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長恨,塵埃惹塵埃

2021-02-07 反季節瀟湘夜語

   


     撥開四十年代上海的朦朧薄霧,迎面走來的,是青春洋溢的王琦瑤;走過五十年代的蘇州鄔橋,橋頭把傘旋成一朵花兒的,是豔麗風韻的王琦瑤;進入六七十年代的平安裡,三十九號三樓裡,有一朵在風中搖曳卻又異常堅強的牡丹花,那是曾經滄海的王琦瑤;再後來啊,穿過八九十年代甚至是整個兒舊上海的錦繡煙塵,被日積月累的光陰的殘骸、心靈的碎片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是長痛不息,卻又無能為力的王琦瑤。  

    舊上海,舊上海。倘若我能有幸回到舊上海,眼裡一定是九曲迴腸的平安裡巷弄,令人眼花繚亂的閃閃霓虹,和那自以為站在了摩登風向標上的尋常人等,芸芸眾生。且不說能不能看盡這浮華,至少被這表面的熙攘繁華迷了雙眼,看不穿這浮華是一定的。王安憶卻仿佛有一雙鴿子般的眼睛,以上帝視角俯瞰整個上海,在燈紅酒綠下看出了紙醉金迷,在藍天白雲下看出了烏煙瘴氣,在高樓、弄堂的溝壑襉縐裡看出了世俗膠加,人情萬端,在浪漫背後發現流言,在平和身邊發現荒誕,即使看似光明,也總能捕捉黑暗。

    王安憶的這本《長恨歌》雖為小說,開篇五章卻儘是散文。弄堂、流言、閨閣、鴿子、王琦瑤,隨便挑出一個便令人恍然大悟:哦,這是舊上海!形形種種的性感的弄堂,鄙陋卻浪漫的流言,氤氳著淡淡愁緒的閨閣,洞察城市罪罰禍福的鴿群,與大街上三五成群的王琦瑤們,一道勾勒出上海這座浪漫魔都的真實圖景,也預示著平凡的人們可悲可嘆的結局。大時代中的普通人,往往才是最迷人的。大時局下的尋常客,往往才是最有魅力的。她們不參與烽火狼煙,不參與陰謀陽謀,有時候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可是正是這種種平凡普通,才映襯出時代的風起雲湧,才令我們對其遭遇感同身受、對其結局扼腕嘆息

    我尤為喜歡《王琦瑤》這一篇。小家碧玉,溫潤如琦瑤。王琦瑤實際上是上海弄堂女兒們的統稱。幾個簡單的排比句,描繪出王琦瑤們的日常生活與天真心性,看似普普通通平平凡凡,可正因有了這種尋常,才顯得她們更加迷人。視角推進,從王琦瑤的日常裡我發現了迷人,從那上海因王琦瑤才有的情味中我又尋得了平常,也難免王琦瑤會獲得「上海三小姐」這一稱號。不似一號二號般濃妝豔抹,恐為人後,而是輕描淡寫,最是尋常。這便是她獨一無二的魅力,這也正是我所喜愛的王琦瑤,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至於這整篇文章,用一句話來描述最是恰當不過:「散得無處尋找句點,整得眼前一片風光。」 


     少女時代的王琦瑤,有過友誼,經歷過懵懂。第一段友誼幫助她成為「滬上淑媛」,第二段友誼又使她摘得「上海三小姐」的桂冠。她的人生有了恰到好處的起點,過低則庸,過滿則虧。可是她的選擇卻似乎使她的一生高開低走,終歸於塵埃。她的婚服確是穿了兩次,每次都那麼光彩照人熠熠生輝,可偏偏真正該穿婚服的時候卻沒有穿。難道成為李主任的情人便是當時她的最佳選擇嗎?我為她感到痛惜,卻也只好嘆惋到底。

     她曾有過改變的機會。一是聽從導演的話,不去成為世俗女人們的中心;二是留在蘇州留在鄔橋,在這個寧靜的水鄉澤國心如止水般地過完一生。可她終究是屬於上海的,水鄉的橋跨過了再多也跨不過內心的坎,鄔橋的水波再溫柔也漾不過她心中的蘇州河。所以她仍然選擇了上海,亦選擇了一生的世事紛擾、愛恨情長。

     她也曾有過愛情。在我這個嚮往愛情的年紀,讀來體味便更深一層。如夢如幻,可觸卻又不敢。我不清楚她對李主任是愛更多還是依戀更多,可是我知道她與康明遜卻是愛得刻骨銘心,而這刻骨銘心又因為家庭狀況迫使兩人分道揚鑣而更顯沉痛萬分。康明遜的確是一個合格的愛人,但卻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在這方面他不如程先生。程先生,這個可悲的男人,他一生只愛王琦瑤一人,卻也因此付出一生。他是多麼地愛她——以至於能在王琦瑤有了別人的孩子後仍心甘情願地對她好啊!都說是紅顏薄命,薄命的又豈止紅顏?這個善良而又愛得深沉的有情男人卻又為什麼如此薄命!她的最後一段畸戀,更為她的一生——不知用什麼詞形容才最貼切,是滄桑?是絢爛?抑或是豔麗浮華?——增添了難以名狀的感傷。老克臘,老克臘!你怎得如此的壞,撥動了王琦瑤的心弦,卻又拂袖而去?實在是可恨之至!可恨之至!

     其樂融融,其樂洩洩,如煙往事俱成空,如夢如幻,如露如電,再回首驚覺是大夢。我陪王琦瑤走完一生。從青蔥歲月走到熱情時光,從平實放浪走到心如死灰。讀罷掩卷,仿佛我的心也老了幾歲似的。滿懷的感傷與嘆息,在腦海中拼湊成一句話:「一片燃燒過的森林,留下了震耳的安靜。」



相關焦點

  • 時時勤拂拭,何處惹塵埃
    禪宗的神秀大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人生本過客,何必惹塵埃
    人生本過客,何必惹塵埃。旅途中,如果不能選擇自己想要什麼,那麼至少要在不能選擇的環境裡,選擇保持一份好心情。讓旅途多一點兒快樂,多一點兒溫情。生活中,我們是如此渴望風清月朗,如此渴望日久天長。可生活的面孔太善變,前一秒還在嫣然淺笑,下一秒就會愁眉緊鎖,有時也會怒目橫對。我們永遠無法把準生活的脈。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題記心無外物,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掬幾片清淡的花辧,撒進歲月的長河,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灑脫,嫻來面對塵世。心靜自然涼,心淨,又怎會惹塵埃?上天的禮物,從來不是你滿懷期待,就來一場及時雨。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題記心無外物,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掬幾片清淡的花辧,撒進歲月的長河,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灑脫,嫻來面對塵世。心靜自然涼,心淨,又怎會惹塵埃?上天的禮物,從來不是你滿懷期待,就來一場及時雨。
  •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作者 | 桃園野菊   來源 | 桃園野菊 (ID:tyyj8788)編輯 | 中華微文學(ID:zwh22322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身本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人世間,走一遭,名利權情,縱橫交錯,來來去去,是是非非,得得失失,來也空空,去亦空空,要修得怎樣的一顆菩提心,才能做到不染世俗塵埃呢?
  • 朗誦 |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曾幾何時,我也開始喜歡那些禪意悠悠的文字,開始鍾情禪房深深處那份如水的清幽與素靜,開始傾羨仰慕那些修得雲水禪心的隱者與高僧。「身本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頓悟菩提心,我自亦我心,何處惹塵埃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臺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拭,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五祖弘忍說,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既是真實。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的偈子為何比神秀的要強?
    為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要優於「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關於六祖慧能的這首佛偈,與師兄神秀的短長,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實際上其中出入很多,我們一一來看。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和如今流傳是一致的,但是六祖慧能的原詩,根據最早版本的壇經——敦煌寫本,即法海本所記錄的,應該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
  • 次第般若 | 人生本過客,何必惹塵埃
    人行天地間,忽如遠行客,萬事若懂得,何必惹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唐·慧能《菩提偈》 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不是明亮的鏡臺。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哪裡染上塵埃? 人生本過客,何必惹塵埃!
  • 我本無心,卻惹了塵埃
    我本無心,卻惹了塵埃有責任感的男人,不會拋妻棄子,不要自己的婚姻,能拋棄自己的婚姻,去接受你的人,也不敢保證,你也會是下一個被拋棄的人。二、每個人的喜怒哀樂完全一樣,只是涵養功夫有別。三、有時也會懷念,但到底也不會再那麼不顧一切說愛你。時間阻礙了麼?
  •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
    如果一個人惹到你,或是他的存在讓你覺得很煩,那麼這當中一定有問題,或者是他所做的事情有讓你不舒服的地方,或者是你自己有不對的地方。這件事情很值得探索,不是探索他,而是探索你自己。我們必須去審度在與他的關係裡面,自己有沒有狀況。
  • 詩詞丨人生本過客,何必惹塵埃
    人行天地間,忽如遠行客,萬事若懂得,何必惹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唐·慧能《菩提偈》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不是明亮的鏡臺。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哪裡染上塵埃?人生本過客,何必惹塵埃!
  • 高以翔,超脫世俗,不惹塵埃
    高以翔溫和、謙遜、自信、努力還有真誠,他超脫世俗,不惹塵埃影響了許多人,作為公眾人物,他沒有絲毫的緋聞與不良影響,更多的是帶給大家無窮的正能量,這樣集萬千美好於一身的人,他仿佛一股清泉,娛樂圈很難找到了。高以翔擁有孩提時就沒有變過的笑容,笑的時候喜歡把臉微微上揚,這樣的笑容深深印在每個高妃的心裡,他是全宇宙最閃亮的星,他是永遠的9號籃球王子。
  • 壇經諦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疏解】神秀作的偈子,是一個著名的偈子。因為沒有神秀的偈子,也就沒有慧能的偈子。所以神秀的偈子,是慧能偈子的引子。慧能的偈子是針對神秀的偈子而作的,恰好反其道而行之。但與之相反,即與之相合。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何理解?
    譬如神秀的偈語是這樣創作的,「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然而這還是「著相」了,佛家講究的是「空」「無」,你把自身比作一個什麼東西,還要勤擦拭,那證明還是沒有理解到佛義的精髓。故而慧能說「菩提本無樹」,菩提本沒有樹,「明鏡亦非臺」,明鏡臺也並不存在,「本來無一物」,本來就沒有的東西,「何處惹塵埃」,我又從何處惹得塵埃呢?
  • 家家-塵埃
    不要試圖去填滿生命的空白因為,音樂就來自那空白深處塵埃 (Dust) (《步步驚情》電視劇片尾曲) - 家家詞:木蘭號aka陳韋伶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於《壇經》,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的人點亮了一條明路。出處背景話說,禪宗第五祖弘忍年紀已大,想傳衣缽給大弟子神秀,便讓他作偈(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以此考查他對教義的禪悟。神秀想了半天,才結巴地叨叨出這麼一段話:「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 《六祖壇經》「神秀」寫千古名偈—「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啊,紛繁塵世,誰又可以活得真正簡單。只能借著一絲禪意,脫得片刻的逃離。簡單,真好!
  • 《少年巴比倫》有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險惡莫過人心,美好莫過人心,隨著時間,一切都會化為塵埃,包括這文字。 在這樣的大時代裡,蜉蝣渺小如塵埃。然則,正因為這種無足輕重,才使蜉蝣有了某種意義的自由,這就是所謂庶民的幸福吧。 社會學家房龍寫過一本小冊子,叫《寬容》,他認為人類如果能寬容的看待問題,很多悲劇就不會發生,比如民國若能學北美獨立的時候那樣坐下來開會就解決問題,哪還用幾十年戰亂。