前半段主人公說非常憤恨美國人認為越南人英語都不是很好的這種偏見,於是他偏偏說著一口通過電話會以為他就是美國人的流利標準英語。
普立茲獎小說類,在美國文化圈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是全美文學青年最嚮往的一個國內獎項。眾多美劇中都不時浮現正在思索的文藝青年對於這個獎項的崇拜。《欲望都市》中,專欄作家Carrie有段時間交了一個同為作家的男朋友,兩人就曾互相調侃有朝一日獲普立茲獎。
這本最新獲獎的《同感者》是越南裔作家Viet Thanh Nguyen的長篇處女作。然而,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在去年剛出版的時候,卻沒有引起多大轟動,無論是《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還是《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都沒有提及,著名知識分子雜誌《紐約客》也只是花了一個很小的版面來談論它。但是上周其獲得普立茲獎以後,各路媒體、評論家都開始密集關注這本書。相信它的銷量也會得到一個大的攀升。
《同感者》作者——越南裔作家阮越清(Viet Thanh Nguyen)
總的來說,我認為這本小說是值得看的。雖然剛開始看頭幾頁的時候,會產生那種閱讀《瓦爾登湖》時因大段議論而滋生的一股「難以下讀」感,但是隨著愈見深入,你會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後越南時期、充滿越美文化交匯與矛盾以及身份質疑的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是精彩的,作者經過長年思考有種從容和深刻。
書名The Sympathizer,翻譯過來或許可以叫《同感者》,取漢語中「深有同感」之意。而讀完整部小說,方才知書名的意思或許是對主人公雙重身份、矛盾思想所產生的一種理解、同感或同情。小說主人公是一個沒有名字的法越混血。而作者本人也出生於越南的邦美屬市(Buon Me Thuot),1975年以難民身份去到美國,目前是南加州大學的副教授。Viet Thanh Nguyen在《衛報》的一篇採訪中聲稱,在西方,如果有色人種(包括亞洲人種)為白人受眾寫書,這種書會很快賣出去並能得到很多家出版社的興趣。可是,他自己卻並不想寫這種書。而縱觀整個文本,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他的這種論述是正確的。這真的不是一本亞洲人為西方受眾寫的那種譁眾取寵賣弄東方元素的書。普立茲獎的頒獎詞形容《同感者》是一部「有層次的移民故事,用一種諷刺的、懺悔的語調被一個雙面人進行講述」。其實這種雙面性恰恰也是所有移民所共同迷戀的一個話題:當不遠萬裡來到此國,他們都曾破釜沉舟拋棄當初身份;但是,在這片新的土地上很多人繼續迷茫;過去的自己已經丟失,而將來的自己,卻似乎怎麼樣也沒有到來。
《紐約時報》4月2日一篇書評的插圖很好地體現了這種「雙面性」:代表熱帶的棕櫚樹——越南和主人公隨後移民的南加州都有棕櫚樹;以棕櫚樹為分界點分割新舊兩個世界,一邊是戰火紛飛的越南,一邊是陽光普照的加州。一個亞裔男子站在這幅畫面中界點的棕櫚樹下,他的臉,也被棕櫚樹幹分成了兩半:一邊是黃種人面孔,一邊是白人膚色。
《紐約時報》書評的插圖
這也是小說中主人公的政治信仰和他的個人忠誠產生激烈碰撞所帶來的某種思考,而小說文本也時時體現這種衝撞:
「美國人總喜歡和人雙目交視。」將軍說,「特別是當他們在背後捅你一刀的時候。」
這也帶來了這部小說的另一亮點:解釋了很多東西方之間長期存在的一些誤解和偏見。比如主人公對美國可以說是一種愛恨交織的情緒。他覺得這個國家充斥著和「超級」(super)有關的詞,超級市場(supermarket)、超級高速公路、超級盃(the Super Bowl)……過於自大。
Nguyen在一次採訪中稱,主人公「和他截然不同,但情感上,他們又很相同」。這也是當一個作家的一種樂趣,可以將自身情感,寄寓在不同人物身上,而那些人物,和他自己又不甚相同。這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掩飾性逃避。最大限度上的暴露和最強力量下的遮蔽。
這部小說的另一特點就在於它的「虛構性」似乎不是那麼強。前面已經提及,在讀開始部分時,大段議論幾乎讓人懷疑它的文體。往後發展,人物、情節,仿佛才依稀濃烈起來,但也絕不像歐美很多暢銷小說那樣跌宕起伏。然而,這恰恰是作者追尋的一種境界。大半生從事「學術寫作」的Viet Thanh Nguyen,一直沒有放棄他的文學野心,然而,學院派出身的底子也讓他的文筆在虛構和非虛構之間徘徊。但這也是無可厚非的,因為文風或文體本身,就是一件極有彈性的事。在這本小說中,我們似乎可以瞥見Nguyen在學者和作家身份之間的分裂、重組、調和。
值得一提的是,《同感者》也加入了些許驚悚小說和歷史小說的元素。在這本書裡,Nguyen質疑時代,質疑統治階層,質疑政治,也質疑美國。在他們離開越南之前,主人公不禁想:生活在一個沒有戰爭的年代,會是怎樣的?生活在一個非腐敗和懦弱政權統治下的國家,是怎樣的?而生活在一個不需要美國從指縫中流出微小援助的苟延殘喘的國家裡,又將是怎樣的?
1966年1月,越南西貢以西約20英裡的Bao Trai,在泥溝裡躲避戰火的越南婦女兒童
多雨炎熱的越南,又剛好身處那場戰爭。一切都是複雜的,一切也都是沉重的。作者將這種複雜和沉重,時代化石般烙印在這部小說。文中很多對於戰爭場景驚人細節感的描述會讓沒有經歷過的人更加直觀地感受那段歷史。也正因為此,讀這部小說,總讓我想起莫泊桑的作品。同樣是在戰爭的大背景下反而選取細節進行刻畫的文本,有血有肉、充滿生命力。細節並非瑣碎。細節更加宏大。也更令人動容。
「越戰」總是美國社會的一個痛點。也正如菲利普·卡普託(Philip Caputo)在這部小說的一篇書評中稱:「作為超級大國的一員,我們始終似乎把『越戰』看為一場屬於美國自己的鬧劇。」但是,這部小說似乎讓他們思考和正視,「越戰」對於越南人帶來的傷害和命運扭轉。正如《同感者》的作者曾說過的,在美國,大多數人似乎總嚷嚷著「越戰」中死了5萬餘美國士兵,但是,這場戰爭卻是犧牲了數百萬越南人。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 文章選自《三聯生活周刊》總第884期,版權歸本刊所有,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長按二維碼 即刻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